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遠大師與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之比較

2021-02-19 法雨流芳

慧遠的思想是十分博雜的,既有傳來的印度佛教各派觀點,也有中國傳統文化觀點,包括儒道以及玄學。這種雜,正是慧遠的特色及貢獻。

佛教傳入中國內地,至慧遠時已有二百年左右,這種外來的文化要紮下根來,必然要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南北朝時期,正是中國僧人消化改造外來佛教文化的時期,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慧遠無疑開了風氣之先,是站在這股潮流前面的弄潮者。

慧遠以「法性」為本體,認為法性的本性是永恆不變,沒有生滅的,是實在的,人要擺脫痛苦,獲得解脫,就是要體認這個本體,與之冥合,達到涅槃境界。他的思想常出入於空有之間,在他的〈沙門不敬王者論〉、〈明報應論〉諸篇上,都可略見其宗旨。

他對於佛家認為最高境界的涅槃,理解作『生絕神冥,形盡神存』的境界,其所謂『神』,即是精極為靈,不能定其體狀、窮其幽致,因此也不可能以語言來表達。

又說人生由化而有,形和神雖各殊,而相與為化則渾為一體;然而形只是桎梏,而神卻有暗中轉移的妙用,可以從這一形體相迭傳附於另一形體,有如火之可由此薪傳於異薪一般。火薪相傳這個比喻在當時本為常談,而他開始用傳於異形來解釋,具有自此傳於彼的意義。這和犢子部執勝義我為不可說法,雖執受五蘊而又有解脫可能之義很相近,顯然是受了僧伽提婆譯講《三法度論》的影響。

他說到入道之要,則主張依悟徹以求反本。所謂反本,意指不以情累其生,不以生累其神。而欲遣除塵累,必有待於運用禪觀,究生化之源,永息流轉,使神靈絕境,這就是所謂徹悟。他在廬山昏曉行道,致力禪觀,祈向淨土,都可視為他基於這一思想的實踐。

後來,他接觸到羅什的譯著,又迎請覺賢傳出禪經,研習中觀,兼究寂照相濟的說法,很得歸宗無相之旨。但他晚年談到法性無性和禪智究竟時,仍舉火傳不息,以及形累、神化等說,可見他的根本思想還是保留,沒有完全改變。

 

慧遠初事道安,即以建立教法宏綱為己任,以後他更推廣此意,欲根據教法移風易俗。

他認為出家之人號為沙門,在於能破習俗的愚暗,教導有情轉向覺道。因而主張出家修行,應該與世俗上以世法為準則有所不同,應高尚其事,不敬王侯,才能變俗以達其道。

而化導世俗,在先示以罪福報應,使知去惡從善,以此來啟發自己內在的心,從而覺悟。他自己隱居廬山率眾行道,以身作則,在當時確已獲得相當大的影響。特別是他所主張的,以罪福報應導俗和以禪觀念佛入真的見解,對於後世的影響尤其深遠。

像他所倡行的念佛法門,原是用觀想功夫,到了善導時就側重稱名,形成淨土一宗。

導俗入真,固不能逸出于慧遠的遺規,所以後人仍追奉他為淨土宗的初祖。其淨土思想著重於自力,我們通過對慧遠淨土思想的考察,以及東晉時代般若學的背景探索,了解到慧遠所提倡的念佛三昧是定中見佛的般若三昧。

我們從其闡發的念佛三昧是諸三昧中最殊勝中可以看出來,原文如下:

又諸三昧,其名甚眾,功高易進,念佛為先。何者?窮玄極寂,尊號如來,體神合變,應不以方。故令人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緣以成鑑。鑑明,則內照交映,而萬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聞見行焉。於是睹夫淵凝虛鏡之體,則悟靈根(相)湛一,清明自然。察夫玄音以叩心聽,則塵累每消,滯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與於此哉? 

 

遠公認為:三昧的名稱甚多,在諸三昧中,以功德高,進展容易的標準來衡量,當推念佛三昧最為第一,這是什麼緣故呢?

窮盡玄妙通達寂滅的境界,即是如來性體。如來性體,任運神妙,應合法界的幻化。隨緣妙應,無有定規。如來體性能令證入念佛三昧的修行之人,渾然消泯人我是非的界限,遣蕩種種知見,涉緣應事,如同鏡子。鏡子明亮,內照清楚,便能映現森羅萬象的相狀。即便耳與眼不能視聽的景物,但運用聞性與見性,亦能通曉無礙。

在念佛三昧中,能令塵勞掛累日漸消除,滯塞的情執徐徐融化開朗,這個境界的獲得,若不是天下至妙的念佛法門,還有什麼方法能夠達到呢?

 

遠公這段文句展示的念佛三昧,傾重於自性佛,著重自力修證,然以禪觀證悟,棲神淨土,兼仰佛力,如是,便避免了渺茫無主,蹈虛履空。

 

在慧遠大師所作的《西方發願文》之序中我們可以看出慧遠思想的特色,其序的大意是說自己的心,本來是佛,只要把心向裡面照,自然是清明的,然後持阿彌陀佛的名,念念不斷,念到一心不亂,自己的心和阿彌陀佛打成一片,到了這時候,心就是淨土,性就是彌陀,阿字和無字一般,彌是滿,陀是光和壽,阿彌陀就是無量光,無量壽,光無量就是智慧無量,壽無量就是沒有生死,沒有生死,就是了了生死,這就是大悟了,若沒有悟到無生,亦能往淨土地方去,生到淨土就是無生,無生就不生,這是盡頭處的話,若沒有證到這境界,但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即可以生到阿彌陀佛的國裡,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所以念阿彌陀佛,是修行的最上法門。

我們從序文一開始,便可以看出慧遠的主張:我心即佛。我們修行,持誦阿彌陀佛的聖號,做到一心不亂,自己的心和阿彌陀佛打成一片,至此,心就是淨土,即是自性彌陀。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慧遠的淨土思想著重於自力

 

但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卻著重於他,也即仰仗阿彌陀佛的本願之力而往生。

我們從《善導大師與淨土法門》一書中可以看出來,其以九品往生皆是凡夫,說明往生非靠自力,而是仰仗阿彌陀佛的願力,以佛之願力,往生西方,即同七八九地菩薩。

在討論西方極樂世界究竟是報土,還是化土時,諸師所說不一,爭論紛紛,攝論諸師執著西方極樂世界是報土,凡夫二乘不能往生,凡夫二乘往生者,只是別時意,如果西方極樂世界是化土,那麼阿彌陀佛是化佛,令凡夫二乘皆得往生,可見西方極樂世界應為化土,報土是淨土,化土豈得真淨土?

對此,善導大師力排眾議,著重於文義並顯,大師主張,第一阿彌陀佛是報佛,西方極樂世界是報土,而凡夫之人,皆能生於報土,其所以生報土的原因,是仗阿彌陀佛強大的願力,而非眾生自力所致,如果忽略了彌陀大願,只著眼於往生者之資格而論凡夫能否往生,其說是不正確的。

由此,說明我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依阿彌陀佛的強大的願力。並非靠自力。此是從自力與他力關係說明兩者的比較。下面本文將從其他方面來比較。

相關焦點

  • 淨土宗星空多璀璨!善導大師、慧遠大師乃至其他祖師
    對於提出的這個疑問,上人的回答是這樣的:被南宋時代天台宗之僧人推舉為中國淨土宗初祖的慧遠大師,生於公元334年,乃魏晉時代高僧,受到後世淨土行者高度的崇敬是在中唐以後,特別是宋代的淨土行者比較追慕慧遠大師之高風。與這相反的,從曇鸞大師到道綽、善導等,一貫相承、次第開展的淨土教理與修習方法,可謂與慧遠大師毫無淵源。
  • 淨土宗開山祖師——慧遠大師
    初祖 慧遠大師法像淨宗初祖廬山慧遠大師(公元334~416年),東晉時代人,廬山白蓮社創始者。慧遠大師出生於雁門樓煩(今山西代縣)世代書香之家。刺史桓伊發心建造東林寺,慧遠大師自此以東林為道場,修身弘道,著書立說,晚年「跡不入俗,影不出山。」由于慧遠大師的德望,當時的東林寺成為南方佛教的中心。中外僧俗,望風遙仰。「東向稽首,獻心廬嶽。」遙與北方長安消遙園,平分天下。慧遠大師容貌威嚴,令人一見頓生敬畏之心。據傳記載:時有慧義法師,以強正自命,不肯服人,對慧遠大師弟子慧寶說:「你們都是一班庸才,所以對于慧遠推服得不得了。
  • 【三晉名人】​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
    慧遠大師(334—416),俗姓賈,東晉雁門樓煩(今山西代縣)人,是佛教淨土宗的開山祖師、廬山白蓮社的創始者,代表性佛典有《法性論》《沙門不敬王者論》。恰好當時聽說佛學大師道安,在太行、恆山立寺傳教,弘揚佛法,便改南下為北上。在聽聞道安法師講《般若經》後,慧遠豁然開悟,於是決心拜道安為師,落髮為僧,虔誠修持。 出家以後,慧遠「常欲總攝綱維,以大法為己任」,精思竭慮,夜以繼日,無時懈怠。24歲時,慧遠便開始升座講經說法。道安視慧遠為最得意的高徒,並著意加以培養。慧遠不負師父期望,佛學出眾。道安感慨曰:「使道流東國,其在遠乎!」
  • 與善導大師因緣甚深的《觀經變相圖》
    是日恭逢淨土宗二祖光明善導大師圓寂紀念日《觀經》是佛教淨土宗三大經典之一(《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它詳盡地描繪了西方淨土中盡善盡美的人情倫常,衣食住行,氣候物產等等。正因為《觀經》宣說的內容如此美好,所以當它被譯成漢文之後,便競相受到人們的極大關注,成為了眾多僧徒遵循的準繩,以能生淨土為歸宿,並被歷代高僧大德所推崇,如北魏慧遠,隋智愷、古藏,唐善導等都各著疏鈔,詳細詮釋其內容,僅高僧們的注釋就多達十餘種。善導大師說過,若有人依《觀經》等畫造淨土莊嚴變,日夜觀想寶地者,現生念念除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
  • 淨宗初祖慧遠大師圓寂日—那位帶領123人全部往生淨土的「群主」!
    今日農曆八月六日,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圓寂往生紀念日。到底怎麼樣才是正確的淨土念佛法門呢?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給後人留下了很好的示範——他集道俗123人,於江西廬山建蓮社,123人百分之百全部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廬山東林寺因他而成為淨土宗的祖庭。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 中佛協《法音》2016年12期重磅長文:善導大師為中國淨土宗實際立宗人
    這是淨土經典傳譯之始。其後淨土第一經《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譯本問世。公元222年,月支優婆塞支謙譯出《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公元249年,曹魏印度沙門康僧鎧譯出《佛說無量壽經》。   初祖慧遠,雁門(山西代縣)人,禮道安大師出家,於廬山建東林寺,集眾結蓮社,倡導念佛求生西方。
  • 淨宗法師:離開善導大師,談不上淨土宗!
    善導大師:念佛必生之文若有眾生稱念阿彌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等,必得往生。善導大師集淨土宗之大成,他的淨土思想最豐富,最圓滿,不管是教理上的判釋,還是行持、儀軌方面的建立,都是最完備的。不論是佛教研究者,還是淨土宗的行人,教內、教外都公認善導大師是淨土宗的實際創立者,即所謂「開宗立教」的祖師。也就是說,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就是這一宗、這一法門的旗幟。
  • 慧遠大師的一生
    1、中國淨土宗初祖——廬山東林開山祖師遠公大師,東晉時代人,俗姓賈,出生於雁門樓煩世代書香之家。遠公從小資質聰穎,勤思敏學,十三歲時便隨舅父遊學許昌、洛陽等地。精通儒學,旁通老莊。3、遠公大師出家後,卓爾不群,發心廣大,「常欲總攝綱維,以大法為己任」,精進為道,無時或懈,道念日純。道安大師常常讚嘆說:「使佛道流布中國的使命,就寄托在慧遠身上了!」於此可見遠公的器識超出常倫。
  • 陶侃、陶淵明與慧遠大師之佛緣
    北宋尚書兼文學家陳舜俞先生在《廬山記卷一》中記載此事云:「晉陶侃初為廣州刺史,海濱漁人見夜有光豔,遂網之,得金文殊菩薩之像。」「侃以送武昌寒溪寺。主者僧珍常往復口,夢寺火,而像屋獨有神物圍繞。珍馳還寺,果已焚,惟像屋並存。侃移督江州,以像神靈,使人迎以自隨,復為風濤所溺。」後來,慧遠大師創建東林寺。
  • 法訊:本願法師在藍田【消災寺】開講善導大師淨土思想
    法訊:求生極樂念彌陀,大誓弘開度有情——本願法師在藍田【消災寺】開講善導大師淨土思想                   極樂世界莊嚴圖  清乾隆丁觀鵬奉敕恭繪 藍田,是善導大師(相傳為阿彌陀佛化身)開創「淨土宗」的地方,在淨土宗發展的歷史上有裡程碑意義。
  • 慧遠大師被佛圖澄稱為「東方聖人」,24歲弘法,往生時見阿彌陀佛
    相傳,早在東晉時期,便有一位高僧在廬山率眾共結蓮社,發願往生西方淨土,故被後世奉為淨土宗初祖。他就是佛教領袖、一生「孜孜為道,務在弘法」的釋慧遠。出生祥瑞大師法名慧遠,俗姓賈,是雁門郡樓煩縣人。慧遠大師出生於世家大族。據傳,慧遠大師出生時,周圍出現許多祥瑞現象,屋後的茹山上有佛光出現,院內的水井中出現一朵聖潔的蓮花。這口水井,又叫勝井,直至現在仍存於樓煩寺院內。蓮花是整個佛教的象徵。
  •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演覺法師重磅長文:善導大師為中國淨土宗實際立宗人
    佛教淨土宗始自東晉初祖慧遠大師(334-416),時間約在4世紀中,其後十二祖依次為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實賢、際醒、印光。淨土宗立宗非初祖而為二祖,乃因緣所致。中國淨土宗創立之前,古印度淨土經典已經陸續翻譯過來。安息國太子——譯經師安世高與月支國譯經師支婁迦讖分別翻譯出《佛說無量壽經》和《佛說般舟三昧經》。這是淨土經典傳譯之始。
  • 念佛時口放大光明的善導大師
    二、淨土情懷 善導大師是我們淨土中,祖師當中一位非常重要的祖師,淨土宗第二代祖師。他跟這個古印的龍樹、天親、曇鸞、道綽的這種思想的脈絡繼承、光大,是一個非常具有承前啟後的這麼一個重要的地位。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善導大師作為第二代祖師跟淨土宗的第一代祖師慧遠大師也是在精神血脈上,有他的繼承關係。何以故?我們從史料的記載當中是得知,善導大師曾經到廬山東林寺去追蹤慧遠大師的足跡。那慧大師往生之後,距離善導大師的出生的年代也就是二百多年。那慧遠大師是把這個淨土宗推向第一次高潮的一個代表人物。
  • 蕅益大師的淨土思想及行持
    而在歷代眾多的祖師中,蕅益大師無疑是具有舉足輕重的一位,他作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被後人尊奉為淨土宗第九代祖師,其宏博的淨土思想、崇高的德學風範以及精嚴的淨業行持對中國佛教影響深遠。本文僅略述三個方面,旨在增強現代人對念佛法門的信心,並能夠遵循過來人的足跡,不走彎路,從而直達西方淨土之妙高峰頂,得無量光壽之究竟樂。
  • 慧遠大師圓寂日 | 淨土宗初祖,對佛學發展有極大貢獻
    這是少有的一段安閒時光,他們在講經傳道之中度過了十五年,現在終於不得不重尋一片淨土,然而血汙遍地,今後立身何處呢?前路茫茫……「嘎——嘎——」一群烏鴉暢快地叫著,慧遠下意識地望一望天上,太陽落下去,西方一片死紅色,他讓眾人歇息。這一夜他們商定前往羅浮山(在廣東),那裡尚無刀兵。有了目標的行路者歇息得特別從容。再往前便是廬山了,慧遠想。
  • 淨土思想、淨土教、淨土法門和淨土宗之間的關係
    眾生若可來生無量壽佛的淨土,「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即是證入涅槃、圓成佛道,實與成佛無異。所以,「淨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法門」──透過念佛名號,得生阿彌陀佛的淨土,達至完成佛道! 以上是釋尊宣示淨土思想的核心內容,但關鍵問題在於眾生聞無量壽佛名號後,怎麼樣可以得生淨土?其法之要,云何受持?
  • 淨土宗祖師慧遠,論述因果說和神不滅論,乃私立佛經譯場第一人
    孝武帝太元十六年,周賓佛教小乘毗縣學大師僧伽提婆南下廬山,慧遠便請他譯出了小乘經典阿毗縣心和三法度論,使毗曇學風靡一時。當時佛教戒律中的十誦律未能譯完,因譯者去世中輟。慧遠聽說律藏馳名的曇摩留支來到關中,就派遣弟子曇邕致書曇摩留支,請他將《十誦律》翻譯完整,使之成為我國第一部完整的比丘律藏。
  •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真宗的區別
    我們簡單講三個流派:一個是真宗,一個是時宗,一個就是西山淨土宗。 真宗又以第十八願當中的「至心信樂,願生我國」,以三心為根本,落在「信心」這方面來展開。當然它不可能反對「乃至十念」的行法,雖然有信有願有行,它是以信作為立宗之本。
  • 古人修煉傳說系列之二十:慧遠(上)
    他博學六經,尤善老莊之學。對於其學識,沒有人不敬服的。二十一歲時,慧遠欲渡江東與範宣子共同隱居。後來他聽說高僧釋道安在太行恆山立寺,以弘揚佛法聞名,遂前去投奔。師徒乍一相見,便如同故舊。他心中暗自慶幸:遇此良師實在不易。他靜心聽道安講佛法,漸漸如同在茫茫海中見到涯岸,等聽到《波若經》時,他豁然開悟,頓覺眼前一片光明,不禁嘆道:‌‌「哎,懦道九流之術,與佛法相比,簡直是米糠谷粃!‌‌」
  • 慧遠大師:人類要善待自然生命,否則就會受到因果懲罰
    2淨土思想公元402年,慧遠把社團裡的僧俗信眾召集到山北一座精舍的阿彌陀佛前,和他們一起發願往生淨土,這片淨土就是阿彌陀佛居住的西方極樂世界。後世把「在阿彌陀佛前發願」這個事件當作淨土宗創建的標誌,並把淨土宗當作慧遠所創的「白蓮社」的延續,而慧遠也因此被認作這一宗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