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鎮江西津渡老街,隨時都有驚喜出現,在這裡,無論什麼時間地點,只要遇到困難,都會有志願者出現,這些貼心的幫助,讓這條千年老街始終充滿著溫暖和靈動。
在鎮江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除了遊客,這裡出現最多的就是各種各樣的公益志願者。他們常年義務為遊客服務,成為這裡一道獨特的風景。在西津渡,公益傳統的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那時的西津渡是長江下遊的重要渡口,那裡在長期戰亂之中,人們逐漸形成了守望相助,共渡難關的意識。
「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宋代王安石這首詩中,「京口」指的就是西津渡。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位於江蘇省鎮江市西北部,背靠長江,南臨雲臺山,佔地面積約60萬平方米。一千多米長的小碼頭街,是當年依山而建的碼頭棧道演變而來,至今依然保留著各個歷史時期的遺蹟。可謂「唐宋元明清,一眼看到今」。
三國時,西津渡是東吳的軍事重地。隋唐時,大運河開通,在此與長江交匯,使得這片水域加倍繁忙,成為溝通四方的咽喉要道。便捷的交通,給西津渡帶來了財富和活力,也帶來思想和文化的交融。歷史上,北方士族數次衣冠南渡,有一半人在此上岸,又為這裡帶來了中原文化。
周文王的兩位伯父泰伯和仲雍從中原來到了江南,把「仁義」的種子撒到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千百年來,作為兵家必爭之地的西津渡,經歷過數百次戰爭,人們在多次家園被毀與重建中,更加深切地懂得,互相幫助,彼此珍惜的重要。
長江給西津渡帶來勃勃生機的同時,也伴隨著無盡的災難。過去,鎮江段是長江中下遊水勢最為險惡的地方,礁石眾多,惡浪滔天,常常造成船難。為求生計奔波於風口浪尖的人們,只能把求生的希望寄託於神仙保佑。
這座建於元代的昭關石塔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據說,當年人們過江前都要來此拜佛,以致道路擁擠不堪,難以通行。於是,這座過街石塔便應運而生。人們相信,只要心存善念,多行善舉,無須叩拜,只從石塔下走過,便是虔誠禮佛了。
南宋時,鎮江知府蔡洸加強渡口管理,動員大家相互幫助,救助船難,他的倡議很快得到支持,老街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水上救助組織「水上救生會」。「利、涉、大、川、吉」五條紅色大船,平時免費渡客,難時救險救災。
「紅」象徵著火,就是十萬火急;「紅」象徵著鮮血,人命關天,船頭有大鑼,鑼一響,其他的船都要讓開,相當於警報。紅船的出現保障了過江安全,所有船客只要有能力,都會自覺留下豐厚的船資,貧苦百姓則自願上船做工出力。在於天災人禍的抗爭中,人們更加懂得生命的珍貴,也更加珍惜這份愛的付出和善的儲蓄。
水上救生會從宋朝一直持續到清朝嘉慶年間。相互幫助,共贏共生的理念,不僅在西津渡代代傳承,還隨著紅船傳播到沿江各地。水上救生會就像一顆愛的種子,在眾人的呵護與培養下,在西津渡古街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它的枝枝葉葉散發著善良和仁愛的光芒,庇護著孤苦無依的難民,也讓世世代代的西津渡人,懂得了守望相助的珍貴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