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家族自編版《本草綱目》亮相

2021-02-07 人民網

原標題:李時珍家族自編版《本草綱目》亮相

  金陵本《本草綱目》。

  近日,「古籍普查重要發現暨第四批國家珍貴古籍特展」在國家圖書館展出,其中,甲骨文、敦煌遺書、宋元舊拓、古代輿圖、民族古籍等珍貴文獻是首次面向公眾展出,而《本草綱目》、《水滸葉子》、《江流記》、《湘陰縣誌》也以其珍貴的學術價值令人關注。記者獲悉,本次展覽精選了110餘部極具代表性的古籍珍品。據悉,為使觀眾直觀地了解古籍保護知識,國家古籍保護中心13日在國家圖書館特別舉辦了「古籍保護主題宣傳日」活動,通過形式多樣的體驗活動,全面立體地向大眾展示古籍保護的成果和古籍在當代的作用。觀眾還可以現場體驗古籍傳統技藝,親手操作了解古籍的裝幀和印製過程。展覽期間,國圖還舉辦多場「專家談古籍」,幫助普通觀眾更多地了解這些珍貴文獻的價值。據悉,國家珍貴古籍特展展出將於12月25日結束。

  甲骨文作為重要出土文獻首次入選

  甲骨文作為重要出土文獻首次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展覽集中展示了其中的18件精品,同時配以拓片和內容豐富的展板進行釋讀,並繪製了「中國甲骨收藏分布圖」、「海外甲骨收藏分布圖」。據主辦方介紹,此次展出的有一塊為劉體智舊藏,最初有學者認為它是一片偽牛骨胛骨,1944年,著名甲骨文學家、史學家胡厚宣發表《甲骨文四方風名考》,認為這塊甲骨字體古樸,文理通達,屬商武丁時期刻辭,其上的釋文內容與《山海經》可相印證。而其中一片胡厚宣舊藏實物尺寸為16.8×10.3釐米,上著33字,主題為氣象,同屬商武丁時期。

  稿本《湘陰縣誌》有曾國藩的批註

  稿本作為書籍寫作的最初形態,出於著者之手,最為可信,也彌足珍貴。此次《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展覽展出了部分名家稿本,其中有中國第一位駐外大使郭嵩燾所著《[光緒]湘陰縣誌》稿本,經曾國藩批註,更加珍貴。

  清郭嵩燾曾出使英大臣,是中國第一位駐外大使。《湘陰縣誌》即出自此首位駐外大使的手中,是郭嵩燾的重要著述。據悉,此志完成於光緒六年(1880年),歷時十四年,書中「凡圖之屬六,凡表之屬十一,凡志之屬十二,凡傳之屬三,其文繁者輒析為上下卷,通三十四卷」,撰寫的主旨,據序稱:「今不為纂述而後將益茫然也……懲前而毖後,鑑古以知今,規模於是焉,備法守於是焉。資斯志也,體例無以踰於今人,而論撰殊焉。後有君子覽觀而切究之,可以得其指要矣。」此志已有刻本傳世,所展出則為作者的原始稿本,以刻本和稿本相比對,卷次即有異,尤見其版本價值的珍貴。

  書中鈐「湘陰任凱南藏書」印,任凱南是湖南湘陰人,民國時期任湖南大學校長,經濟學家。由此知此稿本為湘陰人郭嵩燾撰述,後又為同鄉任凱南收藏,現藏湖南師範大學圖書館。

  清內府四色抄本《江流記》

  抄本是稿本或印本的傳抄本,流傳較少,在留存原書、校勘版本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出於名家抄寫、校訂的精抄本則尤為珍貴。此次參展的清內府四色抄本《江流記》,是清乾隆間敕命張照制大內節戲院本,四色精寫,精妙絕倫,是令公眾大飽眼福的稀世珍品。

  《江流記》講的是陳玄奘出世的故事,本子上註明演出要在「兩個時辰零四刻」演完。作者張照(1691年~1745年),字得天、涇南,號長卿,江蘇華亭人,書法家和戲曲家。

  此次展出的這件《江流記》出於內府,是乾隆皇帝敕命戲曲家張照編寫的大內節戲院本,鈐有三枚乾隆皇帝印章,即「五福五代堂寶」、「八徵耄念之寶」和「太上皇帝之寶」。使用的是內府開化紙,紙色潔白,在抄寫上則極為講究,採用四色抄寫,其中戲曲的牌名用黃字,曲文用墨字,科白用綠字,場步註腳用紅字,一目了然,便於使用。

  《江流記》從內府流出後,可以考察到的第一位收藏者是清末的許葉芬,許葉芬曾任鎮江知府,善書畫,所鈐的「宛平許葉芬少翯印章」即為其藏印。其後輾轉為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雲所藏,據所附的尚小雲親筆書信,知此書贈予了民國大總統徐世昌的總統府秘書周明泰。周明泰熟稔北京梨園掌故,精考證,喜歡搜集戲曲文獻。1949年,周明泰遷居香港,臨走前將自己所藏的珍貴戲曲文獻捐贈上海私立合眾圖書館。《江流記》現藏上海圖書館。

  明末陳老蓮水滸葉子初刻本的新發現

  此次特展還隆重展出了古籍普查新發現的重要古籍50餘部。其中,四川省圖書館藏明陳洪綬刻《水滸葉子》是極負盛名的版畫傑作,為明末初刻,形象逼真,刻繪精緻,此前一直未被《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收錄。

  陳老蓮(1598年—1652年)名洪綬,字章侯,號老蓮、小淨名等,浙江諸暨人,以畫人物見長。與北方畫壇高手崔子忠齊名,時有「南陳北崔」之稱。陳老蓮所畫《水滸葉子》,是極負盛名的版畫傑作,繪、刻均達到了極致。畫出來的水滸人物形象逼真,各具性格,豪氣滿懷,呼之欲出。當年鄭振鐸以五十金所購得《水滸葉子》一部,但並非是初刻之本,乃是清初翻刻的翻刻。後鄭氏遇上海潘景鄭先生,親見潘氏藏本後,則說「刻者自署黃肇初,疑即刻《博古頁子》之黃子立」。後來潘本亦歸鄭振鐸,1958年鄭氏出國訪問,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其家屬遵先生生前遺囑,將其全部藏書捐贈國家圖書館,鄭氏所藏原潘景鄭之本隨之入弆國圖。而鄭氏當年以五十金所購那一部,流落何方,現在不得而知。

  上世紀70年代末,時任廣東省中山圖書館副館長王貴忱館長來京,以所攜陳老蓮《水滸葉子》與國家圖書館藏珍藏鄭先生所捐贈者兩相對讀,則以王先生見示者為勝,因知其為原刊,國圖藏為翻刻。而後此本轉贈李一氓。李一氓晚年將自己藏書分成了三份,一份贈送北京圖書館;一份贈送四川家鄉;一份留下自己使用。2009年,《水滸葉子》從四川省圖書館報來,入選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金陵胡承龍刻本

  《本草綱目》

  據介紹,河南私人藏家申報的金陵本《本草綱目》是此次古籍普查的一個驚人發現,這是目前中國民間發現的唯一一部金陵本全本。此前海內外共存全帙8部,我國國內只藏2部。分藏中國、日本、美國,其中國內只藏2部。此本是迄今為止中國民間發現的唯一一部金陵本全本。這一發現,使此本存世量增加到9部,國內全本增加至3部,意義重大。

  《本草綱目》是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花費畢生精力、歷時27年寫成的自然科學巨著,是研究古代中醫藥學、植物學、礦物學、動物學乃至其他多種自然科學的資料淵藪。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金陵胡承龍刻本又稱「金陵本」,為該書最早版本,也是經過李氏家族親自校訂過的原始刊本,為後世眾多版本之祖本,存世極罕。中國中醫科學院藏本入選《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名錄號01798。此本於2010年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2011年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評委會給《本草綱目》的評語是:「中國傳統醫學史上最完整、最全面的藥物學著作;它集十六世紀以前東亞地區醫藥學成就與展望之大成;它昭示著現代藥理研究的曙光。」(田 泳)

相關焦點

  • 李時珍家族自編版《本草綱目》亮相 全球僅存8部
    一本殘破得幾乎無法打開的《本草綱目》,竟是世間罕見的金陵本全本,為現全球僅存8部的《本草綱目》祖本之一,也是由李氏家族自編的版本。即日起,市民可在國家圖書館欣賞到這一珍貴古籍。昨天,「古籍普查重要發現暨第四批國家珍貴古籍特展」開展,展出110餘部古籍珍品中,包含目前民間唯一一本金陵本全本《本草綱目》,以及甲骨文和敦煌遺書。展覽將向市民免費開放至12月25日。
  • 【特別關注】李時珍與《本草綱目》
    萬曆六年(1578年),李時珍歷時27年,參考了800多種書籍、歷經3次修改,終於編撰完成劃時代的中國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這一年他61歲。書稿完成後,李時珍開始為《本草綱目》的出版奔走於黃州、武昌等地,因書稿卷冊眾多、內容浩繁等原因,出版一事遲遲沒有著落。萬曆八年(1580年),李時珍來到金陵(時為南京),拜訪在士大夫階層享有很高聲望的大文豪王世貞,請他作序。
  • 2018《中國古代科學家及著作》- 李時珍及本草綱目相關原地淺考
    初刻本金陵版出版地。)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在《本草綱目》問世後不久,隨著商業貿易以及來華學者或傳教士的往來,《本草綱目》首先傳入日本(時值日本江戶初期),旋即給江戶時期的本草研究以極大的影響。《本草綱目》的江戶版本共有6種,並進行了總計達14次印刷。近世以後,亦有活字版被三次刊行,至今仍嘉惠於本草學者的研究工作。
  • 論李時珍《本草綱目》的偉大貢獻及學術價值 ——紀念李時珍誕辰500周年
    2018年是李時珍誕辰500周年,值此之際,本期專論試從《本草綱目》編撰和出版歷程、王世貞為《本草綱目》題寫序言、名人或組織對李時珍及《本草綱目》評價、《本草綱目》東學西漸的影響、《本草綱目》中醫藥學價值、《本草綱目》傳統文化價值、《本草綱目》現代應用概況等七個方面去闡述李時珍對人類社會所做出的巨大貢獻,探論《本草綱目》博大精深的科學價值。
  • 李時珍和他的《本草綱目》
    李時珍出身三代相傳的醫戶人家,祖父是一個醫生,父親李言聞,又名李月池,也是當地有名的醫生,曾做過「太醫吏目」。他不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而且在醫學理論上也有相當的修養,李時珍從小就在這種環境中薰陶長大。  在《本草綱目》的編寫過程中,李時珍腳穿草鞋,身背藥簍,帶著學生和兒子建元翻山越嶺,訪醫採藥,足跡遍及河南、河北、江蘇、安徽、江西、湖北等廣大地區,以及牛首山、攝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萬裡路,傾聽了千萬人的意見,參閱各種書籍800多種,歷時27年,終於在他61歲那年(1578年)寫成。
  • 功在千秋當一歌 ——李時珍《本草綱目》留給世界的記憶
    李時珍編撰的《本草綱目》不僅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醫藥學的最高成就,而且充分反映了我國醫學與傳統文化的血脈關係,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也是世界醫藥文化發展的裡程碑。 1518年5月26日,李時珍誕生在蘄州的一個中醫世家。14歲時,李時珍就考取了秀才,被認為是神童。但此後的3次鄉試科舉,他都榜上無名。
  • 李時珍《本草綱目》集本草學大成
    萬曆六年(1578年),傑出醫藥學家李時珍編成集本草學之大成的《本草綱目》,代表了這一時期中藥學的最高成就。李時珍(1518~1593年),字東壁,號瀕湖,晚號瀕湖山人,湖北蘄州(今湖北蘄春)人,出生於醫學世家,自幼喜愛醫藥。17歲後三次鄉試不中,積勞成疾。
  • 明代金陵本《本草綱目》修復完成 系《本草》祖本
    王世貞序言中「莫剖朱紫」的「剖」字末筆有斷版,附圖中有66處斷版印痕。這兩卷附圖共計1109幅圖,每半面為4幅至6幅,為李時珍兒子李建元、李建木手繪,因兩人不是專業畫家,因此所作之畫難免失真,尤其動物畫圖特別不準確,但明代風格十分突出。該書書名頁正中豎刻顏體「本草綱目」四個大字,右署「李東壁先生輯注」,左刻「制錦堂吳吉徵發兌」,書名頁左下角蓋有「本衙藏版」篆書朱文大印,應為金陵版印本自藏圖書。
  • 要不是看了《本草綱目》,我還真以為李時珍是醫生呢
    《本草綱目》初版本在南京刊行,故稱「金陵本」,是後世各種《本草綱目》版本的祖本。金陵版的刻印質量不高,有很多字跡模糊不清的地方。 1601年,江西巡撫夏良心發現這本神奇的藥典,大為欣賞。在他幫助下,兩年後新版《本草綱目》面世。
  • 李時珍 本草綱目 艾灸養生
    李時珍(1518-1593),明代偉大的醫藥學家和博物學家、中國古代科學家的傑出代表
  • 《本草綱目》出版四年前李時珍抱憾西歸,早到金溪滸灣就能圓夢了
    公元1596年,《本草綱目》金陵版正式刊行,然而為之嘔心瀝血一輩子的李時珍已於3年前(公元1593年)帶著無盡的遺憾離開人世,沒能親眼目睹《本草綱目》閃耀面世。而彼時李時珍年已七十有六,病體孱弱,油盡燈枯,並於當年抱憾九泉。公元1596年,《本草綱目》正式刊行,僅500套,史稱金陵本。《本草綱目》的正式刊行,奠定了李時珍「醫聖」的崇高地位。
  • 李時珍----明朝醫藥學家、《本草綱目》之父 歷史上的優才人物No.222
    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後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並拜漁人、樵夫、農民、車夫、藥工、捕蛇者為師,參考歷代醫藥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字札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此外對脈學及奇經八脈也有研究。
  • 【科學家的故事】27年著成《本草綱目》——李時珍
    為了寫作這部巨著,李時珍花費了畢生精力。他知道醫藥關係到人的生命,寫作時非常慎重,遇上不明白的地方,儘可能去實地調查。李時珍聽說家鄉蘄州有一種毒蛇,叫作蘄蛇,是很貴重的藥材。為了弄清楚這種蛇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愛吃什麼東西,李時珍決心到蘄蛇的產地——龍峰山去仔細調查。龍峰山又高又險。
  • 你可能不知道的中醫故事,李時珍與《本草綱目》
    李時珍決定一心寫他的《本草綱目》。可大家都知道寫書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何況是寫醫書。所以這一決定就是李時珍要走一條千古艱辛而又奇特的路子。首先李時珍他開始學畫畫,學畫畫幹什麼呢?這跟弘揚中醫藥有什麼關係?原來你《本草綱目》裡頭,全部必須附上你手繪的插圖。俗話說千描萬描,不如圖片一瞧。
  • 李時珍《本草綱目》養生系列解讀(1前言)
    《本草綱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時珍(東璧)撰於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萬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
  • 你聽過周杰倫的「本草綱目」?但你可能還沒有見過這樣的《本草綱目...
    提到《本草綱目》的書名如雷貫耳,但真正讀過它的人卻少之又少。2018廣西書展,930為大家推薦一本《本草綱目》少兒繪圖版,幫助你們家的小朋友搖身一變成為一名「小神醫」。周杰倫的《本草綱目》相信很多人聽過,歌中提到了:馬錢子、決明子、蒼耳子、蓮子等「15味中藥」只是《本草綱目》原著中的冰山一角。
  • 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他是如何確定中草藥的功效?
    李時珍如何確定中草藥的功效?前面說了狗爪豆,就是想說明中草藥的發現也是這樣一個過程。從最早的「神農嘗百草」就可以說明,古人對中草藥的研究都是通過發現、嘗試、驗證,最後才將其記錄在冊的過程。李時珍生活在明朝,此時有記載在冊的中草藥種類已經非常豐富,他仍然走訪了很多地方,向漁夫、農民、藥工,甚至是捕蛇者學習,尋找藥書中沒有記載的藥,驗證已經記載的藥,就這樣完成了將近200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
  • 《本草綱目》也曾遭遇「出版難」
    但背後卻鮮少有人知道,其實李時珍早於10年前就曾數登王尚書之門,求序未果……還有人說,書商胡承龍一眼識得真龍,讓《本草綱目》名垂青史。但為何《本草綱目》卻耗費了6年鏤版、印刷?  嗚呼哀哉,李時珍在客居南京等待出版的第三年去世。
  • 本草綱目大部分摘自蒙古醫術
    懂得蒙醫中醫的人都知道,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大部分是源自元代蒙古人的醫書《瑞竹堂經驗方》,李時珍沒有當過正規的醫生,他的工作是為楚王管祠堂(
  • 李時珍的故事
    李時珍出生之時,有白鹿入室,有紫芝產於庭中。自幼就以為修習「神仙之學」乃是命中定好了的。李時珍於十四歲時開始科舉考試,卻「補諸生,三試於鄉都不能得成」。李時珍喜歡讀書,非常的博學,幾乎所有的書都讀都看。已經讀書十年,卻從未出家門。他心中並無當官的想法與意願。他所讀的書中,尤其喜好而且善於醫學方面,就以醫生自居。當時的楚王聽聞時珍的醫術了得,聘他為奉祠掌管良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