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寶寶九個黃,對大多數新生兒來說,黃疸就像長痱子一樣,很快就會好。但在某些情況下,卻需要引起父母們重視。
曾經溫州有一則新聞報導,一個新生兒被送到醫院時膽紅素已經達到了18mg/dl(毫克/分升),其面部、身體以及手心都發黃,屬於重度黃疸,醫生建議馬上住院治療,否則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但寶寶的奶奶強行幹預,說黃疸不用治,讓孩子黃兩個月,自己就會好,結果堅持把孩子帶回了家。才一天的時間,寶寶出現拒絕喝奶、哭鬧、尖叫,甚至還出現了驚厥,背部和頸部呈現異常弓起的狀態,眼睛轉動或抽搐等。一家人趕緊把孩子送回到醫院,這次,他的奶奶終於同意住院治療。此時孩子的膽紅素值已經高達30mg/dl,情況十分危急。經過搶救雖挽回了孩子的性命,但血液中的膽紅素已經透過血腦屏障進入腦部,對其神經系統造成了不可逆轉的損傷,孩子腦癱了。
康康(化名)是個早產兒,在媽媽肚子裡只待了7個半月就出生了,出生後有小兒黃疸,經過治療後康復出院。但康康的身體一直都不太好,尤其是在肢體發育方面比較緩慢,當時他的父母以為是早產兒先天體質弱,就沒往心裡去,直到孩子1歲左右學走路時,大人發現孩子老是雙腳不著地,著地也站不穩,姿勢非常怪異,這才帶孩子去醫院檢查,經醫生診斷孩子是腦癱,一家人猶如晴天霹靂。
2008年7月的某一天,在家人的期盼中寧寧(化名)出生了,可是三天後孩子出現了黃疸,並伴有發燒拒絕吃奶等現象,孩子當即被送往廣西某醫院住院治療,幾十天後黃疸漸漸退了,但醫生說黃疸已經入腦可能以後對生活有影響,當時寧寧家人並不知道病情的嚴重性,直到孩子慢慢長大出現了嚴重的智力和行動力的障礙,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寧寧的媽媽也因此離家出走,父親的身體也經常出現狀況,一個好好的家庭就因為黃疸被弄得支離破碎。
新生兒黃疸是一個極其普遍也很容易恢復的疾病,以至於大多數人並沒有太把這當回事。那為什麼有時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呢?
其實新生兒黃疸分兩種類型,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
大部分黃疸寶寶都屬於生理性的,他們在出生後2到3天,會出現皮膚、白眼球和口腔黏膜黃染,有輕有重,通常在面部和胸部較為明顯,其他部位沒有明顯的黃色,尿色正常,寶寶的精神狀態也良好無異常表現,通常黃疸第4到6天症狀最重,足月兒在出生後的7到10天基本能自行消退,早產兒可能需要3到4個星期才消退,期間無其他不良症狀,這種就是屬於生理性黃疸。
而病理性黃疸通常出現得更早,在嬰兒出生24小時內就會出現,由於新生兒肝臟的處理膽紅素的能力較弱,血腦屏障的發育也不完善,此時體內出現過多的膽紅素就會導致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傷,被稱為膽紅素腦病,又叫核黃疸。這是引起腦癱的一個重要的病因。如果嬰兒是足月出生且十分健康的話,即使是病理性黃疸也不會對孩子產生較大的傷害。
但是對於早產兒或者存在某些疾病的新生兒來說,染上病理性黃疸則可能十分危險。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母親與嬰兒的血型不相容、感染或肝臟等問題引起的。不過,現在的孩子出生條件都比較好,出生之後都會有醫生監測指標,如果發現黃疸在25-30mg/dl以上,出現皮膚黃染和鞏膜黃染,及時接受藍光治療或輸注白蛋白,如膽紅素很快就降下來,一般不會留下嚴重的併發症。出現核黃疸的情況通常是持續黃疸,比如持續超過30mg/dl以上,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核黃疸,到後期會出現腦癱的症狀,如肌張力增高和行動能力障礙等。有部分小孩出現黃疸而且偏高但不出現腦癱,到了兒童期或成年以後則容易出現多動症。
優優兔叨叨:家長們對新生兒黃疸應密切監護,注意其皮膚黃染的消退情況,要多請教醫生,不要盲目比較其他患者的病情,畢竟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有所不同。對於黃疸較重和患有黃疸的早產兒應重點監護。總之,有問題應及時就醫診斷並加以治療。
歡迎「關注」我的帳號,期待與你同行,感受親子關係的魅力,發現育兒路上的美好。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在屏幕下方評論區留言。
回顧往期:
王鷗3歲父母離異,37歲談往事潸然淚下,童年傷痛要如何療愈
姚明一家遊頤和園,9歲女兒身高驚到網友,長得高不僅是基因強大
寶媽看監控未施救,三月嬰兒趴睡身亡,睡眠安全不可不知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