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鹿鼎記》播出後,雖然豆瓣評分幾度變化,但仍沒突破3以上的評分。
集結了張一山、唐藝昕等演技備受認可的演員,翻拍自金庸的經典IP《鹿鼎記》,導演馬進此前曾執導的電視劇評分也大多在8分以上……綜合看來,新版《鹿鼎記》集齊了不錯的「硬體」,但卻在播出時「爆雷」,處於風暴中心的男主張一山承受著網友對於其演技「疾風驟雨」般的爭議與批判。
當然,新版《鹿鼎記》的爆雷並非在意料之外,近年來經典劇翻拍鮮有精品,大多都以「撲街」告終。2013年版的《天龍八部》評分4.5,2018年版的《尋秦記》評分2.3,2019年版的《新白娘子傳奇》評分4.4……翻拍劇不知從何時起,成為了翻車的「重災區」。
是「年代濾鏡」還是真的不行?
縱觀不同年代版本《鹿鼎記》的影視化作品,能夠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評分在大方向都隨著年份逐年遞減。評分最高的一版,則是由陳小春、馬浚偉主演的1998年版的《鹿鼎記》。該版本評分高達8.9,評價的網友中54.3%給出了五星的滿分。
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許多金庸改編的影視劇中。由古天樂、李若彤主演的1995版的《神鵰俠侶》,評分達到9.1分。但到了2014年播出的版本中,評分跌至4.8。此外還有《天龍八部》,1997年的版本被視作經典,到了2013年的版本評分只有4.5分。在拍攝條件、技術水準、特效製作都得到了顯著提高的當下,為何觀眾仍對上世紀90年代的電視劇念念不忘?到底是人們念舊情緒下的「年代濾鏡」,還是現在的翻拍劇真的不行?
在不少社交平臺的留言中,能夠找到新版《鹿鼎記》「爆雷」的些許原因。演技浮誇尷尬、劇情像是開了「快進鍵」、情節推動生硬、原著內容被刪減太多……而承擔了大多數「火力」的,是張一山的演技。更有網友指出,張一山表演痕跡明顯用力過猛,把韋小寶演成「猴戲」。張一山也在採訪中回應了演技爭議,表示「千萬不要把我當特好的演員,因為我也有演不好的時候」,並稱「這版畫風已經往卡通和搞笑上走了,可能表演方式會有些變化,有時會寫意一點,不會那麼落地,這都是創作手法,人和事肯定是尊重原著的」。
之後,新版《鹿鼎記》導演馬進也出面回應了觀眾的批評,說到因為該劇「做導演20年頭一次被黑粉叩門謾罵」,解釋這部劇的整體風格是強喜劇特質,「用歡脫無釐頭的人物互動和爆笑臺詞,以及誇張的表演打造了整體的角色狀貌」。
可以說,新版《鹿鼎記》從立意上就與之前的版本有所出入,更強調喜劇色彩,於是看起來全員「演技浮誇」,更與觀眾心中的經典版本相去甚遠。而「珠玉在前」,不免引起觀感上的強烈落差。新版《鹿鼎記》的「爆雷」,最大的原因可能在此。
創新or還原?翻拍劇永遠面臨抉擇
到底是按照經典的版本再「複製」一個,還是在大框架基礎不變下創作新的故事?對於翻拍劇而言,這是始終要面臨的抉擇。而要找到其中的平衡點,更是難上加難。過於與原版符合,會被質疑沒有創新之處;而匯入過多的新編情節,又會被指責只套用了原版的「殼」,和借用「IP」。從新版《鹿鼎記》導演馬進的話看來,該劇受到吐槽的原因可能在於「創新」。
在2019年開播的新版《新白娘子傳奇》中,除了畫面像是開了「十級濾鏡」被網友調侃,該劇也因刪除了原版中的「報恩」等經典情節,白素貞人設成了「傻白甜」,還與法海成了「歡喜冤家」,整部劇的畫風更像是「古裝偶像劇」。於是,該劇以4.4分的評價收場。
在近年來眾多金庸劇的翻拍版本中,2017年版的《射鵰英雄傳》倒是給了觀眾一些驚喜,該版本由楊旭文、李一桐主演,豆瓣評分為8分。在評論區,「緊跟原著腳步」「還原度很高」等評價,成為了觀眾給出五星的原因。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還原」都符合當代人的審美。譬如此前爆紅網絡的「何書桓是渣男」「爾康是心機boy」的梗,能夠發現在早前觀眾看來深情的「人設」,在當下已經是「三觀不正」了。倘若只是複製翻拍,估計又是一部「爆雷」的影視作品。所以,到底是還原還是創新,已經成為了經典劇翻拍繞不開的抉擇,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決定作品好壞的分水嶺。
(本報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