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煥澤 王世林 李順成(原創)
滄獅的鑄造與功用,說法很多,莫衷一是。我們不妨拋磚以博一笑。
一、有關民謠和詩賦
民謠之一:「滄州獅子景州塔,趙州石橋大菩薩。」無疑,這是站在河北省的高度唱的。滄州人自己則唱道:「滄州獅子景州塔,東光縣的鐵菩薩。」而獻縣人又這麼唱:「滄州獅子景州塔,淮鎮街上石兒馬。」不管是省市縣村,人們都把滄州獅子名列榜首。古今文人騷客也不惜筆墨,面對鐵獅,引吭高歌。明末清初,顧炎武,留有《鐵獅》一詩:「落日空城內,停驂問路歧。曾經看百戰,唯有一狻猊。」於當年舊州的蒼涼中凸顯鐵獅的雄壯。清雍正間,李之諍、李之曄兄弟,合作《滄州賦》:「……飆生奮鬣,星若懸眸,爪排若鋸,牙列如鉤。既猙獰而蹀踱,乍奔突而掩留。奮首西顧,吸波濤於廣澱;掉尾東掃,抗潮汐於蜃樓……」完全是威武姿態。顧李兩家筆下的鐵獅,前者顯然寫的是狻猊,也既龍生九子之一,實屬文殊菩薩的坐騎;後者寫的卻是北方(一說渤海)神獸,用於鎮水的犼。狻猊是護法神,神犼是鎮海獸,這是兩個形象,社會功用不同。民間則不管這些,又叫鐵獅子,又叫鎮海犼。有的還把「犼」寫成了「吼」。「吼」只是動詞,叫聲,不是物名。
二、史志記載和民間傳說
有關鐵獅文字記載,始見於明代。究其原因,明代初年,滄州由清池(今舊州)移治長蘆(今滄縣)。清池從此敗落,鐵獅也成了被「愛情」遺忘在角落的「棄兒」。而在此前,清池(浮陽)做為州治,各種建構林立,鐵獅並不顯眼。尤其鐵獅作為滄州(舊州)開元寺前把門鎮物或開元寺中的文殊坐騎,人們司空見慣,也就習以為常了。再者,唐玄宗開元年以來,全國遍地開元寺,各開元寺都有鐵獅或石獅,人們更不拿他當回事。史志有語:「同則不記。」後來,直到明清,舊州成了滄州遺址,鐵獅成了滄州遺物,這就引起關注了。
明萬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滄州志》記載:滄州獅子高一丈七尺,長一丈六尺。相傳「周世宗郭威北擊契丹」來到滄州,有一冶鐵罪人鑄此獅而贖罪。又據民國22年(公元1933年)《滄縣誌》所記:相傳後周世宗北伐契丹,罰罪人鑄此鐵獅以鎮州城。又說:舊城開元寺前有一鐵獅,頭頂項下各有「獅子王」三字。右項及牙齒邊也印有「大周廣順三年鑄」七個字。又說左肋下有「山東李雲造」五字之類。
不見於正史,方志便成了權威地情書。比較明《滄州志》和民國《滄縣誌》,顯然,民國縣誌對明州志既有承傳又有擴展。在鑄獅的時間和人物上,後者又對前者作了微妙的修正:原「周世宗郭威北擊契丹」改為「後周世宗北伐契丹」。為何去掉「郭威」?因為郭威並不是世宗。好在二者都說是「相傳」,顯然並無實據。
2006年,《滄州市志》面世,用較多文字記述了鐵獅,列舉傳說多個。但是,市志強調:「……一說為舊州開元寺文殊菩薩鑄造的坐騎。因文殊菩薩騎獅,此說可信。」等於說「他說不可信」,也等於否定了「後周廣順三年鑄」之說。
2012年,市政協所編著的《魅力滄州》以大量篇幅匯集了鐵獅有關資料。又補充有新料:「在頭內一鐵塊上有『竇田郭宗玉』字跡。」在文中沒有提及舊有資料「山東李雲造」的情況下,就更使鐵獅鑄造人更加撲朔迷離。
關於滄州獅子的神話傳說,雖有數種,但情節雷同:觀音、文殊、普賢三大士巡視東海,見黑龍危害百姓。文殊菩薩一拍坐下青獅,念聲:「疾!」那青獅衝下雲端,大戰黑龍。黑龍慘敗,不敢再來。於是渤海人民鑄師供奉。從此,也留下黑龍港地名。於是,鐵獅成了護佑滄州之神。滄州獅子也成了滄州人圖騰。
三、滄州鑄犼鑄獅各有原因
獅與犼的鑄造應與滄州的建置背景如同形影。
1、北魏初置滄州城
歷史回到一千五百年前,歷經三國兩晉南北朝,中國處在動亂年代。北魏孝明帝元詡,篤信佛教,廣建寺廟,佔用大量民田,勞民傷財,弄得民不聊生。熙平二年(丙申)(公元517年)渤海人李歸伯率眾起義,史稱「大乘起義」(註:大乘意謂發大心者所乘之車。大乘之車強調「利眾」)。義軍最多時發展到5萬多人。據《魏書·元遙傳》:「歷經三年,才得鎮平。」熙平三年,派黃門侍郎元洪超來冀州安撫百姓,招安叛眾。元洪超回朝上奏:「渤海一帶距冀州六七百裡,負海險遠。宜分置一州,以鎮遏海曲。」孝明帝準奏,於是分冀、瀛二洲地建置滄州。當時滄州治所在先秦饒安(漢代千童縣,即今天的鹽山千童鎮)。「鎮遏海曲」是初設滄州的真諦,也是鑄犼以鎮地方的「鎮海犼」真義。
其實,犼是北方(一說北海或渤海)神犬,性可食人。北魏統治者拓跋氏乃北方民族,視犼為其圖騰。獅與犼完全不是一個東西,犼為中華北方地產,獅是西域引進。犼是神獸,不是坐騎,今天華表上的「望天犼」,石柱上的「望天犼」便是此物,後來又俗稱「望天猴」。獅子、大象原來就是坐騎,後來犼也加入坐騎行列。但更多是蹲守柱頭,以示威武。另外,北魏的觀世音,作為阿彌陀佛的脅侍,本是男身。東漢佛教傳入時,本無坐騎。兩晉以後,觀世音被列入「三大士」之一。原本作為釋迦牟尼左右脅侍文殊和普賢各有坐騎,為西方的獅和象,於是「三大士」之一的觀世音便騎上了中國坐騎「犼」。這樣獅象犼也成了三大士的象徵。
2.舊州唐建開元寺
滄州在千童69年後,又曾改為棣州(治在今山東陽信)。公元606年隋煬帝在千童復建滄州,但不久又廢。唐武德元年,高祖李淵再於千童恢復滄州。公元627年,太宗李世民為取大運河之利,遷州治到清池(今舊州)。玄宗李隆基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詔令全國大建開元寺,以壯開元盛世。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滄州刺史姜師大修水利,大建寺廟。引浮水注漳,築浮水、陽通二堤,興建開元寺,寺門鐵鑄獅一對。也有說獅位於寺內,為文殊坐騎,只有一尊。唐代的文殊坐騎造像,今已罕見留存。但是,無獨有偶,今天,四川省大足縣的石窟中文殊騎獅雕像與滄州鐵獅十分相似。二者都造於唐開元年間,二獅都是身披瓔珞障泥,肩臂佩有束帶,背負蓮座,昂首張口,四腿叉開。佛經《大智度論》(第七卷)有語:「佛為人中獅子。」佛獅又稱狻猊。《爾雅·釋獸》:「狻猊,如虥貓,食虎豹。」郭璞註:「即獅子也,出西域。」當年日本學者細谷昂子見到滄州獅子寫道:「我被鐵獅子鎮服了。」除了鐵獅子威勢,也與他信佛有關。
3.「廣順鑄獅」值得商榷
明州志、民國縣誌、新中國市志都說「鐵獅子鑄於後周廣順三年」,又有專業研究先輩發現南皮畫家王翌所保存的葉圭綬親筆信所記鐵獅銘文也將鐵獅鑄造時間定為「後周廣順三年」。這似乎已成定案。因為,明《滄州志》,民國《滄縣誌》作為原始記載才產生這一現象和結果,而在原始記載中就有「相傳」字樣,而後人卻去掉「相傳」,當作信史,這就不得不實事求是正本清源了。前文已述,「廣順鑄獅」查無實據。
新中國1949年建國以來,滄獅已歷1957、1975、1984、1988、1995等多次保護性維修,但是右項下的「大周廣順三年鑄」七個字卻均無發現。這裡的「大周」,顯指殘唐五代的後周。這裡的「廣順」,正是開國皇帝郭威的年號。但郭威的廟號不是「世宗」,而是「太祖」,「世宗」是郭威的乾兒柴榮的廟號。周世宗柴榮確以「北伐契丹」揚名,但柴世宗北伐,不在後周廣順年,而在後周顯德年。所以,鑄獅時間的原始記載就是錯的,是十分明顯的歷史錯判。
時間搞錯還是小事,後周不論郭威還是柴榮,不管什麼太祖、世宗,整個後周對於佛教只有滅,而不可能有興。《新五代史·周世宗本紀》記載:「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四月辛丑,出滄州取益津關以為霸州……」。太祖和世宗為了收復失地,進行全面整頓:政治上倡節儉、懲貪腐,抑藩鎮,裁冗員,經濟上罷營田、清莊田、化廟田為耕田,軍事上強禁軍、汰老弱、精兵器、撤悍將,修水利和滅佛事也是有名壯舉。自唐玄宗及武則天大興佛事以後,第一個滅佛的唐武宗李炎,他在會昌年間6年扒毀佛寺近萬座。而在100年後,周太祖周世宗三年之間就廢除佛寺三萬多座(一說三萬三千座,一說三萬三百多座),佔後周國內寺廟的97%。不過,後周滅佛,對寺廟不是扒毀而是改造為民居,廟田也改為民田。對寺廟的金屬製品,凡銅則鑄錢,凡鐵則鑄犁。當時,滄州開元寺也變成民居,滄州獅子也納入被毀之列。當地百姓敬獅如神,為保護鐵獅,為他塗上棕漆,使之由青變棕,又齊稱此非佛座,而是鎮海犼,這才使鐵獅躲過此劫。也有說舊州「鐵錢庫」的「錢」是眾人捐款贖獅的。
舊州「鐵錢庫」中的鐵錢
四、佛教、菩薩和鐵獅的演變
滄州的佛教傳入可上溯至東漢,距今已近兩千年。如任丘的度釋寺建於東漢。獻縣的三陵寺建於西晉,泊頭的水月寺建於北魏,南皮的彌陀寺建於唐開元間。清代以後,僧綱漸廢,佛教始衰。後晉天興四年(公元399年)滄州僧人道園和尚奉旨到印度取經,在印度五載,往返12年,得貝葉經40部。回朝獻給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促成北魏佛教大興。這比大家熟知的唐僧西天取經早了二百多年。
北魏時的滄州建州,正趕上興佛的勢頭。不過北魏的菩薩分工還與印度相通,觀世音和大勢至為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文殊和普賢為釋迦摩尼的左右脅侍,這四大菩薩分別為佛教教主和主教護法神,都是男身,一個個雖有冠有裳卻都裸體跣足。此後的四大菩薩,演變為「三大士」,觀世音、文殊和普賢。開始,文殊騎青獅,普賢騎白象,觀世音則步行,以便觀察世事民情。到了唐代,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省稱觀音,別稱觀自在或觀音大士。觀世音位入佛門「三大士」之後,其佛菩薩像與文殊普賢同列。但文殊騎獅、普賢騎象,觀音站在中間什麼也不騎,顯得很不好看,於是中國人給他騎上了中國地產神獸:犼。於是佛寺出現了三大士廟,獻縣九蓮山的三大士廟就是一例。但唐代以後,觀音地位更加突出,造像也由兩晉南北朝的男身變成女像,甚至出現多手或千手觀音,不再與文殊普賢並列,而在如來佛前獨立出現,於是犼也不騎了。唐宋以後的犼又離開了佛門,站在高柱上去望天了。望天的犼並不寂寞,獻縣單橋望柱上依傍四個石人像的都是犼,一般望柱上犼佔三分之一。但是獅子作為佛或菩薩的坐騎,地位一直未變。即便獅子造像不在佛門而在宅前或橋頭,也與佛門「普度眾生」教義有關。而鑄在滄州開元寺的鐵獅就更是專用佛座了。
五、關於滄州鐵獅幾個推斷
1.文殊坐獅,滄獅為冠
全國的文殊坐獅集中於文殊菩薩的道場五臺山。五臺山顯通寺始建於東漢。其間的文殊坐獅銅像造型精巧,但形制較小,約2噸,殊像寺的文殊駕猊(獅)像造於宋代,但也僅約有3噸。所以,重約40噸的滄州鐵獅為全國文殊坐獅的第一佛座。
2.滄州鐵獅應為一對
鑑於人們普遍認知,鐵獅位於滄州開元寺門前,可斷:如為門獅,不會為單,而是一對。既立門前以壯觀瞻,依中華對稱審美習慣,門前獅子不論銅鐵擬或石雕都是兩個。正如蘇軾的《所見開元寺吳道子畫佛滅度以答子由》所言:「西方真人誰所見,衣披七寶從雙狻。」這裡的雙狻,即兩個狻猊,即一對獅子。
滄州古城鼓樓
3.「李雲鑄造」不知所云
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滄縣誌》所記「左肋下有『山東李雲造』五字」,1933年距今不過80多年,然而無人所見。考開元寺鐵獅應鑄於唐代。唐建都長安,長安的山東指崤山以東,所以滄州鑄獅如用「山東」二字則所指不明。有人說山東指今山東省,又錯,今山東作為行省名稱始於元朝。除非是明清鑄造「山東」才具今山東省意義。且又有人說獅上有「竇田郭寶玉」等名字。既便真有名字,也不是鑄造主持人,而是追責責任者。官家鑄造功在官方,舊中國工匠只是末技傭工,登不上大雅之堂。就事而論,鑄獅工匠必是滄州人,滄州鑄造史上,滄犼滄獅是先朝輝煌。
結語
滄州獅與犼既與觀音和文書兩大菩薩相連,那他就成了大悲和大智的化身。今天的滄州鐵獅又應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發掘其現代道德取向,滄州之魂也與時俱進。(本文原載《滄州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 秦煥澤、王世林為本會會員 李順成 文化部秦漢史專家、本會秘書長)
免責聲明:本文所發圖片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作者儘快告知我們做刪除處理,謹致謝忱。聯繫信箱:13785709666@163.com
《滄州老事兒》刊發滄州的老事兒,老人兒,老地兒,老例兒,老物兒,老話兒,老腔老調兒.
滄州文化研究會主辦,敬請關注!
《滄州文化研究》為滄州文化研究會會刊。滄州文化研究會於2016年1月成立。其宗旨為:立足滄州,研究開掘,兼收並蓄,創新文化。任務是:研究、傳承、創新滄州文化,為滄州全面發展提供文化支持。
編輯部地址:滄州市圖書館四樓南區滄州文化研究會辦公室
郵政編碼:061001
投稿電子信箱:czwhyjh@126.com
文研會微信群號:czwhyjh
聯繫電話:
劉先生:13603170069
姬先生:13703270156
張先生:13785709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