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年來一股流行批判傳統文化的風氣愈演愈烈,無論是武術、中醫乃至國學,都在被輪流批判,仿佛不批判一下傳統文化就不足以顯示自身學識。最近又有相當一部分人開始兜售中國傳統武術歷史很短不傳統的論調,甚至開始考證傳統武術技法特別是雙手刀劍是學自外國。那麼我們所知道的傳統武術真的就是源自外國嗎?
雙手刀劍的人氣很高,但現實中它們的性價比較低,因為造價更高,但是對抗更便宜的長杆兵器因為長度劣勢被完全克制,而對抗更短的單手刀劍,只要配一面盾牌就能對雙手刀劍產生克制,所以雙手刀劍其實在世界範圍內都是屬於非常小眾的兵器。在歐洲以及日本因為有騎士/武士這種武人貴族階級的存在,造價更昂貴的雙手刀劍被武人貴族階級視為顯示自己財力以及等級的工具。
在中國,尤其是宋代和明代來說,武人反而是地位低下的象徵。所以在中國不存在拿更貴的武器顯示自己財力和階級的成分,這就導致了在中國古代更加追求實用性,雙手刀劍這種性價比較低的武器在中國相當的冷門。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雙手刀的刀譜是明代的,主要是在抗倭戰爭中學習改進的日本野太刀技術。其中包括戚繼光記載的《辛酉刀法》、程宗猷的《單刀法選》、吳殳的《單刀圖說》,尤其是戚繼光的《辛酉刀法》說明了這是在抗倭戰場上倭寇屍體中繳獲的日本刀譜。
程宗猷的《單刀法選》也說了:「器名單刀,以雙手用刀也,其技擅自倭奴」、「有浙師劉雲峰者得倭之真傳,不吝授餘,頗盡壺奧。」但是《單刀法選》所記載的刀法就與《辛酉刀法》上的刀法風格相差甚遠。其中夾雜了相當一部分所有日本刀法中均未見過,有著很濃重中國傳統武術特色的動作,比如單腳獨立,刀弩並用。這就可以看出來,單刀法選的技術源頭和《辛酉刀法》並不相同,而且是中國武師自己整理修改過的技術,只能說參考了日本刀法進行改進的技術。
到了明末吳殳的《單刀圖說》中更是說了「今倭國單刀,中華間有得其法者,而終不及倭人之精」「餘本得之漁陽老人之劍術,單刀未有言者,移之為刀,實自餘始,安得良倭親炙之」。這就是說,源自日本的倭刀雖然有不少人練,但是都比不上原裝的倭人技術,所以他用從漁陽老人那裡得到的一路劍術改成刀法,要用這個中國技術把倭寇砍了做烤肉。這就足以說明,吳殳的《單刀圖說》中的技術雖然用的是仿照日本野太刀改進的明代單刀,但是技法其實是用中國的雙手劍術改的,來源記載非常清楚。
但是就有人考證吳殳曾跟石電學過長槍,而石電的另一名弟子陸桴亭又記載石電:「與浙人劉雲峰同學倭刀,盡其技」所以無視吳殳清晰講明源自漁陽老人的劍術修改而成的單刀圖,認為是學自石電的日本技術,而這種聯想起是毫無根據。非要聯想的話,吳殳所說的「終不及倭人之精」說的就是石電的單刀技術不行,怕是可能性更大。
到了民國,中央國術館成立之初,馬英圖、郭長生兩大師將原來傳授的不同的雙手刀法進行調整,參照古譜修定了一個套子,為便於流行於是繼續使用「苗刀」名,改稱為「二趟苗刀」。因為「古譜」二字,於是在一些人口中苗刀技法就是源自日本刀法來的,甚至進而推導出中國現存的苗刀都是源自「二趟苗刀」,所以都是源自日本技術。
實際上,傳統武術的譜系傳承保存的還是比較完整的,比如形意拳中也有苗刀,形意拳第三代弟子李存義就創了一路苗刀的技法流傳下來,而且依然是按照形意五行的技法分為劈刀、鑽刀、崩刀、炮刀、橫刀,只要看過的人就能很清楚的看出來,這套雙手刀是完全是形意單手刀的技法略作改變形成的,這跟日本刀法就沒有一絲一毫的關係。明代單刀雖然是仿造日本的野太刀而來,但並不是說用這種長刀的全都是日本的技法,中國武師通過修改本土技法來使用這種長刀其實是很常見的事。
但是在歷史虛無主義者的眼中,就變成只要是雙手刀都是源自日本的技術,甚至「考證」出抗日時期的抗戰大刀的技法都是源自日本的技術。抗戰大刀的刀型源自宋代手刀,是中國獨有的刀型,抗戰時期為了抵抗日本侵略,中國很多軍隊進行白刃戰時都採用了這種大刀片。而各部隊的刀法也各有不同,種類繁多,僅筆者所知的就有6、7種之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西北軍所用的破鋒八刀。破鋒八刀是武術名家馬鳳圖創立的,馬鳳圖練習八極拳和劈掛掌,這兩種武術有著完整的譜系,跟日本技法毫無聯繫,僅僅因為抗戰大刀是雙手使用,所以就變成破鋒八刀融匯明代戚繼光《辛酉刀法》、程宗猷《單刀法選》等雙手刀技法精華,是源自日本的刀法。結果根紅苗正的抗日刀法,在這些人嘴裡搖身一變成了日本的技術。
而雙手劍因為在《武備志》中記載了一套《朝鮮勢法》的雙手劍術,茅元儀還在其中說:「古之劍,可施於戰鬥。故唐太宗有劍士千人,今其法不傳。斷簡殘編中,有訣歌,不詳其說。近有好事者,得之朝鮮,其勢法俱備,固知中國失而求之四裔」。所以在有些人的嘴裡,中國的雙手劍術就變成源自朝鮮了,實際上現在傳下來的雙手劍術跟《朝鮮勢法》完全不同,比較著名的是螳螂拳中有雙手劍法,于承惠老先生也自創過一套雙手劍法,而筆者還見過一位鄉下大爺打過一套祖傳的雙手劍術,各有不同,源頭顯然都不一樣。雙手劍造價高於雙手刀,所以用的人更加少,茅元儀沒見過有人用,並不等於當時明朝沒有人會,更不能證明《朝鮮勢法》是現存雙手劍的源頭。
更有甚者說現在的武術表演劍是民國時期太極拳楊澄浦設計的,因為劍柄裝螺栓,劍身較軟所以就是模仿擊劍,所以傳統武術的單手劍術歷史只有幾十年,還是學自擊劍。還有秦王拔出劍之後是多次砍殺荊軻,唐代裴旻,顏真卿說他劍舞若遊電,隨風縈且回。所以在之前的中國,劍術是用於來回砍傷,現在的傳武劍術多刺擊就是學自外國劍術。然而較軟的表演劍僅僅是為了方便通過劍的抖動來判斷發力對不對,只是輔助訓練的工具而已。而腦補古代劍術只是砍殺沒有刺擊更是無力吐槽,青銅劍又短又脆本就砍殺不利一刺擊為主,何談中國劍術沒有刺擊?
中國傳統兵器即便是喜歡聽評書相聲的都能說出:「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鏜、棍、槊、棒、鞭、鐧、錘、抓、拐子、流星,帶鉤兒的,帶尖兒的,帶刃兒的,帶刺兒的,帶峨眉針兒的,帶鎖鏈兒的,十八般兵刃」。僅僅這流行的十八般兵刃中就有相當多的中國獨有的兵器,如果說這都是學自國外的技術,那怕是只能追溯到走出非洲的古猿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人渣嘯西風,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