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肥東縣包公鎮大張村,有一座建於清朝初期的古祠堂,祠堂內有精美的磚雕和木雕,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但由於長期無人照看,這座名為「張氏宗祠」的古祠堂內長滿雜樹雜草,破舊不堪。肥東縣文管所一位負責人呼籲,作為家族祠堂,希望當地張氏家族要主動站出來保護古祠堂。
現狀 張氏宗祠破敗不堪
昨日上午10點多,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來到肥東縣包公鎮大張村,在當地村民的指引下,找到了「張氏宗祠」。
古祠堂四周被圍牆圍了起來,村民們介紹,祠堂在解放前就被當作學堂,當地地下黨、進步人士在此發展革命力量。解放後,祠堂就成為村裡的小學,名為大張小學,直到2003年前後,因為沒了生源,大張小學停辦。
記者進入祠堂院內發現,整個古祠堂看上去破舊不堪,了無人氣,耳邊還傳來嗡嗡的蚊鳴聲,簡直成了蚊蟲天堂。祠堂的院子內雜草、雜樹叢生,樹木甚至頂破了祠堂屋頂,而在現存的祠堂房間內,還放著鴿籠等物。不過,祠堂屋簷下還有精美的磚雕,祠堂內的橫梁和屋簷的橫梁上也有精美的木雕和雀替。
記者探訪時注意到,這座古祠堂的北邊約200米遠,就是原中顧委常委、國務委員張勁夫的出生地。而張勁夫故居(張氏舊居)2012年被公布為肥東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講述 古祠堂是村裡寶貝
今年79歲的張世銀以前當過大張村的村書記,直到2000年離任。張世銀介紹,張氏祖先是在明朝洪武年間從江蘇句容搬到浮槎山北麓現在的包公鎮境內,現在保存的大張村「張氏宗祠」東邊有兩進(前面三間,後面三間)是清朝初期修建的,西邊也有兩棟十間房子,「祠堂西邊的學堂是在1934年到1935年之間修建的。」而在解放前,就有地下黨人在張家祠堂辦學了,「以辦學做掩護發展地下黨員,1938年冬,從張家祠堂一次性有38名進步人士走到抗日前線。」張世銀說。
張世銀介紹,解放後,「張氏宗祠」一直堅持辦學,「一直辦小學,學生最多時有兩百名,基本是每個年級一個班,大概在2003年,因為沒有生源辦學停止。」而在這之後,祠堂西邊的學堂被村民當做養鴿子的鴿舍,「養鴿子的村民大概10年前外出打工了,鴿子又不養了,因為沒人打理,祠堂逐漸荒蕪。」張世銀告訴記者,「張氏宗祠」是大張村的寶貝,「祠堂的主體建築基本上沒有遭到破壞,能保存到今天十分不容易。」
呼籲 不能任由祠堂破敗
採訪中,今年81歲的村民張聖根和75歲的闞延海向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表示,他們十多歲時,曾在「張氏宗祠」內讀過一兩年的書,「以前祠堂門口還有一對石獅子和一對石鼓,現在都沒有了。」張聖根表示,我們現在希望把這個祠堂修繕好,把老祖宗的家業傳承下去。張世銀則表示,目前修繕祠堂最大的困難是錢,「沒資金,預計修繕祠堂需要兩三百萬的資金,但是我們村民自籌也籌不到這麼多錢。」
就「張氏宗祠」的現狀,昨日下午,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前往當地包公鎮大張社區,找到了大張社區黨總支鄭克兵書記,他表示自己小時候也在這座祠堂裡上小學,對這座古祠堂的現狀也很痛心,而這座「張世宗祠」是張氏家族的宗祠,社區對這座始建於清初的古祠堂也很重視,並希望向上級部門申請修繕資金。「這座古祠堂很有保存價值,我們希望保護好這座古祠堂,不希望再這樣殘破下去,否則修復的可能性都沒了。」鄭克兵表示,肥東縣文物管理所負責人也多次專程前來查看這座古祠堂。
記者從肥東縣文管所獲悉,日前,該所在加強文物保護建設的過程中,發現位於肥東縣包公鎮大張村的這座「張氏宗祠」,該祠堂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都比較高,而根據「張氏宗祠」的磚雕風格和木雕風格,可以判斷此祠堂為清代早期所建。此外肥東縣文管所一位負責人表示,作為家族祠堂,希望當地張氏家族主動站出來保護古祠堂,不能任由其處於無人看護狀態,此外,政府部門也可以給予獎補,讓歷史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許佳 攝影報導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