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高僧慧遠
釋慧遠,本姓賈氏,雁門樓煩人。小時候就喜好書。十三歲時跟隨舅舅令狐氏遊學許昌、洛陽。他博學六經,尤善老莊之學。對於其學識,沒有人不敬服的。
二十一歲時,慧遠欲渡江東與範宣子共同隱居。後來他聽說高僧釋道安在太行恆山立寺,以弘揚佛法聞名,遂前去投奔。師徒乍一相見,便如同故舊。他心中暗自慶幸:遇此良師實在不易。他靜心聽道安講佛法,漸漸如同在茫茫海中見到涯岸,等聽到《波若經》時,他豁然開悟,頓覺眼前一片光明,不禁嘆道:「哎,懦道九流之術,與佛法相比,簡直是米糠谷粃!」
一旦知道今是而昨非,他便無所猶夷,削髮入道,夜以繼日地諷誦研讀。但佛門中仍要食人間煙火,他卻常因太專著於經典而衣食不保,有個曇翼便經常接濟,他感激不已,曇翼卻說:「不必如此客氣,你以大法為己任,我理當相助。」道安聞知此事,對曇翼大加稱賞。
慧遠的見解日漸深入,常與道安一起細研經義,闡發要旨,道安曾不此一次對人說:「要使大道流傳東土,大概就靠他了。」就這樣,三年後,他便上座說法。
有一次聽眾中有人以實相(真實不變之本體)詰難,他橫說堅說,聽者都不能明白。此時,他想起曾讀過的《莊子》,便加以引用,連類比附,聽者豁然開朗。這種以俗書解經的做法被稱為「格義」,往往使人將比附者與被比附者混為一談,不能使人精確理解佛法大義,最為道安所反對。但經過這一次,道安特地允許他不廢俗書。
建舍
慧遠率眾徒弟從山西太行山出發,準備遊方到廣東羅浮山參師拜佛。師徒曉行夜宿,這一天來到一座山峰腳下。慧遠駐足觀看,只見秀巒青峰,巍峨聳立;雲繞霧遮,百態千姿;鮮花漫山,飛瀑高掛。真乃靈山秀水,修身禮佛的好場所!一打聽,這就是著名的人間仙境匡廬,人們又叫它廬山。慧遠決心已定,不再遊方羅浮,而要在此修身精進,弘揚佛法。
慧遠打定主意之後,便率徒選址,準備先建茅庵,再圖建寺。山上山下,尋看一遍,最後選中了山腳下的一塊地方。這裡遠接廬峰,地連阡陌,是塊風水寶地。只是美中不足,缺少山泉,離別的水源又太遠。
儘管如此,慧遠擇址此地的決心不移。他心中默想,心誠則靈,待我向釋迦牟尼佛祖禱告,佛法宏大,一定會助弟子解決難題。於是,他將錫杖輕輕的放到地上,雙手合十,心裡默默向佛祖禱告:「弟子慧遠,率眾來此,擇址而居,修身敬佛,永不懈怠!請佛祖助弟子神力,在此引出山泉!」說完,慧遠拿起錫杖往地下一觸,只見地面訇然洞開,一股清泉汩汩湧出。
眾弟子歡欣雀躍,齊誦佛號。慧遠見泉水蜿蜒流向遠方,在陽光下金光閃閃,就像一條神龍出水,於是就把這泉水命名為「龍泉」。他命眾徒弟伐樹鋤草,在龍泉邊上修成茅庵,定名叫「龍泉精舍」。
東林寺
慧遠在龍泉精舍傳法授徒,漸漸名聲遠播,慕名拜見者絡繹不絕。光陰似箭,一晃就是三年。慧遠的名聲越來越高,傳到了江州刺史桓伊耳邊。桓伊平時就愛佛敬神,聽說廬山腳下來了一位高僧,便想親自去拜見,以證虛實。
這天,桓伊輕車簡從,來到了龍泉精舍。一見慧遠神情朗朗,仙風道骨,心中不由十分欽佩;與之對談,更覺得他博學專精,宏旨深遠。二人一見如故。桓伊見茅舍窄小,弘法受限,於是言定,為慧遠修寺建廟。這正合慧遠的心意。
桓伊撥來府銀,材料也很快籌備得差不多了,只有一件難事,就是建大殿所用的大梁和圓柱,因需好幾丈長的上等木料,山路崎嶇,木料難尋而又難運。慧遠正在為難之際,突然,一天晚上,風雨大作,電閃雷鳴,驚天動地。師徒們只得閉門在庵內靜修。
第二天早晨,風停雨住。大家出庵一看,只見庵前現出一個大水池,水池之中漂滿了又粗又長的楠、松、杉、梓等,諸多木料。大家又驚又喜,慧遠雙手合十,心中念道:「阿彌陀佛!這又是佛祖相助。我等要盡心盡力,一定把寺廟建好,不負佛祖的助佑!」
有了這些木料,慧遠帶領眾徒弟和工匠,日夜施工,不久,一座規模宏大的寺廟便建成了。只見山門聳立,殿堂錯落,金壁輝煌,好大的氣派!特別是大雄寶殿,雕梁畫棟,鬥拱飛簷,工藝精巧,令人讚嘆不已。寺廟取名為「東林寺」。
三笑亭
慧遠在東林寺中專注修行三十餘年,潛心修行,「影不出戶,跡不入俗。」即便是送客,也從不越過東林寺前的那條「虎溪」。因為只要一過虎溪上的石板橋,老虎便會大聲吼叫。
一天,詩人陶淵明邀約道士陸修靜上廬山訪慧遠。陶淵明是一位儒學家,陸修靜則是一位道士,這三位釋儒道的高人碰到一起,相談甚歡,話匣子一打開就停不下來。後來,慧遠送他們下山。當到了虎溪,三個人因為談得太投入,竟完全沒聽到老虎的吼叫聲。直到越過虎溪,三人才驚覺,慧遠竟然不經意破了慣例,越過了虎溪!三個人驚訝半天,頓時悟到:原來送客「不過虎溪」就是一種執念啊!
三人隨即大笑,笑聲響徹雲霄。後世的人們因此典故,就在他們三人分手的地方修建了「三笑亭」。「虎溪三笑」自然成為了名垂千古的美談。
「虎溪三笑」這個典故在唐代就已流傳,但據考證說,慧遠與陶淵明是同一個時代人,但實際陸修靜到廬山時,慧遠已經去世三十多年,陶淵明也已去世二十多年了。因此有人認為「虎溪三笑」這個典故是虛構出來。
雖然虎溪三笑的主人翁不是生活在同一個年代,但對於畫家來說,中國畫作的特點是寫意,所以畫家要表達的就是儒、釋、道三教互不衝突的內涵,和中國文化的包容。
淨土宗
慧遠大師入住廬山的東林寺,帶領大家一起修煉。他是道安的上座弟子,比較擅長《般若經》,並且兼修倡阿毗曇、戒律、禪法。東晉慧遠大師還曾和劉遺民等人已在在阿彌陀佛的佛像面前立下誓言,這就是在佛教歷史上最早的一次結社,這次結社的目的最終就是專修「淨土」的法門,希望能在死後前往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在後世,慧遠大師被尊稱為淨土宗的始祖。
當時的東晉名仕謝靈運因為十分的欽佩慧遠大師,就替慧遠大師在東林寺的東西兩側挖了兩個池塘,還在池中種滿了白蓮花,所以慧遠大師創下的社,還被稱作「白蓮社」,故此,後來的淨土宗又被稱作「蓮宗」。
慧遠大師十分欣賞謝靈運的才華,當他在廬山立「佛影臺」之後,就邀請謝靈運作《佛影銘》。在《佛影銘》中,謝靈運詳細記述了彩繪佛像的因緣,讚嘆佛影的相好莊嚴,頌揚了大師彩繪佛像的善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