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有很多新創公司成立,大部分都會失敗,只有少數能突破障礙,名利雙收。也有些公司起初人人看好,最後卻從雲端墜落。
上週就有一個這樣的例子,數位影音串流平臺Quibi在成立六個月後,宣布收攤,將退還投資人3.5億美元剩餘資金。該公司成立時就募集了17.5億美元,兩位創辦人大有來頭,一位是夢工場創辦人Jeffrey Katzenberg,另一位是eBay創辦人及前惠普執行長Meg Whitman。Quibi主要定位是製作可在手機上觀看的原創影音節目,長度不超過10分鐘。
由於團隊是金字招牌、天作之合,因此吸引了包括迪士尼在內的大批投資人,但為何會失敗?因為對市場的假設完全錯誤,大部分人不習慣在手機上看影劇節目。美國由於疫情嚴重,許多人只能待在家中,對於大銀幕電腦和電視的需求反而增加,手機內容只能自己看,無法分享,如果消費者要看一些輕松的節目,YouTube和TikTok就可以滿足需求。
這說明新創企業成功的關鍵:在對的時機、對的市場推出對的產品。TikTok當初就是這樣做起來的,臺灣人陳士駿創立的公司YouTube也是如此,成立一年後賣給Google。
全球在新創領域最成功的創業家當屬馬斯克,特斯拉股價今年漲了4倍,市值超過4,000億美元。但馬斯克更厲害的是他的太空事業SpaceX,今年成功發射載人火箭,該公司2002年才成立,完全靠民間力量,沒有向政府拿錢。
SpaceX最近剛完成一輪19億美元募資,將整體估值提升到460億元。先前其募集資金不到15億美元,包括2015年Google投資10億美元,比Quibi花錢少,但結果卻成功得多。
但即使是像馬斯克這樣的天才,他的電動車和太空事業也經歷10年以上,才有爆發性的成長,所以創投被稱為「風險資本」,不是沒有道理。
臺灣的問題是錢很多,但大部分人只想短期獲利,不願承擔風險,不符合高科技投資的精神,雖然臺積電市值高達12兆臺幣,卻是「一個人的武林」,臺灣在很多新技術領域都發展緩慢。
解決之道是政府要承擔更多的責任。這兩年國發基金投資了50家以上的新創企業,對於臺灣新創生態系打造,居功至偉!臺積電當年也是有國發基金支持,才得以成立。
當年臺灣沒有半導體產業,連晶片是什麼都不知道,因此要特別感謝像李國鼎等政府官員的推動,遊說大企業支持,才有今日的臺積電。
今天台灣正處在另一個轉捩點上,由於中美大戰、產業鏈重組,加上防疫成功,臺灣受到全世界矚目,整體投資環境變得活絡,正是投資布局的大好時機。
第一個有潛力的領域是「綠能」。臺灣海峽擁有全世界條件最佳的風場,吸引眾多跨國營運商來臺投資,例如沃旭,每個案子金額都在10億美元以上,未來10年這個產業總投資額可能上兆新臺幣。
但問題是風險很高,風電領域沒有人做過,需要外商技術移轉,此外還有環評等不確定因素。但由於全球暖化嚴重,綠能已成為必然趨勢,因此資金還是會不斷湧進。
第二個大家看好的領域是「生技醫療」。臺灣的防疫成果,全球首屈一指,有很多人才和科研能力,但基於風險因素,新創企業要募到資金,並不容易。
不過當錢太多沒有好投資標的時,資金會找出路。最近有一家新藥公司北極星,原有股東投資了10多年因為公司沒有賺錢退出,但居然又有新資金30多億元投入接手,為什麼?因為投資成立10年的公司,假如只剩最後一哩路,風險遠比投資從零開始的公司要低。
錢並非成功的關鍵。今年世界職棒大賽,是由薪資倒數第三低的光芒隊,和重金打造的道奇隊決戰,兩隊現在戰績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