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枝(歷代本草匯言)

2021-02-22 明德初心

桑枝為桑科植物桑的乾燥嫩枝。主產於安徽、河南、江蘇、浙江、湖南等地。原植物喜溫暖溼潤氣候,稍 耐蔭,耐旱,不耐澇,耐貧瘠,對土壤石英性強。味微苦,性平。歸肝經。功效祛風溼、利關節、行水氣。臨床用名有桑枝、炒桑枝。

 

桑文化與藥用:桑具生生之氣;桑乃箕星之精

【本草匯言】

 

《本草圖經》:遍體風癢乾燥,水氣、腳氣、風氣、四肢拘攣,上氣眼運,肺氣咳嗽,消食利小便。療口乾及癰疽後渴,用嫩條細切一升,熬香煎飲,亦無禁忌。久服,終身不患偏風。

 

《本草蒙筌》:枝煎

常飲,耳目聰明。去手足拘攣,香港腳兼散;潤皮毛枯槁,風癢且驅。陰管通便,眼眶退暈。

利喘嗽逆氣,消腫毒癰。

 

《本草綱目》:煎藥用桑者,取其能利關節,除風寒溼痺諸痛也。觀《靈樞》治寒痺內熱,以桑炭炙布巾,熨痺處,治口僻以桑鉤鉤其口及坐桑灰上,皆取其意也。又癰疽,發背不起發,或瘀肉、腐潰及陰瘡、瘰癧、流注、臁瘡、頑瘡、惡瘡久不愈者,用桑木炙法,未潰則拔毒止痛,已潰則補接陽氣,亦取桑通關節、去風寒、 火性暢達、出鬱毒之意。其法以幹桑木劈成細片,扎作小把,然火吹息,炙患處。每吹炙片時,以痰肉腐動為度,內服補託藥,誠良方也。

 

《本草經疏》:味苦,平,性不冷不熱。主遍體風癢乾燥,火氣腳氣風氣,四肢拘攣,上氣眼暈,肺氣咳嗽,消食,利小便。療癰疽後渴,嫩條細搗一升,熬香煎飲。亦無禁忌。久服,終身不患偏風。《聖惠方》治紫白癜風。桑枝十斤,益母草三斤,水五鬥,慢煮至五升,去滓,再煎成膏,每臥時溫酒調服半合,以愈為度。

 

《雷公炮製藥性解》:桑枝,療手足拘攣、陰管作痛、眼眶作暈、氣逆咳嗽、腫毒風癢。桑椹,開關竅,利血脈,安神魂,黑鬚髮,明耳目。

 

《本草易讀》:苦,平,無毒。祛風除溼,消食利水,聰耳明目,澤顏止渴。洗風癢乾燥,療水氣香港腳,除水氣香港腳,炒香,煎服。(驗方第一)

風熱臂痛。同上。(第二。)

遍身風癢,水煎洗之。(第三。)

四肢拘攣,內服外洗。(第四。)

 

《本草崇原》: 氣味苦平,主治遍體風癢乾燥,水氣,腳氣,風氣,四肢拘攣,上氣,眼運,肺氣咳嗽,消食,利小便。久服輕身,聰明耳目,令人光澤。(《圖經本草》附。)

 

《本草備要》:桑乃箕星之精。其木利關節,養津液,行水(《錄驗方》∶枝皮細剉,釀酒服良)祛風(桑枝一升,細銼,炒香,水三升,熬至二升,一日服盡,名桑枝煎,治風氣腳氣、口渴)。其火拔引毒氣,祛風寒溼痺(凡癰疽不起,瘀肉不腐,瘰癧、流注、臁頑惡瘡不愈,用桑木片紮成小把,燃火,吹息,灸患處。內服補託藥良)。煎補藥,熬諸膏,宜用桑柴,內亦宜桑枝攪。

 

《本經逢原》:桑枝清熱去風,故遍體風癢乾燥,水氣腳氣風氣,四肢拘攣,無不宜之。時珍云:煎藥用桑者,取其能利關節,除風寒溼痺諸痛也。觀《靈樞》治寒痺用桂酒法,以桑炭炙布巾,熨痺處。治口僻用馬膏法, 以桑鉤鉤其口,坐桑灰上。又癰疽發背,流注頑瘡,久不愈者,用桑木灸法,未潰則拔毒止痛,已潰則補接陽 氣。其法以桑柴劈作小片,束作小把,燃火吹息灸患處。每吹灸片時,瘀肉漸腐,用此以助內服之藥。又治久 嗽不止,用桑枝煎湯,渴即飲之。桑柴灰熬膏,點大風惡疾;或淋取汁洗頭面,不過十度即瘥,此《聖惠》法 也。

 

《本草從新》:宣祛風。

苦平。通關節,行津液,祛風利水,治風寒溼痺諸痛。(在手足者尤效、以其入四肢也。)

水氣香港腳。(桑枝一升、細銼炒香、水三升、熬至二升、一日服盡、名桑枝煎、治風氣香港腳。)

 

《得配本草》:   甘、苦、平。入手太陰經。治風溼,通關節,除肺咳,利小便,散寒消食。得桂枝,治肩背痺痛。配益母,煎膏,治紫白瘢風。

切碎炒香。治風溼,酒蒸。消食,煅炭。氣虛者禁用。

 

《本草便讀》:桑枝能達四肢。行經絡。利關節。助藥力苦平之性。為祛風良藥也。

 

《本草撮要》:味甘苦。入手足太陰經。功專去風溼拘攣。得桂枝治肩臂痺痛。得槐枝、柳枝、桃枝洗遍身癢。

 

《本草分經》:苦,平。祛風利水,治手足風寒溼痺。

 

《玉楸藥解》: 桑枝治腳氣中風,喎斜拘攣,咳嗽上氣,紫白瘢風,消癰疽,利小便。

 

《醫學衷中參西錄》:   湖北張某,患歷節風證,西醫名僂麻質斯,服其藥年餘無效。步履艱難,天未涼即著皮褲。診其脈,浮數有力,知為經絡虛而有熱之象。遂用加味黃芪五物湯,遵注熱者加知母,又加生薏米、鮮桑枝、牛膝、木通。服一劑覺輕減,三劑離杖,五劑痊癒。近年用此方治痛風、歷節證,愈者甚多。若無熱者,即用書中原方,亦甚效驗。

 

《飲片新參》:

形色:色青黃白,中有虛軟小圈。

性味:香平。

功能:祛四肢風,通絡。

分量:三錢至一兩。

用法:上肢酒炒,下肢生用。

禁忌:無忌。

 

【來源產地】

 

《中藥大辭典》

為桑科植物桑的嫩枝。春末夏初採收,去葉,略曬,趁新鮮時切成長30~60釐米的段或斜片,曬乾。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主產江蘇、浙扛、安徽、湖南、河北、四川等地。

 

【炮製】

 

《中藥大辭典》

桑枝:揀去雜質,洗淨,用水浸泡,潤透後,切段,曬乾。

炒桑枝:取淨桑枝段,置鍋內用文火炒至淡黃色,放涼。另法加麩皮拌炒成深黃色,篩去麩皮,放涼。(每桑枝段100斤,用麩皮20斤)

酒桑枝:取桑枝段用酒噴勻,置鍋內炒至微黃色,放涼。(每桑枝段100斤,用酒15斤)

 

【現代藥理研究】 

 

桑枝具有提高淋巴細胞轉化率的作用。

 

(整理/陳曦)

(校對/小k)

(媒體/全思捷)

相關焦點

  • 木賊(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本草衍義》:木賊細剉,微微炒,搗為末,沸湯點二錢,食前服,治小腸膀胱氣,緩緩服必效。 《滇南本草》:木賊內容:木賊,一名節節草,一名筆管草,一名鬥眼草,一名豆根草。味辛、微苦,性微溫。行十二經絡。
  • 百部(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名醫別錄》:微溫,有小毒,主治咳嗽上氣。 《藥性論》:使,味甘,無毒。能治肺家熱,上氣咳逆,主潤益肺。 《本草拾遺》:火炙,浸酒,空腹飲,去蟲,蠶咬,兼疥癬瘡。 《日華子本草》:味苦,無毒。
  • 海浮石(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日華子本草》:平,無毒。止渴,治淋。 《本草綱目》:(《日華》)【校正】併入《拾遺》水花。【釋名】海石(《綱目》)、水花。【集解】時珍曰:浮石,乃江海間細沙、水沫凝聚,日久結成者。 《本草乘雅半偈》:浮石(日華)【氣味】鹹平,無毒。【主治】煮汁飲,止渴,治淋,殺野獸肉。【核】曰∶出南海、交州之陽。水沫集塵埃,蕩漾水面日久凝結而成。色黃白,體虛而輕,仍未離乎塵沫本相也。先人云∶山融成水,歸宗走海,泡幻立堅仍呈本相,隨波上下,止止行行,行行止止,會心者得之。
  • 藁本(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藁本味辛溫。主婦人疝瘕,陰中寒腫痛,腹中急,除風頭痛,長肌膚:說顏色。一名鬼卿,一名地新。生山谷。《名醫》曰:一名微莖,生崇山,正月二月採根暴幹,三十日成。案《廣雅》云:山芷蔚香,藁本也。《管子·地員篇》云:五臭疇生藁本。
  • 萹蓄(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萹蓄味辛平。主浸淫,疥搔疽痔,殺三蟲(《御覽》引云:一名篇竹,《大觀本》無文)。生山谷。《吳普》曰:萹蓄一名蓄辯,一名萹蔓(《御覽》)。《名醫》曰:生東菜,五月採,陰乾。
  • 秦皮(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秦皮,味苦微寒。主風寒溼痺,洗洗,寒氣,除熱,目中青翳白膜。久服,頭不白,輕身。生川谷。《吳普》曰:岑皮,一名秦皮,神農雷公黃帝岐伯酸無毒,李氏小寒,或生冤句水邊,二月八日採。
  • 蜇蟲(土鱉蟲)(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蟅蟲,味鹹,寒。主心腹寒熱,洗洗,血積症瘕,破堅,下血閉,生子大,良。一名地鱉。生川澤。《吳普》曰:(庶蟲)蟲,一名土鱉(《御覽》)。《名醫》曰:一名土鱉,生河東及沙中,人家牆壁下,土中溼處,十月暴幹。案《說文》云:蟅蟲屬蠜,目蠜也。
  • 石韋(歷代本草匯言)
    石韋:熟皮作葉石上生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石韋,味苦平。主勞熱邪氣,五癃閉不通,利小便水道。一名石。生山谷石上。《名醫》曰:一名石皮,生華陰山谷,不聞水及人聲者,良,二月採葉,陰乾。 《名醫別錄》:味甘,無毒。
  • 薤白(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薤,味辛,溫。主金瘡瘡敗;輕身不飢,耐老。生平澤。 《名醫別錄》:味苦,無毒。除寒熱,去水氣,溫中,散結,利病人。諸瘡中風寒水腫以塗之。 《食療本草》:(一)輕身耐老。〔證〕 《本草拾遺》:調中,主只痢不差,腹內常惡者,但多煮食之。赤痢取薤致黃柏煮服之差。 《日華子本草》:輕身,耐寒,調中,補不足。食之能止久痢,冷瀉,肥健人。 《開寶本草》:味辛、苦,溫,無毒。除寒熱,去水氣,溫中,散結,利病人。諸瘡中風寒水腫以塗之。 《本草圖經》:補虛解者。
  • 鬱李仁(歷代本草匯言)
    99鬱李:山澗雀梅棠棣花【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鬱李仁,味酸,平。主大腹水腫,面目四肢浮腫、利小便水道。根,主齒齦腫,齲齒。一名爵李。生堅齒川谷。《吳普》曰:鬱李,一名雀李,一名車下李,一名棣(《御覽》)。
  • 旱蓮草(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日華子本草》:鱧腸,排膿,止血,通小腸,長鬚發,傅一切瘡並蠶。 《滇南本草》:旱蓮草,一名蓮草。味鹹,性寒。固齒,烏須,腎虛齒疼,焙為末,搽牙齦上,痛立止。洗九種痔瘡,良效。(《集玄方》) 《本草乘雅半偈》:(唐本草)【氣味】甘酸平,無毒。【主治】血痢。針灸瘡發,洪血不可止者,敷之立已。汁塗眉發,生速而繁。【核】曰∶鱧腸,所在有之,南方下溼地尤多。苗似旋復,莖似馬莧,葉似楊柳,花細白,作實似小蓮房,色青碧。一種苗梗枯瘦,似小蓮花,色正黃,實亦作房,且圓,南人謂之小蓮翹。
  • 山豆根(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開寶本草》:味甘,寒,無毒。主解諸藥毒,止痛,消瘡腫毒,人及馬急黃髮熱咳嗽,殺小蟲。 《本草蒙筌》:味苦、氣寒。無毒。各處山谷俱有,廣西出者獨佳。俗呼金鎖匙,苗長一尺許。葉兩傍而有曲鈕,子成簇而色鮮紅。粒似豆圓,名因此得。凡資療病,惟取其根。
  • 五倍子(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本草拾遺》:治腸虛洩痢,熟湯服。 《本草衍義》:今染家亦用。口瘡以末摻之,便可飲食。 《本草衍義補遺》:屬金與水。噙口中善收頑痰有功,且解諸熱毒、口瘡,以末摻之,便可飲食。即文蛤也,其內多蟲,又名百蟲倉。
  • 白芥子(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名醫別錄》:味辛,溫,無毒。歸鼻。主除腎邪氣,利九竅,明耳目,安中。久服溫中,又白芥子,主射 工及疰氣發無恆處,丸服之;或搗為末,醋和塗之,隨手驗也。 《日華子本草》:治風毒腫及麻痺,醋研傅之。撲損瘀血,腰痛腎冷和生薑研,微暖,塗貼。心痛,酒醋服之。
  • 沉香(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海藥本草》:  按《正經》生南海山谷。味苦,溫,無毒。主心腹痛,霍亂,中惡邪鬼疰,清人神,並宜酒煮服之。諸瘡腫,宜入膏用。當以水試乃知子細,沒者為沉香,浮者為檀,似雞骨者為雞骨香,似馬蹄者為馬蹄香,似牛頭者為牛頭香,枝條細實者為青桂,粗重者為箋香。以上七件,並同一樹。梵雲波律亦此香也。
  • 夏枯草(歷代本草匯言)
    84 夏枯草:臨溪照水燈籠花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夏枯草,味苦辛、寒。熱瘰癧,鼠瘻,頭創,破症,散癭,結氣,腳腫,溼痺,輕身。一名夕句,一名乃東。生川谷。《名醫》曰:一名燕面,生蜀郡,四月採。 《本草衍義》:今又謂之鬱臭。自秋便生,經冬不瘁。
  • 旋復花(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旋復花,味鹹,溫。主結氣,脅下滿,驚悸,除水,去五臟間寒熱,補中下氣。一名金沸草,一名盛椹。生川谷。《名醫》曰:一名戴椹,生平澤,五月採花,日幹,二十日成。案《說文》云:(上艹下復),盜庚也。《爾雅》云:盜庚:郭璞云:旋復似菊。
  • 蒼耳子(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枲耳實,味甘溫。主風頭,寒痛,風溼,周痺,四肢拘攣,痛,惡肉死肌。久服益氣,耳目聰明,強志輕身。一名胡枲,一名地葵。生川谷。案《說文》云:蓀,卷耳也。苓,卷耳也。《廣雅》云:苓,耳葹,常枲,胡枲,枲耳也。《爾雅》云:蒼耳,苓耳。
  • 礞石(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本草蒙筌》:青礞石顏色微綠,出自山東。欲辨假真,須依法制。敲碎小顆粒,貯傾銀罐中。攙半焰硝,(石二兩,硝二兩。)鹽泥固濟。武火 一炷香,取出色若雌黃。軟脆易擂,方為不假。成末以水飛細,入藥作散為丸。力能墜痰,滾痰丸必用;功亦消食,積食方常加。匪醫小兒,亦治男婦。
  • 火麻仁(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麻賁,味辛平。主五勞七傷,利五藏,下血,寒氣,多食,令人見鬼狂走。久服,通神明,輕身。一名麻勃。麻子,味甘平,主補中益氣,肥健不老神仙。生川谷。 《日華子本草》:補虛勞,逐一切風氣,長肌肉,益毛髮,去皮膚頑屑,下水氣及下乳,止消渴、催生,治逆橫產。 《藥類法象》:辛、甘,潤。治風燥,大便不通。 《湯液本草》:麻仁,味甘、平。無毒。入足太陰經,手陽明經。《本草》雲∶主補中益氣,中風汗出,逐水,利小便,破積血,復血脈,乳婦產後餘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