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匈交兵,代地是主戰場,韓王信則是大漢第一任代王,在其叛逃匈奴之後,劉邦任命自己的二哥劉仲擔任代王,劉仲面對匈奴的侵擾,倒是沒投降,直接選擇了臨陣脫逃。
不得已,劉邦又命陽夏侯陳豨以相國的身份統領趙、代兩地的軍隊。此刻,陳豨手中的重兵關係著大漢北方的邊境安全,這足見劉邦對他的信任。但如此深受劉邦信任與重用的陳豨最終還是選擇了叛亂!
陳豨身上留有戰國遺風,他羨慕信陵君的養士,故在其受命監管趙、代兩地並手握實權之後,便開始廣招門客。某次陳豨回京,途經趙地,隨行門客的車駕足有千餘輛,整個邯鄲城的客棧也被這些門客擠滿了。
此時的趙相周昌見到如此盛況之後,便進京向劉邦匯報,詳細描述了陳豨養士的情形,更特別指出陳豨手握重兵於外,又門客眾多,這事兒不怕一萬就怕萬一,不得不防啊。於是劉邦便派人去核查了一下,還真就發現了陳豨門客的不少違法之事,而且有些事直接牽連到了陳豨身上。
如此不經查,陳豨內心不禁發虛,此時恰遇太上皇病故,劉邦派人招陳豨進京治喪,陳豨一聽,這不又是一出「偽遊雲夢」麼?索性告了病假,拒不赴京,此前韓王信也不斷派人勸說陳豨投降匈奴,沒過多久,陳豨索性自立為代王,劫掠趙、代,正式叛亂了。於是,劉邦親徵平叛。
陳豨最終於公元前195年被樊噲的軍隊所殺,而他的叛亂也導致了另外三位漢初功臣的不幸結局。
公元前196年冬,淮陰侯韓信因與陳豨暗通密謀,以謀反之罪被呂后誘捕,斬殺於長樂宮鍾室,並夷三族。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就這樣潦草的結束了他輝煌而短暫的一生,司馬光寫到此處論道:「……夫乘時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報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於人,不亦難哉!」,同年劉邦返回洛陽,聽聞韓信之死,且喜且憐之。
韓信死後,梁王彭越因未親自帶兵參與平叛陳豨之亂,被誣叛亂,慘遭冤殺,還被劉邦剁成了肉醬,分送給天下諸侯王,要求他們當著使者的面吃下去。但這駭人聽聞的舉動不但沒能震懾住異姓王,還激起了淮南王黥布的反抗。雖然劉邦於公元前195年擊垮了黥布的主力,但自己也身受重傷,將不久於人世!
劉邦在他生命最後的歲月裡,最操心的事兒有兩件,一個是異姓王們的叛亂,另一個則是如何才能換掉太子。但廢立太子之事引發了朝中大臣的強烈反對,始終未能如願。
公元前197年,劉邦認為太子劉盈過於仁弱,不如寵姬戚夫人之子如意象自己,第一次表露了換太子的念頭,當時的御史大夫周昌略有口吃,但也當廷怒爭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劉邦啞然失笑,這事兒也就暫時作罷了,呂后當時躲在東廂偷聽,散朝後,跪在周昌面前表達了謝意。
公元前195年,劉邦擊敗黥布之後,身體日漸衰弱,再一次提出了要更換太子,這次劉邦的態度極為堅決,連張良的勸諫也不聽;最後,叔孫通不得不以死相諫道:「……陛下必欲廢嫡而立少,臣願先伏誅,以頸血汙地!」,劉邦見群臣都心向太子,不得不再次作罷。
叔孫通,按王夫之的說法屬於「以面諛事十餘主之(叔孫)通」,他之所以敢犯顏骨鯁喊出:「臣願先伏誅,以頸血汙地!」,只是因為他知道劉邦是可以理喻的,自己必然不死,所謂「上有明君,下有賢士大夫,佞者可忠,柔者可強……」(《讀通鑑論》)。
是啊,在劉邦手下,連投機者叔孫通都成了敢於犯顏諍諫的直臣了。
周昌,史書稱作「木強人」,被劉邦派到趙王劉如意的身邊,作為趙相,也是想讓這個「木強」在自己死後保護好自己的愛子。
劉邦去世後,呂后欲調趙王進京,周昌第一時間表示了反對,努力踐行著劉邦的重託;呂后大怒,調周昌進京,破口大罵這位自己曾經跪謝的御史大夫,隨後呂后再次下令調趙王進京。此時的周昌再也不敢說什麼「臣期期不奉詔」了,畢竟他也知道劉邦不會因為自己的頂撞而殺掉自己,但呂后會。
好吧,在呂后手下,曾經的直臣也成了啞巴!
最終戚夫人被呂后做成了人彘,而年幼的趙王如意雖然一開始得到了孝惠帝劉盈的庇護,但終究沒能逃脫被毒殺的厄運。
閒讀《資治通鑑》,隨筆亂言只做閒談,如果你喜歡看,請告訴我,我會努力更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