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精神病特徵的人並不缺乏同理心,他們只是不在乎

2020-12-22 Y09魚

人類是一個社會性物種,同理心---- 對他人的感同身受是我們工作的關鍵。 有一種觀點認為,在精神變態、自戀和權術(心理特徵的「黑暗三性格」)測試中得分較高的人缺乏同理心。 新的研究表明事實並非如此。 他們可以同情別人,但他們只是選擇不去同情。

在《個性與個體差異》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要求278名國際參與者完成一項匿名的在線調查,以測量他們的黑暗三合一水平和認知能力。 他們的同情心是通過兩種方式來評估的。

與者完成了人際反應指數(IRI) ,用來衡量人們是如何產生同理心的。 測試列出了諸如「在批評某人之前,我試著想像如果我處在他們的位置上,我會有什麼感覺」之類的陳述,並要求參與者評估他們的認同程度。 第二部分是多面性同理心測驗(MET)。 在這個測試中,參與者被展示了20張積極情緒的圖片和20張消極情緒的圖片,他們必須說出他們認為哪些是積極的,哪些是消極的。 這是用來衡量他們是否能夠認識到其他人的感受。

研究小組發現,在黑暗三合一測試中得分較高的人完全有能力根據大都會測試來識別別人的情緒---- 他們只是似乎沒有興趣考慮這些情緒而已。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寫道: 「本研究旨在從黑暗人格的能力和性格方面來研究移情。」。 「研究的問題是,在黑暗特質(權術、精神變態和自戀)上得分較高的人是否大多缺乏同理心能力(通過面部表情來感知客觀情緒)或大多缺乏同理心能力。」

正如任何研究一樣,有一些重要的局限性需要考慮。 首先,這並不是關於那些真正被診斷為精神病或自戀的人,因為這項研究使用的是自我評估問卷。 使用只在線的方法也有潛在的問題,因為研究人員無法評估參與者的英語水平。 更重要的是,樣本並不代表整個人口。 該團隊招募了 LinkedIn 用戶,大多數參與者受過大學教育,對人力資源有興趣。

相關焦點

  • 缺乏同理心,逼哭吳昕,為難鄭希怡,藍盈瑩還能繼續乘風破浪嗎
    鄭希怡聽完藍盈瑩的困擾,說:「我有點心疼其他人,我就覺得大家都不容易,然後在那麼多人面前,這樣說她。我覺得我突然間那一刻,我感受到她的心情,我覺得會很難受。」對比之後,你會發現,有同理心的人和沒有的人,感受和表現是不一樣的。但是,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更喜歡有同理心的人。
  • 心理學:為什麼你的人際交往能力弱,是因為你缺乏「同理心」
    心理學:為什麼你的人際交往能力弱,是因為你缺乏「同理心」1心理學家指出,人與人的關係沒有公式可言,只能以關心為出發點,為雙方都留下空間,設想他們所想要、所需求的東西,他們能做的事,及他們自己的生活。無論在日常工作還是生活中,凡是有同理心的人,都是善於體察他人意願、樂於理解和幫助他人的人。這樣的人最容易受到大家的歡迎,也最值得大家的信任。
  • 避免養出「熊孩子」,同理心的培養很重要,幾招教你培養同理心
    同理心對我們的成長、生活和工作等方方面面 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人是社會性動物,避免不了和其他人的溝通。無論是與伴侶、親人和朋友,還是與一 面之緣的陌生人,只要有相處,同理心就有 存在的意義。
  • 同情、同理心和同理圈
    所以說,同理心在HR領域的運用顯得十分重要。有不少人會提出,心思細膩、有同理心是天生的吧,後天能訓練嗎?我認為,同理心完全可以通過訓練後天形成,關鍵問題在於我們是否有意願要去改變常規的思維模式?如果能從意識上認為同理心是重要的,那麼行為上也會隨之改變的。缺少同理心的HR管理「走」不遠,不能真正管到員工的心裡,也不能真正成為業務夥伴。
  • 我們不只要有同理心,更要講道理
    但假設報道寫的是,再不推行銷售稅籌集資金,曼徹斯特的醫院便無法運作,屆時死亡率將明顯上升,在這種情況下,並不會有很多人慷慨解囊。」有了名字和故事,受害者似乎更顯可憐。通常有具體受害者才能牽動同理心。其次,同理心容易讓我們重視個體勝過群體。人們對於有魅力的人、和自己相似的人,或具有同樣種族或國家背景的人,會產生更多同理心。
  • 情商中的「自我激勵」與「同理心」
    講完了「自我激勵」,下面跟大家分享情商的另一個能力:同理心。同理心又叫「共情」,我個人更喜歡「共情」一詞,因為「同理心」的「理」字,更多是形容思維的。同理心一詞由美國心理學家蒂奇納(E.B.Titchener)在20世紀20年代最早使用。
  • 你知道同理心,對一個孩子的成長到底有多重要嗎?
    這一點被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精神病學家斯坦利.格林斯潘所證實,他發現,一個孩子感知到的共情越多,他們就越善於社交,未來也會越幸福,他們也更容易養育具有同理心的下一代。相反,如果一個孩子的同理心從小很貧乏,那麼這些孩子也會在與人相處時表現為同理心的「窮人」。當這些孩子在幼年時期開始發展社交,他們也更容易被同齡人排斥在外。我們不難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一些缺乏同理心的孩子。
  • 精神病早期症狀有哪些 小心這些因素導致精神病
    以為別人都在議論他;不吃、不喝,認為有人想要加害於他;有時甚至會出現幻視、幻覺的症狀。3、睡眠障礙。逐漸或突然變得入睡困難、即使入睡也易驚醒或睡眠不深,徹夜失眠多夢或睡眠過多。這是精神病的前期症狀之一。4、性格突變。原本活潑開朗、熱情好客的人,突然變得對人冷淡,與人疏遠、孤僻不合群,生活懶散,不守紀律。對任何事情都沒有了往日的激情。5、行為詭異。
  • 蒙克:全球疫情中的「同理心赤字」與集體行動困境
    哈丁(Hardin)認為,「集體行動困境」是由於公共資源具有非排他性和競爭性的本質屬性,導致治理面臨「公地悲劇」的威脅。「囚徒困境模型」(Prisoners'' Dilemma)說明,由於行為主體雙方或多方之間缺乏交流與溝通,個體採取對個人有利的決策,致使最終結果並非對各個主體均有利。
  • 高考作文猜題、優秀作文點評:《「硬核大爺」的同理心》
    而我們進一步發掘「勿需讓座」的深意,又能感受到溫暖與感動:自尊自愛,而又愛人,多可貴的「同理心」!有這樣的長者在,代際關係如何不和諧?【點評:結合材料,稍加詳述,提出觀點,概括精到】同理心是現代交際情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
  • 【真實案例】見證同理心的力量——護患關係領域的同理心實踐
    】學員《同理心的力量》認證講師同理心教練醫務工作者非暴力溝通踐行者、傳播者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卡爾·羅傑斯曾說:「如果有人傾聽你,不對你評頭論足,不替你擔驚受怕,也不想改變你,這多美好啊······每當我得到人們的傾訴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並繼續前進······這真神奇啊!
  • 同理心能力探究?
    為什麼會想到這個話題,源於自己再次看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的觸動,在回顧自己成長的痕跡中,很多時候的言行或許就是因為缺乏同理心而帶來的選擇,這使得我非常想深入思考下為何自己沒有形成這種能力,這種能力的形成是否存在某種培養模型。
  • 新十年人才變革趨勢及同理心制勝法則
    同理心:新十年蓬勃發展的致勝法寶從上述中國企業高管的關注重點來看,新十年,要想確保組織有效對抗不確定性,保持業務與員工的蓬勃發展,就需要把人性化和經濟方面的指標都納入考慮,給予充分的人性關懷,將對長遠未來的責任置於短期盈利之上,並為人們創造可以令他們盡情施展才華的空間
  • 撩女人的聊天技巧:掌握同理心
    兩性相處中,常常會提到「同理心」這個詞。那麼,什麼是同理心呢?同理心即設身處地地對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的認知性的覺知、把握與理解。通俗來說就是會換位思考、理解他人、會傾聽、情商高。在和異性相處聊天時,一個男人如果掌握了同理心,那麼撩動一個女人就是很容易的事情。
  • 同理心和共情能力很強的星座,別人的苦難,他們似乎能感同身受
    好像別人的遭遇,別人的痛苦,他們也能感同身受一般主筆:Miya同理心和共情能力強的一類人,總是容易心軟的一類人,看到別人吃苦受罪的時候,他們仿佛能夠感同身受一般,好像那個遭受磨難的人是自己一樣,哪幾個星座是這類人呢?
  • 同理心媽媽帶大的孩子是什麼模樣?難過傷心均被讀懂,過得很開心
    其實並不會,這裡面的問題不在於孩子,而在於父母,缺乏同理心的父母,是無法真正理解孩子的心聲,也無法建立健康積極的親子關係的。「同理心」是什麼同理心就是,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地去理解他人,作為父母,只有擁有了同理心,才能更好地和孩子溝通,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愛。
  • 還記得《葉問4》那個雨林精靈嗎 | 孩子健康成長少不了同理心
    從自然教育看同理心培養    同理心(Empathy)主要是個體對他人的情緒狀態感知想像基礎上,體驗他人在特定情境中有什麼感受的心理過程。換句話說,我們平時需要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雖然很多時候同理心主要用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但我這裡把各種自然界有生命的動植物都納入進來。
  • 臺媒:沒有苦民所苦的同理心,蔡英文註定失敗
    她說:臺當局努力3年,今年減稅讓很多人有感,環境也改善了,臺商回臺投資已有4500億新臺幣,臺灣現在也沒有口蹄疫,是臺當局三年拼出來的……民進黨去年「九合一」選舉失敗,是因為有些成績還沒有表現出來,「再給我4年,會讓臺灣脫胎換骨」。
  • 設計女神江欣宜:好作品源自同理心
    儘管我們在豪宅設計上有相當豐富的經驗,不論是選材還是人體工學,我們都能做到很好,但那些都不一定是他們要的。 在這個項目中最難做到的其實是「同理心」。這恰恰是駕輕就熟的設計師容易喪失的東西。如果設計師缺少同理心的話,很難做到讓客戶滿意的設計。
  • 都知道培養高情商要「同理心」,為何沒效果?是你同理方法沒用對
    有很多家長都曾私信諮詢自家孩子在外界交往中遇到的問題,而很多情況下都是缺乏同理心導致的,對於同理心的培養我們一直都是在強調,但是仍有很多家長們發現並沒有產生理想中的效果。很多人容易把同理心和同情心相混淆,在這裡再次點明,這兩個能力並不可相提並論,同理心並不是簡單地對他人的遭遇表示安慰,而是一種更為深層次的理解。可以說,同情心只是一種憐憫情緒的表達,是對他人的遭遇表示一種語言上的安慰,但是在心理層面並沒有進行一個互通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