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浮石(歷代本草匯言)

2021-02-12 明德初心

海浮石分石花與浮石兩種。石花為胞孔科動物脊突苔蟲、瘤苔蟲的骨骼;浮石為火山噴出的巖漿形成的石塊。味鹹,性寒。歸肺經。功效清肺化痰、軟堅散結、通淋。臨床用名有海浮石、浮海石。

 

【本草匯言】

 

《日華子本草》:平,無毒。止渴,治淋。

 

《本草綱目》:(《日華》)

【校正】併入《拾遺》水花。

【釋名】海石(《綱目》)、水花。

【集解】時珍曰:浮石,乃江海間細沙、水沫凝聚,日久結成者。狀如水沫及鐘乳石,有細孔如蛀窠,白色,體虛而輕。今皮作家用磨皮垢甚妙。海中者,味鹹,入藥更良。

《抱樸子》云:燒泥為瓦,燔木為炭,水沫為浮石,此皆去其柔脆,變為堅剛也。《交州記》云:海中有浮石,輕虛可以磨腳,煮水飲之止渴。即此也。

【氣味】鹹,平,無毒。時珍曰:小寒。

【主治】煮汁飲,止渴,治淋,殺野獸毒(大明)。止咳(弘景)。去目翳(宗奭)。清金降火,消積塊,化老痰(震亨)。消瘤癭結核疝氣,下氣,消瘡腫(時珍)。

【發明】藏器曰:水花主遠行無水止渴,和苦栝蔞為丸,每旦服二十丸,永無渴也。

震亨曰:海石治老痰積塊,鹹能軟堅也。

時珍曰:浮石乃水沫結成,色白而體輕,其質玲瓏,肺之象也。氣味鹹寒,潤下之用也。故入肺除上焦痰熱,止咳嗽而軟堅。清其上源,故又治諸淋。按餘琰《席上腐談》云:肝屬木,當浮而反沉;肺屬金,當沉而反浮,何也?肝實而肺虛也。故石入水則沉,而南海有浮水之石;木入水則浮,而南海有沉水之香。虛實之反如此。

【附方】新十二。

咳嗽不止:浮石末湯服,或蜜丸服。(《肘後方》)

消渴引飲:《本事方》:浮石、舶上青黛等分,麝香少許,為末。溫湯服一錢。又方:白浮石、蛤粉、蟬殼等分,為末。鯽魚膽汁七個,調服三錢,神效。

血淋砂淋,小便澀痛:用黃爛浮石為末。每服二錢,生甘草煎湯調服。(《直指方》)石淋破血:浮石滿一手,為末,以水三升,酢一升,和煮二升,澄清,每服一升。(《傳信適用方》)

小腸疝氣,莖縮囊腫者。

《直指方》:用浮石為末。每服二錢,木通、赤茯苓、麥門冬煎湯調下。丹溪方:用海石、香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薑汁調下。

頭核腦痺,頭枕後生痰核,正者為腦,側者為痺。用輕虛白浮石燒存性,為末,入輕粉少許,麻油調,掃塗之。勿用手按,即漲。或加焙乾黃牛糞尤好。亦治頭[疒其]。(《直指方》)

底耳有膿:海浮石一兩,沒藥一錢,麝香一字。為末。繳淨吹之。(《普濟方》)

疳瘡不愈:海浮石(燒紅,醋淬數次)二兩,金銀花一兩,為末。每服二錢半,水煎服。病在上,食後;在下,食前。一年者,半年愈。(《儒門事親》)

疔瘡發背:白浮石半兩,沒藥二錢半。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六、七丸,臨臥,冷酒下。(《普濟方》)

諸般惡瘡:方同上。

【附錄】暈石(《拾遺》) 藏器曰:生海底,狀如姜石,紫褐色,極緊似石,是鹹水結成,自然生暈。味鹹,寒,無毒。主石淋,磨汁飲之,亦燒赤投酒中飲。

 

《本草乘雅半偈》:浮石(日華)

【氣味】鹹平,無毒。

【主治】煮汁飲,止渴,治淋,殺野獸肉。

【核】曰∶出南海、交州之陽。水沫集塵埃,蕩漾水面日久凝結而成。色黃白,體虛而輕,仍未離乎塵沫本相也。先人云∶山融成水,歸宗走海,泡幻立堅仍呈本相,隨波上下,止止行行,行行止止,會心者得之。

【 】曰∶抱樸子云∶燒泥為瓦,燔木為炭,水沫為浮石,皆去其柔脆,變其堅剛。釋典雲∶火劣水勢,溼為巨海,幹為州潭,是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州潭中,江河常注,雖幻化異形,而水火之性,終不隕滅。顧浮石之浮水上,即火性浮炕之上炎。詩大雅雲∶之浮之是也。若止渴治淋即溼者幹之,幹者溼之。若積塊老痰,癭 疝瘕,砂石淋露,即去其堅剛,變其柔脆。隨根身之缺陷,現四大之遍周,若以結治結,猶幻歸幻耳。

 

《景嶽全書》:味鹹,性微寒,陽中陰也。善降火下氣,消食,消熱痰,化老痰,除癭瘤結核,解熱渴熱淋, 止痰嗽喘急,消積塊,軟堅癥,利水溼、疝氣,亦消瘡腫。

 

《本草易讀》:海浮石

內容:鹹,寒,無毒。止渴治淋,明目除嗽,清金降火,破積化痰。消癭瘤結核,療瘡腫疝氣。乃江海中細沙、水沫凝聚,日久而結成也。狀如石而輕浮,入水不沉。

 

《本草備要》:一名海石。瀉火,軟堅

鹹潤下,寒降火。色白體輕,入肺清其上源(肺為水之上源)。止渴止嗽,通淋軟堅,除上焦痰熱,消癭瘤結核(頑痰所結,鹹能軟堅。俞琰《席上腐談》雲∶肝屬木,當浮而反沉;肺屬金,當沉而反浮,何也?以肝實而肺虛也。故石入水則沉,而南海有浮水之石;木入水則浮,而南海有沉水之香,虛實之反如此)。

水沫日久結成,海中者味鹹更良。

 

《本草從新》:海石

一名浮石。軟堅、消老痰結核。

鹹軟堅。寒潤下。色白體輕入肺。清其上源。(肺為水之上源、故又治諸淋。)止嗽止渴。通淋。化上焦老痰。消癭瘤結核。(頑痰所結、鹹能軟堅、俞琰席上腐談雲∶肝屬木、當浮而反沉、肺屬金、當沉而反浮、何也、肝實而肺虛也、故石入水則沉、而南海有浮水之石、木入水則浮、而南海有沉水之香、虛實之反如此。)多服損人血氣。水沫日久結成海中者。味鹹更良。(咳嗽不止、海浮石末、湯服、或蜜丸服。)

 

《得配本草》:一名海石

鹹,寒。入手太陰經。除上焦之痰熱,清膀胱之上源。消結核,止乾渴。得牙皂,治老痰橫結。得通草,治疝氣莖腫。得鯽魚膽,治膈消。(善飲水者。)得金銀花,治疳瘡。得輕粉少許,麻油調,塗頭核腦痺。(枕後生痰核,正者為腦,側者為痺。)煅研,水飛過用。

 

《本草求真》:[批]散上焦積熱,軟下焦積塊。

海浮石專入肺、腎。即書所云浮石者是也。其石系水沫結成,浮於水上,故以浮名。色白體輕,味鹹氣寒。時珍曰:其質玲瓏,肺之象也。蓋既有升上之能,復有達下之力,其曰能治上焦痰熱,目翳痘癰者,以其氣浮 上達之謂也;能治諸淋積塊癭瘤者,以其鹹潤軟堅之意也。餘琰《席上腐談》云:肝屬木當浮而反沉,肺屬金當 沉而反浮何也?肝實而肺虛也。故石入水則沉,而南海有浮水之石;木入水則浮,而南海有沉水之香,虛實之 反如此。至於實則宜投,虛則忌服者,以其忌有克削之氣也。

 

《本經疏證》:鹹,寒。軟堅潤下,入肺止嗽,通淋,化上焦老痰,能消結核。

 

《本草便讀》:海浮石

體質輕浮。化痰火癭瘤。清金利咳。鹹寒潤下。治濁淋積塊。摩翳開光。(海浮石海邊水沫結成。其質輕。其體空。其色白。其味鹹。化痰清肺。是其所長。治淋者以其鹹寒潤下。又金為水之上源。源清而流潔耳。)

 

《本草撮要》:【海浮石】

內容:味鹹寒。入手太陰足厥陰經。功專軟堅潤下。止嗽止渴。通淋。化上焦老痰。消癭瘤結核。多服損人血氣。頭核腦痺。頭枕後生核。正者為腦。側者為痺。白浮石燒存性為末。入輕粉少許。麻油調塗。或加幹牛糞尤妙。亦治頭 。得香附薑汁。治疝氣莖縮囊腫。咳嗽不止末服良。

 

《本草害利》:

〔害〕大寒潤下。咳逆由於虛氣上衝者勿用。痰飲由於脾胃元虛者忌之。多服損人血氣。

〔利〕鹹寒,入肺。清金降火,能潤下,止濁淋,化積塊止痰,消癭瘤結核。

〔修治〕浮石,乃水沫結成,色白體輕,海中者味鹹,入藥為良。

 

《玉湫藥解》:味鹹,氣平,入手太陰肺、足厥陰肝經。化痰止渴,破滯軟堅。

海浮石鹹寒通利,能化老痰,消積塊,止渴,通淋澀,去翳障,平瘻瘤,清金止嗽。瀉溼消疝。亦兼治疔毒惡瘡。

 

《飲片新參》:

形色:色灰白,質輕脆。

性味:香平微鹹涼。

功能:化熱痰,散癭瘤,清肺,治咳喘。

分量:三錢至五錢。

用法:生用。

禁忌:風寒咳嗽者忌用。

 

【來源產地】

 

《中華本草》

為胞孔科動物脊突苔蟲及瘤分胞苔蟲等的骨骼。夏、秋季自海中撈出,用清水漂洗,除去鹽質及湯沙,曬乾。

我國自山東半島、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及西沙、中沙、南沙海域,水深0-150m均有分布。

 

【炮製】

 

《中華本草》

海浮石:洗淨曬乾,碾碎。

煅海浮石:取淨海浮石置沙罐內,置爐火中煅透,取出,放涼,碾碎。

 

【現代藥理研究】

 

海浮石有鎮咳作用,其有效成分是碳酸鈣,效果與蛇膽川貝末相似。

 

相關焦點

  • 桑枝(歷代本草匯言)
    桑文化與藥用:桑具生生之氣;桑乃箕星之精【本草匯言】 《本草圖經》:遍體風癢乾燥,水氣、腳氣、風氣、四肢拘攣,上氣眼運,肺氣咳嗽,消食利小便。療口乾及癰疽後渴,用嫩條細切一升,熬香煎飲,亦無禁忌。久服,終身不患偏風。 《本草蒙筌》:枝煎常飲,耳目聰明。
  • 木賊(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本草衍義》:木賊細剉,微微炒,搗為末,沸湯點二錢,食前服,治小腸膀胱氣,緩緩服必效。 《滇南本草》:木賊內容:木賊,一名節節草,一名筆管草,一名鬥眼草,一名豆根草。味辛、微苦,性微溫。行十二經絡。
  • 百部(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名醫別錄》:微溫,有小毒,主治咳嗽上氣。 《藥性論》:使,味甘,無毒。能治肺家熱,上氣咳逆,主潤益肺。 《本草拾遺》:火炙,浸酒,空腹飲,去蟲,蠶咬,兼疥癬瘡。 《日華子本草》:味苦,無毒。
  • 藁本(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藁本味辛溫。主婦人疝瘕,陰中寒腫痛,腹中急,除風頭痛,長肌膚:說顏色。一名鬼卿,一名地新。生山谷。《名醫》曰:一名微莖,生崇山,正月二月採根暴幹,三十日成。案《廣雅》云:山芷蔚香,藁本也。《管子·地員篇》云:五臭疇生藁本。
  • 萹蓄(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萹蓄味辛平。主浸淫,疥搔疽痔,殺三蟲(《御覽》引云:一名篇竹,《大觀本》無文)。生山谷。《吳普》曰:萹蓄一名蓄辯,一名萹蔓(《御覽》)。《名醫》曰:生東菜,五月採,陰乾。
  • 秦皮(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秦皮,味苦微寒。主風寒溼痺,洗洗,寒氣,除熱,目中青翳白膜。久服,頭不白,輕身。生川谷。《吳普》曰:岑皮,一名秦皮,神農雷公黃帝岐伯酸無毒,李氏小寒,或生冤句水邊,二月八日採。
  • 蜇蟲(土鱉蟲)(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蟅蟲,味鹹,寒。主心腹寒熱,洗洗,血積症瘕,破堅,下血閉,生子大,良。一名地鱉。生川澤。《吳普》曰:(庶蟲)蟲,一名土鱉(《御覽》)。《名醫》曰:一名土鱉,生河東及沙中,人家牆壁下,土中溼處,十月暴幹。案《說文》云:蟅蟲屬蠜,目蠜也。
  • 石韋(歷代本草匯言)
    石韋:熟皮作葉石上生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石韋,味苦平。主勞熱邪氣,五癃閉不通,利小便水道。一名石。生山谷石上。《名醫》曰:一名石皮,生華陰山谷,不聞水及人聲者,良,二月採葉,陰乾。 《名醫別錄》:味甘,無毒。
  • 薤白(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薤,味辛,溫。主金瘡瘡敗;輕身不飢,耐老。生平澤。 《名醫別錄》:味苦,無毒。除寒熱,去水氣,溫中,散結,利病人。諸瘡中風寒水腫以塗之。 《食療本草》:(一)輕身耐老。〔證〕 《本草拾遺》:調中,主只痢不差,腹內常惡者,但多煮食之。赤痢取薤致黃柏煮服之差。 《日華子本草》:輕身,耐寒,調中,補不足。食之能止久痢,冷瀉,肥健人。 《開寶本草》:味辛、苦,溫,無毒。除寒熱,去水氣,溫中,散結,利病人。諸瘡中風寒水腫以塗之。 《本草圖經》:補虛解者。
  • 鬱李仁(歷代本草匯言)
    99鬱李:山澗雀梅棠棣花【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鬱李仁,味酸,平。主大腹水腫,面目四肢浮腫、利小便水道。根,主齒齦腫,齲齒。一名爵李。生堅齒川谷。《吳普》曰:鬱李,一名雀李,一名車下李,一名棣(《御覽》)。
  • 旱蓮草(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日華子本草》:鱧腸,排膿,止血,通小腸,長鬚發,傅一切瘡並蠶。 《滇南本草》:旱蓮草,一名蓮草。味鹹,性寒。固齒,烏須,腎虛齒疼,焙為末,搽牙齦上,痛立止。洗九種痔瘡,良效。(《集玄方》) 《本草乘雅半偈》:(唐本草)【氣味】甘酸平,無毒。【主治】血痢。針灸瘡發,洪血不可止者,敷之立已。汁塗眉發,生速而繁。【核】曰∶鱧腸,所在有之,南方下溼地尤多。苗似旋復,莖似馬莧,葉似楊柳,花細白,作實似小蓮房,色青碧。一種苗梗枯瘦,似小蓮花,色正黃,實亦作房,且圓,南人謂之小蓮翹。
  • 山豆根(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開寶本草》:味甘,寒,無毒。主解諸藥毒,止痛,消瘡腫毒,人及馬急黃髮熱咳嗽,殺小蟲。 《本草蒙筌》:味苦、氣寒。無毒。各處山谷俱有,廣西出者獨佳。俗呼金鎖匙,苗長一尺許。葉兩傍而有曲鈕,子成簇而色鮮紅。粒似豆圓,名因此得。凡資療病,惟取其根。
  • 五倍子(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本草拾遺》:治腸虛洩痢,熟湯服。 《本草衍義》:今染家亦用。口瘡以末摻之,便可飲食。 《本草衍義補遺》:屬金與水。噙口中善收頑痰有功,且解諸熱毒、口瘡,以末摻之,便可飲食。即文蛤也,其內多蟲,又名百蟲倉。
  • 白芥子(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名醫別錄》:味辛,溫,無毒。歸鼻。主除腎邪氣,利九竅,明耳目,安中。久服溫中,又白芥子,主射 工及疰氣發無恆處,丸服之;或搗為末,醋和塗之,隨手驗也。 《日華子本草》:治風毒腫及麻痺,醋研傅之。撲損瘀血,腰痛腎冷和生薑研,微暖,塗貼。心痛,酒醋服之。
  • 沉香(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海藥本草》:  按《正經》生南海山谷。味苦,溫,無毒。主心腹痛,霍亂,中惡邪鬼疰,清人神,並宜酒煮服之。諸瘡腫,宜入膏用。當以水試乃知子細,沒者為沉香,浮者為檀,似雞骨者為雞骨香,似馬蹄者為馬蹄香,似牛頭者為牛頭香,枝條細實者為青桂,粗重者為箋香。以上七件,並同一樹。梵雲波律亦此香也。
  • 夏枯草(歷代本草匯言)
    84 夏枯草:臨溪照水燈籠花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夏枯草,味苦辛、寒。熱瘰癧,鼠瘻,頭創,破症,散癭,結氣,腳腫,溼痺,輕身。一名夕句,一名乃東。生川谷。《名醫》曰:一名燕面,生蜀郡,四月採。 《本草衍義》:今又謂之鬱臭。自秋便生,經冬不瘁。
  • 旋復花(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旋復花,味鹹,溫。主結氣,脅下滿,驚悸,除水,去五臟間寒熱,補中下氣。一名金沸草,一名盛椹。生川谷。《名醫》曰:一名戴椹,生平澤,五月採花,日幹,二十日成。案《說文》云:(上艹下復),盜庚也。《爾雅》云:盜庚:郭璞云:旋復似菊。
  • 蒼耳子(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枲耳實,味甘溫。主風頭,寒痛,風溼,周痺,四肢拘攣,痛,惡肉死肌。久服益氣,耳目聰明,強志輕身。一名胡枲,一名地葵。生川谷。案《說文》云:蓀,卷耳也。苓,卷耳也。《廣雅》云:苓,耳葹,常枲,胡枲,枲耳也。《爾雅》云:蒼耳,苓耳。
  • 礞石(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本草蒙筌》:青礞石顏色微綠,出自山東。欲辨假真,須依法制。敲碎小顆粒,貯傾銀罐中。攙半焰硝,(石二兩,硝二兩。)鹽泥固濟。武火 一炷香,取出色若雌黃。軟脆易擂,方為不假。成末以水飛細,入藥作散為丸。力能墜痰,滾痰丸必用;功亦消食,積食方常加。匪醫小兒,亦治男婦。
  • 火麻仁(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麻賁,味辛平。主五勞七傷,利五藏,下血,寒氣,多食,令人見鬼狂走。久服,通神明,輕身。一名麻勃。麻子,味甘平,主補中益氣,肥健不老神仙。生川谷。 《日華子本草》:補虛勞,逐一切風氣,長肌肉,益毛髮,去皮膚頑屑,下水氣及下乳,止消渴、催生,治逆橫產。 《藥類法象》:辛、甘,潤。治風燥,大便不通。 《湯液本草》:麻仁,味甘、平。無毒。入足太陰經,手陽明經。《本草》雲∶主補中益氣,中風汗出,逐水,利小便,破積血,復血脈,乳婦產後餘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