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鬥中,中醫藥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中醫藥的聖典——《本草綱目》,早在500年前就搜集記錄了很多避災防疫的有效方法。
然而很多人並不知道,《本草綱目》這部巨著當年的出版過程卻是困難重重。
今人有雲,大文學家王世貞是《本草綱目》的伯樂,因為他的題序,將《本草綱目》稱為「帝王之秘錄,臣民之重寶」。但背後卻鮮少有人知道,其實李時珍早於10年前就曾數登王尚書之門,求序未果……還有人說,書商胡承龍一眼識得真龍,讓《本草綱目》名垂青史。但為何《本草綱目》卻耗費了6年鏤版、印刷?
嗚呼哀哉,李時珍在客居南京等待出版的第三年去世。他沒能親眼見到耗費一生心血的作品問世,也未曾想到該書得到萬曆皇帝親筆御批,更不知道時至今日自己被國內外各界冠以「醫中之聖」「偉大的自然科學家」等稱號。歷史的真相究竟是怎樣的呢?
「屢試棘闈未售」
——功名不就卻行醫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李時珍於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城東瓦屑壩一個小康之家出生。他父親李言聞是一名醫生,曾在京城太醫院當過蓮幕。距京城千裡之外的縣城醫生能被國家最高醫療機構選為顧問,是十分令人自豪的事。因此,李家在當地也算聞名遐邇。
在明代,科舉應試是平民百姓求得顯貴的重要途徑,為官從政是大多數讀書人的追求,從小痴迷讀書的李時珍也不例外,他14歲便考取秀才。嘉靖十三年(1534年),他躊躇滿志赴武昌府參加鄉試,結果落第;嘉靖十六年(1537年)秋,他二赴武昌應試,再次落第。
兩次落榜,李時珍仍心有不甘,嘉靖十九年(1540年),他懷揣希望再次赴考,結果依舊榜上無名。科場連續3次碰壁的李時珍決定不再應考,「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回到家鄉,他「讀書十年,不出戶庭」,過起了博覽群書、鑽研醫術的生活。從此醫術日進,醫名逐漸遠播。
「行年三十,力肆校讎」
——國家藥典的個人擔當
行醫者必通藥典,中國古代藥典一般稱為「本草」,自成書於漢的《神農本草經》始,歷代醫家均有增注,內容也逐漸豐富。唐代官修本草更是開闢了政府統修頒行藥典的傳統。至明代,通行於世的本草已有41種之多,基本為前朝舊作,體例不一、內容陳舊。
李時珍在行醫過程中,深感各家本草錯訛百出,誤導大眾,「或一物而析為二三,或二物而混為一品」,於是他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重修本草。之所以說大膽,是因為自唐伊始,本草重修頒行主要由政府組織承擔,唐宋時都曾組織過大規模編修。元明時期民間雖有相關著述,但都是側重某一方面,私人要想對系統的本草藥典重新整理、修訂完善,除非有巨大人力、財力和物力,否則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李時珍動這個心思時,大明朝上上下下的同行中,論聲望,比他大的不少,論資歷,比他老的不少,論地位,比他高的不少;他除了紮實的醫學功底外,能跟別人相比的直接優勢是:宏大現實的理想和堅韌持久的耐心。沒有朝廷撥付經費,一個人獨立擔負國家工程的重任,艱難可想而知。
如不修本草,專心行醫,好好教育下一代,李時珍家中生活定會更自在。然而,理想和耐心促使他沿著一條道走到黑……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湖廣蘄州的民間醫生李時珍踏上編修本草的漫漫長路,他「漁獵群書,搜羅百氏」「窮搜博採,芟煩補闕」,這一做就是近30年……
「願乞一言,以託不朽」
——十載求得出版敲門磚
萬曆六年(1578年),《本草綱目》成稿,全書52卷,共分16部60類,標名為綱,綱列為目,總收藥物1892種,新增藥物374種,附方11096首,插圖1109幅。然而,書稿的完成僅僅是個開始。
擺在李時珍面前最大的問題是:誰來出資刊印?今天出版一部著作,在符合相應出版政策的前提下,沒有相應經費,又非流行內容,市場前景亦無把握,便只有作者自費或化緣,否則也無可能。李時珍生活的明代,中國出版業空前繁榮,印刷技術也很發達。可是出版業的繁榮和發達跟李時珍沒有直接關係,出書需要錢。
那麼需要多少錢呢?明代嘉靖前後,書坊刻工每頁(以500字計)的工價是銀1錢5分,《本草綱目》全書共190萬字,按此計算僅工匠鏤版花費就將近600兩,加上木板、紙張、墨等原材料與刷印、裝訂的費用,總計需要1000兩白銀左右。
此時李時珍家境如何呢?他兒子李建中其時正任四川蓬溪知縣,為正七品文官,品級最高,收入最多,年俸折合銀數為58兩5錢;從李時珍常常醫治人而不取值的醫德來看,全家每年行醫的收入只能比此俸祿少,以建中之俸全部獻出,也要十餘年才能湊夠1000兩。顯然,自費出版行不通。
自家掏不起錢,就只能背著書稿去找伯樂相助了。剛開始,李時珍在離家不遠的黃州、武昌等地,或登官衙之門謀求出書經費,或入書坊之內懇請書商助刊。前後近一年的時間,都沒有結果。在家鄉求告無門,他決定去南京碰碰運氣。作為明朝的都城之一,那裡是當時著名的刻書中心。萬曆七年(1579年),63歲的李時珍赴南京尋找出版機會,「金陵為圖書之府」,書坊林立,繁華無比,怎奈找了一年,仍沒有一家書商願意刊印這部書。
書商們的意見很一致:大家都愛戲曲、小說等流行讀物,或者科考模擬題等實用書籍,這個湖廣鄉下老頭的藥物大辭典,要市場沒市場、要名頭沒名頭,即便印刷出來也沒人買。在「跑市場」的過程中,有人向李時珍提示,官府資金如難以爭取,唯一可行的辦法只有請當紅名人寫序推薦,這樣書商才有可能願意刊印。
當時最紅的名人就是被譽為文壇「後七子」領袖、大文學家王世貞,他是著名的文藝評論家,請他作序者極多,據後人統計,王世貞應請為他人著述所作序文多達319篇。當然,素不相識的客人在登門求序之時,豐厚的潤筆費想來也是少不了的,而一旦得到王世貞片紙言語的詩文,這些著作便「聲價驟起」。
萬曆八年(1580年)九月,李時珍來到王世貞家,「願乞一言,以託不朽」。當時王世貞醉心修道成仙,李時珍到時,恰逢他為小自己30多歲的女老師王燾貞張羅「羽化飛升」儀式。
李時珍對修道成仙的行為極端鄙視,與王世貞「三觀」的巨大差異讓認可與理解難以達成。繁忙的王世貞在客套之後「戲贈」了一首詩,曰:「李叟維肖直塘樹,便睹仙真跨龍去。卻出青囊肘後書,似求玄晏先生序。華陽真逸欲臨仙,誤注本草遲十年。何如但附賢郎寫,羊角橫摶上九天。」細究此詩,用典頗多,滿含嘲笑與勸誡,大意是:在我的仙師羽化飛升之時,李時珍來了,他拿出了《本草綱目》請我作序。當年陶弘景在快要成仙得道之時,就是因為註解本草而被耽誤了10年。我認為此類事不妨交給你的兒子去做,專心修道成仙才是正事。
李時珍無功而返。既然求序無門,也就不能刊印出版。那就回家對書稿進行修訂,繼續等待……
10年後的萬曆十八年(1590年),李時珍73歲,此時的他新老病交加,如果再不去試,他感覺自己有生之年恐怕看不到著作出版了。於是他第二次找到了王世貞,大約是被感動了,王世貞終於寫序。他在序中描述了這次會面的情景:一個身形瘦削的老頭,津津有味地介紹《本草綱目》,那樣子猶如「北鬥以南一人」,又記錄了李時珍自述式概要。在「開卷細玩」之後,王世貞的態度與10年前大不相同,感嘆此書不能僅以醫書視之,而是「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錄,臣民之重寶」,並且對李時珍本人稱讚有加:「李君用心,加惠何勤哉!」序成當年,王世貞即去世。
「書留覽,禮部知道」
——六年刻成的壽民之書
有了王尚書的題序,金陵書商胡承龍決定冒險一試,他判斷銷售應該不成問題,但銷量卻沒有把握。胡承龍恐怕做夢也不會想到,他一輩子刻了那麼多書,錢也賺了不少,但真正讓自己名垂青史的竟然是這部當初無人問津的《本草綱目》。
刻版、印刷需要一個過程,作為以追求利潤為首要目的的老闆,胡承龍當然不可能讓工匠為沒有盈利把握的《本草綱目》投入太多時間和精力。在當時,刻印一部同樣內容的書正常需要多長時間呢?嘉靖二年(1523年),山東官衙刻印《政類本草》,連刻版加印刷,用了一年時間。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江西巡撫夏良心重刊《本草綱目》,鏤版加印刷用時6個月;崇禎十三年(1640年),杭州書商錢蔚起重刊《本草綱目》,前後用時8個月。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本草綱目》還在鏤版之中,客居南京等待出書的李時珍走完了他的一生,沒有看到自己的著作出版印刷。
臨終前,李時珍在想什麼?以其著書態度而言,也許,他想到的是書版鏤刻萬不可再出差錯,想到要給朝廷獻書以期引起重視,甚至想到書流通後眾生不再受前人謬誤之苦。李時珍去世3年後,《本草綱目》刷印成書,從鏤刻版面到印刷成書共費6年之久,出版艱難可見一斑。6年,如果資金充裕且條件具備的話,10部同樣的書都刻印好了。
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十一月,李時珍次子湖廣黃州府儒學生員李建元赴京將刊印好的58套《本草綱目》和李時珍的遺表獻給朝廷,他在奏疏中說:「甫及刻成,忽值數盡」,意思是等到書剛刻成時,父親就突然去世了。這無疑是寬慰的話,否則也不會等書刻好3年後才進獻,因為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朝廷修國史撰方伎傳時,就曾下令訪求天下遺書。
「父有遺命,而子不遵,何以承先志?父有遺書,而子不獻,何以應朝命?」在李時珍父子看來,「治身以治天下,書當與日月爭光,壽國以壽萬民」此次上書為的就是獲得國家認可。同年十一月十八日,長期不理朝政的萬曆皇帝在李建元奏疏上批道:「書留覽,禮部知道,欽此。」
皇帝讓禮部知道的結果之一就是頒布封贈,朝廷追贈李時珍太醫院判(正六品虛銜),相當於今天廳局級幹部。此前,李時珍在世時已有兩個頭銜,一是因醫術精湛而被楚王府推薦為楚府奉祠正一職(正八品),二是因長子李建中居官而獲敕封的文林郎、四川蓬溪知縣(正七品虛銜)。青年的李時珍通過科舉沒有實現功名顯達,離世後卻因為自己的一部著作獲得了朝廷的正六品封贈。
老年的李時珍為《本草綱目》出版奔走十餘年,去世時都沒有看到刷印成書,身後這部著作卻被人爭相出版,蜚聲海外而名垂青史。這些,恐怕都是他當年不敢想也不會想到的。
「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風靡世界的東方醫學巨典
在南京由胡承龍刻印而成的《本草綱目》是該書祖本,又稱金陵初刻本,因刻印水平和資金問題,刻印不甚細緻,印量也不多,但無論刻印質量如何,該版本都最大程度地體現了李時珍著作的原始面貌。流傳至今的金陵本目前國內外所見只有8部(公藏7部、私藏1部)。金陵本問世之後,在明代《本草綱目》又得以先後重刻4次,至明崇禎年間,最初無人願刻印的冷門書已經成為「海內傳之」「流傳斯廣」且為時人所重的熱門書。入清以後,該書更是被公私各家反覆重刻印行,截至1912年,《本草綱目》版本已達61種。截至目前,該書的國內中文版本已有100餘種。李時珍也被各界冠以「醫中之聖」「偉大的自然科學家」等稱號。
不僅如此,《本草綱目》在國際上更是備受推崇,18世紀傳至歐洲,1735年被首次節譯於法文版的《中華帝國全志》第三卷中。此後,英、德、俄、拉丁文等版本相繼出現,引起歐洲學者的極大研究興趣。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在1859年所著的《物種起源》一書中前後十餘次引用《本草綱目》內容,稱之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19世紀末的俄國醫學家貝勒稱讚《本草綱目》為中國本草學名著,「李氏不愧為中國自然科學界卓越古今的作家。」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稱《本草綱目》是中國明代最偉大的科學成就,其作者李時珍則是「中國博物學家中的無冕之王」,並將其與伽利略、維薩裡等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巨人相併列。
《本草綱目》搜集記錄了很多避災防疫的有效方法。
在空氣消毒方面,燃燒沉香、蜜香、檀香、降真香、安息香等藥物有闢疫之效。在高溫蒸煮消毒方面,「天行疫瘟,取初病患衣服,於甑上蒸過,則一家不染。」對沾染病菌的衣服進行高溫蒸煮以防止繼續傳染,這在今天看來也是十分科學的方法。
在藥浴消毒方面,用白茅香、茅香、蘭草混在一起煮湯洗浴,可以闢疫氣。在藥物避疫方面,《本草綱目》「百病主治藥」部分專列瘟疫之目,匯集了大量瘟疫防治的藥方,如蒼耳為末以水服闢惡邪、桃仁與茱萸用青鹽炒過嚼服可防瘴癘、大蒜搗汁服用可治時氣溫病、以松葉細切用酒服用能闢瘟等。
在飲水消毒方面,李時珍認為,「水為萬化之源」,水質如何對人的健康至關重要。城市附近的溝渠水有汙染,如果要取用,必須燒滾開之後再沉澱一個時辰後方能飲用。
作者單位:西安建築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