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你可能不知道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但是你知道葫蘆裡賣的什麼雞嗎?如果你問西安人,他多大地笑著告訴你:賣的是葫蘆雞,因為西安有一道傳統名菜,就叫葫蘆雞。
作為陝西文化的忠粉,我對羊肉泡饃的喜愛如滔滔江水。有一段時間,我和朋友們的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繞著北京的四九城找尋靠譜的泡饃館。記得那是一個晴朗的午後,我突然接到一個朋友的電話,聽筒那邊的他興奮異常,甚至有些語無倫次。大概的意思就是他今天陪伴長輩去腫瘤醫院看病,意外在醫院附近發現了一家地道的陝西菜館。更為想不到的是,看來不起眼的小店中還有一件寶貝,他可以拍胸脯說我肯定會喜歡。至於是什麼,他不能說。下午五點半,相約在店門口集合,他請我吃飯。
剛過五點,我就到了。這家餐館的名字竟然就叫「食堂」,簡單兩個字,透著陝西人的樸實無華。朋友來了一同進門,我頓時傻眼,因為小店沒啥裝修,但是牆上掛著很多名人字畫。朋友找了桌子坐下來,我抬頭一看,牆上竟然是賈平凹先生的書法真跡。賈先生是我最喜歡的中國作家,他更是引我走進陝西文化的領路人。能在這裡見到先生的真跡,真是三生有幸。
。
請老闆過來一問才知道,老闆是個文化人,在北京開「食堂」並不是為了掙錢,很大程度就是給在北京的老陝們一個思鄉的出口。所以他把自己珍藏的這些字畫拿出來和大家分享。肅然起敬中,我請老闆推薦幾個地道的菜式。老闆不加思索,報出的第一個菜名就是葫蘆雞。
不多時,葫蘆雞上桌了。潔白的盤上,臥著一個有些清瘦,色澤金黃的全雞,因為兩條雞腿向裡側折著形成弧形,讓雞的形狀很像極了一個葫蘆。雖然雞的形狀很完整,但是吃的時完全不用刀切,只用筷子就可以把已經脫骨的雞分塊兒。放在嘴裡更是嘗出葫蘆雞的獨特。雞皮的部分是酥脆的,脆皮下面的雞肉極其鮮嫩,各種香料的味道混合和醇厚雞肉香沁人心脾,果然不俗。
老闆走過來,詢問葫蘆雞味道如何,我和朋友都連聲稱讚。老闆介紹說,這葫蘆雞的原料講究,製作工藝非常複雜,所以小店特意從西安請來一個頂級廚師,他別的菜都不管,每天只專門做這道葫蘆雞。不為別的,就為了客人來的時候能吃得正宗,滿意而歸。
老闆接著介紹,葫蘆雞起源於盛唐長安,原料是西安城南三爻村特產的一種「倭倭雞」,這種散養雞一般長到一年,大概一公斤重的時候,是最好的葫蘆雞原料。而製作葫蘆雞有三個步驟,先煮,再蒸,最後還要下鍋炸。煮時要注意用麻繩把雞綁好,這樣做可以很好保持雞的形狀,蒸時則是把整雞放在肉湯中,佐以各種香料,透透地蒸上半個小時,這條工序是雞肉入味的關鍵;而炸的時候,則先用大火把雞表面炸酥金黃,然後再用文火把油一點點滲進雞肉中,就可以撈起裝盤上桌了。
聽完老闆的介紹,我終於知道為什麼著葫蘆雞香入肌理,味入筋骨,骨嚼有味,回味無窮了。如此複雜的工藝,唯有盛唐的長安城才能駕馭得了,而能做好葫蘆雞的廚師一定是位穿越時空的「天人」。人稱「長安第一味」的葫蘆雞,名不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