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李時珍家族自編版《本草綱目》亮相
金陵本《本草綱目》。
近日,「古籍普查重要發現暨第四批國家珍貴古籍特展」在國家圖書館展出,其中,甲骨文、敦煌遺書、宋元舊拓、古代輿圖、民族古籍等珍貴文獻是首次面向公眾展出,而《本草綱目》、《水滸葉子》、《江流記》、《湘陰縣誌》也以其珍貴的學術價值令人關注。記者獲悉,本次展覽精選了110餘部極具代表性的古籍珍品。據悉,為使觀眾直觀地了解古籍保護知識,國家古籍保護中心13日在國家圖書館特別舉辦了「古籍保護主題宣傳日」活動,通過形式多樣的體驗活動,全面立體地向大眾展示古籍保護的成果和古籍在當代的作用。觀眾還可以現場體驗古籍傳統技藝,親手操作了解古籍的裝幀和印製過程。展覽期間,國圖還舉辦多場「專家談古籍」,幫助普通觀眾更多地了解這些珍貴文獻的價值。據悉,國家珍貴古籍特展展出將於12月25日結束。
甲骨文作為重要出土文獻首次入選
甲骨文作為重要出土文獻首次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展覽集中展示了其中的18件精品,同時配以拓片和內容豐富的展板進行釋讀,並繪製了「中國甲骨收藏分布圖」、「海外甲骨收藏分布圖」。據主辦方介紹,此次展出的有一塊為劉體智舊藏,最初有學者認為它是一片偽牛骨胛骨,1944年,著名甲骨文學家、史學家胡厚宣發表《甲骨文四方風名考》,認為這塊甲骨字體古樸,文理通達,屬商武丁時期刻辭,其上的釋文內容與《山海經》可相印證。而其中一片胡厚宣舊藏實物尺寸為16.8×10.3釐米,上著33字,主題為氣象,同屬商武丁時期。
稿本《湘陰縣誌》有曾國藩的批註
稿本作為書籍寫作的最初形態,出於著者之手,最為可信,也彌足珍貴。此次《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展覽展出了部分名家稿本,其中有中國第一位駐外大使郭嵩燾所著《[光緒]湘陰縣誌》稿本,經曾國藩批註,更加珍貴。
清郭嵩燾曾出使英大臣,是中國第一位駐外大使。《湘陰縣誌》即出自此首位駐外大使的手中,是郭嵩燾的重要著述。據悉,此志完成於光緒六年(1880年),歷時十四年,書中「凡圖之屬六,凡表之屬十一,凡志之屬十二,凡傳之屬三,其文繁者輒析為上下卷,通三十四卷」,撰寫的主旨,據序稱:「今不為纂述而後將益茫然也……懲前而毖後,鑑古以知今,規模於是焉,備法守於是焉。資斯志也,體例無以踰於今人,而論撰殊焉。後有君子覽觀而切究之,可以得其指要矣。」此志已有刻本傳世,所展出則為作者的原始稿本,以刻本和稿本相比對,卷次即有異,尤見其版本價值的珍貴。
書中鈐「湘陰任凱南藏書」印,任凱南是湖南湘陰人,民國時期任湖南大學校長,經濟學家。由此知此稿本為湘陰人郭嵩燾撰述,後又為同鄉任凱南收藏,現藏湖南師範大學圖書館。
清內府四色抄本《江流記》
抄本是稿本或印本的傳抄本,流傳較少,在留存原書、校勘版本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出於名家抄寫、校訂的精抄本則尤為珍貴。此次參展的清內府四色抄本《江流記》,是清乾隆間敕命張照制大內節戲院本,四色精寫,精妙絕倫,是令公眾大飽眼福的稀世珍品。
《江流記》講的是陳玄奘出世的故事,本子上註明演出要在「兩個時辰零四刻」演完。作者張照(1691年~1745年),字得天、涇南,號長卿,江蘇華亭人,書法家和戲曲家。
此次展出的這件《江流記》出於內府,是乾隆皇帝敕命戲曲家張照編寫的大內節戲院本,鈐有三枚乾隆皇帝印章,即「五福五代堂寶」、「八徵耄念之寶」和「太上皇帝之寶」。使用的是內府開化紙,紙色潔白,在抄寫上則極為講究,採用四色抄寫,其中戲曲的牌名用黃字,曲文用墨字,科白用綠字,場步註腳用紅字,一目了然,便於使用。
《江流記》從內府流出後,可以考察到的第一位收藏者是清末的許葉芬,許葉芬曾任鎮江知府,善書畫,所鈐的「宛平許葉芬少翯印章」即為其藏印。其後輾轉為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雲所藏,據所附的尚小雲親筆書信,知此書贈予了民國大總統徐世昌的總統府秘書周明泰。周明泰熟稔北京梨園掌故,精考證,喜歡搜集戲曲文獻。1949年,周明泰遷居香港,臨走前將自己所藏的珍貴戲曲文獻捐贈上海私立合眾圖書館。《江流記》現藏上海圖書館。
明末陳老蓮水滸葉子初刻本的新發現
此次特展還隆重展出了古籍普查新發現的重要古籍50餘部。其中,四川省圖書館藏明陳洪綬刻《水滸葉子》是極負盛名的版畫傑作,為明末初刻,形象逼真,刻繪精緻,此前一直未被《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收錄。
陳老蓮(1598年—1652年)名洪綬,字章侯,號老蓮、小淨名等,浙江諸暨人,以畫人物見長。與北方畫壇高手崔子忠齊名,時有「南陳北崔」之稱。陳老蓮所畫《水滸葉子》,是極負盛名的版畫傑作,繪、刻均達到了極致。畫出來的水滸人物形象逼真,各具性格,豪氣滿懷,呼之欲出。當年鄭振鐸以五十金所購得《水滸葉子》一部,但並非是初刻之本,乃是清初翻刻的翻刻。後鄭氏遇上海潘景鄭先生,親見潘氏藏本後,則說「刻者自署黃肇初,疑即刻《博古頁子》之黃子立」。後來潘本亦歸鄭振鐸,1958年鄭氏出國訪問,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其家屬遵先生生前遺囑,將其全部藏書捐贈國家圖書館,鄭氏所藏原潘景鄭之本隨之入弆國圖。而鄭氏當年以五十金所購那一部,流落何方,現在不得而知。
上世紀70年代末,時任廣東省中山圖書館副館長王貴忱館長來京,以所攜陳老蓮《水滸葉子》與國家圖書館藏珍藏鄭先生所捐贈者兩相對讀,則以王先生見示者為勝,因知其為原刊,國圖藏為翻刻。而後此本轉贈李一氓。李一氓晚年將自己藏書分成了三份,一份贈送北京圖書館;一份贈送四川家鄉;一份留下自己使用。2009年,《水滸葉子》從四川省圖書館報來,入選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金陵胡承龍刻本
《本草綱目》
據介紹,河南私人藏家申報的金陵本《本草綱目》是此次古籍普查的一個驚人發現,這是目前中國民間發現的唯一一部金陵本全本。此前海內外共存全帙8部,我國國內只藏2部。分藏中國、日本、美國,其中國內只藏2部。此本是迄今為止中國民間發現的唯一一部金陵本全本。這一發現,使此本存世量增加到9部,國內全本增加至3部,意義重大。
《本草綱目》是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花費畢生精力、歷時27年寫成的自然科學巨著,是研究古代中醫藥學、植物學、礦物學、動物學乃至其他多種自然科學的資料淵藪。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金陵胡承龍刻本又稱「金陵本」,為該書最早版本,也是經過李氏家族親自校訂過的原始刊本,為後世眾多版本之祖本,存世極罕。中國中醫科學院藏本入選《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名錄號01798。此本於2010年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2011年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評委會給《本草綱目》的評語是:「中國傳統醫學史上最完整、最全面的藥物學著作;它集十六世紀以前東亞地區醫藥學成就與展望之大成;它昭示著現代藥理研究的曙光。」(田 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