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明朝醫藥學家、《本草綱目》之父 歷史上的優才人物No.222

2021-03-04 優才成長

李時珍(1518~1593),明代著名醫藥學家。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後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院判,去世後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 

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後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並拜漁人、樵夫、農民、車夫、藥工、捕蛇者為師,參考歷代醫藥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字札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此外對脈學及奇經八脈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種。

   李時珍出生那天,他的父親李言聞正在雨湖上打魚。平常運氣還不錯,這一次卻連下幾網都一無所獲,李言聞很喪氣。最後一網拉起來感覺沉甸甸的,心中暗喜,以為是條大魚,原來是一塊大石頭。李言聞嘆道:石頭呀石頭,我與你無冤無仇,今日為何捉弄我?叫我愁上加愁。石頭突然也說話了:石頭呀石頭,前來賀喜不用愁。先生娘子快落月,不知先生有何求?原來這石頭就是雨湖神。李言聞急忙趕回家,正好李時珍生下地,於是給他起名叫「石珍」。當晚李言聞又做了一個夢,夢見仙人鐵拐李前來道喜說:「時珍時珍,百病能診。做我高徒,傳我名聲。」

死人診活

     一天,李時珍和大徒弟王廣和來到湖口,見一群人正抬著棺材送葬,而棺材裡直往外流血。李時珍上前一看,見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鮮血,於是趕忙攔住人群,讓抬棺材的人停下來,眾人聽了,面面相覷,不敢相信。李時珍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反覆勸說,終於使主人答應開棺。先是進行了一番按摩,然後又在其心窩處扎了一針,不一會兒,就見棺內的婦人輕輕哼了一聲,醒了。不久之後,這名婦女又順利產下一個兒子,原來這名婦女是因難產而陷入假死。

活人診死

李時珍還可以「活人斷其死」的。一天,有家藥店老闆的兒子大吃大喝後,縱身翻越櫃檯,請李時珍診脈,李時珍告訴他,小兄弟,你活不了三個時辰了,請趕快回家去。眾人都不信,那個藥店老闆的兒子更是大罵不止。果不其然,不到三個時辰,這個人便死掉了。原來是此人吃飯過飽,縱身一跳,腸子斷了,內臟受損。

《本草綱目》

李時珍借用朱熹的《通鑑綱目》之名,定書名為《本草綱目》。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著手編寫,至明萬曆六年(1578年)三易其稿始成,前後歷時27年。因編著時間長,規模龐大,《綱目》一書,乃父乃子及弟子龐鹿門均參與編寫,次子建元為書繪圖,可謂以李時珍為主的一本集體著作。

《本草綱目》集傳統醫學之大成

《本草綱目》是李時珍撰寫的中國藥學著作,共五十二卷,刊於1590年。全書共190多萬字,載有藥物1892種,收集醫方11096個,繪製精美插圖1160幅,分為16部、60類,是中國古典醫學集大成者。

   李時珍的著作尚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傳世;還有《命門考》《瀕湖醫案》《五臟圖論》《三焦客難》《天傀論》《白花蛇傳》等,皆佚。

《瀕湖脈學》

李時珍感其時代的中醫脈學存有缺憾甚至謬誤繁多,便依其父李月池所著《四診發明》及歷史上其他多家脈論精華,於1564年(明嘉靖四十三年)編著成《脈訣》,即《瀕湖脈學》。

《瀕湖脈學》為李時珍晚年所著,以號命書,是為「瀕湖脈學」。《瀕湖脈學》語言簡明,論脈清澈,不但把臨床複雜脈象總結歸納成基本的27種脈象,而且還把主要內容,即脈象、相類脈鑑別、脈象主病,皆以韻文歌括形式撰述,便宜誦記,因此上其書流傳深廣,歷來受醫家推崇。《瀕湖脈學》對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為中醫典範之作。

《奇經八脈考》,約撰於1577年,1卷。本書考證歷代文獻,對奇經循行和主病,詳加說明,且附已見。

人教版第七冊《李時珍》課文

  明朝出了一位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他叫李時珍,湖北蘄春人。

  李時珍家世代行醫。他的父親醫術很高,給窮人看病常常不收診費,就是不願意自己的兒子再當醫生;因為那時候,行醫是被人看不起的職業。李時珍可不這樣想。他看到醫生能救死扶傷,解除病人的痛苦,就從小立下志願,要像父親一樣為窮人看病。

  李時珍處處留心向父親學習,暗自記下了不少藥方。有一回,父親遇到了疑難病症,一時想不出有效的藥方。李時珍湊到父親耳邊,輕輕地說了一個古方。父親一聽他說的藥方正對症,才同意他學醫。

  李時珍22歲開始給人看病,一面行醫,一面研究藥物。他發現舊的藥物書有不少缺點:許多有用的藥物沒有記載;有些藥物只記了個名稱,沒有說明形狀和生長情況;還有一些藥物記錯了藥性和藥效。他想,病人吃錯了藥,那多危險啊,於是決心重新編寫一部完善的藥物書。

  為了寫這部藥物書,李時珍不但在治病的時候注意積累經驗,還親自到各地去採藥。他不怕山高路遠,不怕嚴寒酷暑,走遍了出產藥材的名山。他有時好幾天不下山,餓了吃些乾糧,天黑了就在山上過夜。他走了上萬裡路,拜訪了千百個醫生、老農、漁民和獵人,向他們學到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他還親口品嘗了許多藥材,判斷藥性和藥效。

  幾年以後,他回到蘄春老家,開始寫書。花了整整27年,他終於編寫成了一部新的藥物書,就是著名的《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有一百多萬字,記載了一千八百多種藥物,每一種都有圖,是中藥書籍中一部偉大的著作,已經被譯成幾國文字,在全世界流傳。

相關焦點

  • 論李時珍《本草綱目》的偉大貢獻及學術價值 ——紀念李時珍誕辰500周年
    [關鍵詞]  李時珍;《本草綱目》;偉大;博大 李時珍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醫藥學家和博物學家,傾其一生奉獻給人類社會的劃時代巨著——《本草綱目》,無論是對維護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還是對促進中醫藥學及其他多學科的進步與發展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已成為我國古代中華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 李時珍《本草綱目》集本草學大成
    萬曆六年(1578年),傑出醫藥學家李時珍編成集本草學之大成的《本草綱目》,代表了這一時期中藥學的最高成就。李時珍(1518~1593年),字東壁,號瀕湖,晚號瀕湖山人,湖北蘄州(今湖北蘄春)人,出生於醫學世家,自幼喜愛醫藥。17歲後三次鄉試不中,積勞成疾。
  • 中醫故事:世界最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時人謂之李東璧。號瀕湖,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明代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人,漢族。明代著名醫藥學家、藥物學家。在李時珍以前,我國醫學書籍上記載的藥為1558種、品種繁雜,名稱混亂,有的一種藥有兩三個名字、有的兩種藥混為一名。
  • 功在千秋當一歌 ——李時珍《本草綱目》留給世界的記憶
    他是家喻戶曉的科學家、醫藥學家、植物學家、世界文化名人,為人類的健康作出過不朽的貢獻。李時珍編撰的《本草綱目》不僅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醫藥學的最高成就,而且充分反映了我國醫學與傳統文化的血脈關係,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也是世界醫藥文化發展的裡程碑。 1518年5月26日,李時珍誕生在蘄州的一個中醫世家。14歲時,李時珍就考取了秀才,被認為是神童。
  • 李時珍和他的《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不僅是一部藥物學著作,還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書中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在生物、化學、天文、地理、地質、採礦乃至於歷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貢獻。《本草綱目》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
  • 李時珍 本草綱目 艾灸養生
    李時珍(1518-1593),明代偉大的醫藥學家和博物學家、中國古代科學家的傑出代表
  • 「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香港中小學生選李時珍
    原標題:香港中小學生投票李時珍為「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香港第三屆「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19日揭曉,有「藥聖」之稱、著有《本草綱目》的明代醫學家李時珍獲逾3萬票當選。該選舉由香港國史教育中心舉辦,今年有來自261所學校的逾5.4萬名中小學生參加,參與人數和學校數目均破歷屆紀錄。
  • 2018《中國古代科學家及著作》- 李時珍及本草綱目相關原地淺考
    李時珍每到一地,就虛心向各式各樣的人物請求。其中有採藥的,有種田的,捕魚的,砍柴的,打獵的。熱情地幫助他了解各種各樣的藥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藥。但究竟是什麼樣的?《神農本草經》說不明白,各家注釋也解釋不清。後來李時珍在一位種菜的老人的指點下,結合實地觀察,才知道芸苔,實際上就是油菜。
  • 李時珍當選2020年度「香港年度歷史人物」
    【環球網報導 記者 趙建東】據香港「頭條日報」19日報導稱,當選2020年「香港年度歷史人物」的是,有「藥聖」之稱、著有《本草綱目》的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得票超過3萬票。居首的明朝李時珍獲3.2萬多票,香港國史教育中心表示,李時珍的知名度高,加上在疫情下,社會更關注醫學發展,對他當選並不意外。東漢天文學家張衡也有超1.1萬多的得票,南北朝數學家祖衝之獲4500多票。而北宋科學家沈括及元朝水利專家郭守敬,分別得3000多及2000多票。主辦機構認為評選結果反映了學生及市民在疫情下更重視醫學發展。
  • 要不是看了《本草綱目》,我還真以為李時珍是醫生呢
    這期間,李時珍有短暫的仕途經歷,進過王府,甚至曾被推薦到太醫院任職,辭官後回家鄉專心編修本草。歷史研究者認為,當年李時珍在家鄉有一定的醫名和影響,但絕對沒達到國醫級別,他在明末眾多醫家裡只能算個二線小角色。 李時珍行醫實踐並不一流,他的名聲是靠埋頭寫材料,搞醫學綜述。《本草綱目》撰成於明代萬曆年間,一般認為是在1578年著成,他這一年60歲。
  • 香港中小學生投票李時珍為「年度中國歷史人物」
    中新社香港12月19日電 香港第三屆「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19日揭曉,有「藥聖」之稱、著有《本草綱目》的明代醫學家李時珍獲逾3萬票當選。選舉以「科教興國,經世濟民」為主題,5名候選古人均為科學專才,居首的明朝李時珍獲得逾3.2萬票。主辦機構分析指,李時珍知名度高,加上在疫情下,社會更關注醫學發展,對他當選並不意外。東漢天文學家張衡亦有逾1.1萬多票,南北朝數學家祖衝之獲4500多票。而北宋科學家沈括及元朝水利專家郭守敬,分別得3000多及2000多票。
  • 《本草綱目》出版四年前李時珍抱憾西歸,早到金溪滸灣就能圓夢了
    「醫聖」李時珍一、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終成皇皇巨著李時珍(公元1518年—公元1593年),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與「醫聖」萬密齋齊名,古有「萬密齋的方,李時珍的藥」之說。
  • 【特別關注】李時珍與《本草綱目》
    李時珍告訴父親,村內家家戶戶每天都用蒼朮燻煙。李言聞點頭說:「嗯,蒼朮可以除山嵐瘴氣。」院內住著一對老年夫婦,老婆婆正在往一口大灶添柴火,灶上的大鐵鍋中放著一副蒸籠,冒著騰騰熱氣。老漢見李言聞詫異,笑著說:「蒸籠裡蒸的不是饃,是按著您家公子的吩咐,將病人的衣服用蒸籠燻蒸,這樣疫病就不會傳染了。」蒼朮燻煙避瘟、衣物蒸煮消毒,再加上飲用避瘟酒等,李時珍的辦法很是有效。
  • 你可能不知道的中醫故事,李時珍與《本草綱目》
    李中梓他是明朝的大醫家,對醫理診斷非常在行。而明朝還有另外一位世界級的大醫家,他的著作是超越時代國家的,他也姓李,《三字經》上有對他的描述,就是:李時珍,編本草。所以落榜對李時珍來說,看似悲痛,但是對於全世界的人民來說卻是一件喜事,那個朝代少了一個官員,無足重輕,但是我們整個世界歷史少了一位大醫藥學家,整個人類社會就會在病苦之中少了很多路子。一直到李時珍二十歲,他還是不斷地讀書。
  • 「藥聖」李時珍,三聯兒成就朋友美好姻緣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後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院判,去世後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圖片來源網絡現在的人們一說起李時珍,就會談到《本草綱目》,談到他是著名的醫學家、醫藥學家。其實大家所不知道的是李時珍在他在文學上也有很深的造詣。
  • 本草綱目大部分摘自蒙古醫術
    成吉思汗時期,蒙古軍大舉西徵,建立起橫跨亞歐的四個蒙古汗國。1326年,蒙古人薩遷《原名沙圖穆蘇》收集蒙古帝國醫藥學經驗《瑞竹堂驗方》集15卷手抄本三本,一本傳到日本,一本到明朝,其中治療風寒溼痺的方劑較多,所載方劑幾百首,其中有些方劑實用而有效,至今仍被採用。
  • 《本草綱目》
    (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後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院判,去世後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李時珍臨證,推崇張元素,重辨病證,立法嚴謹,用藥得當。治療時,或化裁古方,或自組新方,或用民間單驗方,多有良效。李時珍的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很有特色,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自己的實踐經驗為基礎,改善了古代科學方法,積累了科學研究的新經驗。李時珍成功地運用了觀察和實驗、比較和分類、分析和綜合、批判繼承和歷史考證方法。①觀察和試驗是本草藥研究的基本方法。
  • 李時珍家族自編版《本草綱目》亮相
    金陵本《本草綱目》。據主辦方介紹,此次展出的有一塊為劉體智舊藏,最初有學者認為它是一片偽牛骨胛骨,1944年,著名甲骨文學家、史學家胡厚宣發表《甲骨文四方風名考》,認為這塊甲骨字體古樸,文理通達,屬商武丁時期刻辭,其上的釋文內容與《山海經》可相印證。而其中一片胡厚宣舊藏實物尺寸為16.8×10.3釐米,上著33字,主題為氣象,同屬商武丁時期。
  • 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他是如何確定中草藥的功效?
    記得讀初中時的一個夏天,全家人都聚在院子裡吃晚飯,鄰居小夥伴正好也來了,他看著我們吃的「狗爪豆」很好奇,然後問了一句:「以前第一個吃狗爪豆的人,他是怎麼知道這種食物必須要用水浸泡過才可以吃?」狗爪豆,我們客家話又叫虎老豆,摘下來必須要用水先煮一遍,然後再放進清水裡浸泡一段時間才可以吃。這種食物被客家人視為一道美食,煮的時候放點薄荷進去,燜出來味道特別香。但它卻是有毒的,被人稱為素食界的「河豚肉」!
  • 李時珍當選「香港年度歷史人物」,香港國史教育中心:疫情下社會更...
    【環球網報導 記者 趙建東】據香港「頭條日報」19日報導稱,當選2020年「香港年度歷史人物」的是,有「藥聖」之稱、著有《本草綱目》的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得票超過3萬票。居首的明朝李時珍獲3.2萬多票,香港國史教育中心表示,李時珍的知名度高,加上在疫情下,社會更關注醫學發展,對他當選並不意外。東漢天文學家張衡也有超1.1萬多的得票,南北朝數學家祖衝之獲4500多票。而北宋科學家沈括及元朝水利專家郭守敬,分別得3000多及2000多票。主辦機構認為評選結果反映了學生及市民在疫情下更重視醫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