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著名本草文獻學家尚志鈞

2021-02-07 中華醫史
 

編者按:


本文為節選自《當代著名本草文獻學家尚志鈞》,原文刊載於《中華醫史雜誌》2019年第1期。如有引用,務必參閱原文。

2018年,時值尚志鈞誕辰100周年,特撰文總結他的學術成就以志紀念,緬懷他勤勉嚴謹的治學精神,鼓勵後學。



尚志鈞出生於1918年2月4日安徽全椒縣一個農民家庭,自幼喜愛中醫,在私塾讀四書五經時,已能背誦《藥性賦》《湯頭歌訣》等中醫啟蒙讀物。


在其就讀高中期間,抗日戰爭爆發,全椒縣淪陷,流亡到四川重慶。在同鄉林啟壽先生建議下,1940年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重慶國立藥學專科學校(今中國藥科大學),並接受了良好的現代藥學教育,1944年畢業,任職於四川合川麻醉藥品經理處。


1945年抗戰勝利,尚志鈞返回安徽,在省衛生廳從事藥學資料的翻譯和藥品鑑定工作。1949年,赴濟南白求恩醫學院任教,講授化學課程。1950年回安徽蕪湖籌辦衛生訓練班,在族兄尚啟東先生(安徽名老中醫)的建議下,開始對本草文獻進行研究。


蕪湖衛生訓練班之後相繼更名為衛生學校、蕪湖醫專,以後又升格為皖南醫學院。尚志鈞除1958年到北京中醫學院進修2年之外, 一直在該校從事教學、臨床和文獻研究工作,1986年晉升為教授;1990年,被國家人事部、衛生部、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全國首批500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導師;1997年被評為首屆安徽省名老中醫。其曾任中國藥學會藥史學會委員等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於2008年10月9日逝世。



尚志鈞一生共輯複本草著作19部,出版本草著作33部,發表學術論文268篇,手抄筆錄本草卡片資料二千多萬字,在本草文獻研究領域取得了令學術界高度認可的豐碩成果。其研究成果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4個方面。



本草文獻輯佚研究,除需深厚的中醫藥學功底外,尚需熟諳目錄學、訓詁學、校勘學等。尚志鈞為此系統學習了中國古代歷史和地理,以及現代的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等10餘門學科知識,博覽清代乾嘉學派代表人物的考據筆記類書籍,中醫古籍及歷代本草,通過手抄筆錄,日積月累,搜集了大量資料,系統全面地核實古文獻記載。


在摘錄過程中,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處理資料的方法,即將數據卡片按本草人物、本草書籍和本草諸藥3部分分類,再按時間順序,由源及流地加以整理。在本草方面,著力於宋代以前本草;方書方面,以整理《肘後備急方》為起點向後延續,構成了輯佚醫藥文獻的上溯下引、由源及流、旁徵博引、融會貫通的本草、方書聯絡網圖,並將此技術路線實施於學術研究之中。



本草文獻在流傳過程中,有的已經亡佚,有的殘缺不全。


本草輯佚就是輯復亡佚本草,補輯殘缺不全本草,加以校勘、標點、注釋,儘可能恢復古代本草文獻之原貌。


自南宋王炎輯《本草正經》,首開輯復亡佚本草先河以來,歷代均有學者躬耕於此。古往今來,能窮畢生精力、心無旁騖、堅持60年於斯者,當屬尚志鈞。


尚志鈞共輯復亡佚本草著作19部,包括:《吳氏本草經》《名醫別錄》《雷公炮炙論》《本草經集注》《雷公藥對》《藥性論》《新修本草》《食療本草》《本草拾遺》《蜀本草》《海藥本草》《日華子本草》《開寶本草》《嘉祐本草》《本草圖經》《補輯肘後方》等。


這些本草文獻在歷代本草中舉足輕重,如《四聲本草》應用四聲於藥物分類,為當今筆畫、拼音、部首等排列藥物所借鑑;《雷公炮炙論》為既知最早的藥物炮炙著作;《海藥本草》為歷史上第一部外來藥專著。


尚志鈞的本草輯復工作中以唐代《新修本草》輯本最具代表性。《新修本草》原書在國內久佚,清末日本發現傳抄卷子本10卷,尚缺10卷。清末李夢瑩,近人範行準,日本小島寶素、中尾萬三、岡西為人等均曾輯復,皆未成功。尚志鈞自1948 年開始輯復;1958年完成初稿,由於基於《本草綱目》而成,接受範行準先生建議,復以《證類本草》為藍本,推倒重來;1962年油印本印行;又經近20年修訂刪改,精雕細刻,1981 年正式出版。歷時33年,援引各種參考文獻達91種,詳盡校證6319條。


尚先生對唐代《新修本草》的系統輯復,填補了《新修本草》輯佚的空白,使1300多年前國家藥典性本草復現於世。


存世本草文獻,經過歷代反覆傳抄翻刻,殘缺甚多,其漫漶、訛誤、脫漏、增衍、錯簡之處隱於字裡行間,標點句讀、注釋訓詁、校勘整理等研究繁難重重。尚志鈞溯本求源,爬梳剔抉,字字推敲,句句考證,力求為當今讀者提供有可靠文獻依據和實用價值的讀本。


尚志鈞校點的本草文獻有《大觀本草》《證類本草》《紹興本草》《本草綱目》金陵本初刻本等等。通過尚志鈞校點,許多古本草文獻的錯簡之處得以糾正。


以《證類本草》校點為例,尚志鈞1958年開始作校記,1992年脫稿,1993年出版,歷時35年。撰寫了56篇論文,彙編為《〈證類本草〉文獻源流考》,系統釐清了《證類本草》歷史、作者、成書年代、體例、文獻標記、學術價值、收載藥數、文獻記載、幾個系列刊本的相互關係、不同版本的比較、錯簡、脫誤,對《證類本草》所引文獻進行了源流梳理,指出《政和本草》墨蓋下所引「唐本」「唐本注」等資料不是出於《唐本草》而是出於《蜀本草》,指出《本草綱目》誤認為《證類本草》「梁·陶隱居序」為《名醫別錄》。


尚先生為在本草文獻研究領域掌握更多有價值的材料,對多部非藥物性專著中藥物進行了考釋研究,如《〈詩經〉藥物考辨》《〈山海經〉藥物考辨》《〈五十二病方〉藥物考辨》等。此外,尚先生還編著《瀕湖炮炙法》《臟腑病因條辨》《藥性趨向分類論》《歷代本草要籍考》《中國礦物藥集纂》等著作。不僅體現了尚志鈞對先秦典籍和現存最早方書中藥物研究的推崇與關注,而且反映了其「繼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學以致用的求實創新精神。


「藥性趨向分類論」是尚志鈞提出的一種創新性的藥性分類,在幾十年研究本草經驗基礎上,根據藥物作用趨勢而分「行」「字」兩大類,使300多味常用中藥的藥性作用更清晰, 更突出藥性以切合臨床應用。




60年來,尚志鈞索隱鉤沉,撈經藥海,潛心苦學,「觀其戶寂若無人,披其帷其人斯在」,以一己之力不舍晝夜輯佚與校注,盡最大力量探尋自漢唐以來直至明代幾乎所有主流本草的文獻傳承。在60年的本草文獻整理研究中,他繼承並運用乾嘉學派考據方法,同時參考現代植物分類及藥物學的有關新知識,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研究風格。其本草文獻研究的很多成果,收錄於現代高等教育專業教材之中,卓越的學術建樹為後來學者開闢門徑,影響力遍及海內外。


關於本草輯佚工作,近現代以來涉獵者屈指可數,究其原因,輯佚研究工作需要廣博的知識背景,研究周期漫長,考評機制不利於當前本草文獻青年學者的培養。尚志鈞卻默默獨行,60年如一日,其攻堅克難,輯復大量亡佚古代本草文獻。其座右銘是「一日不死,工作不止」,其精神受到本草後學敬重和推崇,激勵年輕一輩砥礪前行。

圖3   《尚志鈞文集·第一輯》書影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編輯/田博   校對/耿    華

排版/耿華   審核/牛亞華



歡迎訂閱《中華醫史雜誌》,雙月刊,每期10.00元,全年60.00元,全國各地郵政局均可訂閱,郵發代號:2-65



投稿系統:

http://cmaes.medline.org.cn/Login/Login.aspx

雜誌官網:

http://zhyszz.yiigle.com/


相關焦點

  • 【天府散文】●江文林​(安徽)||老街剪影之二十四:本草泰鬥尚志鈞
    本草泰鬥尚志鈞尚志鈞(1918.2~2008.10)全椒人。中國醫史學專家、中國本草文獻學專家和本草文獻整理研究奠基者。皖南醫學院內部刊物出版了他的《神農本草經校點本》《雷公炮炙論》《海藥本草》《名醫別錄》《吳普本草》《本草圖經》《日華子本草》《本草搭遺》和《藥性論》等多部著作。尚先生幾十年如一日,艱苦奮鬥,為我國本草文獻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學術界和社會上都給予了高度評價。
  • 礦物本草:花蕊石
    礦物本草:花蕊石 花蕊石,入藥以「花乳石」為名始見於1057年宋代掌禹錫先生奉詔主編的
  • 現存最早的「綜合性」本草著作:《本草經集注》
    現存最早的綜合性本草是《本草經集注》 ,它的作者是陶弘景。 成書年代大約為梁代(約公元500年)。 該書以《神農本草經》為基礎,又從《名醫別錄》中選取365種藥物,加上陶氏自注而成。全書7卷,共載藥730種。
  • 《本草衍義》版本源流初探
    陸心源的重刻本是據南宋麻沙本而來,陸氏是清末著名的藏書家,庋藏豐富,其重刻時所據的底本應確是南宋間的坊本,但由於麻沙本本身的質量難以保證,故陸氏重刊本中錯漏亦在所難免,柯逢時就已指出「陸刻不甚佳」[5]。
  • 荒亂本草:山慈菇、毛慈菇、光慈菇
    荒亂本草:山慈菇、毛慈菇、光慈菇
  • 澤野遺珠——礦物藥歷史淵源與當代應用趣談
    根據我國著名本草文獻學家尚志鈞教授的有關統計,從先秦時代的《本草經》至清代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記載礦物總共417種,可藥用的200種左右,但現代仍在臨床上常用的已寥寥無幾。於是,古老的礦物藥就成了澤野的遺珠了。       礦物藥在古代人的眼中是可謂「毀譽參半」。       我們先來說一說「毀」的方面。長生不老是人類永遠的夢想。
  • 原創:《證類本草》文獻引用方法簡介
    本書系將《嘉祐本草》、《本草圖經》兩書合一,予以擴充調整編成。共載藥1748種。各藥先出《本草圖經》藥圖,次載《嘉祐本草》正文及《本草圖經》解說文字,末附唐慎微續添藥物資料。本書重在匯集前人有關藥物資料,參引經史百家典籍240餘種。所摘陳藏器《本草拾遺》、雷斅《雷公炮炙論》、孟詵《食療本草》、李珣《海藥本草》等古本草條文尤多,彌足珍貴。又輯眾多醫方,各注出處,為宋代本草集大成之作。
  • 祝之友教授解讀神農本草經----女萎
    尚志鈞在女萎項註解:「女萎即萎蕤。」張廷模教授:「玉竹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原名「女萎」,又名萎蕤。」謝宗萬:「玉竹為養陰潤燥,生津止瀉藥,原名萎蕤,《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肖培根院士:「玉竹,本品以萎蕤之名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從以上論述可知:《本經》所載「女萎」,即現今之「玉竹」無疑。
  • 張廷模談中藥學與本草異同
    所以過去凡是介紹中藥的專著,那麼都稱為本草,或者本草學,比如說我們後面要涉及到的《神農本草經》裡面有本草,《本草經集注》、《新修本草》、《本草綱目》,所以在古代這個藥學專著一般把它叫做本草,或者叫做本草學。那麼介紹這個收載中藥知識的專著,為什麼叫做本草呢?前人沒有清楚地告訴後人,他為什麼要把這個中藥的專著叫做本草?所以後人有很多猜測。
  • 經典名方中當歸的本草考證Δ
    通過查閱相關歷代本草醫籍、方書,對經典名方中所用當歸的名稱、基原、產地變遷及品質評價、藥用部位、採收加工及炮製情況進行本草考證,以期為經典名方的開發選用提供參考。近劍川亦種,當歸已為大宗出產,又麗江、鳳儀亦有著名產地」[27],說明雲南所產當歸亦具有一定知名度。        綜上所述,當歸自古產於隴西川谷,後產區擴大至川蜀、陝西等地,以沿岷山山脈的甘肅、四川兩省最優,自宋代逐步實現平地栽培,後民國時期在滇西北的大理鶴慶、麗江等地引種馴化栽培,具有一定規模。
  • 歷代本草沿革之清代
    一是由於醫藥學的發展,有必要進一步補充修訂《本草綱目》的不足,如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二是配合臨床需要,以符合實用為原則,擷取《本草綱目》精粹,編撰成節要性本草,如汪昂《本草備要》(1694年)、吳儀洛《本草從新》(1757年)、黃宮繡《本草求真》等;三是受考據之風影響,從古代文獻中重輯《神農本草經》,如孫星衍、顧觀光等人的輯本,或對《本經》進行注釋發揮,如張潞《本經逢原》(1695年)、鄒澎《本經疏證
  • 11月會員書單:私房藏書《食物本草》重磅預售
    你值得擁有 | 《食物本草》與《本草綱目》齊名,並稱為中華中醫學文化寶庫中的兩顆璀璨明珠●以記載食、藥兩用的植物、動物等為特色,介紹中國古代常見食用藥材的療身藥用、養生保健價值,突出藥食同源和本草養生。
  • 當代著名實力派書法家石朝暉的藝術人生
    當代著名實力派書法家石朝暉當代著名實力派書法家石朝暉書法作品石朝暉,字聽海臨風,號阡陌山人,生於1968年11月13日,祖籍河南洛陽,現居陝西西安!當代著名實力派書法家國家一級書畫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國畫研究院陝西分院常務副院長中華書法家協會副會長中國當代書畫名家百傑年度人物世界華人藝術家聯合會陝西省分會副秘書長央視《星光大道》嘉賓評委陝西省書法家協會會員陝西省榜書協會會員西安市書法家協會會員
  • 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單芳金
    出生於1962年,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藝術家。 著名書法家單芳金先生 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青年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周口書法家協會理事,鄲城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 本草研究名家|追憶篇|郝近大:生藥本草學家謝宗萬治學經驗錄 | 20201104(總第56期)
    編者按:20世紀以來,本草研究名家輩出。趙燏黃、劉衡如、尚志鈞、謝宗萬、馬繼興(以齒為序)雖已故去,但先生們的學術傳承有序,治學精神永存。
  • 中國當代為什麼沒有產生著名的哲學家?
    哲學家在西方人眼裡是個神聖的稱呼,能夠配得上著名哲學家的人其實沒有多少,像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斯多德當然是著名哲學家。西方近代的笛卡爾、休謨、康德、黑格爾也是著名哲學家。西方現代的哲學家同樣不少,像尼採、克羅齊、柏格森、胡塞爾、海德格爾、加達默爾、維根斯坦、羅素等。
  • 歷代本草著作與本草發展簡介
    四、《新修本草》 作者:唐·蘇敬等23人。出版時間:公元659別稱:《唐本草》《英公本草》。大唐經濟文化發展,交通發達,外來藥物增多,公元657年蘇敬等23人奉敕集體編修本草,與公元659年完稿。定名:《新修本草》。全書54卷。
  • 當代著名畫家——張根勝
    藝術簡介張根勝,1962年生於北京,現為中國當代青年書畫家協會理事、中國公共關係藝術委員會委員、北京神州書畫院院士、中國書畫研究院研究員,香港國際書畫交流協會理事、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特聘畫家。1996年在參展「中國第四屆藝術博覽會」時,被著名學者、文物鑑賞大師史樹青先生給予了高度肯定與讚許。2006年4月應日中文化友好協會遨請,與中國美協副主席劉大為和陳大章、於志學等到日本九州進行寫生採風和文化交流。數年來其畫作經常參加國內外美術展覽和聯展並獲獎,並被國內外美術場館及各界人士所收藏,許多報刊、電視臺、雜誌、書籍先後報導了他的藝術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