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廟,是後人供奉祭祀祖宗神主牌位之地,有時候,也作為宗族處理族內糾紛及嫁娶婚喪等重要大事的場所。
在福建漳州南靖縣,離聞名世界的文化遺產南靖土樓群不遠,是風景秀麗的客家鄉村——塔下村所在。
逶迤遠去的兩座大山,如同大自然的神斧一般,劃開了一道平緩的峽谷,四周生機盎然,綠樹成蔭,塔下村藏在深山峽谷之中,宛如世外桃源一樣。
張氏族人自明朝初期,遷居福建,迄今已有近六百餘年歷史,據張家族譜記載,塔下村尊奉的張氏祖先,是宋朝淳熙年間的進士,閩粵開基始祖張化生的第九代孫張小一郎。
明朝宣德年間(公元1426年),張小一郎扶老攜幼,正式進入塔下村。
當時的峽谷之內,遍地荒草,滿目荊棘,他率領家人開墾荒地,披荊斬棘,辛勤耕作勞動,經過數代近百年的努力,終於在塔下站穩了腳跟。
張家後世之孫感念於祖先開拓之功,在明朝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開始將張小一郎的祖宅舊居改造成為張氏家廟。
此時距離張小一郎遷徙的時間,已有近180年。
張氏家廟的主殿,便是「德遠堂」,寓意祖宗之德源遠流長,在德遠堂中,供著歷朝歷代的張氏祖先牌位,肅穆森嚴。
德遠堂,不僅僅這一座,在中國臺灣省臺南境內,也有一座幾乎一模一樣的「德遠堂」,兩座德遠堂又有著怎麼樣的淵源呢?
傳說,在清朝康熙年間,塔下村一位名叫張石敢的村民,他家境貧寒,卻又碰上災荒之年,在隆重的除夕夜,由於無錢而向村中富有的屠戶賒了三斤豬肉過節。
他本想過完春節之後,再想辦法還錢,沒想到屠戶在除夕當晚,衝向張石敢家中,逼他還錢。
落魄的張石敢身無分文,如何還錢?屠戶竟敢二話不說,將燒熟的豬肉從鍋中拿走,還喪盡天良的把土灰撒進鍋中,羞辱張石敢。
堂堂七尺男兒,如何受得了這等窩囊氣,次日大年初一,張石敢悲憤交加,遠渡臺海,輾轉來到臺南定居,最終經過不懈努力,在當地發家致富,世代居住了下來。
後來,張石敢的後裔不負眾望,在臺南修建了一座「德遠堂」,並且在漳州的德遠堂歷次重修之時,都曾來到此地認祖歸宗,並捐資助修。
1947年德遠堂第五次重修之時,著名抗戰名將,有「鐵將軍」之稱的張發奎親筆題寫了一副對聯:
「清河著望載祀數千,綿綿瓜瓞蔓引枝聯」。
當時的愛國將領,有著「和平將軍」之稱的張治中,也題了「源遠流長」四個大字贈予德遠堂,塔下張氏後人的興盛可見一斑。
張氏家廟坐落於村中東面山麓之下,其形制格局深諳風水之道,在家廟前,是一汪半月形池塘,在石子鋪陳的彎道上,是蔚為壯觀的二十多座蟠龍旗杆。
蟠龍旗杆為歷代張氏子孫中,有過傑出貢獻之人,方能在家廟前豎立旗杆,在民國以前,多為張姓文武官員所立。
在十多米的旗杆之上,文官會在頂端雕刻石筆,武官則會雕一隻坐獅,為嚴謹的張氏家廟帶來一抹妙趣。
如今,塔下村中有五十多座形制不一的土樓,與眾多現代化精緻的小洋樓交相輝映,依山傍水,村落呈現出古「太極」圖形。
2019年,塔下村正式成為中國第七批歷史文化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