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國武術不傳統?雙手刀劍技術是日本刀法,連抗戰大刀也是

2020-12-12 冷兵器研究所

編者按:近年來一股流行批判傳統文化的風氣愈演愈烈,無論是武術、中醫乃至國學,都在被輪流批判,仿佛不批判一下傳統文化就不足以顯示自身學識。最近又有相當一部分人開始兜售中國傳統武術歷史很短不傳統的論調,甚至開始考證傳統武術技法特別是雙手刀劍是學自外國。那麼我們所知道的傳統武術真的就是源自外國嗎?

雙手刀劍的人氣很高,但現實中它們的性價比較低,因為造價更高,但是對抗更便宜的長杆兵器因為長度劣勢被完全克制,而對抗更短的單手刀劍,只要配一面盾牌就能對雙手刀劍產生克制,所以雙手刀劍其實在世界範圍內都是屬於非常小眾的兵器。在歐洲以及日本因為有騎士/武士這種武人貴族階級的存在,造價更昂貴的雙手刀劍被武人貴族階級視為顯示自己財力以及等級的工具。

在中國,尤其是宋代和明代來說,武人反而是地位低下的象徵。所以在中國不存在拿更貴的武器顯示自己財力和階級的成分,這就導致了在中國古代更加追求實用性,雙手刀劍這種性價比較低的武器在中國相當的冷門。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雙手刀的刀譜是明代的,主要是在抗倭戰爭中學習改進的日本野太刀技術。其中包括戚繼光記載的《辛酉刀法》、程宗猷的《單刀法選》、吳殳的《單刀圖說》,尤其是戚繼光的《辛酉刀法》說明了這是在抗倭戰場上倭寇屍體中繳獲的日本刀譜。

程宗猷的《單刀法選》也說了:「器名單刀,以雙手用刀也,其技擅自倭奴」、「有浙師劉雲峰者得倭之真傳,不吝授餘,頗盡壺奧。」但是《單刀法選》所記載的刀法就與《辛酉刀法》上的刀法風格相差甚遠。其中夾雜了相當一部分所有日本刀法中均未見過,有著很濃重中國傳統武術特色的動作,比如單腳獨立,刀弩並用。這就可以看出來,單刀法選的技術源頭和《辛酉刀法》並不相同,而且是中國武師自己整理修改過的技術,只能說參考了日本刀法進行改進的技術。

到了明末吳殳的《單刀圖說》中更是說了「今倭國單刀,中華間有得其法者,而終不及倭人之精」「餘本得之漁陽老人之劍術,單刀未有言者,移之為刀,實自餘始,安得良倭親炙之」。這就是說,源自日本的倭刀雖然有不少人練,但是都比不上原裝的倭人技術,所以他用從漁陽老人那裡得到的一路劍術改成刀法,要用這個中國技術把倭寇砍了做烤肉。這就足以說明,吳殳的《單刀圖說》中的技術雖然用的是仿照日本野太刀改進的明代單刀,但是技法其實是用中國的雙手劍術改的,來源記載非常清楚。

但是就有人考證吳殳曾跟石電學過長槍,而石電的另一名弟子陸桴亭又記載石電:「與浙人劉雲峰同學倭刀,盡其技」所以無視吳殳清晰講明源自漁陽老人的劍術修改而成的單刀圖,認為是學自石電的日本技術,而這種聯想起是毫無根據。非要聯想的話,吳殳所說的「終不及倭人之精」說的就是石電的單刀技術不行,怕是可能性更大。

到了民國,中央國術館成立之初,馬英圖、郭長生兩大師將原來傳授的不同的雙手刀法進行調整,參照古譜修定了一個套子,為便於流行於是繼續使用「苗刀」名,改稱為「二趟苗刀」。因為「古譜」二字,於是在一些人口中苗刀技法就是源自日本刀法來的,甚至進而推導出中國現存的苗刀都是源自「二趟苗刀」,所以都是源自日本技術。

實際上,傳統武術的譜系傳承保存的還是比較完整的,比如形意拳中也有苗刀,形意拳第三代弟子李存義就創了一路苗刀的技法流傳下來,而且依然是按照形意五行的技法分為劈刀、鑽刀、崩刀、炮刀、橫刀,只要看過的人就能很清楚的看出來,這套雙手刀是完全是形意單手刀的技法略作改變形成的,這跟日本刀法就沒有一絲一毫的關係。明代單刀雖然是仿造日本的野太刀而來,但並不是說用這種長刀的全都是日本的技法,中國武師通過修改本土技法來使用這種長刀其實是很常見的事。

但是在歷史虛無主義者的眼中,就變成只要是雙手刀都是源自日本的技術,甚至「考證」出抗日時期的抗戰大刀的技法都是源自日本的技術。抗戰大刀的刀型源自宋代手刀,是中國獨有的刀型,抗戰時期為了抵抗日本侵略,中國很多軍隊進行白刃戰時都採用了這種大刀片。而各部隊的刀法也各有不同,種類繁多,僅筆者所知的就有6、7種之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西北軍所用的破鋒八刀。破鋒八刀是武術名家馬鳳圖創立的,馬鳳圖練習八極拳和劈掛掌,這兩種武術有著完整的譜系,跟日本技法毫無聯繫,僅僅因為抗戰大刀是雙手使用,所以就變成破鋒八刀融匯明代戚繼光《辛酉刀法》、程宗猷《單刀法選》等雙手刀技法精華,是源自日本的刀法。結果根紅苗正的抗日刀法,在這些人嘴裡搖身一變成了日本的技術。

而雙手劍因為在《武備志》中記載了一套《朝鮮勢法》的雙手劍術,茅元儀還在其中說:「古之劍,可施於戰鬥。故唐太宗有劍士千人,今其法不傳。斷簡殘編中,有訣歌,不詳其說。近有好事者,得之朝鮮,其勢法俱備,固知中國失而求之四裔」。所以在有些人的嘴裡,中國的雙手劍術就變成源自朝鮮了,實際上現在傳下來的雙手劍術跟《朝鮮勢法》完全不同,比較著名的是螳螂拳中有雙手劍法,于承惠老先生也自創過一套雙手劍法,而筆者還見過一位鄉下大爺打過一套祖傳的雙手劍術,各有不同,源頭顯然都不一樣。雙手劍造價高於雙手刀,所以用的人更加少,茅元儀沒見過有人用,並不等於當時明朝沒有人會,更不能證明《朝鮮勢法》是現存雙手劍的源頭。

更有甚者說現在的武術表演劍是民國時期太極拳楊澄浦設計的,因為劍柄裝螺栓,劍身較軟所以就是模仿擊劍,所以傳統武術的單手劍術歷史只有幾十年,還是學自擊劍。還有秦王拔出劍之後是多次砍殺荊軻,唐代裴旻,顏真卿說他劍舞若遊電,隨風縈且回。所以在之前的中國,劍術是用於來回砍傷,現在的傳武劍術多刺擊就是學自外國劍術。然而較軟的表演劍僅僅是為了方便通過劍的抖動來判斷發力對不對,只是輔助訓練的工具而已。而腦補古代劍術只是砍殺沒有刺擊更是無力吐槽,青銅劍又短又脆本就砍殺不利一刺擊為主,何談中國劍術沒有刺擊?

中國傳統兵器即便是喜歡聽評書相聲的都能說出:「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鏜、棍、槊、棒、鞭、鐧、錘、抓、拐子、流星,帶鉤兒的,帶尖兒的,帶刃兒的,帶刺兒的,帶峨眉針兒的,帶鎖鏈兒的,十八般兵刃」。僅僅這流行的十八般兵刃中就有相當多的中國獨有的兵器,如果說這都是學自國外的技術,那怕是只能追溯到走出非洲的古猿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人渣嘯西風,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網友多年收藏刀劍,簡評中日與歐洲刀劍
    古 代日本人身材矮小,用不了太長的刀,太刀一般都在一米長,打刀與脅差就更短了。即使如此,他們還是因為體力不夠,只好雙手持刀。用刀劍主要靠手腕,雙手握刀就減少了靈活性,而所握的日本刀又不能用長度來彌補,所以日本刀法不如中國刀法。近代以來日本武士和中國武林人士多次比試刀劍,常以失敗告終,李景林更是多次用劍擊中日本武士的腕部。
  • 29軍大刀隊使用的抗戰大刀,真是武士刀的剋星嗎?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與日本初期的白刃戰中廣泛使用了一種大刀,這種大刀一般被國人稱為抗戰大刀。作為中國最典型的傳統冷兵器之一,抗戰大刀被外國人稱之為「Chinese broad-sword」,意為「中國寬劍」。這種刀型是從宋代的手刀發展而來,只是宋代手刀是單手刀,而抗戰大刀刀柄加長變為雙手刀。
  • 中國刀劍認識的十個誤區
    這種說法常常緣於武術愛好者和現代刀商,這是一種想當然的猜想。果真如此那些自剄的歷史人物會很不方便呢。事實上,中國古代絕大多數時期刀劍刀刃的每一段都是極盡鋒利之能事,根部附近不開刃的刀劍雖然明清也有,但只是極少數,往前只要開始開刃的地方就會儘可能鋒利。
  • 中國大刀隊你們不相信,日本大刀隊呢?——二戰中日軍刀術對比
    一文,有人表示關心日本兵器武術在軍隊中的應用,所以這次再發一篇原作者的二戰中日兩軍軍刀術對比,原標題:《止戈與殺伐——抗日戰爭期間中日兩軍刀術的實態》。很多一心黑大刀不實用的人並不知道,日本正是在喜峰口之役後恢復了日本下級軍官佩戴武士刀(之前只有中高級軍官佩戴西式細長的指揮刀),而且在整體上比中國軍隊更加重視軍刀術的訓練。
  • 為何中國人偏愛寬刃砍刀?抗戰老兵現身說法:抗戰大刀質量還不如北宋時期
    而中國的戰刀最具特色的就是有著種類眾多的寬刃大刀,雖然歐洲也有很冷門的費舍爾砍刀(falchion)是寬刃的,但是非常冷門,而且出現的時間也比較短,甚至不少歐洲人自己都不清楚自家還有這個玩意。那麼為什麼中國比較流行使用寬刃大刀呢?寬刃大刀和常見的窄刃刀究竟有何不同?
  • 苗刀真的是由日本刀演變而來,它和抗倭利器戚家刀有何淵源?
    苗刀苗刀-中國傳統刀劍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其制式源於環首刀類。後由戚繼光將其揚名。其刀身修長形似禾苗 所以被稱為苗刀。所以明代時打擊倭寇(官修《明史·日本傳》裡說:「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嘉靖實錄》裡也說:「蓋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國叛逆居十七也。」),日本刀殺傷力巨大非一般兵器所能抵擋。戚繼光以日本刀改進成戚家刀,大破倭寇。同時因倭寇刀法犀利,明代民間武術家對日本劍道產生濃厚興趣,通過對日本刀法參考並結合中國武術自身,出現程宗猷的【單刀法選】和戚繼光編寫的【辛酉刀法】。
  • 抗戰大刀當真比日本刺刀厲害?抗戰老兵告訴你真相!
    一首《大刀進行曲》,全國人民都聽過,抗戰大刀也成為了中華民族抗日的一個標誌性符號,這種武器看起來非常威武,在不少以抗日戰爭為主題的影視劇當中,也擔任著收割鬼子參與力量的近戰武器,不過,根據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老兵所述,以及現有資料來看,實際上抗戰大刀並沒有部分抗日神劇當中演繹地那般厲害
  • 日本傳統古武術【古武道】縱覽
    古流武術中一般的劍術指的是格鬥者已持劍在手(即刀劍已出鞘),雙方以實戰準備的架式而展開攻防的刀法劍技,故一般所說的劍術指的都是公平對決狀態的刀法;而拔刀術(居合術)施用以前,刀劍往往是處於納刀入鞘的狀態,所以古時的拔刀術(居合術)十分適合作為突襲對手的劍法而使用,因為手持利刃欲靠近突擊對手時,人未近身,對方必然已有所警覺,故可暗自悄然於無形中不露聲色的接近對方,然後乘其不備突然抽拔佩刀,斬擊對手。
  • 《大刀進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鑑於武器裝備低劣,西北軍素有刻苦訓練的傳統,結合西北軍官兵均有武術基礎的特點,軍長宋哲元提出了建立大刀隊的設想,就地取材,自造大刀,全軍習武。負責訓練的副軍長佟麟閣將軍,親臨北平聘請具有愛國思想的武術名家李堯臣先生為教練。李結合自己拿手的六合刀、追魂劍等技藝,為29軍編了一套「無極刀法」。此種刀法可作刀劈,又可當劍刺。套路簡單易學,實戰性強。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居然將這支殘缺部隊練得很有成績。
  • 盤點民國五大武術高手,葉問只能靠邊站,第一實至名歸
    王子平早些年間在關東經商,後來到了軍中當武術教練。1919年(民國8年)在北京打敗在中山公園設擂的俄國力士康泰爾,王子平和佟忠義並稱「滄州二傑」,曾被譽為「千斤大力王」。王子平一生充滿傳奇色彩,閃耀著愛國主義精神四、杜心五杜心五,1869年出生於慈利縣江埡鄉巖板田村,後搬家熊家莊鄉白巖峪村。人稱南北大俠,天然堂第二任掌門,也是虎林七賢之一。
  • 29軍血戰喜峰口威震天下,大刀隊主動出擊,日軍聞風喪膽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這首著名的《大刀進行曲》是專為29軍大刀隊譜寫的。在國難當頭之際,29軍官兵在喜峰口戰役和盧溝橋事變中,以大刀勇猛砍殺日軍,讓日軍聞風喪膽、膽戰心寒。從此,二十九軍的名字威震全國。此後,大刀一次次出現在抗日戰場上,成為中國抗日軍人血性和勇氣的象徵。
  • 二十九軍的「無極刀法」
    而宋哲元卻認為中國內戰多年、國力衰竭、列強環視。為此他在《北平實報》上發表了自己的主張:「槍口不對內,中國人不打中國人」、「軍人之天職是保衛國家」。所以二十九軍在由山西到察哈爾駐防的兩年多的時間裡,不僅積極練兵,還重點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
  • 日本刀劍的前世今生
    到了中國漢代,鐵製刀劍經朝鮮也開始傳入日本。兩漢後,中國的刀劍繼續東傳。三國時期,魏明帝曾贈日本邪馬臺女王「五尺刀」。到了唐代,日本對中國刀劍技術的吸收力度更是空前,並也因此帶來了奈良時代的飛速發展。和中國一樣,日本最早出現的也是以刺殺為目的的雙刃劍,直到古墳時代前期 (4-5世紀),劍一直佔主導位置。
  • 大刀生風酣暢淋漓 盤點《大刀記》中的打戲看點
    網易娛樂1月21日報導 「抗戰劇的打戲也可以這麼過癮,真是賺到了!」不少看過電視劇《大刀記》前幾集的觀眾發出了這樣的感嘆。2015年1月17日,山東衛視開年首部抗戰獻禮劇《大刀記》開啟全國首播。
  • 滄州武術:刀劍槍棍舞新風
    於是,滄州武風漸盛,以至於家家掛刀劍,人人舞棒槍。」多年來,市武術辦主任的劉永福認真研究和傳播滄州武術。他致力於關注武術教育發展,梳理滄州武術文化特質,構建滄州武術文化話語體系。劉永福說:「在漢代,滄州武術的盛行已成為朝廷十分頭痛的問題。據《漢書·龔遂傳》記載,漢宣帝委派龔遂出任渤海郡太守。
  • 都知道武士刀,可你知道日本劍嗎?
    日本九州熊本縣玉名郡蘭水町江田船山古墓中,曾發現刻有漢字銘文的日本大刀,日本學者認為這是五世紀中期的遺物,約為中國的南北朝時代。這柄刀的發現,證明中國劍刀對日本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了三國以後。日本考古學家小野勝年先生曾說,著名的日本正倉院裡,至今還保存著不少古代中國的劍刀,「獻物帳」上還記有「唐式大刀」「唐刀」等名目。
  • 火爆全網的馬保國,羞辱的不僅是自己,還有中國武術
    因為打造鋼刀不用刺刀那麼講究,使用大刀也比使用刺刀簡單,只要膂力夠就可以了。簡單說,這是裝備不夠、倉促與日交戰的無奈之舉。著名的喜峰口抗戰,是大刀隊成名之戰,實際上這場戰鬥的勝利很大程度是由於西北軍的「手槍連」立功。
  • 重溫經典抗戰歌曲《大刀進行曲》
    它,就是經典抗戰歌曲《大刀進行曲》「七七事變」爆發後不久,《大刀進行曲》在著名音樂家、中共黨員麥新筆下誕生,迅速流傳全國,成為奮起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時代戰歌。「九一八」事變後,日本軍國主義更加瘋狂,集結重兵試圖撕開以義院口、喜峰口、古北口等100多個關口組成的長城防線,從而佔領熱河,染指平津。面對強敵,中國軍隊第29軍浴血奮戰,「喜峰口大捷」震動全國。當將士們身披月色手握大刀、將日寇砍得人仰馬翻的消息傳來,全國人民都對這支頗具傳奇色彩的大刀隊由衷敬佩。
  • 世界三大名刀,為何沒有中國大刀?
    刀形如彎月,又有人稱其為中東鉤。這種刀是騎馬時最極品的裝備之一,從天下聞名的哥薩克的恰其卡刀,到人人聞之失色的蒙古騎兵的鈽刀,都與其式樣有相同之處,關於這種刀有很多傳說,如秋天的落葉落入刀口就會一刀兩斷,揮過蠟燭後不會變樣,當你拿起進才會發現一刀兩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