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9月11日消息,為貫徹落實《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心理健康促進行動有關要求,加大抑鬱症防治工作力度,鼓勵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地區探索開展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了《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
方案確定了試點地區到2022年的工作目標,包括公眾對抑鬱症防治知識知曉率達80%,抑鬱症就診率提升50%、治療率提高30%,非精神專科醫院醫師對抑鬱症識別率提升50%等。
方案明確了六項重點任務。一是加強防治知識宣教。要求試點地區加強部門協作,採用多種宣傳手段和渠道,廣泛開展抑鬱症防治知識科普宣傳。二是開展篩查評估。要求醫療衛生機構、體檢中心、高等院校等通過線上線下多種形式,開展抑鬱症篩查。三是提高早期診斷和規範治療能力。要求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婦幼保健院、中醫院等開設精神(心理)科,加大對非精神專科醫師的培訓,提高抑鬱症識別和診療能力。四是加大重點人群幹預力度。針對青少年、孕產婦、老年人、高壓職業人群,分別提出心理健康服務措施。五是強化心理熱線服務。要求將心理援助熱線建設成為公眾進行心理健康諮詢、求助、疏導、危機幹預、轉介的便捷平臺。六是及時開展心理幹預。要求各地建立健全專業化心理危機幹預隊伍,在突發事件發生時及時組織開展心理疏導和心理幹預。
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
為貫徹落實《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心理健康促進行動有關要求,加大抑鬱症防治工作力度,遏制患病率上升趨勢,鼓勵社會心理服務試點地區探索開展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標
到2022年,在試點地區初步形成全民關注精神健康,支持和參與抑鬱症防治工作的社會氛圍。公眾對抑鬱症防治知識的知曉率達80%,學生對防治知識知曉率達85%。抑鬱症就診率在現有基礎上提升50%,治療率提高30%,年復發率降低30%。非精神專科醫院的醫師對抑鬱症的識別率在現有基礎上提升50%,規範治療率在現有基礎上提升20%。
二、重點任務
(一)加強防治知識宣教。在試點地區各級黨委政府領導下,衛生健康、宣傳等部門加強協作,採用多種宣傳手段,利用影視、媒體等多種渠道,廣泛開展抑鬱症科普知識宣傳。醫療衛生機構加大抑鬱症防治科普宣教力度,拍攝製作專業權威且通俗易懂的抑鬱防治科普宣傳片,普遍提升公眾對抑鬱症的認識,減少偏見與歧視。充分發揮專家隊伍作用,深入學校、企業、社區、機關等,開展抑鬱症相關公益講座。在公共場所設立或播放抑鬱症公益宣傳廣告,各社區健康教育活動室(衛生服務中心)向居民提供科普宣傳資料。
(二)開展篩查評估。醫療衛生機構使用PHQ-9量表,開展抑鬱症篩查,通過建立微信公眾號、APP客戶端等形式,為公眾提供線上線下抑鬱症狀況測評及評分說明和診療建議等。各類體檢中心在體檢項目中納入情緒狀態評估,供體檢人員選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結合實際工作開展重點人群心理健康評估。對發現疑似抑鬱症患者,建議其到精神衛生醫療機構就診。精神專科醫院結合各類主題日、傳統節日宣傳活動等,組織開展抑鬱症篩查。綜合醫院提供自助式抑鬱症測評設備或公布測評微信公眾號,供就診患者開展自助式心理健康狀況測評。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
(三)提高早期診斷和規範治療能力。各級醫療衛生機構要規範、持續開展抑鬱症防治等相關知識培訓。加大對非精神專科醫院醫師的培訓,提高其識別抑鬱症的能力,並及時轉診。推動綜合醫院與精神衛生醫療機構開展聯合門診或遠程會診。婦幼保健院、中醫院要開設精神(心理)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藉助醫聯體等服務形式,與精神衛生醫療機構建立緊密的協作機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將抑鬱症防治知識納入社區醫生繼續教育必修課程,使社區衛生服務站(鄉鎮衛生院)全科醫生有篩查識別抑鬱症的能力。精神衛生醫療機構依託醫聯體,將專家服務下沉至基層,為社區(村)抑鬱症患者提供科學診斷,制定治療方案。精神衛生醫療機構開闢疑難抑鬱症患者診療綠色通道,及時收治疑難患者。對社工和護理人員開展抑鬱症照護與家屬輔導技能培訓。
(四)加大重點人群幹預力度。
1.青少年。中學、高等院校均設置心理輔導(諮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配備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中學、高等院校所有學生的必修課,每學期聘請專業人員進行授課,指導學生科學認識抑鬱症,及時尋求專業幫助等。
2.孕產婦。將抑鬱症防治知識作為孕婦學校必備的科普宣教內容,提高孕產婦及家屬防治意識。將孕產期抑鬱症篩查納入常規孕檢和產後訪視流程中,由經過培訓的醫務人員或社工進行孕期和產後抑鬱的篩查追蹤。鼓勵精神專科醫院、綜合醫院精神科與婦產科及婦幼保健院等醫療機構以聯合門診或遠程會診的形式,為孕產期婦女提供專業支持。
3.老年人群。精神衛生醫療機構指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結合家庭醫生籤約服務、老年人健康體檢,每年為轄區老年人開展精神健康篩查,對於經心理測評有抑鬱情緒的老人提供心理諮詢和及時轉診。
4.高壓職業人群。機關、企事業和其他用人單位將幹部和職工心理健康作為本單位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創造有益於幹部和職工身心健康的工作環境,聘用專兼職的精神心理專業人員。制定並實施員工心理援助計劃,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評估、心理疏導與諮詢、轉診轉介等服務,提高職業人群抑鬱症防治水平。對處於職業發展特定時期或在易引發抑鬱問題的特殊崗位工作的幹部和職工,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導及心理援助。
(五)強化心理熱線服務。依託精神衛生醫療機構或12320公共衛生公益熱線、社會心理健康服務機構等專業力量,以市為單位至少建立1條24小時提供公益服務的心理援助熱線。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多種形式,加大心理援助熱線服務的宣傳,擴大熱線服務的社會影響力。將心理援助熱線建設成為公眾進行心理健康諮詢、求助、疏導、危機幹預、轉介的便捷平臺。定期組織對熱線接線員的培訓和檢查,每名接線員每年至少接受2次培訓,每月至少接受1次檢查。
(六)及時開展心理幹預。建立健全包括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心理諮詢師、社工等在內的專業化心理危機幹預隊伍,每年開展不少於2天的專項培訓和演練。在重大傳染病、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發生時,組織開展心理疏導和心理幹預,及時處理急性應激反應,識別高危人群,預防和減少極端行為的發生。
試點地區衛生健康部門要牽頭成立專家工作組,對特色服務工作提供技術支持和指導。開展多層次的抑鬱症防治技術培訓,提高抑鬱症防治水平。
(封面圖來自:攝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