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總決賽落下了帷幕,作為中立球迷,無論是廣東男籃還是遼寧男籃奪冠,中立球迷都會為他們感到開心,因為這兩支球隊確實為我們獻上了一支非常精彩的比賽。然而易建聯的無對抗受傷,讓球迷非常的揪心。作為男籃的老大哥,易建聯受傷不僅僅是廣東男籃的損失,更是中國男籃的損失。
今年10月即將年滿33歲的易建聯,如今已經是CBA國內球員的老大哥了。考慮到內線球員身高體重對身體的磨損更大,職業生涯壽命相對較短,而且易建聯近些年又是參加CBA聯賽,又是代表國家隊徵戰國際賽事。這次無對抗受傷,並且似乎是跟腱部位,易建聯的傷病實在讓球迷感到擔心。
我們還在期盼著易建聯能夠帶領中國男籃重回巔峰,卻不得不承認這位曾經的「追風少年」如今也是傷病累累,這次受傷之後,恐怕自身狀態難回巔峰。那麼我們不得不面臨一個嚴峻問題,後易建聯時代,中國男籃誰將成為「老大哥」,扛起重任?中國男籃核心該轉向後衛嗎?郭艾倫能否成為那位人選?
我們必須承認亞洲人身體素質相對歐美球員差一些,因此我們中國男籃歷代核心大部分都是內線中鋒球員,我們只能依靠的是身高,內線腳步,柔和的手感。從早期的穆鐵柱,宋濤等人,到後來王治郅,姚明,巴特爾,以及易建聯,中國男籃的核心一直是中鋒球員。
然而近些年,我們發現我們的中鋒似乎「後繼無人」了,曾經我們認為的「天才球員」王哲林,周琦,胡金秋等等,如今發現只能在CBA舞臺上大殺四方,但在國際舞臺上,比起他們的前輩相差甚遠。現役的這幾位年輕中鋒,其實也並不年輕了,他們大多數技術不如曾經的前輩,基本功不夠紮實。同時他們在球場的作風,也不如前輩們強硬,果敢,這也是近些年我們男籃中鋒逐漸凋零的原因之一。
同時我們發現在CBA舞臺上,我們男籃的一些後衛球員表現越來越出彩,甚至不比一些外援差。比如郭艾倫,孫銘徽,趙睿,趙繼偉,方碩等等,那麼不禁要問:我們男籃的未來核心,是不是可以轉向後衛?
這個問題其實深思熟慮許久,個人答案是:不可以。
國內最頂尖的後衛是郭艾倫,這一點應該是大部分球迷公認的,甚至被稱作是「亞洲第一控衛」,他的速度,突破,攻守轉換能力都是國內最頂級的。然而這些都不夠,比起歐美球員,我們最頂級的速度,轉換能力還是比不過他們。這一點我們也必須承認。我們唯一的優勢就是像當初的姚明,王治郅那樣,比他們高大,比他們技術好,投籃手感比他們柔和。
然而如今籃球的發展朝著小球發展,各支球隊越來越重視三分球,中鋒的作用正在被弱化,我們國內CBA的趨勢也是如此。因此得出了一個並不成熟的結論:小球時代,球員身體素質將進一步放大,因為快速反擊奔跑,體力與速度要求更高,這對我們男籃非常不利。如果我們男籃未來想要在小球時代走出一片天地,除非我們有多個神投手。可是看看我們球員在國際舞臺的畏手畏腳的表現,以及在總決賽舞臺上罰球表現,對此真的不敢奢望。
結論:中國男籃未來想要在國際舞臺走得更遠,需要郭艾倫這樣的「亞洲第一控衛」,更需要曾經的姚明,王治郅那樣技術性中鋒,而後者則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