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武術:
刀劍槍棍舞新風
本報記者 牛健存 魏志廣 攝影報導
1、尚武圖存 捍衛家園
武術又叫功夫,民間稱之為「把式」。源起或流傳於滄州的有八極、劈掛、燕青、八卦、六合、查滑、功力、太祖等53個門類和拳械,佔全國129個武術門派拳種的40%之多。
滄州武術起源於勞動,升華於戰爭,成熟於科考。
追溯滄州武風興盛的起源,應該與特殊的地理位置、複雜的歷史因素和文化的強力推動有關。
「春秋戰國時期,滄州屬齊、燕、趙等國的交界之處,自然也就戰火頻起,百姓常遭塗炭,民生維艱。為了自救圖存,人們掌握攻防格鬥之技。於是,滄州武風漸盛,以至於家家掛刀劍,人人舞棒槍。」
多年來,市武術辦主任的劉永福認真研究和傳播滄州武術。他致力於關注武術教育發展,梳理滄州武術文化特質,構建滄州武術文化話語體系。
劉永福說:「在漢代,滄州武術的盛行已成為朝廷十分頭痛的問題。據《漢書·龔遂傳》記載,漢宣帝委派龔遂出任渤海郡太守。龔遂到任後忠告滄州鄉民『賣刀買犢,賣劍買牛』,疏而導之,順乎民心。」
從軍旅到民間,從市井到鄉村,武術在滄州不斷拓展延伸。經過不斷豐富成熟,滄州武術至清末民初聲名大震。滄州成為欲報效國家的豪俠、高手匯聚之所。
正因此,滄州武術表現出它兼收並蓄、世代相因的風格。這也為滄州武術後來在中華武林的勃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大運河畔 「鏢不喊滄」
如果說戰事錘鍊了百姓意志,催生了滄州武術。那麼,大運河催發了武術在滄州的進一步繁榮。
明清時期,滄州成為畿輔重地,京濟、京大兩大要道貫通南北,再加上大運河的縱穿,使滄州成為武林豪傑薈萃之地。
清道光年間,六合拳傳人李冠銘憑藉高強武功,在大南門外開設成興鏢局,行鏢於大江南北,並多次與各地鏢師較技勝出。一次,一輛鏢車從滄州城經過,保鏢人沒去拜謁武林名家就喊起鏢來。李冠銘騎馬疾馳追過鏢車。經過一座石牌坊時,他手攀坊梁、雙腿夾馬騰空而起,令押鏢人大駭……
這樣的故事在大運河畔傳頌,李冠銘也因而創下「鏢不喊滄」的赫赫威名。萬籟聲先生在《武術匯宗》中曾贊:「實則滄州一帶,最出鏢師,高人盡多也!」
「鏢不喊滄」也為南北鏢行同遵之常規,以此來表達對滄州武術界的尊敬。
從那時起,無論是南來北往的鏢車,不管水運路行,只要是車到滄州、船過滄州,都扯下鏢旗,悄然而過,不喊鏢號。
劉永福說,雖然江湖深似海,但是滄州武林人士,拿得起,放得下,善待、團結同業者。因此,「鏢不喊滄」不是以武功欺人,而是善意提醒,是講滄州武林技藝高超、武德高尚。同時,成為一種行業範式。
3、忠勇愛國 武風泱泱
浩浩乎渤海,泱泱兮武風。明清時期,滄州有1000多名武術精英通過武科步入仕途,曾湧現出田唆、哈攀龍、哈廷梁、白成龍、李琰、張聯元、郝光甲、徐德麟等8位武狀元,1937名武進士、武舉人。
講求「仁、義、勇、忠、信」是滄州武術文化的靈魂和精髓。尚義任俠、忠勇誠信、好仁不爭、勇於擔當就成了滄州武德文化的核心內容。
細觀滄州武術,一招一式,剛勁威猛,技擊性強,既有大開大闔的勇猛長勢,又有推撥擒拿的絕技巧招。同時,也蘊含著中華文化中的陰陽、內外、剛柔、方圓、天地、義理等。
在滄州大批習武者中,湧現出丁發祥、霍殿閣、王正誼、霍元甲、王子平、佟忠義等高人義士,為御外辱、揚國威、光大中華精神作出了巨大貢獻,在中華武術史上留下可歌可泣的傳奇華章……
清末愛國武術家霍元甲首創精武會。他在天津比武戰勝俄國大力士,赴上海把囂張一時的英國人奧皮音嚇跑。霍元甲與日本柔道會博弈,使日方慘敗……
「大刀王五」王正誼一生行俠仗義,曾支持維新,保護譚嗣同。譚嗣同就義後,王正誼冒死收屍。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王正誼率全體鏢員抗擊鬼子,就義時大呼「大丈夫殉大業無憾也」。王正誼與霍元甲交情深厚。霍元甲半夜隻身趕來,為王五收屍,義感天地。
1928年,西北軍著名愛國將領、滄州武術家張之江在南京創辦中央國術研究館並任館長,邀請52名滄州拳師擔任教官。
抗戰時期,西北軍大刀隊發揮了積極作用。大刀隊所習「破鋒八刀」就是滄州武術家馬鳳圖、馬英圖兄弟,遵照同為滄州人的西北軍愛國將領馮玉祥要求編排的。
馬英圖率領500名大刀隊勇士夜襲日軍特種兵宿營區,用大刀砍掉了3000多個日軍的頭顱,取得了舉世聞名的喜峰口大捷,成為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提振了中華民族的抗戰信心。
4、新的時代 繼往開來
千百年來,滄州武林精英薈萃,豪俠雲集,形成了濃厚的習武、尚武民風。人們能聽到的武術大師,和近代傳說中的人物,多出自滄州,滄州派系的武術代表了中國武術的鼎盛時期。
新中國建立後,滄州武術進入了全面躍升的新階段——從茁壯發展,直至群星燦爛。滄州武術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內容。
王子平、佟忠義、王金聲等曾被選入赴京表演團,在中南海表演,受到很高評價。
多年來,滄州武術界人士編寫的武術專著達百餘種,其中《八極拳》《劈掛拳》被國家體育總局審定為規定競賽套路推向全國。有的專著被譯成外文,在國外出版。滄州武師參加拍攝的影視片和各類拳種的紀錄片百餘部。
滄州還相繼舉辦了各級武術大賽,湧現出一批批國內、國際知名武術冠軍。每兩年舉辦一屆「中國滄州國際武術節」,為大家提供觀摩學習的機會,成為武林界以武會友、切磋競技的平臺。
滄州群英武術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已在16個國家成立分支機構,並相繼開展賽事。在董事長田秀峰的努力下,他們出版了100個拳械的《滄州武術》系列叢書,拍攝武術教學視頻長達6000分鐘。
滄州體校教練時中秀,45年堅守在武術教學一線,她培養出崔文娟、闞文聰等7個女子武術世界冠軍、9個亞洲冠軍。她的學生在全國武術錦標賽、冠軍賽上獲金牌近百枚。
據了解,我市現有八極、六合、群英、盤古、紅升等武術館校57所,拳社、非遺傳習所、培訓機構等100多處,每年向上級專業運動隊和各高校輸送武術人才數百人。
今年,市體育局嘗試了線上武術推廣活動,舉辦了「2020年滄州市武術套路網絡大賽」,並同步啟動了「全球太極拳網絡大賽(滄州站)」。
與此同時,老拳師們也在積極藉助抖音、快手等平臺,擴大非遺武術項目的影響力。
每天清晨,在滄州的街巷、公園、廣場,都有習武者的身影。可見,武術已融入滄州人的生活和血脈中。
劉永福說:「武術靠傳承。我們現在推動武術進學校、進機關、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進軍營。抓武術進學校就是抓武術的可持續發展,也是抓住了滄州武術未來發展的半壁江山。目前,全市千餘所中小學開展了武術進校園活動。新時代,我們圍繞武德高尚、武風端正、武禮周全、武藝精湛四條標準,來培養一代武術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