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家喻戶曉的科學家、醫藥學家、植物學家、世界文化名人,為人類的健康作出過不朽的貢獻。李時珍編撰的《本草綱目》不僅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醫藥學的最高成就,而且充分反映了我國醫學與傳統文化的血脈關係,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也是世界醫藥文化發展的裡程碑。
1518年5月26日,李時珍誕生在蘄州的一個中醫世家。14歲時,李時珍就考取了秀才,被認為是神童。但此後的3次鄉試科舉,他都榜上無名。1540年,第3次科舉失敗的李時珍夜夜輾轉反側、心事重重,在躊躇多日後,他終於敲開父親的房門吐露心跡:決定棄文從醫。那一年,他22歲,從此踏上了懸壺濟世的行醫之路。也正是在這一年,蘄河決堤。浩浩蕩蕩的洪水倒灌,侵襲了蘄州和周邊地區。災後的疫情,更是如猛虎一般爆發。年輕的李時珍目睹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情景,再也無法平靜了,他背起藥囊,走出家門救死扶傷。
1544年,李時珍以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被薦為太醫院判。利用這個機會,他日夜研讀皇家醫學典籍、藥物標本,眼界大開。他通過多年用藥實踐發現,古代經典本草著作中謬誤不少,真偽混雜,收藥不全,論述含糊不清。
李時珍深知,那些經典藥書的謬誤,如不加辨析勘正,不僅不能治病,反而會害人。深思熟慮之後,他向太醫院提議重修本草,卻沒有得到重視。
1549年,帶著憤懣和失望,李時珍毅然辭去了太醫院的職務,回到依戀的故鄉蘄州,一邊行醫,一邊收集資料,決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這一宏偉計劃。
為修訂本草,李時珍開始「遠窮僻壤之鄉,險探仙麓之華」,跋山涉水,尋訪採藥,拜漁民、樵夫、獵人、村民和鄉間郎中為師,收集和積累各種資料。
白天尋藥行醫,夜晚挑燈著述。從1552年到1578年,李時珍27年嘔心瀝血,終於完成了藥學巨著的初稿。此後,他又三易其稿,精心修改,並命名為《本草綱目》。
1593年,始終堅持醫道聖心、孜孜追求的李時珍逝世。3年後,《本草綱目》金陵版正式面世。
此外,李時珍還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五臟圖論》等醫書留存後世。
2017年5月28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的紀念李時珍誕辰500周年暨「一帶一路」中醫藥服務貿易國際研討會上,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張其成對「李時珍精神」曾作精彩解讀……
自強不息的人生品質
李時珍不問功名,一心從醫,他苦讀醫書,懸壺濟世,重修本草,最終著成《本草綱目》,成為16世紀最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為祖國醫藥學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過去,編輯本草皆以三品分類,即上品為君,無毒;中品為臣,少毒;下品為佐使,多毒。三品分類,草石不分,蟲獸不辨,繁冗累贅,斷人耳目。
李時珍一改陳規陋習,創立了正綱分目。《本草綱目》通列十六部為綱,部下分類,類下列目,物以類聚,目隨綱舉,層次分明,體現生物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的自然進化的規律。
這種按照自然屬性逐級分類的方法,比歐洲生物學家、現代分類學創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統》早了一個半世紀。
濟世救人的慈悲情懷
公元1546年,李時珍家鄉蘄州地區連發大水,瘟疫流行,百姓有病無錢醫治,鄉村四處餓殍枕藉。李時珍和父親李言聞治病防疫,分文不取,深受群眾愛戴,史稱「千裡藥於門,立活不取值」。此等事例,不勝枚舉。
勇於實踐的求真態度
李時珍不畏艱辛,長年外出採集藥用植物,收集民間各種單方、驗方,足跡遍布山山水水,出入於大別山、武當山等崇山竣嶺之間,攀巖附藤、風餐露宿,歷盡險阻,備受辛苦。他不惜生命危險,遍嘗百草,只為了解和掌握藥物性能。
李時珍編纂的《本草綱目》,共52卷,約190萬字,列為16部,部各分類,收錄藥物1892種,其中新增藥物374種,插圖1192幅,繪藥圖1109幅,收集藥方11000多首。
明代大文學家王世貞稱之為「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籙,臣民之重寶也。」
清朝《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則稱之「蓋集本草之大成者,無過於此矣。」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更是評價《本草綱目》為「中國古代百科全書」「東方醫藥巨典」和「人類綠色聖經」。
敢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本草綱目》三易其稿。在對1892種藥物的分類上,李時珍廢除了沿襲近兩千年的三品分類法,建立十六部、六十類分類法,以部為綱、以藥為目,並將每種藥物的氣味、主治詳記附方,精給藥圖,創建了藥學史上新的科學體系。
聽聞曼陀羅花能使人致幻,經過千般尋覓,當李時珍終於在道教聖地武當山發現實物時,為掌握曼陀羅花的性能,他又親自放在口裡嘗試乃驗也;為弄清蘄蛇的藥性,李時珍向捕蛇老人請教,並多次冒著生命危險跟隨其進入深山密林捕蛇,他將觀察到的捕捉方法、蛇的生活習性以及毒性藥性等一一記錄在案;水銀在舊的藥書中被認為是神藥,久服可神仙不死。李時珍通過研究歷史典籍,並經過多次試驗證明,水銀有毒,不可亂服,但肯定了它有殺蟲攻毒的功效,只可外用。
如此等等,《本草綱目》中記載的每種藥材,李時珍都極力去觀察、試驗和考證。
《本草綱目》涉及的相關學科囊括了醫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地質學、化學、物理學等自然科學和歷史學、哲學、民俗學等社會科學,包羅萬象,博大精深。
《本草綱目》自首刊至今已有190次翻刻,平均每2.2年有一次翻刻,先後被翻譯成日、朝、英、法、德、俄、拉丁等多種語言文字。世界不同的語言文字、不同的膚色人種、不同的國度民族裡都在傳播著中國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這在世界科技文化交流史上是極為少見的。」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中山中醫院梅全喜教授說,《本草綱目》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依然具有重大的科學實用價值,其影響是空前的。
原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醫中之聖,集中國藥物學之大成;《本草綱目》乃一八九二種藥物說明,廣羅博採,曾費三十年之殫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偉哉夫子,將隨民族生命永生。
英國世界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博士:李時珍作為科學家,達到了同伽利略、維薩裡的科學活動隔絕的情況下,能在科學上獲得如此輝煌的成就,是任何科學家所不能達到的最高水平。毫無疑問,明代最偉大的科學成就,是李時珍那部登峰造極的著作《本草綱目》。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以李時珍《本草綱目》為代表的中華醫藥文化為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作為炎黃子孫應將它發揚光大、造福生靈。
李時珍誕辰500周年大事記
★1518年,李時珍出生在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
★1556年,李時珍被推薦到太醫院,授「太醫院判」職務。
★1552年,李時珍著手開始編寫《本草綱目》,經過27年的長期努力,於1578年完成《本草綱目》初稿。
★1596年,《本草綱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
★1950年,李時珍作為唯一的醫藥學家,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也是世界上第一位獲得世界文化名人榮譽的中國人。
★1953年,李時珍和祖衝之的頭像,與哥白尼、牛頓等60位世界巨匠一起,鑲嵌在莫斯科大學主樓的廊廳上。
★1955年,原國家郵電部發行了「李時珍像紀念郵票」。
★1956年,李時珍墓地修整工程完工,郭沫若為李時珍墓題詞。
★1957年,電影《李時珍》全國播映。
★1959年,「李時珍藥園」在蘄春建立。
★1974年,在古城蘄州成立了「李時珍醫院」。
★1975年,郭沫若為李時珍醫院親筆題寫院名。
★1980年,在李時珍陵園的基礎上,正式成立國家文物保護機構——李時珍紀念館。隨後,又籌建李時珍醫史文獻館,縣政府積極廣泛動員,積極開展收集文物資料工作,一批與李時珍有關的文物資料被發現。
★1986年英中友協會長、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東亞科學技術歷史圖書館館長、《中國科技技術史》主編李約瑟博士參觀訪問了李時珍故鄉。
★1987年,鄧小平同志為李時珍紀念館、李時珍藥物館題寫館名。
★1990年,蘄春在醫聖故裡蘄州鎮舉辦了首屆李時珍醫藥交易會,設立了李時珍中藥材專業市場。
★從1993年起,一年一度的李時珍醫藥節暨藥物交易會升格為省政府牽頭舉辦。
★1997年,李時珍紀念館被中宣部確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2006年,李時珍陵園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命名為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