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溪縣連山關鎮摩天嶺村花家堡子,有座廟後溝南山,半山腰處,有一座將軍廟,廟的南面山腳下起築石階,曲折而上,迴環於林間,通向山門。進得山門,見正殿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殿內供奉著釋迦摩尼佛和地藏王菩薩等多尊佛像,東西兩壁上則彩繪十八羅漢像。正殿東南約5米處是間偏殿,據看廟居士哈恩久先生介紹,此為東偏殿,供奉的佛像本是山頂一塊自然生成、凸起如人形的石柱,遠望如佛菩薩,站在山上俯瞰世間,於是人們就將其雕刻成佛像,並為之建起佛殿以遮風擋雨。清代時,這裡曾被叫做「石佛寺」,石佛,指的應當就是東偏殿裡的這尊佛像。
東偏殿西南約3米處的自然巖石上,立有佛塔,塔身為7個圓石柱由下向上、由大到小地依次疊壘起來,每兩個石柱之間以1塊四角向上翹起的方形石板相隔,石板共計6塊,板、柱共同構成了一座別具特色的七層佛塔。據悉,原來的石佛、石塔在文革期間均被砸毀,公元2000年重修廟宇時,居士請工匠將佛像粘合修補、塗彩重塑,石塔則按原貌打造石柱石板、重新立起,石塔最底層的石柱和石板乃是老塔遺存。梁志龍先生認為,石塔形制具有明代佛塔砌築特徵,新塔是按舊制修復的,日本學者在上世紀初考察過將軍廟,也曾對此塔有過記述。
山門西側,殘存半塊石碑,為上半段,碑上文字已磨滅不可讀,依稀見人名,或為功德主。將殘碑翻轉,則鐫字清晰,題為《重修觀音寺記》,立碑於乾隆二十一年(1756)。其碑文如下:「嘗聞古雲,日中則昃,月盈(碑殘,本行餘字闕失,下文遇此情況即注「下闕」)焉。予於雍正壬子年間蒙(下闕)明之盛時,以是勝概可觀(下闕)儒就釋,遊於是山,相以為(下闕)不期年,而菩薩從新其像(下闕)志氣日微,無能為矣(下闕)財,復將焚毀舊址重建,(下闕)葺橋路之崩頹,以解(下闕)大清乾隆二十一年十(下闕)」。殘碑西側,是近年立起的功德碑,上面鐫有碑文和功德主,碑文末寫著,「乾隆二十一年十月十五日,李逢泰拜撰」。哈恩久先生說,這是公元2000年時,寺廟重建,舉辦廟會,李逢泰的第五代孫聞知,特地從市區趕至,送來其祖為廟撰寫的、完整的碑文,將殘碑碑文與之進行比較,也是非常符合的,且可知每行下闕29字左右,殘碑當為原碑的四分之一。
按照完整碑文所記,李逢泰在雍正壬子(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年間曾到此山遊覽,只見到「大士石像」和明代隆慶年間的石碑而已。所謂「大士石像」,就是今日東側殿中的石佛。「大士」應指「觀音大士」,碑文的題目也寫得明白,此處是「重修」後的「觀音寺」。又有「隆慶石碑」,隆慶是明穆宗朱載垕的年號,時間從公元1567年至1572年,可見,此處當有古廟修築於明代。就在雍正十年李逢泰遊覽此山之後不久,有僧人法號通巖,「好學佛道,棄儒就釋」,在這裡結廬而居。通巖和尚將「大士石像」整飾一新,又修築佛堂六間。後來不幸發生火災,燒去了三間佛堂。通巖的徒弟法號心則,又與眾善信募資重修殿宇,並在其中供奉碧霞元君。同時,修繕附近損壞的橋、路,又蓋起三間茶棚於路邊,為過往行人提供歇腳喝水的服務。
或許有讀者質疑,此碑文不是從原碑上抄錄的,而是從今人手中得來,能是真實的嗎?筆者認為,真實。清代朝鮮使臣對於將軍廟(當時稱「娘娘廟」)和這通乾隆年間所立石碑有確切的記載,且與今日所見碑文也相符。如樸齊仁在嘉慶五年(1800)出使北京時,途經連山關,見「山頂有叢祠,即所云娘娘廟也」,於是在峰前停轎,「攀壁而上」。這明顯符合將軍廟的地形特徵,且連山關境內朝鮮使臣貢道所經,「山頂有叢祠」的,也只能是將軍廟,故嘉慶年間此處已稱「娘娘廟」。最重要的是,樸齊仁記載當時廟中立著兩通石碑,一通記錄著施主姓名,另一通鐫寫著「重修記文」,明白寫著「乾隆年間」立碑,且「通巖上人曾居此地」,還有「碧霞元君之稱」。這與廟中殘碑和李逢泰的五代孫送來的碑文都是符合的,也可互為佐證。
樸齊仁又記:這裡廟只有幾間,且都傾頹,塑像頗多,「或抱孩兒,或弄孩兒,又有一像,抱九個孩於懷裡,負三個孩於背上」,這把孩子又抱又背的神像,應該就是碧霞元君。明清時,碧霞元君在東北地區影響甚大,香火旺盛。人們認為這位善良的女神有求必應,如明代王錫爵《東嶽碧霞宮碑》載:「元君能為眾生造福如其願,貧者願富,疾者願安……未子者願嗣……而神亦靡誠弗應。」由此可知,碧霞元君在民眾心中,求子也是誠心必應,很靈驗的。資料記載,有的碧霞元君祠,神座前擺放著許多金色的泥娃娃,供那些求子嗣的人抱取。求生男孩者就抱金男娃,求生女孩者則抱金女娃,並要向廟裡交錢。若日後得子,就要給泥娃娃披紅掛彩,送回廟裡,同時要向碧霞元君進香還願。直至今日也有很多人到泰山求子嗣,因為碧霞元君的道場在泰山。也正因此,碧霞元君俗稱為「泰山娘娘」,故而元君所在的廟被稱為「娘娘廟」,也在情理之中。此殿窗外有一奇怪塑像,丈夫相,手持短梃,瞎一隻眼,瞪著僅存的那隻大眼睛,坐在地上。廟東面的房屋中供著一尊金像,或即石佛。廟西有高閣,懸掛著小鍾。廟後是僧侶居處,砌有火炕。
有趣的是,朝鮮使臣好奇的雙眼和勤奮的記錄,讓我們得以知悉清代遼東廟宇的一個特點——廟前立杆。就如這座當時的「娘娘廟」,廟前左右立著兩個紅漆大柱,高10至13米,柱頂懸掛著青布小旗,一面旗上寫著「風調雨順」,另一面則寫著「國泰民安」。旗不是天天掛,而是逢「朔望則懸之」,即農曆每月初一和十五這兩天才會懸掛。據載,當時的關帝廟和其他廟宇祠堂之前,都如此立有大小高下不同的「彩紅竿」,功用是為了祈禱。
清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日軍在朝鮮戰場上取得勝利後,於十月攻入中國東北,並攻陷盛京東南重鎮鳳凰城。危急時刻,聶士成將軍受命堅守摩天嶺。在英勇有效地防禦日軍瘋狂進攻後,聶將軍趁天降大雪,夜襲日軍駐地,迫使日軍撤退,隨後又與其他將領一道,連續大敗日軍,取得了令朝野振奮的戰果。在傳世的《聶士成東徵日記》中記載,聶將軍時受清軍統帥宋慶「飭令移守摩天嶺石佛寺」,在摩天嶺地區的寺廟中,只有本文所述之廟有「石佛」,所以此時此廟或已由「娘娘廟」改稱「石佛寺」了。有人考證,聶將軍當年就是以石佛寺為指揮所。這極有可能。然則今人多以為,因聶將軍曾駐此廟,故廟得名「將軍廟」,這卻又是值得商榷的。
筆者考證,「將軍廟」之稱在明代就有。萬曆二年(1574),朝鮮使臣許葑在出使途中記載:「至連山關……又過將軍廟,廟在山隅高處。」其接下來的行進路線是夜宿甓洞,第二日翻過大高嶺(摩天嶺),過韓家墳,穿過甜水站。按這條線路,連山關境內「廟在山隅高處」與前文「山頂有叢祠」一樣,說的只能是如今的將軍廟,故而此廟在明代就已稱「將軍廟」了,不過,那時尊奉的「將軍」,乃是關羽將軍。總之,此廟明代稱將軍廟,清代稱觀音寺、娘娘廟、石佛寺,今日又復其本名「將軍廟」,但無論廟名怎樣變化,將軍廟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明代,是完全沒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