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山關將軍廟考

2021-02-12 印象本溪

在本溪縣連山關鎮摩天嶺村花家堡子,有座廟後溝南山,半山腰處,有一座將軍廟,廟的南面山腳下起築石階,曲折而上,迴環於林間,通向山門。進得山門,見正殿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殿內供奉著釋迦摩尼佛和地藏王菩薩等多尊佛像,東西兩壁上則彩繪十八羅漢像。正殿東南約5米處是間偏殿,據看廟居士哈恩久先生介紹,此為東偏殿,供奉的佛像本是山頂一塊自然生成、凸起如人形的石柱,遠望如佛菩薩,站在山上俯瞰世間,於是人們就將其雕刻成佛像,並為之建起佛殿以遮風擋雨。清代時,這裡曾被叫做「石佛寺」,石佛,指的應當就是東偏殿裡的這尊佛像。

東偏殿西南約3米處的自然巖石上,立有佛塔,塔身為7個圓石柱由下向上、由大到小地依次疊壘起來,每兩個石柱之間以1塊四角向上翹起的方形石板相隔,石板共計6塊,板、柱共同構成了一座別具特色的七層佛塔。據悉,原來的石佛、石塔在文革期間均被砸毀,公元2000年重修廟宇時,居士請工匠將佛像粘合修補、塗彩重塑,石塔則按原貌打造石柱石板、重新立起,石塔最底層的石柱和石板乃是老塔遺存。梁志龍先生認為,石塔形制具有明代佛塔砌築特徵,新塔是按舊制修復的,日本學者在上世紀初考察過將軍廟,也曾對此塔有過記述。

山門西側,殘存半塊石碑,為上半段,碑上文字已磨滅不可讀,依稀見人名,或為功德主。將殘碑翻轉,則鐫字清晰,題為《重修觀音寺記》,立碑於乾隆二十一年(1756)。其碑文如下:「嘗聞古雲,日中則昃,月盈(碑殘,本行餘字闕失,下文遇此情況即注「下闕」)焉。予於雍正壬子年間蒙(下闕)明之盛時,以是勝概可觀(下闕)儒就釋,遊於是山,相以為(下闕)不期年,而菩薩從新其像(下闕)志氣日微,無能為矣(下闕)財,復將焚毀舊址重建,(下闕)葺橋路之崩頹,以解(下闕)大清乾隆二十一年十(下闕)」。殘碑西側,是近年立起的功德碑,上面鐫有碑文和功德主,碑文末寫著,「乾隆二十一年十月十五日,李逢泰拜撰」。哈恩久先生說,這是公元2000年時,寺廟重建,舉辦廟會,李逢泰的第五代孫聞知,特地從市區趕至,送來其祖為廟撰寫的、完整的碑文,將殘碑碑文與之進行比較,也是非常符合的,且可知每行下闕29字左右,殘碑當為原碑的四分之一。

按照完整碑文所記,李逢泰在雍正壬子(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年間曾到此山遊覽,只見到「大士石像」和明代隆慶年間的石碑而已。所謂「大士石像」,就是今日東側殿中的石佛。「大士」應指「觀音大士」,碑文的題目也寫得明白,此處是「重修」後的「觀音寺」。又有「隆慶石碑」,隆慶是明穆宗朱載垕的年號,時間從公元1567年至1572年,可見,此處當有古廟修築於明代。就在雍正十年李逢泰遊覽此山之後不久,有僧人法號通巖,「好學佛道,棄儒就釋」,在這裡結廬而居。通巖和尚將「大士石像」整飾一新,又修築佛堂六間。後來不幸發生火災,燒去了三間佛堂。通巖的徒弟法號心則,又與眾善信募資重修殿宇,並在其中供奉碧霞元君。同時,修繕附近損壞的橋、路,又蓋起三間茶棚於路邊,為過往行人提供歇腳喝水的服務。

或許有讀者質疑,此碑文不是從原碑上抄錄的,而是從今人手中得來,能是真實的嗎?筆者認為,真實。清代朝鮮使臣對於將軍廟(當時稱「娘娘廟」)和這通乾隆年間所立石碑有確切的記載,且與今日所見碑文也相符。如樸齊仁在嘉慶五年(1800)出使北京時,途經連山關,見「山頂有叢祠,即所云娘娘廟也」,於是在峰前停轎,「攀壁而上」。這明顯符合將軍廟的地形特徵,且連山關境內朝鮮使臣貢道所經,「山頂有叢祠」的,也只能是將軍廟,故嘉慶年間此處已稱「娘娘廟」。最重要的是,樸齊仁記載當時廟中立著兩通石碑,一通記錄著施主姓名,另一通鐫寫著「重修記文」,明白寫著「乾隆年間」立碑,且「通巖上人曾居此地」,還有「碧霞元君之稱」。這與廟中殘碑和李逢泰的五代孫送來的碑文都是符合的,也可互為佐證。

樸齊仁又記:這裡廟只有幾間,且都傾頹,塑像頗多,「或抱孩兒,或弄孩兒,又有一像,抱九個孩於懷裡,負三個孩於背上」,這把孩子又抱又背的神像,應該就是碧霞元君。明清時,碧霞元君在東北地區影響甚大,香火旺盛。人們認為這位善良的女神有求必應,如明代王錫爵《東嶽碧霞宮碑》載:「元君能為眾生造福如其願,貧者願富,疾者願安……未子者願嗣……而神亦靡誠弗應。」由此可知,碧霞元君在民眾心中,求子也是誠心必應,很靈驗的。資料記載,有的碧霞元君祠,神座前擺放著許多金色的泥娃娃,供那些求子嗣的人抱取。求生男孩者就抱金男娃,求生女孩者則抱金女娃,並要向廟裡交錢。若日後得子,就要給泥娃娃披紅掛彩,送回廟裡,同時要向碧霞元君進香還願。直至今日也有很多人到泰山求子嗣,因為碧霞元君的道場在泰山。也正因此,碧霞元君俗稱為「泰山娘娘」,故而元君所在的廟被稱為「娘娘廟」,也在情理之中。此殿窗外有一奇怪塑像,丈夫相,手持短梃,瞎一隻眼,瞪著僅存的那隻大眼睛,坐在地上。廟東面的房屋中供著一尊金像,或即石佛。廟西有高閣,懸掛著小鍾。廟後是僧侶居處,砌有火炕。

有趣的是,朝鮮使臣好奇的雙眼和勤奮的記錄,讓我們得以知悉清代遼東廟宇的一個特點——廟前立杆。就如這座當時的「娘娘廟」,廟前左右立著兩個紅漆大柱,高10至13米,柱頂懸掛著青布小旗,一面旗上寫著「風調雨順」,另一面則寫著「國泰民安」。旗不是天天掛,而是逢「朔望則懸之」,即農曆每月初一和十五這兩天才會懸掛。據載,當時的關帝廟和其他廟宇祠堂之前,都如此立有大小高下不同的「彩紅竿」,功用是為了祈禱。

清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日軍在朝鮮戰場上取得勝利後,於十月攻入中國東北,並攻陷盛京東南重鎮鳳凰城。危急時刻,聶士成將軍受命堅守摩天嶺。在英勇有效地防禦日軍瘋狂進攻後,聶將軍趁天降大雪,夜襲日軍駐地,迫使日軍撤退,隨後又與其他將領一道,連續大敗日軍,取得了令朝野振奮的戰果。在傳世的《聶士成東徵日記》中記載,聶將軍時受清軍統帥宋慶「飭令移守摩天嶺石佛寺」,在摩天嶺地區的寺廟中,只有本文所述之廟有「石佛」,所以此時此廟或已由「娘娘廟」改稱「石佛寺」了。有人考證,聶將軍當年就是以石佛寺為指揮所。這極有可能。然則今人多以為,因聶將軍曾駐此廟,故廟得名「將軍廟」,這卻又是值得商榷的。

筆者考證,「將軍廟」之稱在明代就有。萬曆二年(1574),朝鮮使臣許葑在出使途中記載:「至連山關……又過將軍廟,廟在山隅高處。」其接下來的行進路線是夜宿甓洞,第二日翻過大高嶺(摩天嶺),過韓家墳,穿過甜水站。按這條線路,連山關境內「廟在山隅高處」與前文「山頂有叢祠」一樣,說的只能是如今的將軍廟,故而此廟在明代就已稱「將軍廟」了,不過,那時尊奉的「將軍」,乃是關羽將軍。總之,此廟明代稱將軍廟,清代稱觀音寺、娘娘廟、石佛寺,今日又復其本名「將軍廟」,但無論廟名怎樣變化,將軍廟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明代,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相關焦點

  • 閬中至天宮院高速路上有「將軍廟」隧道,將軍究竟是誰?
    說具體點,是否過境將軍廟所在地區?這個很難回答:一是時間太久遠,相隔約1800年;二是又不是什麼重大歷史事件;三是有關廟的文字資料,除了當代閬中縣誌上有其廟名外,其餘幾乎是空白。只能用一些其他文字材料作為佐證,作一些推斷論定。首先,我想到了陳壽的《三國志》,它是正史。
  • 【民風民俗】賀重修關聖帝君廟
    作者:水風景    編輯:劉彥汷本文成稿於2011年關聖帝君廟重修竣工賀廟之後     關聖帝君,英風萬古大義參天,以振綱常普濟萬載;精忠大義炳若日星,護國保民功同天地。然廟宇之設,神聖所憑依,亦眾庶所瞻仰也。吾土初名攻則崗,後稱東駱駝。村西舊有關聖帝君廟一所,由來久矣。廟坐北朝南,西阻虎頭大道,東佑村民鄉親。廟宇香火盛而香客眾。逢節度歲,初一十五,鞭炮連鳴,焚香祭爵,消災祈福,人人拜謁,家家供奉。其創建之始無由可考,但代遠年湮,屢次修葺。
  • 江南餘杭——凌統將軍廟
    凌統將軍廟    餘杭古鎮苕溪岸邊木香弄口,原來有一座廟宇,靠溪面市,鬧中取靜。
  • 牛氏廟關老爺傳奇
    牛氏廟關老爺傳奇  仁達牛氏廟,牛氏廟,廟是非常有名的。最多的時候,有過三十六座廟。最有名的還是關帝廟。但關聖殿裡的關公大顯神威,和日本鬼子抗衡,抵擋日本鬼子的狂轟濫炸,保護家園,護佑村民的故事卻是永遠刻在人們的心裡,代代相傳。牛氏廟村的王桂英在他的《父親》一文裡有過生動的講述(有修改)。
  • 連山易
    《連山易》 附:《古三墳》、《連山易通考》      《連山》  清·馬國翰輯
  • 《連山》、《歸藏》、《周易》
    其中《連山》、《歸藏》這兩個名目便是他虛造出來的,他偽造的依據便是《山海經》。關於這個問題,筆者在《〈連山〉〈歸藏〉名稱由來考》一文中已明辨之[1],這裡不妨再簡述一下我的看法。《易》本是古人卜筮時用來參考佔斷吉兇的底本,在古代不止一種,這看看《左傳》即可明白。秦火不焚卜筮之書,故到了漢代,自然還會流傳下來不少,《周易》便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但不甚顯著。
  • 七星廟考
    七星廟原為道教場所,廟內供奉呂業等七位神仙,屬於一般常見廟宇,本無名望,但自楊繼業與折賽花在此成婚後,七星廟就以楊、折聯婚的紀念景物而聞名於世了。       乾祐三年(950年)五月,鎮守麟州(今神木)的火山王之子楊繼業和鎮守府州(今府谷)的折德扆之女折賽花在七星廟附近練武格鬥。
  • 臺灣新北市助順將軍廟信眾 到晉江南嶽廟謁祖進香-廟會走透透
    記者_董瑞婷 文圖  晉江新聞網11月7日訊 長長的踩街隊伍,腰鼓隊、大搖人、電音三太子、「官將首」等熱鬧的「陣頭」表演……昨日上午,臺灣新北市五股助順將軍廟信眾160多人到晉江池店鎮溜石南嶽廟謁祖進香
  • 山西關帝祖祠號稱關廟之源,裡面還有井上塔,廟中廟,五世桑
    ,文武雙全的關羽,因為忠義無雙,他成為了我們後世人敬仰的關二爺,為了紀念這位古人,在今天的山西省內建有關帝祖祠,這座祠堂可不簡單,號稱是關廟之源,水井上有寶塔,廟中還有廟,還有一棵「五世桑」。它們的背後,都藏有怎麼樣的秘密?接下來讓我為您解密。
  • 連山概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3年為粵北行署連南瑤族自治區,1954年設置粵北行署連山縣,1958年為連陽各族自治縣,1960年為連州各族自治縣,1961年又設置連山縣。1962年9月26日正式成立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現隸屬清遠市,縣人民政府駐吉田鎮。
  • 《連山》、《歸藏》、《周易》卦爻易理
    唐代經學家賈公彥說:「佔異者,謂《連山》、《歸藏》佔七、八,《周易》佔九、六,是佔異也。」依賈公彥所言《連山》、《歸藏》與《周易》一樣,還兼有佔卜功能。但《連山》與《歸藏》佔卜使用的卦爻以「七」為陽爻,以「八」為陰爻,比方:初爻是陽爻,可稱「初七」;「上爻」是陰爻,可稱「上八」;而《周易》卻是以「九」為陽爻,以「六」陰爻,比方:初爻是陽爻,可稱「初九」;「上爻」是陰爻,可稱「上六」。在卦爻上的「七」、「八」、「九」、「六」並不是數字,而是陰陽符號。
  • 湛江有個將軍因滅蝗被封神,全國各地都有廟,在本地卻少人知
    從明代開始,蓮泗蕩就建起了一座廟,叫「劉猛將軍廟」,供奉的是一名叫做劉承忠將軍,四季香火不斷。清同治皇帝加封劉承忠為「普佑上天王」,後群眾尊稱他為「劉王爺」,這座廟又被稱為「劉王廟」。廟門口有一副對聯:「滅蝗猛將軍,普佑上天王」。王江涇鎮的網船會自清鹹豐年代起已有幾百年歷史,是群眾自發組織廟會(網船會)來紀念劉承忠的。
  • 【走進道教】「無所不能」的關聖帝君
    從三國時的「漢將軍」,到明朝萬曆年間被封為「三界伏魔大帝」、「關聖帝君」,再到清朝道光年間加封為「關聖大帝」,一千八百年來,可謂「威風蓋世」。提起關帝,很多人腦海中馬上就會聯想到《三國演義》裡千裡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的紅臉將軍形象,也正如三國中描寫的那樣,自古以來,關帝就因忠義仁勇符合道教「功德成神」之標準,成為著名本土神靈之一,並隨著中華文化的傳播神威浩蕩,海內共尊
  • 凌雲葉氏家廟
    位於高田村的凌雲葉氏家廟,為凌雲葉氏發祥地。此處山明水秀,風光秀麗,素有「千裡花園,萬裡池塘」之雅稱,葉氏家廟就座落在村中。家廟左側是駙馬葉公俊的「府第」舊址,家廟前端的「金盤搖珠」小丘上長著單株成景的古樟。據傳是洪武年間(1368-1398)葉氏先祖「魁童」種植的。
  • 張氏家廟,和平將軍與抗日名將,共同的祖先祠堂
    家廟,是後人供奉祭祀祖宗神主牌位之地,有時候,也作為宗族處理族內糾紛及嫁娶婚喪等重要大事的場所。在福建漳州南靖縣,離聞名世界的文化遺產南靖土樓群不遠,是風景秀麗的客家鄉村——塔下村所在。張家後世之孫感念於祖先開拓之功,在明朝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開始將張小一郎的祖宅舊居改造成為張氏家廟。此時距離張小一郎遷徙的時間,已有近180年。張氏家廟的主殿,便是「德遠堂」,寓意祖宗之德源遠流長,在德遠堂中,供著歷朝歷代的張氏祖先牌位,肅穆森嚴。
  • 易道追蹤:《連山》探秘
    《連山易》古多隻稱《連山》,其名初見於《周禮·春官·宗伯·大卜》:「(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其《筮人》又云:「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連山」義為山出內氣,山連山。
  • 三義廟︱桃園三結義,千載真兄弟
    意思是說:這個廟原為關帝廟,有一天,關公突然不忍心獨自享受人間的香火,就附體到守廟人身上,告知大眾,要和自己的兄弟一起接受供奉。於是,信眾們就把關帝廟改成了三義廟。可奇怪的是,就在這座三義廟的附近,還有一座關帝廟,似乎這座廟裡的關帝就沒有那座廟裡的兄弟之情。好在古人不會這樣刨根問底,所以關帝廟和三義廟就普遍地並存下來了。
  • 張翼德廟
    【原文】蜀車騎將軍張翼德廟,元在遂寧之涪江。元豐三年,邑人任慶長始大之。後五十歲,當建炎三年,榱棟僕落,榛棘蒙翳,任氏之孫乃揆復一新之。又三年,當紹興初元,北虜震搖關輔,張魏公宣撫處置秦蜀,移屯閬中。秋八月,死卒有更生者,轉傳神戒語,欲助順誅逆。已而虜酋兀朮婁室連犯漢中,皆折角而退。
  • 連山集
    題記:連山者,取我名字中的「出」字,兩山相連之意為上古易經《連山易》,代表智慧
  • 關老爺的履歷表
    在山西省運城市常平村關帝家廟內立有一塊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前將軍關壯穆侯祖墓碑銘》,記其生於「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四日」,而崇禎二年(1629年)立於石磐溝關羽祖塋的《祀田碑記》和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編修的《關帝志》,都認為關羽生於漢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