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金陵本《本草綱目》修復完成 系《本草》祖本

2021-01-12 中國新聞網


  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張志清(左)、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主任陳紅彥(右)和金陵本《本草綱目》收藏者晁會元(中)在國家圖書館

  □記者王惟一

  近日,金陵本《本草綱目》保護修復竣工儀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舉辦,這部珍貴古籍歷時4年終於修復完成。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張志清、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主任陳紅彥、古籍修復部主任胡波和金陵本《本草綱目》收藏者洛陽白河書齋藏書博物館館長晁會元等出席了儀式。

  10名專家歷時4年修復完成

  《本草綱目》由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編撰而成,是中國最著名的醫藥學著作之一。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主任陳紅彥介紹,金陵本《本草綱目》是《本草綱目》的祖本,此前海內外共存全帙7部,國內只存2部,分別藏於中國中醫研究院和上海圖書館;而洛陽白河書齋藏書博物館收藏的明萬曆二十一年金陵胡承龍刻明重修本《本草綱目》,是目前中國民間發現的唯一一部金陵本全本,十分珍貴。

  據了解,目前存世的其他7部金陵本《本草綱目》有個共同缺陷,即書名頁缺失,因此印製時間只有靠校勘推測,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而洛陽白河書齋藏書博物館收藏的這部書名頁尚存,根據其發兌者的活動年月,即可推斷出其明確印製時間。因此,此部金陵本《本草綱目》是已知金陵本中唯一一套可推出明確印製時間的。

  遺憾的是,這部書雖然內容完整,但書品殘破,閱讀十分困難,亟須修復。對此,國家圖書館十分重視,組織著名古籍權威邊沙等10名修復專家,將52卷32冊用金鑲玉的方法修復,使用修復材料全為明代和清代早期的舊紙。經過4年努力,終於在近日修復完成。

  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張志清表示,我國現有收藏單位約2800家,還有大量私人藏家,許多珍貴藏品隱於民間私藏,今後要探索並實現古籍保護從小眾走向大眾。這套金陵本《本草綱目》雖由洛陽白河書齋藏書博物館私家收藏,但國家在保護政策上一視同仁。免費進行修復保護,目的是鼓勵民間人士積極參與古籍的保護與搶救。

  「金陵本」背後的故事

  洛陽白河書齋藏書博物館館長晁會元告訴記者,這部《本草綱目》共32冊52卷,前有王世貞《本草綱目序》及兩卷附圖。王世貞序言中「莫剖朱紫」的「剖」字末筆有斷版,附圖中有66處斷版印痕。這兩卷附圖共計1109幅圖,每半面為4幅至6幅,為李時珍兒子李建元、李建木手繪,因兩人不是專業畫家,因此所作之畫難免失真,尤其動物畫圖特別不準確,但明代風格十分突出。該書書名頁正中豎刻顏體「本草綱目」四個大字,右署「李東壁先生輯注」,左刻「制錦堂吳吉徵發兌」,書名頁左下角蓋有「本衙藏版」篆書朱文大印,應為金陵版印本自藏圖書。

  晁會元淘得這部金陵本《本草綱目》純屬偶然。2008年,家住河南伏牛山深處的一位朋友告訴晁會元,其家中藏了一套明代版的《列女傳》,晁會元趕到後卻發現所謂的明版本不過是民國時期的翻印本。隨後,這位朋友又抱來一摞木刻本醫書,稱這是他家祖傳的寶貝,封皮上寫著《本草綱目》。晁會元半信半疑地翻看,卻發現這部書的行數和刻字與其他版本的《本草綱目》完全不同,刻字歪歪扭扭,甚至有些模糊不清,但明代風格比較明顯。

  憑藉多年的藏書經驗,晁會元知道這肯定是一套罕見的古籍。將它帶回家後,晁會元研究發現,這部書與文獻記載的金陵本《本草綱目》特徵完全一致。因金陵本《本草綱目》是古籍中的稀世珍寶,晁會元一時不敢確認,於是又調出日本內閣文庫藏的金陵本《本草綱目》書影對照。他從自己手中這部《本草綱目》的藥草圖畫中找出66處斷版印痕,經對照,發現兩書藥草圖畫中的斷版印痕完全一致,這是翻刻與造假辦不到的。

  基本確定後,晁會元又聯繫了國內研究《本草綱目》的權威專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的鄭金生教授,鄭金生對比書影后答覆:「可以肯定這是新發現的金陵本系統的《本草綱目》明版之一,也是近年《本草綱目》版本的一個重要發現,此本價值很大,毋庸置疑。」

  隨後,國家專程派出版本鑑定權威李志中等多名專家鑑定晁會元手中的《本草綱目》,確定為真本後,又撥專款修繕保護此書,並由文化部頒發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證書。2013年,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在北京國家圖書館稽古廳舉行新聞發布會,正式向社會公布了全國古籍普查重要發現,晁會元收藏的這部明代金陵本《本草綱目》名列其中。

  據了解,晁會元是宋代河南晁氏藏書世家後人。晁氏家族藏書風氣延續至今已逾千年,最早可追溯至北宋工部尚書晁迥,在其之後,晁補之、晁說之、晁衝之均為藏書名家。宋代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私家藏書書目,清代的目錄巨編《四庫全書總目》,採用《郡齋讀書志》的材料有300多條;明代晁瑮(lì)編撰的《寶文堂書目》也記載了其私家藏書書目。晁會元先生收藏古籍文獻三萬餘冊,2014年經河南省文物局批准創辦非國有性質的洛陽白河書齋藏書博物館,金陵本《本草綱目》是該館鎮館之寶。

  連結

  《本草綱目》祖本——

  金陵本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中國醫藥史上的集大成之作,脫稿於1578年,後經3次修改定稿。此書脫稿後,李時珍曾專程攜書赴江蘇太倉弇(yǎn)山園拜訪明代著名文學家王世貞,王世貞詳細閱讀後,大加讚賞,欣然為之作序。為能儘快刊刻此書,李時珍於1580年及1590年兩次前往太倉和南京,最終金陵出版商胡承龍應允刻印。直到1593年,胡承龍歷時4年才將《本草綱目》刻完,共32冊52卷,稱為「金陵本」,而就在此書即將出版時,李時珍溘然長逝,沒能目睹自己心血的問世。

  金陵本作為由李時珍家族自編的版本,多能體現李時珍原意,但由於李時珍一生清貧,財力不足,金陵本《本草綱目》的刻版質量不高,字體常有歪扭,印刷後不久字跡即開始模糊,這也是金陵本《本草綱目》傳世稀少的主要原因。

  鑑於金陵本《本草綱目》「初刻未工,行之不廣」,1603年,在江西各級官員支持下,《本草綱目》重新刊刻,歷時5個月,被稱為「江西本」。江西本雖直接以金陵本為底本,且其書刻成距李時珍逝世僅10年,但書中已有不少錯誤之處。如卷四「外傷諸瘡」有「皴裂」一項,江西本誤將此二字混入「凍瘡」項末一味藥「豚腦並塗抹」中,成為「豚腦並塗抹皴裂」,意思立刻大變。

  因江西本是官方主持刊刻的,所以紙墨均優於金陵本,刻字精良,用紙考究,很快便成為通行本,金陵本作為《本草綱目》的祖本則漸漸失傳。明清以後的《本草綱目》版本沒有一本是以金陵本作底本的,古今許多著名學者甚至都未能見其真面目。

相關焦點

  • 周末文摘 | 千古本草——《本草綱目》的來龍與去脈
    (1)金陵本  為《本草綱目》初刻本,又稱祖本,由金陵(今南京)胡承龍於 1593 年刊刻問世。書前有藥圖 2 卷,計 1109 幅(繪藥 1129 種),其中 98 種藥圖系轉錄自《證類本草》,其他藥圖絕大部分為重新繪製,是由李時珍的兒子李建中輯,李建元、李建木繪圖,雖然比較粗陋且刻工欠佳,但能較好地反映李時珍的學術見解。
  • 2018《中國古代科學家及著作》- 李時珍及本草綱目相關原地淺考
    直到1596年,這本100多萬字的大部頭,在李氏家人的支持下終於全國的出版中心——南京得以面世,並被後世命為「《本草綱目》祖本——金陵本」。相信李時珍在天之靈見到畢生心血的結晶終能得以出版,亦當欣慰了。自此,《本草綱目》從成稿到出版發行,歷時十數年,可見當時寫作醫學書籍出版的艱辛。
  • 李時珍家族自編版《本草綱目》亮相 全球僅存8部
    一本殘破得幾乎無法打開的《本草綱目》,竟是世間罕見的金陵本全本,為現全球僅存8部的《本草綱目》祖本之一,也是由李氏家族自編的版本。即日起,市民可在國家圖書館欣賞到這一珍貴古籍。昨天,「古籍普查重要發現暨第四批國家珍貴古籍特展」開展,展出110餘部古籍珍品中,包含目前民間唯一一本金陵本全本《本草綱目》,以及甲骨文和敦煌遺書。展覽將向市民免費開放至12月25日。
  • 《本草綱目》也曾遭遇「出版難」
    唐代官修本草更是開闢了政府統修頒行藥典的傳統。至明代,通行於世的本草已有41種之多,基本為前朝舊作,體例不一、內容陳舊。  李時珍在行醫過程中,深感各家本草錯訛百出,誤導大眾,「或一物而析為二三,或二物而混為一品」,於是他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重修本草。之所以說大膽,是因為自唐伊始,本草重修頒行主要由政府組織承擔,唐宋時都曾組織過大規模編修。
  • 歷代本草沿革之明代
    中藥的認識和使用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應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國歷史、文化、自然資源等方面的特點。由於其來源多以植物性藥材為主,所以古代多把藥物稱為「本草」;另外,「本草」也指本草文獻著作。歷代本草文獻著作十分豐富,記錄著我國人民發明和發展醫藥學的智慧,並大多較完整地保存和流傳下來,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寶庫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 要不是看了《本草綱目》,我還真以為李時珍是醫生呢
    此後,李時珍萌生了編一部新的本草醫籍的念頭,開始付諸實踐。他參閱了大量的前代典籍,實地考察部分藥物,歷時30多年,編成《本草綱目》。這期間,李時珍有短暫的仕途經歷,進過王府,甚至曾被推薦到太醫院任職,辭官後回家鄉專心編修本草。歷史研究者認為,當年李時珍在家鄉有一定的醫名和影響,但絕對沒達到國醫級別,他在明末眾多醫家裡只能算個二線小角色。
  • 《本草綱目》出版四年前李時珍抱憾西歸,早到金溪滸灣就能圓夢了
    公元1596年,《本草綱目》金陵版正式刊行,然而為之嘔心瀝血一輩子的李時珍已於3年前(公元1593年)帶著無盡的遺憾離開人世,沒能親眼目睹《本草綱目》閃耀面世。公元1596年,《本草綱目》正式刊行,僅500套,史稱金陵本。《本草綱目》的正式刊行,奠定了李時珍「醫聖」的崇高地位。
  • 【特別關注】李時珍與《本草綱目》
    在長期的行醫診療中,李時珍發現以往《證類本草》等書中存在不少錯誤,深思「本草一書,關係頗重」,遂立志重修一部新的本草書。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時珍開始撰寫《本草綱目》。為寫好這部著作,避免前人出現的錯誤,他除了繼續精讀醫藥學典籍外,還非常注意對藥物的實地考察,家鄉的郊野山川遍布他的足跡。
  • 《本草綱目》的時代土壤|文史知識
    李時珍《本草綱目》與其他醫籍,尤其是明代的醫學著作的關係也是如此。最直接的是本草類著作。明代本草類著作眾多。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序例·歷代諸家本草》梳理了從《神農本草經》至《本草綱目》等歷代本草著作42種,幾乎將中國曆朝歷代本草書籍網羅殆盡。
  • 李時珍家族自編版《本草綱目》亮相
    金陵本《本草綱目》。據悉,此志完成於光緒六年(1880年),歷時十四年,書中「凡圖之屬六,凡表之屬十一,凡志之屬十二,凡傳之屬三,其文繁者輒析為上下卷,通三十四卷」,撰寫的主旨,據序稱:「今不為纂述而後將益茫然也……懲前而毖後,鑑古以知今,規模於是焉,備法守於是焉。資斯志也,體例無以踰於今人,而論撰殊焉。後有君子覽觀而切究之,可以得其指要矣。」
  • 功在千秋當一歌 ——李時珍《本草綱目》留給世界的記憶
    為修訂本草,李時珍開始「遠窮僻壤之鄉,險探仙麓之華」,跋山涉水,尋訪採藥,拜漁民、樵夫、獵人、村民和鄉間郎中為師,收集和積累各種資料。 白天尋藥行醫,夜晚挑燈著述。從1552年到1578年,李時珍27年嘔心瀝血,終於完成了藥學巨著的初稿。此後,他又三易其稿,精心修改,並命名為《本草綱目》。 1593年,始終堅持醫道聖心、孜孜追求的李時珍逝世。
  • 耐心翻開《本草綱目》,你會打開新世界的一道大門,這書實在太有趣了!
    李時珍萌生編一部新的本草醫籍的念頭,開始付諸實踐。他參閱了大量的前代典籍,實地考察部分藥物,歷時30多年,編成《本草綱目》。這期間,李時珍有短暫的仕途經歷,進過王府,甚至曾被推薦到太醫院任職,辭官後回家鄉專心編修本草。歷史研究者認為,當年李時珍在家鄉有一定的醫名和影響,但絕對沒達到國醫級別,他在明末眾多醫家裡只能算個二線小角色。
  • 11月會員書單:私房藏書《食物本草》重磅預售
    ● 成書於明代約公元1550年前後,比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早50年!● 丹溪派名醫盧和所著,太醫院奉旨編撰,明朝皇室的內府收藏書!● 絕美孤本再造,一本書滿足你對於好書的全部想像!●全書分水、谷、菜、果、禽、獸、魚、味八類,取諸家本草系食品近400種;●詳述其性味、功效、有無毒性、主治病症、用法及禁忌等;●且在各大門類之後附有段落性結語,極具參考價值。
  • 歷代本草著作與本草發展簡介
    又從《名醫別錄》中選取365種藥與《本經》合編,用紅、黑二色分別寫《本經》與《別錄》的內容,名之為《本草經集注》。本書共7卷,載藥730種,分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有名未用7類。這是藥物分類的一個進步,但每類之中仍分三品。本書原書已佚,現僅存有敦煌石室所藏的殘本。但原書中的主要內容在其後的《證類本草》和《本草綱目》被引用和保存下來。
  • 當《晶珠本草》遇上《本草綱目》,「奇怪」的藏藥,神奇的療效!
    《晶珠本草》也成為了藏醫處方用藥的必備書籍,直至今日,書中所記載的藥物中仍有75%被廣泛用於臨床。本篇文章,將對《晶珠本草》中的4類分類藥物,即珍寶類、土類、石類、鹽鹼類等,進行簡單的介紹。分為不熔和可熔性兩類。包括57種,166味。
  • 被忽視的《滇南本草》版本
    明蘭茂所著《滇南本草》,是我國現存內容最豐富的古代地方本草。這部成書比李時珍《本草綱目》早142年的著作,明清時期有多個抄本。
  • 被忽視的《滇南本草》版本——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中的《滇南本草》考說
    這部成書比李時珍《本草綱目》早142年的著作,明清時期有多個抄本。透過清道光年間曾任雲貴總督吳其濬所著的《植物名實圖考》,我們發現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中的《滇南本草》,有別於其他版本的《滇南本草》,當是又一部已難獲考或已失傳的《滇南本草》。
  • 【南開明史學第21期】專題研究|南炳文:總結與創新的明代文化——以《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為例
    正是這種基本和平安定的生活,再加上中華民族前此數千年留下的豐富的文明創造和積累,從而使明代有條件成為中國傳統時代後期方方面面集大成的總結時期,並進而作出新貢獻,其文化事業作為最富於記憶性和最善於擁抱新環境的一個方面,表現則尤其突出。茲以《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三部明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學著作為例,加以說明。
  • 杏林奇葩,屢遭冷落,明代官修本草御纂《本草品匯精要》華麗現身記!
    在金陵胡乘龍初刻本《本草綱目》裡,涉及藥物的圖譜有2卷計1109幅,半頁4-6幅,上卷題銜上為:「階文林郎蓬溪知縣男李建中輯,府學生男李建元圖,州學生孫李樹宗校」,下卷則為李建木圖,李建聲校。金陵本成書之後,流傳不廣,後由江西本流行,又有錢蔚起本、張紹堂本等,圖譜歷經改繪,以訛傳訛。李時珍畫像
  • 《本草綱目》:一部本草書,為啥吸引歐洲8個國家爭搶收藏?
    如法國、英國、德國等國的國家圖書館、學會圖書館、大學圖書館皆有收藏,且其中不乏金陵本、江西本、武林本等珍貴版本。如德國的柏林國立圖書館曾經藏有金陵本1部,此本目前全球僅存十餘部。有些版本在國內亦較為稀少,如收藏於西班牙峇里阿多裡德市菲律賓奧斯定會圖書館的一種清文盛堂刻本,並未著錄於《中國中醫古籍總目》及《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僅在趙燏黃「本草綱目版本」一文中有所述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