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韋為水龍骨科植物廬山石韋和有柄石韋或石韋的葉片。野生。主產於浙江、江蘇、湖北、河南、河北等地。原植物喜陰涼乾燥氣候,生於林中樹幹或巖石上。味苦、甘,性微寒。歸肺、膀胱經。功效利水通淋、止咳。臨床用名石韋。
石韋:熟皮作葉石上生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石韋,味苦平。主勞熱邪氣,五癃閉不通,利小便水道。一名石。生山谷石上。
《名醫》曰:一名石皮,生華陰山谷,不聞水及人聲者,良,二月採葉,陰乾。
《名醫別錄》:味甘,無毒。主止煩,下氣,通膀胱滿,補五勞,安五藏,去惡風,益精氣。
《藥性論》:使,微寒。治勞,及五淋胞囊結熱不通,去膀胱熱滿。
《日華子本草》:治淋瀝,遺溺。
《開寶本草》:味苦、甘,平,無毒。止煩,下氣,通膀胱滿,補五勞,安五臟,去惡風,益精氣。
《本草圖經》:炒末,冷酒調服,治發背。
《湯液本草》:《局方本草》云:石韋味苦甘,平,無毒。主勞熱邪氣,五癃閉不通,利小便水道,止煩下 氣,通膀胱滿,補五勞,安五臟,去惡風,益精氣。
《藥性論》云:使。治勞及五淋,胞囊結熱不通,膀胱熱滿。
《日華子》云:治淋遺溺。杏仁為之使,得菖蒲良。生華陰。又有生古瓦屋上者名瓦韋,用治淋亦佳。
《滇南本草》:味苦,性寒,入小腸經。利小便,通五淋,止玉莖痛。根消胸膈橫氣作脹,退蒸熱。凡用,刮去毛,若毛去不淨,反令人咳嗽。
(附方)治手顫作搖,服此即愈。
石葦根,煎湯當茶水頻服。
石葦,氣味苦、平,毒。去葉上毛用。主治勞熱邪氣,五癃閉不通,利小便水道,止煩下氣,通膀胱,治淋。
《本草蒙筌》:味苦、甘,氣平、微寒。無毒。叢生山谷石上者真,不聞人聲水聲者效。葉長似柳,背有黃毛。不拭射人肺中,即成咳嗽難治。務先去淨,復拌羊脂;炒變焦黃,方入藥劑。得菖蒲妙,使杏仁良。治遺溺成淋,通膀胱利水。療癰疽發背,去惡風止煩。益精氣,補五勞,除邪熱,安五臟。生瓦上者,瓦韋為名。治淋亦佳,《本經》曾載。
《本草綱目》:崩漏金瘡,清肺氣。
《本草乘雅半偈》:內容:(本經中品)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主勞熱邪氣,五癃閉不通,利小便水道。
【核】曰∶出華陰山谷,今晉、絳、滁、海、福州,江寧亦有之。叢生石旁,及陰崖險罅,不聞水聲人聲處。凌冬不凋,葉長近尺,闊寸許,背有黃毛,柔韌斑點如皮。一種葉背有金星者,曰金星草;葉如杏葉者,曰杏葉韋,同生石上,功用亦相同也。修事,去黃毛極淨,否則射人肺,令咳逆難療也。滑石、杏仁、射幹為之使,得菖蒲良。制丹砂、礬石。
【 】曰∶石者山骨,韋為之皮,秉坎剛之水用,離麗之火體,從堅凝閉密中,暢達敷布,故主勞熱邪氣,致五癃閉,假石性之剽悍,宣通水道,捷於影響。有金星者,曰金星草,嘉用治發背癰瘡,蓋良為背,背發癰瘡,止非止矣;金星功能上下敵應,時行則行,時止則止也。解丹石陽毒者,以艮止之寧謐,對待治之,大生毛髮者,腎主骨主髓,發者腎之榮,肺主皮、主膚,毛者肺之華耳。
《本草易讀》:
去毛梗,炙用。滑石、杏仁、射幹為使,得菖蒲良。
辛,甘,微寒,無毒。通膀胱而利水,益精氣而治淋。崩中漏下之疾,發背金瘡之。
處處有之,多生陰崖險罅處。其葉長者近尺,闊寸許,柔韌如皮,背有黃毛,亦有金星者。
《本草崇原》:氣味苦平,無毒。主治勞熱邪氣,五癃閉不通,利小便水道。
(石葦始出華陰山谷,今晉絳、滁海、福州、江寧皆有,叢生石旁及陰崖險罅處。其葉長者近尺,闊寸餘,背有黃毛,亦有成金星者,凌冬不凋,柔韌如皮,故《別錄》名石皮,採處以不聞水聲及人聲者良。)
水草、石草皆主在腎。石葦生於石上,凌冬不凋,蓋稟少陰之精氣,葉背有金星,有黃毛,乃金水相生。腎上連肺也,主治勞熱邪氣者,勞熱在骨,邪氣在皮,肺腎之所主也。五癃者,五液癃閉,小便不利也。石葦助肺腎之精氣,上下相交,水津上濡,則上竅外竅皆通。肺氣不化,則水道行而小便利矣。夫水聲洩腎氣,人聲洩肺氣,不聞水聲、人聲者,藏水天之精,以助人之肺腎也。
《本草備要》:通淋,補勞
甘、苦,微寒。清肺金以滋化源(凡行水之藥,必皆能先清肺火),通膀胱而利水道。益精氣,補五勞(利溼清熱之功。高陽負對黃帝:治勞傷用石韋計)。治淋崩發背(炒末,冷調,酒服)。
生石陰,柔韌如皮,背有黃毛。去毛微炙用。杏仁、滑石、射幹為使,得菖蒲良。生古瓦上者名瓦韋,亦治淋。通淋,補勞。
甘、苦,微寒。清肺金以滋化源(凡行水之藥,必皆能先清肺火),通膀胱而利水道。益精氣,補五勞(利溼清熱之功。高陽負對黃帝:治勞傷用石韋計)。治淋崩發背(炒末,冷調,酒服)。
生石陰,柔韌如皮,背有黃毛。去毛微炙用。杏仁、滑石、射幹為使,得菖蒲良。生古瓦上者名瓦韋,亦治淋。
《本經逢原》:石韋蔓延石上,生葉如皮,其性寒利,故《本經》治勞熱邪氣,指勞力傷津,癃閉不通之熱 邪而言,非虛勞之謂。治妊娠轉胞,同車前煎服。
《本草從新》:內容:通淋。
苦甘微寒。清肺金以滋化源。(凡行水之藥、必皆能先清肺火。)通膀胱而利水道。治崩淋發背。(炒末、冷酒調服。)別錄謂其補五臟。益精氣。亦止清熱利溼之功。非真有補性也。無溼熱者勿與。生石陰處。柔韌如皮。用須拭去背上黃毛。微炙。杏仁、滑石、射幹為使。得菖蒲良。生古瓦上者。名瓦葦。治淋亦佳。
《得配本草》:一名石皮
石菖蒲良。滑石、杏仁、射幹為之使。制丹砂、礬石。
甘、苦、微寒。入足太陽,兼入手太陰經。通膀胱,清肺火。治淋瀝遺溺,療癰疽發背。配檳榔、薑湯,治氣熱咳嗽。配滑石末,治淋痛。
去黃毛、梗,微炙。治發背,酒調服。除煩熱,羊脂炒。黃毛射人肺,令人咳,不可療。真陰虛者禁用。
《本草求真》:[批]清肺熱以利水。
石韋專入肺。苦甘微寒,功專清肺行水。凡水道不行,化源不清,以致水道益閉,化源不清,則水道自閉。石韋蔓延石上,生葉如皮,味苦氣寒,苦則氣行而金肅,寒則熱除而水利,是以勞力和傷津伏有熱邪,而見小 便不通及患背發等症,治當用此調治。俾肺肅而水通,亦淋除而毒去矣。
《本經疏證》:石性至剛,縱使火煅金鑽,能通其質,不能通其氣。雖然,端溪之硯,蓄水不冰,此水之溫 氣漬於石也。丹硫之穴,其水可浴,此石之溫氣貫於水也。故夫至柔方能馳騁至剛,老氏之言,不吾欺矣。夫 此猶為石溫水,溫久積漸使然者言耳。若石既稟陰剛之性,所處又陰崖險罅,水聲人跡不經之所,宜乎為陰之 尤矣。乃偏生極柔極韌之石葦,何哉?且其味苦屬陰,氣平復屬陰,若論陰陽交和,而後生氣得鍾,豈有此物 生於此處之理?殊不知苦原火化,平本秋容,化於火而能柔,是以得鍾生氣於至剛之處,出於夷而自險,是以 能存危慄於巉仄之區。意之所洽,即理之所在,理之所在,即功效之所自矣。熱而曰勞,且附以邪氣,則其內 倚巉巖之骨可知,癃閉不通,兼五則因勞熱而氣化遂失其樞,致水氣頑礦如石,可見此時若以寒劑洩其熱,則 水勞愈湧,熱仍不除,若以熱劑通其閉,則適助其熱,氣化仍不能轉,故必以稟陰氣,而萌芽于堅頑巉削之石 中者,使附骨之陰氣發生而勞熱消,勞熱消而氣化遂得轉,一舉而無微不入,無患不除焉。患有陰焉,古聖人 之因物揣情,因情度勢,因勢除弊,又豈後人廣絡原野,顧此失彼之智可同日語耶!或問五癃唐以前人,無疏 及此者,後世多以五淋目之,特五淋皆小便不通之候,古人文尚簡,本經既曰五癃閉不通矣,復曰利小便水道, 得無有補而其間有剩義歟?曰稽之素問宣明五氣篇,膀胱不利為癃,五常政大論,其病隆閉。王注癃為小便不 通,則以五癃為五淋。蓋亦未為非是,若更證之以奇病論之有癃者,一日數十洩;甲乙經之氣癃虛則遺溺,似 有漏義焉。蓋熱冷氣沙勞五淋者,皆小便之不通,而別其源,徵其象,有此五種也。若靈樞五癃津液別篇之溺 也氣也汗也泣也唾也,則所該者廣,五淋僅溺之一端矣。訓詁之書,說文最為近古,其於癃下不詁為小便不利, 而詁為罷病,亦可見癃之為病,非暴病非實病矣。故夫癃之虛者,溺多汗多泣多唾多,氣出而不反也。實者溺 秘汗秘目幹舌燥,氣結而不解也。凡診病之道,虛中當求其實,實中當求其虛,癃本罷病,罷病之中,又有虛 實如此者焉。於此見本經石葦主治勞,熱為虛邪,氣為實邪,氣著於勞熱,是虛中有實,癃為虛閉,不通為實, 五癃閉不通,亦是虛中有實。石葦之為物,惟其稟質柔軟,是以能治虛熱;惟其發生於剛悍,是以能通閉結;惟其性平,是以能下行,利小便水道之功為尤擅。於此又可見凡氣虛熱結目幹口燥無汗便閉者,石葦均能治之, 而於通小便為最善。以是較之訓五癃為五淋者,其義豈不廣且博耶!即推之千金治血淋之石葦散,治虛勞渴無 不效之骨填煎,及治五勞七傷八風十二痺方可以思矣。
《本草便讀》:導溼熱以通淋。甘苦微寒。下行火腑。清肺金而利水。分消降濁。直達州都。(石葦生石上。其葉如布。甘苦微寒。上清肺熱。下達膀胱。利溼熱。通淋濁。主治不過如此。亦不常用之物也。)
《本草撮要》:內容:味甘苦微寒。入手太陰經。功專清金利水道。益精氣。補五勞。治淋崩發背。炒末冷調酒服。去毛。微火炙用。杏仁、滑石、射幹為使。得菖蒲良。生瓦上者名瓦葦。治淋亦佳。
《本草分經》:苦、甘,微寒。清肺熱以滋化源,通膀胱而利水溼,善能通淋。
《飲片新參》:
形色:皮色淡紅,中有脊線,肉青黃,形似牛皮。
性味:苦清香平。
功能:利陰莖止痛,治淋濁,化溼熱。
分量:一錢半至三錢。
用法:生用。
禁忌:上中焦溼熱者罕用。
【來源產地】
《本草經集注》陶弘景
生華陰山谷石上,不聞水及人聲者良。二月採葉,陰乾。
蔓延石上,生葉如皮,故名石韋。今處處有,以不聞水聲、人聲者為佳。出建平者,葉長大而厚。
《中藥大辭典》
為水龍骨科植物石韋,廬山石韋、氈毛石韋、有柄石韋、北京石韋或西南石韋的葉。春、夏、秋均可採收,除去根莖及鬚根,曬乾。
石韋:生於山野的巖石上,或樹上。分布安徽、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廬山石韋:生於山野巖石上。分布安徽、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氈毛石韋:生於山野巖石上。分布湖北、四川、陝西、雲南、西藏等地。
有柄石韋:生於山野巖石上。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等地。
北京石韋:生於山野巖石上。分布河北、山東、湖北、山西、陝西、內蒙古等地。
西南石韋:生於山野巖石上。分布雲南、四川、湖北等地。
【炮製】
《中藥大辭典》
揀淨雜質,洗去泥沙,刷淨茸毛,切段曬乾
【現代藥理研究】
1.廬山石韋煎劑或異芝果素、有柄石韋的水煎醇提物均有鎮咳祛痰的作用。
2.石韋對某些桿菌、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3.石韋有對抗氣管痙攣的作用。
4.石韋對因化療或放療引起的白細胞下降有升高作用。石韋煎劑還可增強吞噬細胞的吞噬能力,同時還有 抗流感病毒的作用。
(整理/呂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