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修煉傳說系列之二十:慧遠(上)

2021-03-01 感知文史

神奇的高僧慧遠

釋慧遠,本姓賈氏,雁門樓煩人。小時候就喜好書。十三歲時跟隨舅舅令狐氏遊學許昌、洛陽。他博學六經,尤善老莊之學。對於其學識,沒有人不敬服的。

二十一歲時,慧遠欲渡江東與範宣子共同隱居。後來他聽說高僧釋道安在太行恆山立寺,以弘揚佛法聞名,遂前去投奔。師徒乍一相見,便如同故舊。他心中暗自慶幸:遇此良師實在不易。他靜心聽道安講佛法,漸漸如同在茫茫海中見到涯岸,等聽到《波若經》時,他豁然開悟,頓覺眼前一片光明,不禁嘆道:‌‌「哎,懦道九流之術,與佛法相比,簡直是米糠谷粃!‌‌」

一旦知道今是而昨非,他便無所猶夷,削髮入道,夜以繼日地諷誦研讀。但佛門中仍要食人間煙火,他卻常因太專著於經典而衣食不保,有個曇翼便經常接濟,他感激不已,曇翼卻說:‌‌「不必如此客氣,你以大法為己任,我理當相助。‌‌」道安聞知此事,對曇翼大加稱賞。

慧遠的見解日漸深入,常與道安一起細研經義,闡發要旨,道安曾不此一次對人說:‌‌「要使大道流傳東土,大概就靠他了。‌‌」就這樣,三年後,他便上座說法。

有一次聽眾中有人以實相(真實不變之本體)詰難,他橫說堅說,聽者都不能明白。此時,他想起曾讀過的《莊子》,便加以引用,連類比附,聽者豁然開朗。這種以俗書解經的做法被稱為‌‌「格義‌‌」,往往使人將比附者與被比附者混為一談,不能使人精確理解佛法大義,最為道安所反對。但經過這一次,道安特地允許他不廢俗書。

建舍

慧遠率眾徒弟從山西太行山出發,準備遊方到廣東羅浮山參師拜佛。師徒曉行夜宿,這一天來到一座山峰腳下。慧遠駐足觀看,只見秀巒青峰,巍峨聳立;雲繞霧遮,百態千姿;鮮花漫山,飛瀑高掛。真乃靈山秀水,修身禮佛的好場所!一打聽,這就是著名的人間仙境匡廬,人們又叫它廬山。慧遠決心已定,不再遊方羅浮,而要在此修身精進,弘揚佛法。

慧遠打定主意之後,便率徒選址,準備先建茅庵,再圖建寺。山上山下,尋看一遍,最後選中了山腳下的一塊地方。這裡遠接廬峰,地連阡陌,是塊風水寶地。只是美中不足,缺少山泉,離別的水源又太遠。

儘管如此,慧遠擇址此地的決心不移。他心中默想,心誠則靈,待我向釋迦牟尼佛祖禱告,佛法宏大,一定會助弟子解決難題。於是,他將錫杖輕輕的放到地上,雙手合十,心裡默默向佛祖禱告:‌‌「弟子慧遠,率眾來此,擇址而居,修身敬佛,永不懈怠!請佛祖助弟子神力,在此引出山泉!‌‌」說完,慧遠拿起錫杖往地下一觸,只見地面訇然洞開,一股清泉汩汩湧出。

眾弟子歡欣雀躍,齊誦佛號。慧遠見泉水蜿蜒流向遠方,在陽光下金光閃閃,就像一條神龍出水,於是就把這泉水命名為‌‌「龍泉‌‌」。他命眾徒弟伐樹鋤草,在龍泉邊上修成茅庵,定名叫‌‌「龍泉精舍‌‌」。

東林寺

慧遠在龍泉精舍傳法授徒,漸漸名聲遠播,慕名拜見者絡繹不絕。光陰似箭,一晃就是三年。慧遠的名聲越來越高,傳到了江州刺史桓伊耳邊。桓伊平時就愛佛敬神,聽說廬山腳下來了一位高僧,便想親自去拜見,以證虛實。

這天,桓伊輕車簡從,來到了龍泉精舍。一見慧遠神情朗朗,仙風道骨,心中不由十分欽佩;與之對談,更覺得他博學專精,宏旨深遠。二人一見如故。桓伊見茅舍窄小,弘法受限,於是言定,為慧遠修寺建廟。這正合慧遠的心意。

桓伊撥來府銀,材料也很快籌備得差不多了,只有一件難事,就是建大殿所用的大梁和圓柱,因需好幾丈長的上等木料,山路崎嶇,木料難尋而又難運。慧遠正在為難之際,突然,一天晚上,風雨大作,電閃雷鳴,驚天動地。師徒們只得閉門在庵內靜修。

第二天早晨,風停雨住。大家出庵一看,只見庵前現出一個大水池,水池之中漂滿了又粗又長的楠、松、杉、梓等,諸多木料。大家又驚又喜,慧遠雙手合十,心中念道:‌‌「阿彌陀佛!這又是佛祖相助。我等要盡心盡力,一定把寺廟建好,不負佛祖的助佑!‌‌」

有了這些木料,慧遠帶領眾徒弟和工匠,日夜施工,不久,一座規模宏大的寺廟便建成了。只見山門聳立,殿堂錯落,金壁輝煌,好大的氣派!特別是大雄寶殿,雕梁畫棟,鬥拱飛簷,工藝精巧,令人讚嘆不已。寺廟取名為‌‌「東林寺‌‌」。

三笑亭

慧遠在東林寺中專注修行三十餘年,潛心修行,‌‌「影不出戶,跡不入俗。‌‌」即便是送客,也從不越過東林寺前的那條‌‌「虎溪‌‌」。因為只要一過虎溪上的石板橋,老虎便會大聲吼叫。

一天,詩人陶淵明邀約道士陸修靜上廬山訪慧遠。陶淵明是一位儒學家,陸修靜則是一位道士,這三位釋儒道的高人碰到一起,相談甚歡,話匣子一打開就停不下來。後來,慧遠送他們下山。當到了虎溪,三個人因為談得太投入,竟完全沒聽到老虎的吼叫聲。直到越過虎溪,三人才驚覺,慧遠竟然不經意破了慣例,越過了虎溪!三個人驚訝半天,頓時悟到:原來送客‌‌「不過虎溪‌‌」就是一種執念啊!

三人隨即大笑,笑聲響徹雲霄。後世的人們因此典故,就在他們三人分手的地方修建了‌‌「三笑亭‌‌」。‌‌「虎溪三笑‌‌」自然成為了名垂千古的美談。

‌‌「虎溪三笑‌‌」這個典故在唐代就已流傳,但據考證說,慧遠與陶淵明是同一個時代人,但實際陸修靜到廬山時,慧遠已經去世三十多年,陶淵明也已去世二十多年了。因此有人認為‌‌「虎溪三笑‌‌」這個典故是虛構出來。

雖然虎溪三笑的主人翁不是生活在同一個年代,但對於畫家來說,中國畫作的特點是寫意,所以畫家要表達的就是儒、釋、道三教互不衝突的內涵,和中國文化的包容。

淨土宗

慧遠大師入住廬山的東林寺,帶領大家一起修煉。他是道安的上座弟子,比較擅長《般若經》,並且兼修倡阿毗曇、戒律、禪法。東晉慧遠大師還曾和劉遺民等人已在在阿彌陀佛的佛像面前立下誓言,這就是在佛教歷史上最早的一次結社,這次結社的目的最終就是專修‌‌「淨土‌‌」的法門,希望能在死後前往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在後世,慧遠大師被尊稱為淨土宗的始祖。

當時的東晉名仕謝靈運因為十分的欽佩慧遠大師,就替慧遠大師在東林寺的東西兩側挖了兩個池塘,還在池中種滿了白蓮花,所以慧遠大師創下的社,還被稱作‌‌「白蓮社‌‌」,故此,後來的淨土宗又被稱作‌‌「蓮宗‌‌」。

慧遠大師十分欣賞謝靈運的才華,當他在廬山立‌‌「佛影臺‌‌」之後,就邀請謝靈運作《佛影銘》。在《佛影銘》中,謝靈運詳細記述了彩繪佛像的因緣,讚嘆佛影的相好莊嚴,頌揚了大師彩繪佛像的善舉。

相關焦點

  • 陶侃、陶淵明與慧遠大師之佛緣
    軍中府中眾多的事情,自上而下去檢查管理,沒有遺漏,不曾有片刻清閒。招待或送行有序,門前沒有停留或等待之人。他常對人說:「大禹是聖人,還十分珍惜時間;至於普通人則更應該珍惜分分秒秒的時間,怎麼能夠遊樂縱酒?活著的時候對人沒有益處,死了也不被後人記起,這是自己毀滅自己啊!」晚年,陶侃以卓越功勳位極人臣,但卻能「懷止足之分,不與朝權」。
  • 古人修煉傳說系列之六:韓湘子(下)
    韓愈聽完他所吟之詩,問他:‌‌「你難道有造化自然的本事嗎?‌‌」於是韓愈命他造酒開花。韓湘子即搬了一酒樽到大廳,並以金盆將其蓋住。過了一會兒,開樽一看,美酒已成。韓湘子又聚土成堆,很快,只見盛開碧花一朵,花與牡丹一般大小,但顏色比牡丹更華麗。花上有金字二行: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韓愈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湘子說:‌‌「天機不可洩漏,日後自會應驗。‌‌」在坐的賓客無不稱奇異。
  • 星星點燈 ‖ 高僧慧遠:白蓮社初創,開淨土法門!
    在這裡,讓我們共同走近佛法,走近諸位高僧,走近花木深處的禪房……聽眾朋友,慧遠法師是高僧道安的高徒,21歲時與其弟弟慧持,追隨道安法師在太行山落髮出家修道。道安法師曾言:「將來使佛法流行東土的,便是這位慧遠法師了。」為避戰亂,慧遠法師攜徒眾數年間輾轉各地弘法,後在江西廬山建東林寺,創立蓮社,開淨土宗,成為我國佛教史上淨土宗開宗祖師。
  • 古人修煉傳說系列之四:呂洞賓(下)呂祖行善
    ●拂塵傳說古代湖北鄂城某鎮有位貧窮的婦女,向來患有風癱症,每天還爬著來到橋上乞討。一天,一位道士經過,問起她來,貧婦回答說:「丈夫死了,還有位八十歲的婆婆,每天來這兒討些錢、米供養婆婆。」道人聽後,便將拂塵遞過去,說:「拉著拂塵起身試試看。」
  • 周齊教授:慧遠及其因果報應說
    二十歲時,慧遠準備過江去隨名重南北的範宣子隱遁,不巧後趙主石虎被殺,「中原寇亂」,南去的道路被阻塞了,未能如願南下。當時的佛教領袖道安正在太行恆山立寺,名聲很大,慧遠就到了那裡。道安那時正在講說《般若經》,慧遠聽得非常合口胃,「豁然而悟」,感嘆道:「儒道九流皆糠批耳。」從此投簪落髮,皈依佛門。慧遠出家後奮發精進,始終不懈,二十四歲就能講說佛經了。
  • 淨土宗開山祖師——慧遠大師
    慧遠大師,法名釋慧遠(334年-416年),山西雁門郡樓煩縣人(今山西原平大芳鄉茹嶽村人)人,歷史上著名高僧之一,是佛教宗派(淨土宗)的開山祖師
  • 【三晉名人】​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
    卓爾不群 尊嚴行道慧遠出生於世代書香之家,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高僧傳》本傳說:「年十三,隨舅父令狐氏遊學許、洛,故少為諸生,博綜六經,尤善《莊》《老》。」慧遠21歲時,本想南渡長江,拜當時的大學問家範宣子學習儒學,因正值北方戰禍連連,兵戈遍地,道路不通,求學之志未能如願。
  • 慧遠大師與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之比較
    慧遠的思想是十分博雜的,既有傳來的印度佛教各派觀點,也有中國傳統文化觀點,包括儒道以及玄學。這種雜,正是慧遠的特色及貢獻。佛教傳入中國內地,至慧遠時已有二百年左右,這種外來的文化要紮下根來,必然要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南北朝時期,正是中國僧人消化改造外來佛教文化的時期,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慧遠無疑開了風氣之先,是站在這股潮流前面的弄潮者。
  • 古人修煉傳說系列之十六:邵雍(下)
    邵雍讓其抽個紙卷,此人撿了一個拆開也是「筷」字,邵雍對他說:從這個「筷」字來看,是不吉之兆,你今日必遭水淋。此人見天氣晴朗,萬裡無雲,就不以為意。一路上快馬如飛,跑到家門口卻被一盆髒水澆了個正著。原來是他的老婆不知他回家,將一鍋涮鍋水隨意潑出,讓匆忙趕來的丈夫渾身溼透。當天下午,邵雍剛走到橋頭,就見一人在那兒等候,那人想知道當天的運氣。
  • 慧遠大師圓寂日 | 淨土宗初祖,對佛學發展有極大貢獻
    二十一歲時,他決定到江東去,與範宣子共同隱居。然而石虎恰恰在此時死去,石氏兄弟自相殘殺,後趙國一片混亂,南去的路不能暢通,他只能等待。那時候道安正在太行恆山立寺傳道,在混亂中無所適從的人們竟相皈依,他聽說後,便前去投奔。師徒乍一相見,便如同故舊。他心中暗自慶幸:遇此良師實在不易。
  • 曠世高僧慧遠法師在武穴花橋歷史探幽
    東林寺的莊嚴和盛況更讓我對法師心生敬意,走出學堂後我再次與法師結緣,在他創建的黃牙寺舊址上教書,閒暇之餘聽老人講述法師諸多舊事,常常會驚嘆不已。但關於他在花橋這段歷史卻一直無法從典籍中查詢,這段歷史在佛教史書上也一直是個空白。鄂東佛教在世界佛教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它源自何處源自何人?從沒有定論。大師的年鑑中這段歷史的空白也成為佛教史上的公案,眾說紛紜。
  • 廬山東林寺,一座穿越文化時空的傳說故事浸潤的千年古剎
    東林寺有一位享有佛"慧"天下,僧名"遠"播的佛教淨土宗開山祖師慧遠;公元381年,慧遠一行人來到廬山,創立東林寺(因在廬山西林寺東面得名),從此隱居在廬山,33年"跡不入俗,影不出山″,廬山、慧遠與東林寺三者有著天然一體佛緣,與此同時演繹著一個個充滿佛學、佛法、佛教等系列的佛話、神話,演繹著一幕幕神奇、神秘、神話的地標文化性佛淨土宗文化故事活劇。
  • 最憎二十古人
    金積堡之戰異常慘烈。之後馬化龍投降被處極刑。馬佔鰲歸順。白彥虎逃往俄國,抵達時所率2萬人可能僅剩五千。  戰前陝西人口1394萬,甘肅人口1945萬,戰後陝西剩772萬,甘肅剩495萬。2000多萬人口沒有了。這近現代世界史上最慘的種族大屠殺,比希特勒過之而無不及。虧有左公,烈士暮年,仍然徹底阻止了中國西北伊斯蘭化,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在今日,猶有強烈的警醒意義。
  • 善導大師、慧遠大師乃至其他祖師
    在古人所撰善導大師傳記裡,提到善導大師曾經前往廬山瞻仰慧遠大師遺風,而慧淨法師所撰述的《善導大師略傳》卻未予提及,這是什麼緣故?上人編的《善導大師略傳》很精練,在史實、法義方面都有很高的水準。歷史上有關善導大師的傳記很多,在上人編的略傳當中,凡是沒有收集的,一定有原因。
  • 慧遠大師:人類要善待自然生命,否則就會受到因果懲罰
    慧遠指出人的血肉之軀確實與物質世界有差異,同時它們是共同變化、渾然一體的。物質世界發生變化,人的身體都會有所感,如果身體還沒有覺察出來,只是變化的程度還沒到罷了。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可以把我之情推廣到萬物之上,從而貫通物我。
  • 鬥羅大陸系列中,三種傳說中的超級武魂,昊天錘只能靠邊站
    鬥羅大陸是個很神奇的世界,每個人在六歲時都會覺醒一種叫武魂的東西,而武魂也是多種多樣,千奇百怪,大致分為獸武魂,器武魂,本體武魂,武魂的品質也有高低之分,低級的武魂形態一般都是些生活中常見的工具,在高級的武魂中存在著一些頂級的武魂,而我們最熟悉的昊天錘,七寶琉璃塔,藍電霸王龍都屬於頂級武魂,但我們今天要說的幾種武魂是比頂級武魂還要更加的高級而且極其罕見,傳說中的超級武魂!
  • 慧遠大師被佛圖澄稱為「東方聖人」,24歲弘法,往生時見阿彌陀佛
    由於大師博學六經,融會通,尤其精通老莊之學,因而儒門宗匠、達官顯貴,沒有不佩服大師的。21歲那年,大師本想南渡長江,拜當時的大學問家範寧為師,不料正趕上石虎暴死,天下大亂,去南方的路阻塞不通,大師求學之志未能如願。當時有一佛門大德釋道安,在太行恆山上建剎立寺,於像法時代弘揚佛法,聲名遠揚。
  • 千年舊影:透過斑駁的史跡,認識淨宗初祖「慧遠」與「曇鸞」!
    慧遠一方面盡力整理典籍、組織譯經,與北方鳩摩羅什相互交流,廣揚佛法而為南方佛教界的領袖。另一方面,慧遠信仰阿彌陀佛,是不爭的事實。其彌陀信仰的特點如下:思想基礎:慧遠彌陀信仰的基礎在其深信因果報應及神不滅論。
  • 中科慧遠宣布完成9000萬元人民幣A+輪融資
    > 中科慧遠對外披露
  • 傳說,臺灣的陽明山是狐仙修煉的地方……
    關於狐仙的傳說,你都聽過哪些?在我的家鄉老人們也會講起這樣的傳說,一起來看看各個地方那些狐仙的傳說吧…  傳說臺灣的陽明山上有狐仙修煉,如果你在陽明山上談論狐仙,那山上幾分鐘之內就回起大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