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治正在出臺灣麻疹。爭取民主的過程中,反共變成反華,仇共變成仇中,陷入「去中國化」的漩渦。
曾有臺灣團體抗議臺灣教育部門「去中國化」
請點擊左上方獨家關注我們! 圖片來自網絡
文|邱立本
香港政治正在出臺灣麻疹。這是一些臺灣知識分子的最新觀察。他們發現香港在爭取民主的過程中,反共變成反華,仇共變成仇中,仇視中國大陸的一切,陷入「去中國化」的漩渦。
這也是臺灣過去20年間所經歷的痛苦。贏得了民主,卻失去了中國。為了爭取選票,一些政客最廉價也最方便的做法,就是訴諸地域意識,挑撥族群矛盾,大罵「外省豬」,「中國人滾回去」。他們要求將中國歷史作為外國歷史研究,中文系要變成外文系。他們說這是要恢復臺灣人的主體性,拒絕中華文化的元素。他們懷疑任何挑戰這種想法的群體,指控說這是賣臺,不愛臺灣。
這也是香港這一年多來的政治氛圍。政治激進派的主張,以「本土」之名,綁架泛民主流,並滲透到主流媒體論述中。他們將痛恨,延伸到中國大陸14億人民,說訪港的大陸遊客是「蝗蟲」,展開「驅蝗行動」,譏諷大陸民眾是「強國人」,來香港消費都是「土豪」,都是來香港街頭隨便大小便,破壞香港文明社會。
香港民主派的主流,自深具民族主義情懷的司徒華逝世後,已沒有人對泛民內部「去中國化」逆流加以阻止。群眾大遊行的場合,往往出現一些高舉英國米字旗的團體,或是支持港獨、拿著「龍獅旗」的組織混雜其間,甚至是走在前面領軍。而民主派的政治人物,從來都不對這些分離主義的力量加以譴責,或是予以切割。這逐漸造成了一種印象,香港的泛民力量和這些充滿「殖民鄉愁」的組織都是「神聖聯盟」,組成了統一戰線。而支持「佔領中環」的一些主流媒體,甚至在標題上用上了「強國人」的說法,加入了「去中國化」的行列。
這也是臺灣民主化過程中一度肆虐的怪現象。一些「緬懷殖民」的組織與媒體,都對日據時代的「皇民家庭」大加歌頌,認為日本自甲午戰爭勝利後統治臺灣,帶來了現代化的社會,是文明的啟蒙。對於中國的八年抗戰,視為螳臂當車,而最終日本戰敗,國民政府光復臺灣,則是臺灣人的不幸。
這樣的史觀和「去中國化」的論調,近一年來也在香港開始流行。一位名重士林的意見領袖曾寫長篇的文章,來論證稱呼大陸人是「蝗蟲」並不是歧視,他也以專文考證說,用「支那人」來指稱中國人,都是學理上站得住腳,日本人並不是要歧視中國人。
更不要說年輕人愛看的一些新聞網站,都充斥了對中國大陸的仇視,將他們的痛恨延伸到仇恨中國大陸的一切,視反對這樣看法的人為「賣港」、「不愛香港」。
臺灣的族群之爭,近年已經淡化。當年狂飆的省籍問題,都已沉澱下來。出過的麻疹,都不會復發。但這樣的麻疹,才在香港開始,掀起了漫天的風暴。這是香港政治的盲點,也是香港民主進程中必須消除的痛點。
香港人不但要拒絕「去中國化」的陷阱,還要爭取將香港的民主化經驗,與中國的改革派結合,推動中國的民主化,將「一國兩制」化為「一國良制」,讓14億中國人,都可以進入一個民主自由與法治的正能量社會。
(原文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