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有很多的講究和習俗,其中,單就拜年而言,不僅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也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的「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電話簡訊拜年、微信網絡視頻拜年等。如在單位上班的時候,一般安排在上班的第一天組織團拜,大家齊聚在會議室或辦公室的走廊,領導和同事們互相拜年問候,既簡單也有年的味道,真是一種很好的形式。
拜年的時間一般為初一至初五,過了臘月初八,開始走親訪友,被視為是拜早年,而在正月初五以後、十五之前走親訪友為拜晚年。早年和晚年都屬避免遺憾的應急或補救性質,民間有諺語: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叫「年」的怪物,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出來,挨家挨戶地殘食人群。人們只得把肉食放在門口,然後關上大門,躲在家裡,直到初一早上,人們開門見了面,伏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未被年獸吃掉。
作為歲首朝賀,古已有之,秦漢以來,乃大盛。東漢崔寔在《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謂正旦,……潔祀祖禰,進酒降神畢,……子婦曾孫各上椒柏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官府僚屬亦往來拜賀。《後漢書·吳良傳》:(良)初為郡吏,歲旦與掾吏入賀(太守)門下。
至南北朝時期,則「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闢山臊惡鬼。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見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
到宋代,拜年不僅是民間普通百姓祝賀新年、交流思想、增強家族團結的一種形式,也是上層社會聯絡感情、擴大人際關係的一種手段。據北宋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云:「正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記載:「士大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民間親友之間的拜年大多是出於真心實意,希望親人在新的一年事事如意。上層社會拜年則更多是一種禮節性的交往,並且士大夫已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係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清波雜誌》裡所言的「名刺」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到了明代,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其賀年片設計更加完美、精緻,帖上不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還寫上了「新年快樂」「吉祥如意」的祝辭。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即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清人藝蘭主在《側帽餘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點石齋畫報》中的清朝官府新年團拜圖就是清朝官員集體拜年活動的記錄。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此外,清代的賀年片稱為「拜帖」。拜帖奉送時,要放人一個精緻的錦盒,以表示隆重。這個錦盒叫做「拜盒」。如果登門拜訪,主人在前,僕人抱著拜盒在後。那拜盒上系有紅緞,顯得氣派、莊重而又喜慶、熱烈。
民國以後,開始有了印製的賀年片,其內容格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只有「恭賀新禧」等字。
說起我們小時候在太原老家的拜年,也挺有意思。舊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間稱過年,為區別於公曆元旦,後來又稱過大年。舊日,臘八節過後,太原老家人就忙著準備過年了,氣氛一日濃似一日,忙年忙年,指的就是這一段時間。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為大掃除之日,俗稱「胡打掃日」。從這天以後,年事準備工作達到高潮。過去太原有一段謠諺:「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趕做活,二十七去趕集,二十八糊貼扎(貼扎,指各種對聯、年畫、窗花、門神等),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餃子。」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有的家裡養了一年豬羊雞的,也忙著宰殺。還有就是蒸饃饃,熘糕面,包油糕,炸麻花,準備年夜飯。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將室內外打掃一遍,即開始整點新衣帽,包餃子,準備迎神的香、燈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都會通宵不眠,俗稱「鏖歲」。雞鳴之時,開始焚香、燃燈、擺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後合家互相拜年。兒童向長輩叩頭拜年,長輩則賜以壓歲錢,以取吉利。
小的時候,感覺在農村過年較之都市也是別有風情。我老家太原一帶,除夕要壘旺火、捆旺草,門上插松柏葉。要過年了,旺火柴要早作準備。最好是用幹木材棍鋸成兩尺長短,一劈兩半,在院子中間先用兩塊老磚立起來,再以「井」字型,一層一層地往上碼木材,待壘到一人高左右,在「旺火」的底部,還要準備一些易燃的柴火,作為引火柴用。中間插入松柏枝,點燃時噼哩叭啦地作響。這「旺火」一旦點燃,剎時滿院飄起清香,火焰沖天,預示著家丁興旺發達。還有的用煤炭塊壘成塔狀,子夜鐘聲響過,點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徵日子過得「旺火」。年初一,還有吃煮南瓜的風俗,謂「吃翻身瓜」。在年終時,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內,用以祭祀祖先,俗稱「隔年撈飯」。初五之前,是不打掃衛生的,初五,也叫破五,就可以隨意灑掃庭院、清理垃圾了,俗稱「掃窮上」。
按照傳統習慣,太陽出來之前就要吃罷早餐。早飯之後,出門拜年,親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點頭,互道吉祥話語,無非「恭賀新禧」、「恭禧發財」、「一年如意」之類。
小的時候,不像現在有手機電視網絡的很發達,那個時候也沒有什麼娛樂活動,但大年初一早上的拜年,卻是一大樂趣。早上起來先穿上新衣服,首先要給爺爺奶奶、父親母親拜年,然後到院裡點著「旺火」,放第一響鞭炮,然後就是打開街門。如果天正下雪,地上是厚厚的白雪,門楣上掛的是紅紅的燈籠,大門上貼的是香墨未乾的對聯。鄰居各家院裡的「旺火」映紅了周邊的門窗牆壁和大樹,在此起彼伏的禮花鞭炮聲中,越發顯得年味濃重。然後,約上幾位本家子弟或同窗好友,去給村裡本家輩份大的人去拜年。
還記得給本家一個王太爺爺家拜年時的情景。當我們在門外高聲喊道「太爺爺好!我們給您拜年來了!」他就會在屋裡高聲答應,「好!好!叩頭要響啊!讓太爺爺能夠聽得到!」
那時候小,不知就裡,一進門就對著太爺爺家的家譜跪下,連續叩三個響頭。雖然地下墊著草墊子,但真要叩出響聲來,也會把頭叩得生疼。幾個孩子為了看誰叩得響,便用上了勁,腦門都叩紅了。後來幾年,有的本家就不讓孩子去給給太爺爺拜年了,怕把腦袋叩壞,但我還是堅持了下來。
太爺爺在裡屋住,門上掛著個棉布簾,在外面叩頭再響,裡面實際上是聽不大到的。可能就是老人家的一句玩笑話,並不是非要孩子們叩頭叩的山響,但孩子們不懂事,可就當真了。
進了屋,太爺爺會招呼孩子們脫鞋上炕,邊讓吃柿餅、瓜子什麼的,邊給每人的衣兜裡抓一大把花生、核桃、柿餅、黑棗、瓜子,再問問都是誰家的孩子之類的話。玩了一會兒,我們就下炕去另外一家了。記得有一年去拜年,太爺爺也是把糖果之類的給裝滿了衣袋,還破例給了我五分錢。因為老人是從來不給錢的,只給東西吃,所以給我的印象也比較深刻。到了吃午飯的時間,本家也就基本上拜完年了,在回家吃餃子前,衣服口袋裡都是鼓鼓囊囊的,拜年的押歲錢也能有個塊兒八毛的,心裡甭提多高興了。
當然,除了本家外,還有就是村裡比較要好的,或者是走的比較近的人家,一般也要去拜個年。因那個年代各家的家境不同,有的過年的時候還能置辦一些糖果雜貨的,有的只能是買得起糖豆豆,家裡實在也是沒有什麼好吃的東西,說吃了上頓沒下頓有點兒誇張,但日子過得確實緊巴。其中有個同學家裡看上去就是一貧如洗,我們去了後,就紛紛把自己拜年時所拿到的東西掏出一些來,分一部分大家一起吃。總的感覺,一群孩子們湊在一起,從東家出來直奔西家而去,樂此不疲,一大早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到吃午飯的時候,也沒有飢餓感。實際上,拜年的過程也是和同學朋友一起玩耍的過程,也是有機會走進別人家裡最好的時機,特別是平時不大來往的人家,此刻也可以大大方方地進去,包括一些女同學的家裡,平時不大好意思去,過年的時候就可以名正言順地進去了。想想過年從一大早開始起,就是在這家吃了那家吃,嘴就沒有怎麼停過,這實在是一段快樂的時光。
人的一生過得真快,一年也是冬去春來,轉眼又要到春節了。今年因疫情的原因,大多數的人都要居家過年。不出遠門,完全可以通過手機等現代化的通信工具進行拜年,以表達自己的感情。一年了,哪怕是一句問候的話,一個表情,一個紅包,都表達出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感情、一種友情和一種親情。
讓春節拜年的這種形式傳承下去,源遠流長,讓我們開開心心地過個好年!
好書推薦:春節(山西卷)
點擊以下文字連結,閱讀春節系列:
山西舊志記載中的春節
黃土地上鬧新春——山西春節民俗巡禮
中國年最早發源於山西(三)年的民俗
中國年最早發源於山西(二)春節的由來
中國年最早發源於山西(一)年的由來
與過年有關的鄉愁
老照片 | 1979年在工廠加班的特別春節
一九七二年的春節供應
年味——曾經的爆竹聲聲
大同人年俗點滴錄
兒子回來才是年
那年 那月 那時 那永遠忘不了的童年的春節
故鄉的年味
忙年
崢嶸歲月 | 文革時期的革命化春節
過年
那時那年……
大年初一「燒懶香」
昨夜新收壓歲錢
童年的除夕
晉源的隔年撈飯
記憶中的年畫
雜記 | 閻全英:寫在春節之時
追尋過去年代裡的濃濃年味
年畫的溫馨回憶
春聯是一雙亮晶晶的眼睛
晉源的「年氣氣」
回家過年
那些年,春節要做的事
重溫年味兒
山西年俗裡的那點講究,很美好
山西憶舊 | 1978年春節買豬頭祭祖的曲折經歷
童年春節放炮趣事
臘月的味道,舌尖上的記憶
過年說說「天地爺」
記憶中的「忙年歌」,一部實用的春節生活指南
山西年文化的變遷
小夥伴們,還記得小時候的年麼?
山西地域文化與山西春節民俗
雋永的年味,時代的印記
舌尖上的春節,那些揮之不去的美食記憶
美爆了的太原除夕夜景,你一定猜不出這是哪裡
大年初一講究多,趕緊提前學習學習
山西各地除夕民俗,團圓與歡慶的故事
年前年後那些老輩們傳承下來的講究和說道
異彩紛呈的山西春節民俗
年味漸濃,年是什麼?什麼又是年味?
進了臘月便是年……
山西人的窗花,剪出幸福剪出美
山西年畫,用斑斕色彩描繪一年的幸福和希冀
回憶在三線廠裡過春節的那些日子
晉源的年味,轉眼六十年的回憶
記憶中的年夜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