「文化漫談」為什麼我們會覺得今人的詩詞寫得不如古人好?

2020-12-12 風之文章

這個問題並不是我提出來的,是我在網絡上看到的,但是,我確實也有同樣的感覺。可是,按說文明在進步,文化在發展,為什麼我們看到現在的人所寫的古體詩詞都不如古人寫得好,甚至是遠遠不如古人寫得好呢?

你看到今人所寫的古體詩詞的渠道都有哪些呢?網際網路如此發達,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寫的文字發布到公共平臺讓他人閱讀。這種現象造成的最直接結果就是——我們會看到一些很「有趣」的「類古代文學作品」,比如不押韻的「絕句」、不對仗的「律詩」、不分平仄的「對聯」以及字數不可控的「宋詞」……。

客觀來說,喜歡古體詩詞的人越多越是一件文化方面好事情,但是並不是說喜歡古體詩詞的人自己也能寫好古體詩詞。很多在網絡上發布自己作品的今人喜歡稱自己的「詩篇」是「打油詩」,表面看來,這似乎是一種自謙之詞,但是實際上,這麼說的人所寫的詩,真的就是「打油詩」。

實際上不止古體詩詞,即便是今人從上學年紀就開始了解並學習寫作的「作文」,難道就每個人都寫得很好嗎?文學並不等於文字,如果同一個老師的教授、同一個班級走出來的學生所寫的作文水平都有高有低,那麼我們就可以明了,為什麼我們看到的許多今人所寫的古體詩詞水平「相當的湊合」了。

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弄清楚我們所說的「古人所寫的詩詞」到底是指什麼。通常,能夠被我們熟知的古體詩詞,都是經典當中的經典,別說是今人,即便是在古代,那些名家名作也不是誰都比得上的。從這個角度來要求今人,也有「太過嚴苛」之嫌。

舉例來說,清朝的乾隆皇帝也是一個喜歡寫古詩的人,難道我們很多今人所寫的作品都比不上乾隆的平均水平嗎?我看不能這麼說吧?我們之所以覺得今人的古體詩詞水平不行,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於我們去比較的「參照物」都實在是太「光輝燦爛」了。

中國古代文人「重」文史哲而「輕」數理化,很多文人把自己一輩子的學習都投入到了經史子集上面,他們對於文字的學習、了解和掌握……,應該說是遠遠強於今人的。沒辦法,誰讓現在光怪陸離的世界讓人們有了那麼多的選擇,想要專心去寫古詩古詞,哈,恐怕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除了上面列舉分析之外,其實「榜樣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視的,今人所寫的古體詩詞,大多都是從古人所寫的作品那裡學來的,不要說讀者了,恐怕就是作者本人,也不敢輕易說自己所寫的詩詞就強於「範文」吧?

順便說一下自己的看法,我也是很喜歡瀏覽網絡上的詩詞論壇的,看到今人的好作品,我也喜歡議論兩句。但是,更多的時候,我看到網絡評論並不是針對文字與文學的,很多平仄不分的詩詞下面,依然會有「欣賞」、「佳作」……這樣的評論在。我真的覺得這種風氣很不好,如果一直這麼發展下去,那些並不懂得寫詩詞的朋友真的認為自己的「打油詩」是「佳作」了,那麼可能古體詩詞的沒落也就真的要開始了!

另外,我覺得比古體詩詞更「可憐」的是對聯,在我看來,對聯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字精髓的表現形式,但是看看現在的網絡上……,唉,說真話,未必會有人真心去聽啊……

相關焦點

  • 現代人寫詩詞如何擺脫古人的框架和束縛
    朋友感嘆,好的詩詞都被古人寫盡了,現代人創作的詩詞都在古人的框架和束縛內。我們所寫的每一首詩詞都有古人的詞句和意境。 這句話說的很對,但也不盡然,只是我們習慣性地隨著古人的腳步走,生怕稍有偏差,邯鄲學步也學不像了。我們所閱讀到的詩詞作品《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以及各種詩詞的鑑賞書籍都是古今編著者精挑細選出來的優秀作品,這些精品詩詞,成了古人寫的詩詞的代表。久而久之留在了我們所認知的印象中。
  • 古人不屑點評,卻被今人捧上了天
    浩瀚文海,幾千年古詩詞,讓我們見識了古人的智慧。如果硬要將這些作品分類,其實有一種很「野蠻」的分法,就是按古人和今天的喜好來分為兩類。有一類詩詞是古人和今人都喜歡的,比如杜甫的《登高》,古人稱之為七律第一,也被今人膜拜著;比如蘇軾的《水調歌頭》,古人稱「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俱廢」,今天也是愛得很。第二類詩詞則是古人和今人「口味不一」的作品。
  • 經常寫詩詞或對聯的人,到底是個什麼文化水平?
    文化是個巨大的概念。文化水平是個綜合實力,與某一門語言中的韻文只是互相成就的關係,而絕非必須關係。某人詩寫得好,中文水平好,可能文化水平高。但是某人不會寫詩,不會講中文,絕對不代表文化水平低。中國傳統詩詞文化的門檻也一點都不高,會不會寫詩不足以作為文化水平甚至詩詞水平高低的判定依據。詩詞寫得好,詩詞文化水平高,詩詞寫得不好,詩詞文化水平偏低——這和會不會沒有關係,只看好不好。只有在合理定義的範圍之內,才能判斷水平高低。
  • 古來詩詞,今人共賞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朋友,你喜歡詩詞嗎小杏仁兒的邀請函已到位由校《春杏》編輯部主辦的詩詞盛宴「古來詩詞,今人共賞」即將開席前有古人 後有來者詩國花開 芬芳不衰小杏仁兒在此期待潘江陸海朋友,快落筆吧古來詩詞,今人共賞河南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全體學生
  • 今人書法有沒有可能超越古人?回答起來恐怕不能過於草率!
    本來還打算寫點關於相聲的看法,想了想,算了,不寫了,一來閱讀量並不怎麼高,不如寫書法評論;二來容易遭雷劈——張雲雷粉絲劈頭蓋臉痛批。不兜圈子,今人書法在技法上完全有可能超越古人,但是今天這種環境下,今人書法跟古人書法相比,多少顯得刻意,做作。這是沒辦法的事。因為書法的目的不同,一個是生活必備,日常書寫,一個是為書而書,精心安排。換句話來說,今人在書寫狀態上做不到無意於佳乃佳。
  • 怎樣寫詩詞最有意境?學會這三點,你也能寫出意境生動的詩詞
    我們讀古詩詞,往往會被詩詞之中的意境所打動,覺得非常的美。比如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給人寧靜清幽美好的感覺,並且會立刻在頭腦之中想像出這樣的畫面。古人寫詩詞,擅於營造意境,而意境往往又是一首詩,或者一首詞的靈魂。
  • 當代書法家:除了唐詩宋詞還會寫什麼?
    而我們今天的書法墨跡,左一首唐詩,右一首宋詞,上一篇錄古文一篇,下一則抄古語一則。真不知道我們除了唐詩宋詞、古文古語,我們還能寫什麼?  我並不是說唐詩宋詞不好。我應感謝我們的古人,給我們留下了這麼多珍貴的文化遺產,我們理應學習並加以傳承;問題是,我們不能老圍著古人轉呀。
  • 「一起讀詩詞」古詩詞中隱藏的文化之美—小學生要知道的文化典故
    學習詩詞時,我們會經常聽到這個詞語。「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出現在《後漢書》中,意思是典制和掌故。在詩詞中,「典故」是指歷史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或者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或事件。「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典故」用得適當,可以起到很好的修辭效果。所以詩人就會經常使用「典故」來增強詩詞的感情色彩。
  • 這個「城」,那個「人」,中國球隊為什麼起不出來好名字?
    鹿島鹿角、浦和紅鑽、德島漩渦、大阪櫻花為什麼中超球隊就起不出好名字?而人家日本球隊的名字都那麼好聽?這主要還是得從中國文化習俗說起。首先,中國人特別講究正統,特別講究權威。所以,一支球隊在命名的時候,肯定會考慮到這一點,何為正統?何為權威?
  • 「唱詩班」第二季冬至上線 瓜瓜龍語文攜手國學大師唱響中華詩詞
    「把國學唱成兒歌」走近故宮 唱響中華詩詞寥寥幾句,卻能道盡千思萬緒,詩詞是中國文化傳承千年的瑰寶。而今,人們對詩詞的熱情更是絲毫不減,從《中華好詩詞》、《經典詠流傳》熱播,到《中國詩詞大會》大火,民間詩詞學習更是蔚然成風,越來越多年輕家長也樂於讓孩子通過經典詩詞來啟蒙語文學習。然而中華詩詞博大精深,對年紀尚小的孩子頗有難度。許多意蘊優美的詩句在孩子眼裡只是一堆艱深的文字,學起來枯燥乏味。如何引導孩子正確學習,成了家長最關心的問題。
  • 古人:「有子之家貧不久,無兒無女富不長」今人為啥說有女兒更好
    古往今來,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些廟堂之上的高雅文化經典,雖然它們的素材都是來源於當時百姓的生活,但是所表達的藝術形式又高於生活。可是,廣大勞動人民覺得,好的文化就要平凡入眾,雅俗共賞,就像《增廣賢文》這種民間文學作品,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堆砌,但是它平白直敘的表達方式和方法,往往更能打動人心和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靈活運用。
  • 安逸老屁股不如新人、沒退休福利……透視華為的「狼文化」
    2018年4月,有記者採訪任正非,提到近兩年華為的「狼文化」提得少了,華為還會堅持「狼文化」嗎?這時華為剛剛公布了2017年營收業績,形勢一片大好,成績非常耀眼。即便如此,任正非依然認為自己做得不好。2017年華為有個活動,叫「燒不死的鳥才是鳳凰」,當時處置了不少高階管理人員,很多人都是降兩級,任正非也是受處分的成員之一,連輪值CEO都被處分了。為什麼?就是要以此來警戒。對於「狼文化」,任正非很肯定地答道:「我們永遠都是狼文化。可能有人把『狼』歪曲理解了,並不是我們擬人化的原意。
  • 文 | 古人為什麼會寫古詩?
    寫了一輩子,到了晚年,才覺得自己的詩律愈發精細準確。 為了幫助幼童掌握對句,奠定吟詩作對基礎,古人也編寫了很多輔助教材,於「三百千千」的標配教材外,家長可自行採買《聲律啟蒙》《訓蒙駢句》《笠翁對韻》等格律聲韻輔導書。上述書籍,所錄對句對仗工整,音韻和諧,題材包羅萬象,文字搖曳生姿五彩斑斕,今天讀來依然朗朗上口,現代小學生也不妨反覆誦讀,可資積累詞句,訓練語感。
  • 古人云:「半路夫妻硬如鐵」今人說:「搭夥過日子更快樂」咋回事
    比如古人說的這句老話:「半路夫妻硬如鐵」,而今人卻不這樣認為,好多老人都覺得「搭夥過日子更快樂」。這是為什麼呢?如果你也想了解古今思想為何有一部分發生了斷裂,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道盡古往今來的人世百態吧!為什麼說「半路夫妻硬如鐵」?
  • 宋省予的「四君子」:不襲今人與古人,自家有法寫風神
    不襲今人與古人, 自家有法寫風神。 一枝一葉常觀察, 胸竹何如眼竹真。正當其滿懷信心為社會主義繪畫藝術的發展貢獻力量之時,遇上「文化大革命」,受衝擊,1966年7月20日辭世,終年57歲。
  • 書法中的「臨摹」(上)臨和摹的認識
    「臨摹」一詞在宋代黃伯思《東觀餘論》中有具體敘述:「臨,謂以紙在古帖旁。觀其形勢而學之,若臨淵之臨,故謂之臨。摹謂以薄紙覆古帖上,隨其細大而榻之,若摹畫之摹,故謂之摹。」簡而言之,臨和摹是兩件事情,「臨」是把字帖放在旁邊,照樣子寫。「摹」是用薄紙覆其字帖上,一筆一畫寫。
  • 日本捐資尚且「秀」詩詞,國人也不示弱,看古人如何寫詩感謝醫生
    中國詩詞大會的康震老師也說過詩詞能夠在無形中給予人們無限力量。在這次疫情中,最辛苦的無疑是那些不顧個人生死,堅定地守護在一線的那些白衣天使們。平日裡那些沉默寡言的醫生們,在關鍵時刻不斷地上演一幕幕大愛無疆的奉獻精神。看著她們摘下口罩時布滿勒痕的臉,我們也不免感嘆這世界上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在默默替我們負重前行罷了!
  • 曾仕強 古人今人若流水,痛失文化指路人
    好,那麼你願意說出下面這句話嗎?我是一個沒有靈魂的人。「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出生都是自己選擇的,我們帶著一生的計劃來到這個世上,這就是我們的靈魂。」 —— 曾仕強那麼他的靈魂大概就是用他的一生去延續傳統文化。
  • 葉嘉瑩:從中華詩詞中獲得慰藉和勇氣
    我一生經歷很多苦難和挫折,在外人看來,我一直保持樂觀、平靜的態度,這與我熱愛古典詩詞實在有很大關係。詩歌價值在於滋養精神和文化。中國古代偉大詩人往往是用生命譜寫詩篇、用生活實踐詩篇,他們把自己內心的感動寫了出來,千百年後的我們依然能夠體會到同樣的感動,這就是中國古典詩詞的生命力。
  • 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
    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春江花月夜》賞讀諸城市皇華初中   鄒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