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本草著作與本草發展簡介

2021-02-22 萬榮中醫科普

根據歷代本草著作成書時間先後為序,摘錄整理成簡易目錄和簡介,方便大家學習記憶。

一、《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

原書已經失傳,現在看到的都是輯本。是後世學者從各種古書籍中引用部分,輯錄編輯而成。基本能看到原書的全貌。

全書共計收錄了365種藥物(各家輯本不同略有不同)。分為上中下三類。提出了「君臣佐使」組方原則。和配伍「七情」在《本經·序錄》認為:藥「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視之。」提出藥物有「寒、熱、溫、涼四氣。「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直到現在這些仍然是方劑學的核心內容。

 

一、《本草經集注》:作者:南北朝·陶弘景   出版時間:公元480-498年前 。

把《神農本草經》給予整理、作注。又從《名醫別錄》中選取365種藥與《本經》合編,用紅、黑二色分別寫《本經》與《別錄》的內容,名之為《本草經集注》。

本書共7卷,載藥730種,分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有名未用7類。這是藥物分類的一個進步,但每類之中仍分三品。

本書原書已佚,現僅存有敦煌石室所藏的殘本。但原書中的主要內容在其後的《證類本草》和《本草綱目》被引用和保存下來。

三、《雷公炮炙論》  南北朝·雷斆 。成書約公元500年?。我國最早的中藥炮製學專著。也是中藥鑑定學之重要文獻。也是中國最早的製藥專著

四、《新修本草》 作者:唐·蘇敬等23人。出版時間:公元659別稱:《唐本草》《英公本草》。

大唐經濟文化發展,交通發達,外來藥物增多,公元657年蘇敬等23人奉敕集體編修本草,與公元659年完稿。定名:《新修本草》。

全書54卷。計有正文20卷,目錄1卷;《藥圖》25卷,目錄1卷;《圖經》7卷。正文實際載藥850種,較《本草經集注》新增114種。書中糾正陶氏謬誤處甚多。《新修本草》中國第一部由政府頒布的藥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原書已佚,主要內容保存於後世諸家本草著作中。本書指導臨床長達300多年,直到宋代《開寶本草 》的出現。

(1)《本草拾遺》作者:唐·陳藏器。成書年代:公元738年。

(2)《食療本草》唐·孟詵收集,張鼎增補改編。約成書於唐開元年間(713~741年)。原書早佚,1907年於敦煌莫高窟發現殘卷(捲軸),僅存26味藥物,此本為後唐時抄本。

(3)《食性本草》五代南唐·陳仕良(一作士良)撰於公元10世紀中(約937~957年)。

五、《海藥本草》,唐代末年 五代前蜀·李珣(德潤)  約撰於10世紀(公元900年?)初。此書為我國第一部海藥專著。唐代疆域擴大,經濟繁榮,對外貿易發達,當時跟日本、朝鮮、南洋、印度、阿拉伯等地進行貿易,外來藥物在這時便大為增加,而有綜合記述之必要。李氏祖籍波斯,其家以營香藥為業,故有《海藥本草》之撰。

六、《開寶本草 》 宋代官修本草。成書年代:公元973-974年,宋開寶6-7年。

  《新修本草》300多年後。由於社會的發展,藥品數量的增加,加之300多年來,抄錄《新修本草》過程的錯誤等等原因,宋太祖詔劉翰、馬志等九人於開寶6年取《新修本草》、《蜀本草》加以詳校,參以《本草拾遺》,「刊正別名,增益品目。」計20卷。名曰《開寶新詳定本草》。翌年(開寶7年)又進行重修增加品種,訂正分類。收載新舊藥物983種,共21卷。名曰《開寶重定本草》,簡稱《開寶本草》。

  看清了嗎?第一年完成了,皇帝不滿意,第二年再修訂,用二年時間完成。

  《開寶本草》可以說是第二部國家級別的藥典

七、《嘉祐補註本草》宋·掌禹錫、林億、蘇頌等奉命以《開寶重定本草》為藍本編寫。增加了99種 。 出版時間:1060年。

八、《本草圖經》:宋·蘇頌等編撰  出版時間:1061年。《本草圖經》亦稱《圖經本草》,所附900多幅藥圖是中國現存最早版刻本草圖譜

九、《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作者:北宋·唐慎微。是《嘉祐補註本草》和《本草圖經》合二為一編著。

十、《滇南本草》,明代·雲南嵩明人蘭茂所著。是中國現存古代地方性本草書籍中較為完整的作品,這本有著中醫藥精華彙編,比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早140多年。

十一、《本草綱目》:明代.李時珍於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萬曆六年(1578年)編著。歷時二十七載,三易其稿,著成《本草綱目》五十二卷。

李時珍,字東璧,晚號瀕湖山人。蘄州(今湖北蘄春)人。

本書對後世的影響不多說了,已經翻譯成幾十種文字在世界各國學習使用;稱為:「古代中國百科全書」。

十二、《本草品匯精要》是明朝唯一一部官修本草,也是我國古代最大最精美的一部彩色藥物圖譜。但是它沒有前面書顯赫貢獻和地位。

十三、《本草綱目》為中心的後續性著作:

沈長庚撰《本草綱目注釋》

徐昇泰撰《本草正訛補遺》

盧復撰《綱目博議》

趙學敏撰《本草綱目拾遺》等

十四、現代:

1、《中國藥學大辭典》 作者:民國·陳存仁。出版時間:1935年,為近代第一部具有重要影響的大型藥學辭書(不是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同名書。人衛版是2010年出版,中西藥全有,包括「中藥學」)

2、《中藥志》:作者: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等編著。出版時間:1959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3、《全國中草藥彙編》出版時間:1975年9月。衛生部組織9省2市,及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衛生部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共同編寫。(繪圖本)

4、《中華本草》出版時間:1999年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作者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主編是南京中醫藥大學宋立人研究員任總編、吳貽谷研究員任總審定,胡烈教授任常務副總編。400多名專家共同編寫。共35卷,共收入中醫藥物達8980味。不包括「民族藥卷」分為「藏藥卷」、「蒙藥卷」、「維吾爾藥卷」、「傣藥卷」和「苗藥卷」5卷。

5、《中國本草彩色圖鑑》(中藥篇)主 編:錢信忠(衛生部長)2003年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衛生部組織 陳重明 潘清華 裴盛基 李承祜 韓樹金 王萬賢 趙素雲 許春泉 陳月明 王利生 曾曉濂 鄧盈豐 馮晉鏞 石淑珍 馮樹生等編寫。  仍然是手繪本,不過繪圖特別精美,真實。

6、《中藥大辭典》 出版時間:2006年3月。作者:南京中醫藥大學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7、《中國藥典》(2015年版)

8、《中藥學》各版本的中醫藥大學教材,《中藥學》可以說是目前學習人數最多的本草書。是南京中醫藥大學和江蘇中醫藥大學主編。

現代本草著作很多,特別是地方本草著作更多,各有特色。雖然不是國家層面的本草,但是不能排除它們的巨大作用。國家層面的內容,也是來源於地方本草,來源於地方的經驗和臨床實踐。地方行之有效的本草是可以上升到國家層面的。畢竟本草的發展離不開廣大的勞動人民、藥學人員和醫務工作者;不是坐在辦公室的幾個人就能完成的事。

由於數字攝影技術的普及、快捷方便、廉價為全國第四次中醫藥資源普查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微信等技術的普及為交流提供了方便,我相信這次普查對全國的中醫藥推進是空前的,糾正一些地方本草書的錯誤和不足,補充和修正國家的本草著作。其後會出現更加精美真實直觀的本草圖書和電子本草圖書。

作者水平有限,匯總的不一定全面和有代表性,可能還有錯誤的地方,懇求各位良師益友指出共同學習。

附:

外敷方治療腹水、水腫

薛春生 

1、水腫腹脹:白芥子30克,公丁香10克,肉桂10克,白胡椒30克,共研細粉,分三份。每用一份醋調敷臍中,2小時換藥一次。

2、水腫腹大:甘遂30克研細,醋調敷臍周圍,內服甘草水,腹水從二便排出。

3、腹脹如鼓:腰黃53克,揀月石18克,爐甘石17克,淡牙硝21克,冰片23克,麝香8克,共研極細粉末,每次填臍中0.06克,5~7天換藥一次,膠布固定,逐水之力甚強。

4、脾腎陽虛水腫:白朮10克,黨參6克,乾薑6克,炙甘草6克,硫磺6克,白礬6克。共研細敷臍,水腫可退。

薛春生簡介:男,本科學歷,副主任中醫醫師,萬榮縣中醫醫院心腎內科副主任。多次進修於山西省中醫院,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擅長肝炎、腎病、內科雜病等的中西醫結合治療。任山西省中醫藥學會內科專業委員會委員,運城市心內科專業委員會委員,運城市腎病專業委員會委員。2018年榮獲運城市第一屆醫師節「運城名醫」稱號。

電話:13603591854


萬榮縣中醫醫院是一所二級甲等中醫院,是以中醫為主的綜合醫院,開設有外骨科、內科、婦產科、兒科、理療推拿、針灸、眼科等臨床科室。有核磁、CT、彩超、電子胃腸鏡、血液透析、百萬級層流手術室等大型輔助檢查和設施。可以開展外科、骨科、婦產科、眼科等各類手術,包括微創手術治療,每個科室都可以開展中西醫結合治療。

特色治療有血療、多種方法治療「頸肩腰腿痛」。開展針刺類、推拿類、拔罐類、灸類等十類中醫技術50餘種。

註明:中醫藥的單驗方雖然有很好的臨床的療效,但是也需要「辨證施治」。如需要使用中藥,請諮詢作者和中醫醫師,謹遵醫囑。本公眾號只作為學習交流之用,不構成用藥建議。

歡迎與老陳交流。電話:15903596910 微信同號。

相關焦點

  • 歷代本草沿革之明代
    我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具有種類繁多,產量豐富的天然藥材資源,中藥是我國傳統藥物的總稱。
  • 歷代本草沿革之清代
    中藥的認識和使用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應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國歷史、文化、自然資源等方面的特點。由於其來源多以植物性藥材為主,所以古代多把藥物稱為「本草」;另外,「本草」也指本草文獻著作。歷代本草文獻著作十分豐富,記錄著我國人民發明和發展醫藥學的智慧,並大多較完整地保存和流傳下來,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寶庫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清代研究本草之風盛行。
  • 歷代本草古籍名錄整理(上)
    其中的《山海經》異獸有76種,草本植物有54種,金石礦物有8種,合計有138種】《神農本草經》·神農氏 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最早的中藥學專著(公元前)【全書分三卷,載藥365種,以三品分類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為
  • 當代著名本草文獻學家尚志鈞
    尚志鈞一生共輯複本草著作19部,出版本草著作33部,發表學術論文268篇,手抄筆錄本草卡片資料二千多萬字,在本草文獻研究領域取得了令學術界高度認可的豐碩成果。其研究成果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4個方面。本草文獻輯佚研究,除需深厚的中醫藥學功底外,尚需熟諳目錄學、訓詁學、校勘學等。
  • 原創:《證類本草》文獻引用方法簡介
    《證類本草》文獻引用方法簡介詹志來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
  • 唐慎微與《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
    他對發展藥物學和收集民間單驗方作出了非常大的貢獻,開創了藥物學方劑對照之先河。而且在多年廣泛採集的基礎上,約與公元1082年編成《經史證類備急本草》。這部書出版不久就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受到官家的重視和民間的普遍歡迎。
  • 朱橚與《救荒本草》
    又專門在開封周王府內闢設園圃,引種野生植物,每日觀察、研究、記錄它們的生長情況,還研究其食用方法,把可供災荒時食用的414種植物的資料編輯成冊,詳細地記載了每種植物的名稱、出產環境、形態、性味、加工烹調方法,名為《救荒本草》。《救荒本草》全書兩卷,共收錄食用植物414種,其中來源歷代本草舊有者138種,新增276種,新增部分約佔總數的近2/3。
  • 《本草圖經》:本草承先啟後之作
    北宋蘇頌主持編撰的《本草圖經》是我國第一部版刻藥物圖譜,該書集北宋以前本草文獻之大成,真實記錄了北宋全國藥物普查的豐碩成果。由專業人士根據標本實物繪製,並配有詳盡文字說明,並印刷出版,是科技史上的創舉,這部本草著作為今日的中藥鑑定學科奠定了基礎。  蘇頌千年。
  • 《救荒本草》與朱橚
    朱橚酷愛醫藥,他組織和參與編寫的醫藥著作有《保生餘錄》《袖珍方》《普濟方》和《救荒本草》,特別是《普濟方》和《救荒本草》在我國醫藥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其中《救荒本草》則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早描述、研究野生食用植物的著作。
  • 【古籍】新修本草
    因此有必要把藥物知識加以總結和整理,唐朝政府遂下令修撰新的本草著作。《新修本草》的內容十分豐富,除增加了作為鎮靜劑的阿魏、瀉下劑的蓖麻子及殺蟲劑的鶴蝨等現代常用的確有療效的藥物外,更吸收了不少外來藥物,如安息香、龍腦香、胡椒、訶黎勒等,豐富了祖國的藥物學。《新修本草》在編寫過程中,遵從實事求是的原則。首先它承襲了歷代本草的優點,對本經文字,悉留其原貌,不臆加竄改。
  • 本草中國 | 道地藥材:經典名方中白朮的本草考證
    如清《本草崇原》[5](1767年):「有赤白二種。《本經》未分,而漢時仲祖湯方始有赤朮、白朮之分。」但通過孟永亮[6] 的研究發現,北宋校正醫書局曾對《傷寒雜病論》《千金方》《金匱要略》等醫書,進行了校正。因此,張仲景湯方中的「白朮」在其原著中應該是「術」,是宋代進行本草修訂的時候加上的「白」字。
  • 桑枝(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經疏》:味苦,平,性不冷不熱。主遍體風癢乾燥,火氣腳氣風氣,四肢拘攣,上氣眼暈,肺氣咳嗽,消食,利小便。療癰疽後渴,嫩條細搗一升,熬香煎飲。亦無禁忌。久服,終身不患偏風。《聖惠方》治紫白癜風。桑枝十斤,益母草三斤,水五鬥,慢煮至五升,去滓,再煎成膏,每臥時溫酒調服半合,以愈為度。
  • 【歷代本草論梨子】
    【歷代本草論梨子】
  • 木賊(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本草衍義》:木賊細剉,微微炒,搗為末,沸湯點二錢,食前服,治小腸膀胱氣,緩緩服必效。 《滇南本草》:木賊內容:木賊,一名節節草,一名筆管草,一名鬥眼草,一名豆根草。味辛、微苦,性微溫。行十二經絡。
  • 張廷模談中藥學與本草異同
    所以過去凡是介紹中藥的專著,那麼都稱為本草,或者本草學,比如說我們後面要涉及到的《神農本草經》裡面有本草,《本草經集注》、《新修本草》、《本草綱目》,所以在古代這個藥學專著一般把它叫做本草,或者叫做本草學。那麼介紹這個收載中藥知識的專著,為什麼叫做本草呢?前人沒有清楚地告訴後人,他為什麼要把這個中藥的專著叫做本草?所以後人有很多猜測。
  • 百部(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名醫別錄》:微溫,有小毒,主治咳嗽上氣。 《藥性論》:使,味甘,無毒。能治肺家熱,上氣咳逆,主潤益肺。 《本草拾遺》:火炙,浸酒,空腹飲,去蟲,蠶咬,兼疥癬瘡。 《日華子本草》:味苦,無毒。
  •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本草專著
    每藥之下重點介紹了藥物的性味、功效和主治,其中大多為後世本草所收錄,迄今仍為臨床所常用。 【學術成就】 1.《神農本草經》是漢以前藥學知識的第一次大總結,代表了秦漢兩代的藥學成就,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本草學專著,被奉為中醫四大經典之一。
  • 沉香(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海藥本草》:  按《正經》生南海山谷。味苦,溫,無毒。主心腹痛,霍亂,中惡邪鬼疰,清人神,並宜酒煮服之。諸瘡腫,宜入膏用。當以水試乃知子細,沒者為沉香,浮者為檀,似雞骨者為雞骨香,似馬蹄者為馬蹄香,似牛頭者為牛頭香,枝條細實者為青桂,粗重者為箋香。以上七件,並同一樹。梵雲波律亦此香也。
  • 海浮石(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日華子本草》:平,無毒。止渴,治淋。 《本草綱目》:(《日華》)【校正】併入《拾遺》水花。【釋名】海石(《綱目》)、水花。【集解】時珍曰:浮石,乃江海間細沙、水沫凝聚,日久結成者。 《本草乘雅半偈》:浮石(日華)【氣味】鹹平,無毒。【主治】煮汁飲,止渴,治淋,殺野獸肉。【核】曰∶出南海、交州之陽。水沫集塵埃,蕩漾水面日久凝結而成。色黃白,體虛而輕,仍未離乎塵沫本相也。先人云∶山融成水,歸宗走海,泡幻立堅仍呈本相,隨波上下,止止行行,行行止止,會心者得之。
  • 薤白(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薤,味辛,溫。主金瘡瘡敗;輕身不飢,耐老。生平澤。 《名醫別錄》:味苦,無毒。除寒熱,去水氣,溫中,散結,利病人。諸瘡中風寒水腫以塗之。 《食療本草》:(一)輕身耐老。〔證〕 《本草拾遺》:調中,主只痢不差,腹內常惡者,但多煮食之。赤痢取薤致黃柏煮服之差。 《日華子本草》:輕身,耐寒,調中,補不足。食之能止久痢,冷瀉,肥健人。 《開寶本草》:味辛、苦,溫,無毒。除寒熱,去水氣,溫中,散結,利病人。諸瘡中風寒水腫以塗之。 《本草圖經》:補虛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