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帶VS墨魚VS魷魚
這三種「魚」究竟有啥區別呢?專家來科普。
墨魚
八帶
魷魚
墨魚的學名叫烏賊,魷魚屬於槍烏賊科,八帶的學名叫章魚。按目來分,烏賊和魷魚同屬於十腕目,章魚則屬於八腕目。其中章魚又可以根據腕足的長短分為長蛸和短蛸,長蛸就是青島人常說的「馬蛸」,短蛸就是八帶。除此之外青島人常吃的筆管也屬於十腕目,「可以理解為小烏賊。」
其實咱老百姓辨別起來遠遠不用這麼費勁。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數腕足。墨魚和魷魚都有10條腕足,而八帶只有8條腕足,青島人管它叫「八帶」也是這個原因。再就是看看身體形狀,墨魚的身子像一個橢圓形的口袋,魷魚的身體是錐形,八帶則是一個圓鼓鼓的球形。除此之外,墨魚和魷魚的骨頭也很不一樣,魷魚的骨頭呈長條狀,顏色手感都跟玻璃紙似的,而墨魚的骨頭則是一種鈣質,摸起來硬硬的,是一味中藥。
海青菜VS龍鬚菜
海青菜
海菜餅、蛤蜊土豆餅是很多市民的最愛,在早市閒逛時,不少人都會買點海青菜回家烙餅,可是龍鬚菜的出現卻會讓人買錯食材。海青菜和龍鬚菜都生長在海平面,靠海水中的浮遊微生物為食。海青菜學名石蓴,為綠色,一般衣服在養殖海鮮的鐵架上或礁石上,分布較廣,如今用於水產養殖飼料較多。
龍鬚菜
而龍鬚菜為黃褐色,有莖葉分別,龍鬚菜所需要的生存環境溫度不能太高,因此產量相比石蓴略少。但龍鬚菜含膠,所以也有一定的工業價值。
四角蛤蜊VS紅島蛤蜊
對青島人來說,與其吃炸雞和啤酒,不如喝啤酒吃蛤蜊!蛤蜊對青島人來說有特殊的情懷,都說紅島的蛤蜊味道鮮美,可市場中出現的另一種蛤蜊看起來也蠻誘人……
據介紹,四角蛤蜊與紅島蛤蜊一樣,都屬於貝殼類軟體生物,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四角蛤蜊體格較大,殼厚肉大,一般生長在東營河口、煙臺牟平等地。四角蛤蜊香蕉紅島蛤蜊而言,生存環境雖然也在灘涂上,但水更深一些。紅島蛤蜊雖體型較小,但很飽滿,四角蛤蜊肉雖然大,但味道卻沒有紅島蛤蜊鮮美。
竹節蟶VS縊蟶
縊蟶,「鮮」
蟶子是青島人喜歡的美味,蟶子的種類分竹節蟶和縊蟶。鮮,俗稱縊蟶,不論是竹節蟶還是縊蟶,都屬雙殼綱簾蛤目貝類動物。由於生存環境的不同,兩種蟶子的口感也有所差異。鮮是漁民對縊蟶的土叫法,由於縊蟶一般生存在灘涂潮上部分,所以含沙量較大,吃的時候會感覺有沙子。而竹節蟶一般生存在灘涂的潮下部分,所以含沙量較少。
竹節蟶
赤貝VS毛蛤蜊
赤貝
赤貝學名魁蚶,生長在渤海灣海域,它的兄弟姐妹還有泥蚶、毛蚶等,其中「毛蚶」就是青島人常吃的「毛蛤蜊」。魁蚶的體積偏大,看起來像是放大5倍的毛蛤蜊。毛蚶一般生長在水下5-7米深的海底,他們吃的食物也有差異,毛蚶以微生物為食,而魁蚶常以小型海洋生物為食。
毛蛤蜊
近幾年,喜歡生吃毛蚶的南方人也越來越偏愛魁蚶,由於魁蚶生存環境在較深的海底,遠離汙染,一料理的方式生吃也非常適宜。
海帶VS裙帶
海帶
入春後,市民餐桌上的涼菜有了更多花樣,「涼拌海帶」這道家常美味是很多人的最愛,與之相似的還有裙帶,他們的體型和口感也有很大區別。還帶的體積較大,長2米至3米,而裙帶身材比較玲瓏。在團島食品批發市場上,身材嬌小的裙帶3元/斤,要比海帶貴一半還多,為什麼呢?
裙帶
由於海帶生存環境的溫度範圍較大,每年我國的海帶產量在100萬斤左右,產量較大。而裙帶由於生存溫度較低,體型相對較小,產量比海帶少很多。海帶原料中含膠量較高,適合用於深加工,而裙帶的味道清爽,莖部口感清脆,更適合食用。
櫛孔扇貝VS蝦夷扇貝
櫛孔扇貝其實就是咱們島城市民日常能吃到的扇貝,大小適中,多產於我國北部沿海,除了青島以外,山東長島、威海、蓬萊、石島、文登和遼寧大連、長山島等地是主產地。
蝦夷扇貝原產於日本和朝鮮,蝦夷是中國古代對日本北海道地區的舊稱,所以在那發現的扇貝就叫蝦夷扇貝。現已引進我國,並已在山東、遼寧等北方沿海進行人工養殖、增殖生產。 蝦夷扇貝比起平時吃的扇貝個頭更大,但是卻沒有小扇貝味道鮮美。
據黃海水產研究所的養殖中心高級工程師燕敬平介紹:蝦夷扇貝和我們常吃的櫛孔扇貝長相上沒有區別,但是個頭大了10倍還不止。蝦夷扇貝和櫛孔扇貝屬於同類海洋生物,但生存環境大不相同,蝦夷扇貝耐低溫,生存環境溫度不能超過23℃,而櫛孔扇貝可以在23℃或偏高一點的溫度下生存。 蝦夷扇貝已慢慢走上了市民的餐桌,價位在38/斤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