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家廟,和平將軍與抗日名將,共同的祖先祠堂

2020-12-22 吳先生的平凡世界

家廟,是後人供奉祭祀祖宗神主牌位之地,有時候,也作為宗族處理族內糾紛及嫁娶婚喪等重要大事的場所。

在福建漳州南靖縣,離聞名世界的文化遺產南靖土樓群不遠,是風景秀麗的客家鄉村——塔下村所在。

逶迤遠去的兩座大山,如同大自然的神斧一般,劃開了一道平緩的峽谷,四周生機盎然,綠樹成蔭,塔下村藏在深山峽谷之中,宛如世外桃源一樣。

張氏族人自明朝初期,遷居福建,迄今已有近六百餘年歷史,據張家族譜記載,塔下村尊奉的張氏祖先,是宋朝淳熙年間的進士,閩粵開基始祖張化生的第九代孫張小一郎。

明朝宣德年間(公元1426年),張小一郎扶老攜幼,正式進入塔下村。

當時的峽谷之內,遍地荒草,滿目荊棘,他率領家人開墾荒地,披荊斬棘,辛勤耕作勞動,經過數代近百年的努力,終於在塔下站穩了腳跟。

張家後世之孫感念於祖先開拓之功,在明朝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開始將張小一郎的祖宅舊居改造成為張氏家廟。

此時距離張小一郎遷徙的時間,已有近180年。

張氏家廟的主殿,便是「德遠堂」,寓意祖宗之德源遠流長,在德遠堂中,供著歷朝歷代的張氏祖先牌位,肅穆森嚴。

德遠堂,不僅僅這一座,在中國臺灣省臺南境內,也有一座幾乎一模一樣的「德遠堂」,兩座德遠堂又有著怎麼樣的淵源呢?

傳說,在清朝康熙年間,塔下村一位名叫張石敢的村民,他家境貧寒,卻又碰上災荒之年,在隆重的除夕夜,由於無錢而向村中富有的屠戶賒了三斤豬肉過節。

他本想過完春節之後,再想辦法還錢,沒想到屠戶在除夕當晚,衝向張石敢家中,逼他還錢。

落魄的張石敢身無分文,如何還錢?屠戶竟敢二話不說,將燒熟的豬肉從鍋中拿走,還喪盡天良的把土灰撒進鍋中,羞辱張石敢。

堂堂七尺男兒,如何受得了這等窩囊氣,次日大年初一,張石敢悲憤交加,遠渡臺海,輾轉來到臺南定居,最終經過不懈努力,在當地發家致富,世代居住了下來。

後來,張石敢的後裔不負眾望,在臺南修建了一座「德遠堂」,並且在漳州的德遠堂歷次重修之時,都曾來到此地認祖歸宗,並捐資助修。

1947年德遠堂第五次重修之時,著名抗戰名將,有「鐵將軍」之稱的張發奎親筆題寫了一副對聯:

「清河著望載祀數千,綿綿瓜瓞蔓引枝聯」。

當時的愛國將領,有著「和平將軍」之稱的張治中,也題了「源遠流長」四個大字贈予德遠堂,塔下張氏後人的興盛可見一斑。

張氏家廟坐落於村中東面山麓之下,其形制格局深諳風水之道,在家廟前,是一汪半月形池塘,在石子鋪陳的彎道上,是蔚為壯觀的二十多座蟠龍旗杆。

蟠龍旗杆為歷代張氏子孫中,有過傑出貢獻之人,方能在家廟前豎立旗杆,在民國以前,多為張姓文武官員所立。

在十多米的旗杆之上,文官會在頂端雕刻石筆,武官則會雕一隻坐獅,為嚴謹的張氏家廟帶來一抹妙趣。

如今,塔下村中有五十多座形制不一的土樓,與眾多現代化精緻的小洋樓交相輝映,依山傍水,村落呈現出古「太極」圖形。

2019年,塔下村正式成為中國第七批歷史文化名村。

相關焦點

  • 張寨與張氏祠堂(圖文)
    張寨與張氏祠堂在平頂山高新區遵化店鎮張寨村,有一處保存較完好的清朝建築。即建於清乾隆年間,距今已有300餘年歷史的張氏祠堂,也是遵化店鎮境內唯一的一座祠堂。現在張寨的外姓,基本上都是跑鏜將到張寨村投親靠友而落戶的,李營的父親就是投靠張寨嶽母家而落戶。80年代後,因村民建房,寨牆逐漸被拆除,現在村莊北部還遺留有一段寨牆。祠堂內部2.從大門進入祠堂,仿佛進入另一個世界。
  • 宗祠和家廟的區別關係
    漢朝以前,有官爵者才能建立家廟,作為祭祀祖先的場所,但那時叫宗廟或者祖廟。唐朝始創私廟,以祭祀先祖。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改為家廟。家廟即為祖先立的廟,屬於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古時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廟,作為祭祀祖先的場所。古代,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禮記》中說:「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廟」。
  • 張氏堂號大全!張氏必看
    「張氏一家親」加入張氏大家庭 張氏一家親 堂號,本意是廳堂、居室的名稱。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數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於某一處或相近數處庭堂、宅院之中,堂號就成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號。
  • 兩岸共同舉辦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暨清華學子 抗日名將孫立人誕辰...
    兩岸共同舉辦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暨清華學子抗日名將孫立人誕辰120周年史跡展 2020年12月21日 10:20:00來源:華廣網   12月17日上午10時,由中華孫立人研究會主辦,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暨清華學子抗日名將孫立人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在臺北巨星匯璀璨廳隆重舉行。
  • 潮汕祠堂|探訪揭陽雲路江氏家廟,六百多年歷史的古建築!
    祠堂是一個宗族祭祀祖先的場所,也是宗族的文化中心,文化的象徵!在潮汕地區基本上每村都有祠堂,只不過其規模與歷史不同而已。 雲路江氏家廟位於雲七村,其格局與規模與龍砂江氏家廟差不多,可謂遙相呼應。
  • 山西省臨汾市魏村鎮羊舍張氏宗祠
    羊舍村張氏祠堂,位於羊舍村中古佛廟(今村委會)西百餘米處,佔地500平方米。是羊舍村張氏家族供奉祖先、保存家譜和舉行家族重大活動的聖地,俗稱「家廟」。始建於明末清初,由主殿、東西廂房和門樓、門房組成。祠堂門前兩旁有明代石獅一對,祠堂門正面建有古照壁一座。照壁兩旁刻有石對聯一副,上聯是「祖宗雖古遠,祭祀不可不誠」,下聯是「子孫雖愚妄,經書不可不讀」,以告誡家族後裔緬懷祖先、尊敬長輩,勉勵張氏族人勤奮讀書、學有所成。在清朝,張氏祠堂有幾十畝耕地,由張氏族人輪流耕種,收益維繫祠堂日常開銷。
  • 「狀元家廟」——長泰溪園瞻依堂為旅遊添輝增彩
    一個多世紀以來,長泰溪園瞻依堂這座歷經600多年風雨蒼桑的明代古建築,在眾裔孫的共同努力下,幾經歷史修茸:清代末期,臺灣張氏宗親曾多次返鄉祭祖並捐資修建;1996年宗親們再次捐資重修祖廟;2004年,溪園張氏裔孫再群策群力維修家廟周圍的附屬設施,並重新製作祖先的神龕、神主,而後,又不斷加強祖廟周邊的環境整修等等
  • 蔡氏宗親可知祠堂祖先神位如何排列?
    祠堂又稱為宗祠、家祠、家廟、祠室、祖廟,是是由同一個祖先所生的血緣親屬集團與地緣組織統一而成的宗族組織,在居室外獨立建造的供奉祖先神位、祭祀家族祖先的的地方,是列祖列宗神靈的安息之所,也是舉辦家族事務的公共場所。祠堂按等級制度又可分為官廟、公祠和民間祠堂;祠堂按家族人口繁衍又分總祠、支祠、分祠、享祠。
  • 淺談古代廟制:家廟、宗廟的含義,毀廟的原因!
    廟之一字,最早見於西周金文。廟最開始指的是供奉祭祀祖先的地方,後來,廟逐漸與原始的神社(土地廟)混在一起,隨後,佛教傳入,後來的佛教寺院也稱廟。普通百姓之廟稱為祠堂,官宦貴族之廟稱為宗廟。皇室和諸侯之廟則稱為宗廟或太廟。一、家廟,是中國古代的宦官貴族建立的供奉祖先的地方。一般是一個家族單獨建立的。古人在每年節日都要對家廟進行祭祀,如除夕、清明等節日。而且古人在出遠門、升遷、婚喪等事情都需要告訴祖先一聲。
  • 祠堂祖先神位如何排列,祖宗牌位怎麼寫?
    祠堂又稱為宗祠、家祠、家廟、祠室、祖廟,是由同一個祖先所生的血緣親屬集團與地緣組織統一而成的宗族組織,在居室外獨立建造的供奉祖先神位、祭祀家族祖先的的地方,是列祖列宗神靈的安息之所,也是舉辦家族事務的公共場所。
  • 在水牛張張氏祠堂,我看到了遠處騎著棗紅馬而來的儒雅縣長……
    最早一段時間,把祠堂看作是封建的殘餘之物;再後來,由於文物工作者發現祠堂承載了文明的傳承脈絡,加之建設年代多在清代甚至是明代,就作為文物保存了下來。在水牛張村的張家祠堂大門前豎立了「水牛張張氏祠堂」市級文物保護碑,落款是「鄭州市人民政府2009年6月3日公布、鄭州市人民政府2011年1月1日立」兩行字。
  • 「兌山李」兩岸情:廈門集美竟然有這樣一個地方出了四個抗日將軍
    在廈門集美兌山的李氏宗祠,七旬老人李友生正在清掃祠堂。十多年來,他住在祠堂,日夜與祠堂為伴。他說,這是天下"兌山李"的根。這座家祠是兌山李氏的根更是兩岸一家親的見證兌山李氏十四及十五世開始遷入臺灣蘆洲等地繁衍成為臺灣著名的"蘆洲李氏"李氏家族在臺灣留下了怎樣的印記李氏一脈又承載了怎樣的家國情新北蘆洲開發史與廈門集美兌山村李氏族人的發展息息相關在如今蘆洲高樓林立的水泥森林中有一座清末古宅格外引人注意
  • 【祠堂文化】揭秘這個地方為什麼村村有祠堂?平均每一萬人竟然擁有359座祠堂
    漢朝以前,有官爵者才能建立家廟,作為祭祀祖先的場所,但那時叫宗廟或者祖廟。唐朝始創私廟,以祭祀先祖。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改為家廟。現存四川渠縣蒲氏宗祠是清 · 道光年間(1821—1825),由蒲氏族人籌資在重石坪修建,宗祠前豎石桅一對,據查渠縣蒲氏宗祠這對石桅杆出類拔萃,規格最高,四川第一,全國少有,高20米,中是雙鬥,底是八角。
  • 抗日名將其人其書
    馮玉祥將軍是中國近代傑出的抗日愛國將領,和平民主人士。他的一生,生活艱苦樸素,愛國愛民。一個出生於貧苦農家、未讀過多少書、11歲即投身兵營的舊式將軍,卻心懷天下蒼生,關注國家危亡,體恤下民,善待黎庶,深得民眾敬仰。馮玉祥少時家貧,只讀過一年零三個月書即入伍參軍,但他清醒地意識到「知識武裝頭腦」的道理,對讀書和習字非常用功,書法水平不斷提高,逐漸成為書法創作的行家裡手。
  • 張氏古宗祠荒廢破敗!族人:沒錢修繕
    在肥東縣包公鎮大張村,有一座建於清朝初期的古祠堂,祠堂內有精美的磚雕和木雕,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但由於長期無人照看,這座名為「張氏宗祠」的古祠堂內長滿雜樹雜草,破舊不堪。肥東縣文管所一位負責人呼籲,作為家族祠堂,希望當地張氏家族要主動站出來保護古祠堂。
  • 祠堂與大祠堂有何區別?
    宗祠,又稱宗廟、祖祠、祖厝、祠堂。它是供設祖先的神主牌位、舉行祭祖活動的場所,又是從事家族宣傳、執行族規家法、議事宴飲的地方。民間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時期。人們常說:「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但你並不知道其中的由來,通過追根溯源,你就會知道了你從哪裡來。古人云:「雁過留聲,人過留名。」不忘先人,樹高千丈,葉落歸根,你的根底在哪裡?
  • 抗日名將——鄭洞國將軍
    圖片來源網絡 在中華民族的抗日史上國共兩黨公認的二十二名國軍抗日名將為
  • 傳承自唐高祖李淵,還出了4個抗日名將……
    在廈門集美兌山的李氏宗祠,七旬老人李友生正在清掃祠堂。十多年來,他住在祠堂,日夜與祠堂為伴。他說,這是天下"兌山李"的根。打理祠堂、登記捐款是李友生每天的工作,他常拿出李家厚厚的族譜,與來往的香客、尋根的族人說起李家的故事……
  • 江南餘杭——凌統將軍廟
    有些鄉人不知凌統將軍為何人,只聽說有什麼難事,插香點燭禱告一番求這位菩薩保佑,必有靈驗;還有人說親眼見廟中神座前常出現一隻碩大的蛤蟆,鼓著眼、張著嘴,見人進廟就不見了。說得神乎其神,一傳十、十傳百,鄉民就把凌統將軍叫成了靈通將軍,這座廟也就被叫成了「靈通將軍廟「了。清《嘉慶餘杭縣誌》的《壇廟》卷中,明確地記載:「靈通將軍廟在縣東南一裡豐樂坊內,祀吳將軍凌統,餘杭人,廟號靈通蓋方言之訛。」
  • 文化 黃俊傑:祠堂漫話
    故玉浦祠堂的堂號多以「德」字命名,如黃氏家廟稱「瑞德堂」、純祖公祠稱「光德堂」、樸易公祠稱「樹德堂」、嘉祖公祠稱「世德堂」、和祖公祠稱「和德堂」、勺祖公祠稱「垂德堂」、傳茂公祠稱「昭德堂」等等。玉浦祠堂建構懸掛的匾額,一是祠堂大門門楣上方的「門匾」,如「黃氏家廟」、「純祖公祠」、「哲人公祠」、「樸易公祠」等等;它與雄偉壯觀的建築相互輝映,和諧統一,成為整座建築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