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名普通市民如何搖身一變成為了轄區家喻戶曉的「燈塔小哥」志願者?一名名退休老幹部如何轉身成就了社區「紅色宣講團」?一樁樁群眾身邊的急難事如何串聯起了「點單、派單」的精準服務?
問題的答案,就蘊藏在日照市東港區開展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中。
文明,因實踐而升華;城市,因文明而溫暖。去年以來,東港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省級試點工作,聚焦群眾需求、突出效果導向,初步探索形成了「黨委主導、志願主體、群眾主角」的實踐路徑,在潛移默化中將新思想、新風尚的種子播撒進千家萬戶,噴薄出一往無前的奮進力量。
思想引導———「線上+線下」,讓文明入人心
「如何讓黨的理論、政策和方針『飛入尋常百姓家』,從而『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這是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最重要的使命。」東港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劉傑說。
近年來,東港區通過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線上+線下」不斷創新思想引導路徑———
整合線下資源,將文明實踐陣地建設入村到戶。秉承「群眾在哪裡,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裡」的理念,該區探索實施了「中心+基地+廣場(公園)」的實踐模式。截至目前,全區建成文明實踐中心1處、實踐所9處、實踐站533處,打造了文明實踐基地33處、文明實踐主題廣場(公園)20餘處,各鎮街道、村居社區基本實現文明實踐所站全覆蓋,一朵朵「新時代文明之花」綻放在東港各地。
立足傳播時代之聲,去年以來,圍繞理論宣講、技術宣講、衛生健康、防疫知識等主題,該區組織各行業宣講員1300餘人,開展集中宣講400餘場次,受益群眾36萬人。
開發線上平臺,推進文明實踐網絡空間建設。東港區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與區融媒體中心一同打造,依託有線電視網絡,推出了覆蓋區、鎮、村的智慧化服務平臺,將黨委、政府的聲音傳遍東港的千家萬戶。在這一框架體系之下,「文明實踐雲平臺」服務板塊、「東港之聲」板塊、「村村響」智慧廣播齊發力,把文明之聲傳播到群眾心頭,成為當地家喻戶曉的特色品牌。
特別是去年利用區融媒體中心的融媒力量,該區創新舉辦新時代文明實踐節目———「東港之聲·文明播報」系列講堂,以遠教直播的形式,開展「文明禮儀直播教學」「道德楷模線上採訪」「扶貧直播帶貨」,讓群眾不出家門就能參加文明實踐活動,吸引了40餘萬名市民在線觀看,備受歡迎。
而在鄉村,各鄉鎮巧用「村村響」智慧廣播,各村黨支部書記化身「主播」,開展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特色節目———「支部書記有話說」,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講授防疫知識、惠農政策、防火防汛等相關課程,打通了思想傳播通道,讓群眾在潛移默化中,融入到文明實踐活動。
為民惠民———政府+志願者,讓文明暖人心
2020年12月13日,氣溫驟降、寒氣逼人。然而,剛剛營業的利群社區長者便民食堂內卻是暖意融融,就著滿屋飄香的飯菜,伴著歡快的歌聲、樂器聲,來此吃飯的老人們笑容愈發燦爛。
「好吃,還實惠,附近的居民經常約著過來嘗鮮。」轄區居民直言,讓他們扎堆來此的另一個原因就是食堂二樓提供的服務驛站,不僅環境好,累了還有專為老年人設計的沙發、躺椅,考慮得特別周到。
既為老年人專設了長者食堂,還提供精神文化場所和衛生保健等服務,普天安泰福彩養老綜合服務中心是東港區全力推進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的重要實踐點。文明實踐貴在為民。如何打通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就在2020年12月4日,東港區志願服務雲平臺小程序正式上線運行,實現線上線下志願服務的點單接單融合對接。群眾既可以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現場點單提出服務需求,也可以通過東港區志願服務雲平臺小程序等平臺網絡點單,精準對接群眾需求。
心理疏導、公益幫扶、幫辦代辦……在「群眾點單、中心派單、志願者接單、群眾評單」這種模式下,居民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有了解決突破口。去年以來,該區通過點單、派單開展志願服務活動1.2萬餘場,服務群眾47萬餘人。
「有時間做志願者,有困難找志願者」已成為東港廣大居民群眾的一種生活新時尚。東港區動員全區人民加入志願服務隊伍,區文明辦聯合東港農商銀行推出了東港志願者聯名卡,鼓勵志願者參與活動,累計的積分可兌換景區暢遊、醫療優惠以及東港農商銀行的「志願貸」等金融服務。據統計,「在東港」App「文明實踐雲平臺」註冊志願者已達2.9萬餘人。東港區同步建立起「1+10+N」三級志願服務隊伍體系,築牢服務陣地。
東港區引導志願服務「活動」向「項目」轉變,面向社會公開徵集優質志願服務項目,涵蓋扶貧助困、治安維穩、衛生保健、關愛未成年人等40多個領域,實現了項目多元化發展。同時將志願服務融入發展的全局之中,疫情期間組織動員全區3.7萬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者守在防控一線,開展志願活動。結合脫貧攻堅,聯合婦聯開展「丹桂飄香」「牽手扶貧 眾籌清潔」志願服務活動,為貧困戶改善環境衛生。組織12349社區養老服務開展助老愛老活動,覆蓋受益群體10萬餘人。
點滴之間,有一種力量在生長。
叫響特色———品牌+活動,讓文明聚人心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期間,秦樓街道泰安路社區「紅色宣講團」成員楊春忠便格外關注電視和報紙的報導,會議一結束,他就加緊學習領會全會精神,不斷走進居民家中交流心得,努力把全會精神融入宣講內容中。
「這些宣講團成員都是市級離退休老幹部,講起課來總是深入淺出,把學術語言轉換為大眾語言,大家聽得懂,也愛聽。」如今,秦樓街道的「紅色宣講團」已成為轄區的「明星紅人團」,講到哪哪裡人氣爆棚,凝聚著滿滿正能量。
放眼全區,按照「一村一品」「一鎮一特色」,東港區先後打造了西湖「狀元文化」、後村「愛心驛站」、陳疃「擺渡愛心食堂」、石臼「小田幫幫團」等一批文明實踐特色品牌,讓新時代文明實踐真正聚人心,接地氣。「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就是要串點成線、攥指成拳,形成集聚效應,打響服務品牌。」東港區文聯主席闞美玲談到。
既要彰顯特色,更要注重常態長效,東港區將每月5日定為「文明實踐主題日」,對各文明實踐所、站每月一發布活動清單。此外,按照「村村有節慶」「月月有賽事」,東港區還組織開展了「精緻城市·志匯社區」「社區鄰居節」「愛衛運動·文明有我」「環保開放日」等文化活動6000餘次,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群眾的文化獲得感。
如今,東港城鄉「文明之花」遍地開,呈現出另一種美:尊老愛幼、鄰裡和睦、熱心公益等文明新風成為新時尚;喜事新辦、喪事簡辦的文明鄉風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共識;文明家庭、好媳婦好婆婆、最美志願者等文明評選掀起新高潮,區環衛工人「捐款不留名」的好人事跡更是登上央視元宵晚會,袁兆文也被評為「山東好人」……一顆顆新時代文明實踐的「種子」植根東港沃土,以各種方式融入百姓生活,描繪出一幅幅環境美、人文美、風尚美的生動畫卷。
(日照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