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浮石分石花與浮石兩種。石花為胞孔科動物脊突苔蟲、瘤苔蟲的骨骼;浮石為火山噴出的巖漿形成的石塊。味鹹,性寒。歸肺經。功效清肺化痰、軟堅散結、通淋。臨床用名有海浮石、浮海石。
【本草匯言】
《日華子本草》:平,無毒。止渴,治淋。
《本草綱目》:(《日華》)
【校正】併入《拾遺》水花。
【釋名】海石(《綱目》)、水花。
【集解】時珍曰:浮石,乃江海間細沙、水沫凝聚,日久結成者。狀如水沫及鐘乳石,有細孔如蛀窠,白色,體虛而輕。今皮作家用磨皮垢甚妙。海中者,味鹹,入藥更良。
《抱樸子》云:燒泥為瓦,燔木為炭,水沫為浮石,此皆去其柔脆,變為堅剛也。《交州記》云:海中有浮石,輕虛可以磨腳,煮水飲之止渴。即此也。
【氣味】鹹,平,無毒。時珍曰:小寒。
【主治】煮汁飲,止渴,治淋,殺野獸毒(大明)。止咳(弘景)。去目翳(宗奭)。清金降火,消積塊,化老痰(震亨)。消瘤癭結核疝氣,下氣,消瘡腫(時珍)。
【發明】藏器曰:水花主遠行無水止渴,和苦栝蔞為丸,每旦服二十丸,永無渴也。
震亨曰:海石治老痰積塊,鹹能軟堅也。
時珍曰:浮石乃水沫結成,色白而體輕,其質玲瓏,肺之象也。氣味鹹寒,潤下之用也。故入肺除上焦痰熱,止咳嗽而軟堅。清其上源,故又治諸淋。按餘琰《席上腐談》云:肝屬木,當浮而反沉;肺屬金,當沉而反浮,何也?肝實而肺虛也。故石入水則沉,而南海有浮水之石;木入水則浮,而南海有沉水之香。虛實之反如此。
【附方】新十二。
咳嗽不止:浮石末湯服,或蜜丸服。(《肘後方》)
消渴引飲:《本事方》:浮石、舶上青黛等分,麝香少許,為末。溫湯服一錢。又方:白浮石、蛤粉、蟬殼等分,為末。鯽魚膽汁七個,調服三錢,神效。
血淋砂淋,小便澀痛:用黃爛浮石為末。每服二錢,生甘草煎湯調服。(《直指方》)石淋破血:浮石滿一手,為末,以水三升,酢一升,和煮二升,澄清,每服一升。(《傳信適用方》)
小腸疝氣,莖縮囊腫者。
《直指方》:用浮石為末。每服二錢,木通、赤茯苓、麥門冬煎湯調下。丹溪方:用海石、香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薑汁調下。
頭核腦痺,頭枕後生痰核,正者為腦,側者為痺。用輕虛白浮石燒存性,為末,入輕粉少許,麻油調,掃塗之。勿用手按,即漲。或加焙乾黃牛糞尤好。亦治頭[疒其]。(《直指方》)
底耳有膿:海浮石一兩,沒藥一錢,麝香一字。為末。繳淨吹之。(《普濟方》)
疳瘡不愈:海浮石(燒紅,醋淬數次)二兩,金銀花一兩,為末。每服二錢半,水煎服。病在上,食後;在下,食前。一年者,半年愈。(《儒門事親》)
疔瘡發背:白浮石半兩,沒藥二錢半。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六、七丸,臨臥,冷酒下。(《普濟方》)
諸般惡瘡:方同上。
【附錄】暈石(《拾遺》) 藏器曰:生海底,狀如姜石,紫褐色,極緊似石,是鹹水結成,自然生暈。味鹹,寒,無毒。主石淋,磨汁飲之,亦燒赤投酒中飲。
《本草乘雅半偈》:浮石(日華)
【氣味】鹹平,無毒。
【主治】煮汁飲,止渴,治淋,殺野獸肉。
【核】曰∶出南海、交州之陽。水沫集塵埃,蕩漾水面日久凝結而成。色黃白,體虛而輕,仍未離乎塵沫本相也。先人云∶山融成水,歸宗走海,泡幻立堅仍呈本相,隨波上下,止止行行,行行止止,會心者得之。
【 】曰∶抱樸子云∶燒泥為瓦,燔木為炭,水沫為浮石,皆去其柔脆,變其堅剛。釋典雲∶火劣水勢,溼為巨海,幹為州潭,是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州潭中,江河常注,雖幻化異形,而水火之性,終不隕滅。顧浮石之浮水上,即火性浮炕之上炎。詩大雅雲∶之浮之是也。若止渴治淋即溼者幹之,幹者溼之。若積塊老痰,癭 疝瘕,砂石淋露,即去其堅剛,變其柔脆。隨根身之缺陷,現四大之遍周,若以結治結,猶幻歸幻耳。
《景嶽全書》:味鹹,性微寒,陽中陰也。善降火下氣,消食,消熱痰,化老痰,除癭瘤結核,解熱渴熱淋, 止痰嗽喘急,消積塊,軟堅癥,利水溼、疝氣,亦消瘡腫。
《本草易讀》:海浮石
內容:鹹,寒,無毒。止渴治淋,明目除嗽,清金降火,破積化痰。消癭瘤結核,療瘡腫疝氣。乃江海中細沙、水沫凝聚,日久而結成也。狀如石而輕浮,入水不沉。
《本草備要》:一名海石。瀉火,軟堅
鹹潤下,寒降火。色白體輕,入肺清其上源(肺為水之上源)。止渴止嗽,通淋軟堅,除上焦痰熱,消癭瘤結核(頑痰所結,鹹能軟堅。俞琰《席上腐談》雲∶肝屬木,當浮而反沉;肺屬金,當沉而反浮,何也?以肝實而肺虛也。故石入水則沉,而南海有浮水之石;木入水則浮,而南海有沉水之香,虛實之反如此)。
水沫日久結成,海中者味鹹更良。
《本草從新》:海石
一名浮石。軟堅、消老痰結核。
鹹軟堅。寒潤下。色白體輕入肺。清其上源。(肺為水之上源、故又治諸淋。)止嗽止渴。通淋。化上焦老痰。消癭瘤結核。(頑痰所結、鹹能軟堅、俞琰席上腐談雲∶肝屬木、當浮而反沉、肺屬金、當沉而反浮、何也、肝實而肺虛也、故石入水則沉、而南海有浮水之石、木入水則浮、而南海有沉水之香、虛實之反如此。)多服損人血氣。水沫日久結成海中者。味鹹更良。(咳嗽不止、海浮石末、湯服、或蜜丸服。)
《得配本草》:一名海石
鹹,寒。入手太陰經。除上焦之痰熱,清膀胱之上源。消結核,止乾渴。得牙皂,治老痰橫結。得通草,治疝氣莖腫。得鯽魚膽,治膈消。(善飲水者。)得金銀花,治疳瘡。得輕粉少許,麻油調,塗頭核腦痺。(枕後生痰核,正者為腦,側者為痺。)煅研,水飛過用。
《本草求真》:[批]散上焦積熱,軟下焦積塊。
海浮石專入肺、腎。即書所云浮石者是也。其石系水沫結成,浮於水上,故以浮名。色白體輕,味鹹氣寒。時珍曰:其質玲瓏,肺之象也。蓋既有升上之能,復有達下之力,其曰能治上焦痰熱,目翳痘癰者,以其氣浮 上達之謂也;能治諸淋積塊癭瘤者,以其鹹潤軟堅之意也。餘琰《席上腐談》云:肝屬木當浮而反沉,肺屬金當 沉而反浮何也?肝實而肺虛也。故石入水則沉,而南海有浮水之石;木入水則浮,而南海有沉水之香,虛實之 反如此。至於實則宜投,虛則忌服者,以其忌有克削之氣也。
《本經疏證》:鹹,寒。軟堅潤下,入肺止嗽,通淋,化上焦老痰,能消結核。
《本草便讀》:海浮石
體質輕浮。化痰火癭瘤。清金利咳。鹹寒潤下。治濁淋積塊。摩翳開光。(海浮石海邊水沫結成。其質輕。其體空。其色白。其味鹹。化痰清肺。是其所長。治淋者以其鹹寒潤下。又金為水之上源。源清而流潔耳。)
《本草撮要》:【海浮石】
內容:味鹹寒。入手太陰足厥陰經。功專軟堅潤下。止嗽止渴。通淋。化上焦老痰。消癭瘤結核。多服損人血氣。頭核腦痺。頭枕後生核。正者為腦。側者為痺。白浮石燒存性為末。入輕粉少許。麻油調塗。或加幹牛糞尤妙。亦治頭 。得香附薑汁。治疝氣莖縮囊腫。咳嗽不止末服良。
《本草害利》:
〔害〕大寒潤下。咳逆由於虛氣上衝者勿用。痰飲由於脾胃元虛者忌之。多服損人血氣。
〔利〕鹹寒,入肺。清金降火,能潤下,止濁淋,化積塊止痰,消癭瘤結核。
〔修治〕浮石,乃水沫結成,色白體輕,海中者味鹹,入藥為良。
《玉湫藥解》:味鹹,氣平,入手太陰肺、足厥陰肝經。化痰止渴,破滯軟堅。
海浮石鹹寒通利,能化老痰,消積塊,止渴,通淋澀,去翳障,平瘻瘤,清金止嗽。瀉溼消疝。亦兼治疔毒惡瘡。
《飲片新參》:
形色:色灰白,質輕脆。
性味:香平微鹹涼。
功能:化熱痰,散癭瘤,清肺,治咳喘。
分量:三錢至五錢。
用法:生用。
禁忌:風寒咳嗽者忌用。
【來源產地】
《中華本草》
為胞孔科動物脊突苔蟲及瘤分胞苔蟲等的骨骼。夏、秋季自海中撈出,用清水漂洗,除去鹽質及湯沙,曬乾。
我國自山東半島、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及西沙、中沙、南沙海域,水深0-150m均有分布。
【炮製】
《中華本草》
海浮石:洗淨曬乾,碾碎。
煅海浮石:取淨海浮石置沙罐內,置爐火中煅透,取出,放涼,碾碎。
【現代藥理研究】
海浮石有鎮咳作用,其有效成分是碳酸鈣,效果與蛇膽川貝末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