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治出臺灣麻疹 中環一筆

2021-02-13 獨家

香港政治正在出臺灣麻疹。爭取民主的過程中,反共變成反華,仇共變成仇中,陷入「去中國化」的漩渦。

曾有臺灣團體抗議臺灣教育部門「去中國化」

請點擊左上方獨家關注我們! 圖片來自網絡

文|邱立本

香港政治正在出臺灣麻疹。這是一些臺灣知識分子的最新觀察。他們發現香港在爭取民主的過程中,反共變成反華,仇共變成仇中,仇視中國大陸的一切,陷入「去中國化」的漩渦。


這也是臺灣過去20年間所經歷的痛苦。贏得了民主,卻失去了中國。為了爭取選票,一些政客最廉價也最方便的做法,就是訴諸地域意識,挑撥族群矛盾,大罵「外省豬」,「中國人滾回去」。他們要求將中國歷史作為外國歷史研究,中文系要變成外文系。他們說這是要恢復臺灣人的主體性,拒絕中華文化的元素。他們懷疑任何挑戰這種想法的群體,指控說這是賣臺,不愛臺灣。


這也是香港這一年多來的政治氛圍。政治激進派的主張,以「本土」之名,綁架泛民主流,並滲透到主流媒體論述中。他們將痛恨,延伸到中國大陸14億人民,說訪港的大陸遊客是「蝗蟲」,展開「驅蝗行動」,譏諷大陸民眾是「強國人」,來香港消費都是「土豪」,都是來香港街頭隨便大小便,破壞香港文明社會。


香港民主派的主流,自深具民族主義情懷的司徒華逝世後,已沒有人對泛民內部「去中國化」逆流加以阻止。群眾大遊行的場合,往往出現一些高舉英國米字旗的團體,或是支持港獨、拿著「龍獅旗」的組織混雜其間,甚至是走在前面領軍。而民主派的政治人物,從來都不對這些分離主義的力量加以譴責,或是予以切割。這逐漸造成了一種印象,香港的泛民力量和這些充滿「殖民鄉愁」的組織都是「神聖聯盟」,組成了統一戰線。而支持「佔領中環」的一些主流媒體,甚至在標題上用上了「強國人」的說法,加入了「去中國化」的行列。


這也是臺灣民主化過程中一度肆虐的怪現象。一些「緬懷殖民」的組織與媒體,都對日據時代的「皇民家庭」大加歌頌,認為日本自甲午戰爭勝利後統治臺灣,帶來了現代化的社會,是文明的啟蒙。對於中國的八年抗戰,視為螳臂當車,而最終日本戰敗,國民政府光復臺灣,則是臺灣人的不幸。


這樣的史觀和「去中國化」的論調,近一年來也在香港開始流行。一位名重士林的意見領袖曾寫長篇的文章,來論證稱呼大陸人是「蝗蟲」並不是歧視,他也以專文考證說,用「支那人」來指稱中國人,都是學理上站得住腳,日本人並不是要歧視中國人。


更不要說年輕人愛看的一些新聞網站,都充斥了對中國大陸的仇視,將他們的痛恨延伸到仇恨中國大陸的一切,視反對這樣看法的人為「賣港」、「不愛香港」。


臺灣的族群之爭,近年已經淡化。當年狂飆的省籍問題,都已沉澱下來。出過的麻疹,都不會復發。但這樣的麻疹,才在香港開始,掀起了漫天的風暴。這是香港政治的盲點,也是香港民主進程中必須消除的痛點。


香港人不但要拒絕「去中國化」的陷阱,還要爭取將香港的民主化經驗,與中國的改革派結合,推動中國的民主化,將「一國兩制」化為「一國良制」,讓14億中國人,都可以進入一個民主自由與法治的正能量社會。

(原文有刪節)

相關焦點

  • 香港醫護人員發起罷工,這是一個政治決定 |中環一筆
    香港如何防疫,是否應該封關,成為全城熱議,特區政府應該聽從傳染病學專家的意見,相信這些專家是純粹從醫學角度給出專業意見。而醫護界一些人員,卻在這個時候發動罷工,其中一個訴求是封關,並非從傳染病學的角度考慮,那就只能被視為政治決定,目的是打擊特區政府。
  • 香港醫療真算是世界一流?? 中環一筆
    香港的醫療制度百病叢生,但病源只有一個,就是醫生嚴重不足。香港每1000人只有1.7個醫生,遠低於其他已發展地區。澳洲是3.7,美國是3.2,英國是2.8,新加坡亦是2.8,韓國是2.6。在已發展地區中,香港的醫生人手幾乎是最低的。文| 楊志剛 圖| 網絡朋友患了前列腺肥大,需要動手術。負擔不起私家醫院,唯有到公立醫院排期。要等兩年。
  • 香港諜戰那些事兒中環一筆
    「香港第一諜案」的主角, 前高級警官曾昭科日前在廣州以91歲高齡去世, 連習近平也送來花圈。
  • 香港已死,兇手在逃 |中環一筆
    過去幾星期,香港經歷了一場回歸以來最大的政治風暴。
  • 日本沖繩爆麻疹 港府籲孕婦幼兒勿前往當地
    港人旅遊熱點日本沖繩那霸市深受香港市民歡迎的旅遊熱點日本沖繩,自臺灣輸入一宗痲疹個案後,陸續出現爆發。
  • 漫步舊城中環 品味濃縮香港
    沿荷里活道拾級而上,塗鴉成了這條以石板鋪設的老街道的新衣裳,為老街增添了色彩和活力【4·27 港青快線】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劉曉宇、麥鈞傑報道:香港中環然而作為香港殖民地時代最早發展的地區,中環濃縮了香港,也是旅客認識香港的最佳起點。近日,香港旅遊發展局推出「舊城中環」,精選5條主題漫步路線,從歷史、藝術、飲食、生活文化不同角度,帶領遊客感受多元精彩的中環風貌。
  • 紐約國際影展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梅氏宗親會理事長、臺灣著名導演梅長錕先生,擔任香港兩岸客家研究中心「講客堂」演講嘉賓
    香港兩岸客家研究中心舉辦第三場「講客堂」與會者合影導演梅長錕向香港兩岸客家研究中心、中華教育文化經貿促進總會香港分會贈書導演梅長錕向中聯辦臺灣事務部處長魏敬東贈書導演梅長錕向上海福壽園集團公司贈書3月19日,香港兩岸客家研究中心、中華教育文化經貿促進總會香港分會主辦的「講客堂」客家文化講座,在中環香港梅州總商會舉辦第三場論壇活動
  • 香港已經民不聊生?中環一筆
    「釋出善意」、「交換」、「民不聊生」……香港學生對文字和概念的運用詮釋,使人驚愕。
  • 玉石俱焚風氣不止,香港困局難突破 |中環一筆
    接連兩日炮火隆隆,令議事堂幾近癱瘓,泛民建制壁壘分明,政治對立激烈,新年度立法會能否有效運作,形勢殊不樂觀,更與《施政報告》天藍色封面所寄託「香港能夠很快雨過天清」的良好願望,有南轅北轍的落差。議會效率低,源自政治高度對立、社會嚴重撕裂,敵我心態充斥,即使是無爭議的基本經濟民生措施和撥款,也未能倖免,令致政府管治舉步維艱,若政治死結一日未解,香港恐將繼續困處於「有限度運作」狀態,遑論走出困局,重建政治和社會秩序。綜觀歷史經驗,社會秩序是必須但不是必然,面於權力博弈,戰爭和動亂往往才是「常態」。
  • 陳莊勤:國籍、居留權與居民政治權利的撥亂反正 |中環一筆
    1997年的英國政府在確保三百多萬的香港中國居民沒法到英國居留後,立即給予幾萬名香港南亞裔居民英國公民身份,及在2002年恢復其他殖民地子民的公民身份,充分說明國籍與居留權問題永遠是涉及國家利益的政治問題,特別是國內移民政策延伸的政治問題。1997年前後英國政府操作本國的國籍法,目的便是為了阻止原有權居英的三百多萬香港華裔英籍人士行使他們的居英權湧到英國。
  • 其他人眼中的臺灣人印象你就看得多了,臺灣人眼中的香港新鮮事你又知多少?
    我們經常會分享臺灣人給外國人的印象,很少提及到臺灣人對香港的印象。那麼,我們這次就來談談臺灣人對香港感到特別的事好了。臺灣人對香港的印象就是香港很國際化,飲茶好吃,一些茶餐廳美食、小吃必試、夜景必看、交通工具必坐的,那到底還有什麼是在臺灣人眼中感覺很新鮮又特別的呢?
  • 《流浪地球》香港上映日期成謎,看中國故事總是難 |中環一筆
    這齣一上線就20億票房的內地賀歲片,連我念中學的女兒都心動,她那些回鄉過年的同學在內地看了,極力推介,阿女問:香港幾時有得看(香港什麼時候能看)?但對著一出生就被洗腦的香港新生代,或者被殖民者奴化了、吃《蘋果》毒吃壞了的老中青,要說中國故事,談何容易。硬銷只會反感,軟銷才能奏效,而軟銷的最佳方法,就是透過消閒的文化藝術,用電視電影說故事最容易入心入肺,所以,香港的文化領域,黃絲向來堅守得緊緊的。舉個例,2017年內地電影《戰狼2》掀起中國熱,票房狂收60億。
  • |中環一筆
    不久前香港特區政府引用《社團條例》取締一直鼓吹「香港獨立」的香港民族黨,就在特區政府引用《社團條例》對香港民族黨取締時
  • 【心在香港】中環必吃美食推薦:照著吃就對了!
    中環是香港的心臟地帶,摩天大樓最集中的地區,最悅耳的莫過於,叮叮車經過身邊的那種清脆的響聲,讓人感受香港的原汁原味,在這個上班族來回忙碌的地區,又有什麼樣的隱藏美食呢?舊時香港大排檔很多,街上走兩步都能看見大排檔,但由於衛生環境不理想等條件淘汰了一批大排檔,能留下來的都是精品,九記牛腩前身是大排檔九記,菜品自然是經過時間的篩選留下來的佳餚。
  • 唐龍:美國暴亂為香港上了撥亂反正的一課 |中環一筆
    左圖為美國國會暴亂,右圖為香港衝擊立法會美國國會暴亂與香港衝擊立法會事件有許多相同之處:其一,都是未經許可暴力衝入立法機構;其二,都打著維護「民主、正義」的口號,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其三,都是情緒激昂的川普追隨者,直接或間接受到他的鼓動;其四,都是以和平集會遊行聚集能量,以暴力衝撞宣洩情緒。
  • 【攻略】去香港,一定不要錯過中環這11個拍照聖地!
    香港不止可以買買買如果你熱愛生活,又喜愛藝術一定要去中環這些地方打卡
  • 說香港是「獨裁城市」正體現他們的無知 |中環一筆
    不久前,香港末代港督彭定康先生訪港,香港眾志林淳軒赴英牛津回訪彭定康,以自己被控「煽惑他人在公眾地方作出擾亂秩序的行為」罪而嘩眾取寵駭人聽聞地說香港已變成「獨裁城市」。林淳軒(前左)、彭定康(前右)說香港是獨裁統治的「獨裁城市」,顯然地除非說這話的人是極度無知,否則說這話的人自己也不會相信;把這虛假的、嘩眾取寵的話說出,反映出的是說這些話的人缺乏誠信。
  • 香港的科創,要成為「牛頭角順嫂」也談論的話題 中環一筆
    但香港科技界本身卻傳播不力,他們柔弱的呼喊,鮮為人聞,窒礙了科技的發展。查看「慧科」本港主流媒體的分類新聞,這兩周內社會新聞共錄得5795條、產經新聞4236條、政治新聞3961條、娛樂新聞2551條。雖然是科技節,但科技新聞卻仍然只得709條。再看看所謂科技新聞,大部分是「騰訊控股盈利增長」、「金山軟體加快移動雲端業務」等科技股新聞。袁隆平是蒼白的科技新聞?我跟友人說要去理工大學聽袁隆平演講。
  • 香港的悲哀:第四權已被暴力與謊言騎劫 |中環一筆
    如果用這個虛構的電視劇情節所表達對新聞媒體的嚴謹新聞專業要求,來看香港媒體處理過去7個月來的暴亂新聞,可以看到香港新聞報道,處處盡顯新聞媒體從業員、由前線記者到新聞編輯與製作,均遠遠達不到這專業要求。而且新聞報道的用詞與方式,鮮明地反映了相關新聞從業員持有的政治立場,因而導致新聞不但不專業,還毫不掩飾地把相關新聞從業員的政治立場滲透在新聞報道中。
  • 修訂香港歷史教科書就是「政府一言堂」嗎?|中環一筆
    「九七回歸,中國收回香港主權,措辭有何不妥?過去多年行之『有效』,如今審書委員卻明言需要修改?是否過於政治化?」不同媒體,大抵反覆都問同一條問題。筆者大抵也用同一敘述,回應不同媒體的查問。首先要說明的是,為何香港有回歸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