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物本草:花蕊石
花蕊石,入藥以「花乳石」為名始見於1057年宋代掌禹錫先生奉詔主編的《嘉祐本草》。是書亡佚,尚志鈞先生輯複本刊印本考究甚詳,書載「主金瘡止血,又療產婦血暈,惡血。出陝、華諸郡。色正黃,形之大小方圓無定。欲服者,當以大火燒之。金瘡止血,正爾刮末傅之即合,仍不作膿潰。或名花蕊石。」同時期,與掌禹錫為同事的蘇頌先生在《本草圖經》中也有記載,說「花乳石,出陝州閿鄉縣。體至堅重,色如硫黃,形塊有極大者,人用琢器。古方未有用者,近世以合硫黃同煅,研末敷金瘡,其效如神。又人倉猝中金刃,不及煅合,但刮石上取細末敷之,亦效。採無時。」掌、蘇兩位老前輩所記載的花蕊石均以止血為用,而且花蕊石入藥均為煅後入藥使用,非生品。花蕊石的正品為含蛇紋石多少不等的大理巖,其中黃色的花斑及花紋即是蛇紋石,晶瑩的小白點為方解石,主含成分為碳酸鈣(CaCO3)。花蕊石經煅後,易於粉碎,且煅制後Ca溶出量增高,鈣離子濃度顯著增大,鈣能減低毛細血管的通過性,可有效防止血漿滲出、促進血液凝固的作用。這與古人所認識的花蕊石經炮製後增強其止血作用是完全吻合一致的,既然如此,花蕊石儼然屬於收斂止血劑了。
花蕊石的實踐應用,以1151年宋時《和劑局方》及1345年元代葛可久《十藥神書》兩書分別記載的花蕊石散較為著名。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有所記載,時珍老師說:「葛可久治吐血出升鬥,有花蕊石散;《和劑局方》治諸血及損傷金瘡胎產,有花蕊石散,皆雲能化血為水。則此石之功,蓋非尋常草木之比也。」先生的褒讚溢然而出,在時珍先生來看,花蕊石的止血之功誠「非尋常草木之比」。現代應用花蕊石已然少見,偶有報導將其用於支擴、肺結核的咯血、胃及十二指腸等上消化道出血、婦科崩漏等均有很好的療效。民國時期,長於參悟本草的錫純張大大曾謂「世醫多謂三七為強止吐衄之藥,不可輕用,非也。蓋三七與花蕊石,同為止血之聖藥,又同為化血之聖藥,且又化瘀血而不傷新血……血餘,其化瘀血之力不如花蕊石、三七,而補血之功則過之,以其原為人身之血所生,而能自還原化,且煅之為炭,而又有止血之力也。」現在也有實驗研究講花蕊石止血效果明顯好於化學試劑碳酸鈣,故又認為花蕊石止血效果與碳酸鈣含量多少無關。由此觀之,花蕊石的止血機制確實還是一個不解之謎。如是我讀,一味花蕊石,天然多神奇,誰解其中妙?引無數折腰。
學神農掌本草為健康謀福祉
VX:beijing778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