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網上看過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為什麼杜甫被稱為「老杜」,李白卻沒有被稱為「老李」?
得到票數最高的回答是這樣說的:
因為李白從未老去,而杜甫未曾年輕!
杜甫似乎從一開始在我們的印象中,就該是滄桑滿目,臉上滿布憂國憂民的愁緒。
李白是「詩仙」,杜甫是「詩聖」。仙者,因而超脫;聖者,所以同在,與國家同在,與黎庶同在。
1
壯遊羈旅,躊躇滿志濟天下
公元712年,杜甫出身於京兆杜氏,祖父杜審言是有名的詩人。
許是在這樣家學淵博的環境薰染下,少年時的杜甫就有了鴻鵠志向,自小好學,七歲就能作詩。
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
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
偶爾他也有頑皮的一面,展露出孩童的天性:
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
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沒有人生來就坎坷於心、愁緒滿懷,杜甫在最初,也只如一切懷揣雄心抱負的少年人一般,自信而自傲,自傲於自己的才華,自信於自己必能大展宏圖。
約在20歲時,杜甫開始了歷時數年的吳越漫遊。
公元735年,23歲的杜甫赴東都洛陽參加科舉考試,卻落第而歸。
當時杜甫的父親正擔任袞州司馬的官職,杜甫於是赴袞州省親,開始齊趙之遊。
科考落榜,也許曾讓杜甫有片刻失意,但那時的他畢竟還很年輕,加之河山勝景的陶冶,杜甫不僅沒有對仕途失去信心,反而激昂慷慨情懷更盛。
於是有了一首頗具浪漫與激情的《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他躊躇滿志地許諾:總有一天我定要登上泰山絕頂,俯瞰群山,眾生皆小。
公元744年,杜甫在東都洛陽與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相遇。彼時,李白早已名滿天下,杜甫尚且寂寂無名,但這並不妨礙兩個志趣相投者的惺惺相惜。
公元748年秋,兩人再次相聚,他們一起尋仙訪道,一起談詩論文,「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所謂知己,便是視他如視己,如青鸞舞鏡,照見他,便是照見了你。李白在杜甫身上,看到少年意氣風發的自己,一如杜甫在李白身上,看到彼此共有的骨子裡的高傲不羈。
李白高吟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離開長安了,而杜甫則結束了自己「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漫遊生活,回到長安。
命運的覆雨翻雲手,總讓人防不勝防。
2
長安十載,求官謀事為蒼生
天寶六年(747),唐玄宗下令,要天下有才之人到長安應試。
但結果,包括杜甫在內的所有士子均落選。
原來,權相李林甫為了顯示唐玄宗的聖明,竟導演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
野無遺賢,而賢才盡在山野,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而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便由此埋下伏筆。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
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
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節選
科舉無路,杜甫只得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幹謁,嘗盡炎涼世態。
杜甫自謂自己,「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就像飛鳥折斷翅膀從天空墜落,又像鯉魚拼盡全力也無法躍過龍門。
不學無術者可平步青雲,經綸滿腹者卻步步維艱,這便是所謂的殘酷現實。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如今聽來,竟像一場遙不可及的夢境。
天寶十年(751)正月,唐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於是提前獻上《三大禮賦》,得到了玄宗的賞識,命他待制在集賢院,等待分配。
然而最終由於主試官為李林甫,杜甫並沒有得到任何官職。
天寶十四年(755),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的小官,杜甫無法接受這樣一個「悽涼為折腰」的官職。
朝廷便又改任他為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仍是一個低階官吏,負責看守兵甲器杖。
杜甫這次接受了,不是願意,而是不得不。
杜甫此時已有44歲了,年過不惑,家庭的重擔逼迫著他不得不向社會妥協。
像不像走入中年的我們,處於上有老、下有小的窘迫境地,生活撕下了它朦朧的面紗,露出內裡的可怖猙獰。
這個面容清癯的男子,此時不再是一個詩人,他只是飽受貧窮摧殘的苦難大眾中的一員。
當他興衝衝地領著剛到手的工資,趕回家中時,聽到的卻是妻子悽厲的哭喊。
入門聞號咷,幼子飢已卒。
吾寧舍一哀,裡巷亦嗚咽。
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豈知秋未登,貧窶有倉卒。
他們的小兒子,竟就那樣生生餓死。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想到這數載困守長安看到的人間的慘狀,杜甫悲痛地道:
朱門裡,是富人家酒肉飄出的誘人香氣;大路上,卻是凍餓死卻無人埋葬的枯骨。僅僅是一牆之隔啊,卻是全然不同的兩個世界。
人間的不平事啊,讓我悲憤填膺,哽噎難言!
3
棄官歸隱,筆底波瀾驚風雨
這年的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
次年六月,潼關失守,唐玄宗倉皇西逃。昔日的開元盛世,竟就這樣一去不返!
戰火硝煙瀰漫,中原大地上是一片腥風血雨,人人都如喪家之犬,不知前路、光明在何方?
便在這時,飽經憂患的杜甫終於迸發出自己的「不平之鳴」。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春望》
七月,太子李亨倉促即位,世稱肅宗,改元至德。
杜甫聽到消息,連忙將家屬安頓在都州,然後隻身一人投奔朝廷。卻不料在中途就被叛軍俘獲,解送至長安。因為他的官職卑微,才沒有被囚禁。
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看著昔日「萬戶搗衣聲」、「秋風吹渭水」的長安城,如今卻是衰草連天、林木荒蕪,山河依舊,國卻已碎成一片一片。
此情此景,又怎不讓人滿目悽然、淚溼沾襟?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月夜憶舍弟》
這首詩是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寫。當時洛陽、山東、河南一帶都處於連綿戰亂中,想到分散各處、不知生死的親人,詩人更覺憂慮。
公元759年,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今河南安陽)之戰爆發,唐軍大敗。
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眼見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的無窮災難,憤而提筆,遂有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新婚第二天就要奔赴戰場的丈夫,垂垂老矣卻不得不暮年從軍的老翁,鄴城敗後還鄉卻無家可歸、重又被徵的士兵......滿目儘是悲涼心酸的故事!
杜甫是以憂國憂民的形象載入史冊的,他憂的不是一己的悲辛,而是所有人類的苦難。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他的胸襟是寬廣的,他的仁愛是廣博的,因而他偉大。
4
登高望遠,歷經滄桑唱大風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公元763年,唐代宗廣德元年,引起禍患的史朝義自縊而死,安史之亂在歷時8年之久後,終於結束。
詩人聽聞消息,已是欣喜若狂。對一個期盼和平已夠久的人,怎樣的激動都是不為過的。這首詩也成為了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
此後詩人一路漂泊,從成都到嘉州、渝州、雲安......公元766年,杜甫定居夔州,在這裡,留下了《秋興八首》、《登高》等大量名作。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登高》
這首被譽為杜甫「七律之冠」的作品,就像晚年杜甫的自身寫照。
詩人獨自登上高臺,望著那落葉紛飛,聽著那猿聲悽切,不由想到了自己半生的漂泊。而今淪落他鄉、年老多病,那種悽涼與傷懷,又豈是一杯濁酒可以消磨掉的?
生命的末年,杜甫一心北歸。
他漂泊的時光已經夠久了,現在他只想在故鄉的懷抱,好好歇一歇。
可最終,歷盡千辛萬苦,他還是沒能回去,悽涼地在一條小船上過世。
葉嘉瑩先生說:「一個人關心面越廣,他作品的生命就越豐富、越博大、越深厚。」
而杜甫卻是把整個時代的血淚,把整個國家民族的悲哀都寫到詩裡邊去了......生命中的大不幸,卻成就了杜甫藝術生命的大幸。
他不超脫,也不自在;他經霜歷雨,更遍體鱗傷;他憂愁,他呼喊,他憤懣,因而他偉大!
參考資料
舞劇《杜甫》
【版權聲明】本文由「詩詞世界」原創發布,作者: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