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古宗祠荒廢破敗!族人:沒錢修繕

2021-03-05 張氏宗祠

在肥東縣包公鎮大張村,有一座建於清朝初期的古祠堂,祠堂內有精美的磚雕和木雕,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但由於長期無人照看,這座名為「張氏宗祠」的古祠堂內長滿雜樹雜草,破舊不堪。肥東縣文管所一位負責人呼籲,作為家族祠堂,希望當地張氏家族要主動站出來保護古祠堂。

現狀 張氏宗祠破敗不堪

昨日上午10點多,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來到肥東縣包公鎮大張村,在當地村民的指引下,找到了「張氏宗祠」。

古祠堂四周被圍牆圍了起來,村民們介紹,祠堂在解放前就被當作學堂,當地地下黨、進步人士在此發展革命力量。解放後,祠堂就成為村裡的小學,名為大張小學,直到2003年前後,因為沒了生源,大張小學停辦。

記者進入祠堂院內發現,整個古祠堂看上去破舊不堪,了無人氣,耳邊還傳來嗡嗡的蚊鳴聲,簡直成了蚊蟲天堂。祠堂的院子內雜草、雜樹叢生,樹木甚至頂破了祠堂屋頂,而在現存的祠堂房間內,還放著鴿籠等物。不過,祠堂屋簷下還有精美的磚雕,祠堂內的橫梁和屋簷的橫梁上也有精美的木雕和雀替。

記者探訪時注意到,這座古祠堂的北邊約200米遠,就是原中顧委常委、國務委員張勁夫的出生地。而張勁夫故居(張氏舊居)2012年被公布為肥東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講述 古祠堂是村裡寶貝

今年79歲的張世銀以前當過大張村的村書記,直到2000年離任。張世銀介紹,張氏祖先是在明朝洪武年間從江蘇句容搬到浮槎山北麓現在的包公鎮境內,現在保存的大張村「張氏宗祠」東邊有兩進(前面三間,後面三間)是清朝初期修建的,西邊也有兩棟十間房子,「祠堂西邊的學堂是在1934年到1935年之間修建的。」而在解放前,就有地下黨人在張家祠堂辦學了,「以辦學做掩護發展地下黨員,1938年冬,從張家祠堂一次性有38名進步人士走到抗日前線。」張世銀說。

張世銀介紹,解放後,「張氏宗祠」一直堅持辦學,「一直辦小學,學生最多時有兩百名,基本是每個年級一個班,大概在2003年,因為沒有生源辦學停止。」而在這之後,祠堂西邊的學堂被村民當做養鴿子的鴿舍,「養鴿子的村民大概10年前外出打工了,鴿子又不養了,因為沒人打理,祠堂逐漸荒蕪。」張世銀告訴記者,「張氏宗祠」是大張村的寶貝,「祠堂的主體建築基本上沒有遭到破壞,能保存到今天十分不容易。」

呼籲 不能任由祠堂破敗

採訪中,今年81歲的村民張聖根和75歲的闞延海向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表示,他們十多歲時,曾在「張氏宗祠」內讀過一兩年的書,「以前祠堂門口還有一對石獅子和一對石鼓,現在都沒有了。」張聖根表示,我們現在希望把這個祠堂修繕好,把老祖宗的家業傳承下去。張世銀則表示,目前修繕祠堂最大的困難是錢,「沒資金,預計修繕祠堂需要兩三百萬的資金,但是我們村民自籌也籌不到這麼多錢。」

就「張氏宗祠」的現狀,昨日下午,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前往當地包公鎮大張社區,找到了大張社區黨總支鄭克兵書記,他表示自己小時候也在這座祠堂裡上小學,對這座古祠堂的現狀也很痛心,而這座「張世宗祠」是張氏家族的宗祠,社區對這座始建於清初的古祠堂也很重視,並希望向上級部門申請修繕資金。「這座古祠堂很有保存價值,我們希望保護好這座古祠堂,不希望再這樣殘破下去,否則修復的可能性都沒了。」鄭克兵表示,肥東縣文物管理所負責人也多次專程前來查看這座古祠堂。

記者從肥東縣文管所獲悉,日前,該所在加強文物保護建設的過程中,發現位於肥東縣包公鎮大張村的這座「張氏宗祠」,該祠堂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都比較高,而根據「張氏宗祠」的磚雕風格和木雕風格,可以判斷此祠堂為清代早期所建。此外肥東縣文管所一位負責人表示,作為家族祠堂,希望當地張氏家族主動站出來保護古祠堂,不能任由其處於無人看護狀態,此外,政府部門也可以給予獎補,讓歷史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許佳 攝影報導

— END —

相關焦點

  • 山西省臨汾市魏村鎮羊舍張氏宗祠
    羊舍村張氏祠堂,位於羊舍村中古佛廟(今村委會)西百餘米處,佔地500平方米。是羊舍村張氏家族供奉祖先、保存家譜和舉行家族重大活動的聖地,俗稱「家廟」。始建於明末清初,由主殿、東西廂房和門樓、門房組成。張氏祠堂經過了多次修繕,每次修繕都有碑文記載,可惜的是大部分碑文都毀於「文革」。目前,保存下來的祠堂,是經過清道光二十四年,即1844年族人重新修繕的。據重修碑文記載,重新修繕工程主要負責人有:張奇瑞、張永昌、張永年、張永權、張永誠、張元著、張元韶、張立豐、張立業、張敬威。
  • 張寨與張氏祠堂(圖文)
    張寨與張氏祠堂在平頂山高新區遵化店鎮張寨村,有一處保存較完好的清朝建築。即建於清乾隆年間,距今已有300餘年歷史的張氏祠堂,也是遵化店鎮境內唯一的一座祠堂。1971年,用老瓦重修北坡,現在屋頂的黃色琉璃瓦是2000年修繕祠堂時新換的。現在的兩棵梧桐樹,是在老樹的位置自己發芽長大的。祠堂有正殿三間,偏房三間。除正殿屋頂黃琉璃瓦修外,其餘皆為原來的建築。正殿前牆東西側均有精美的磚雕圖案。正殿屋前有走廊,外側有三根粗大的紅漆圓木柱子,柱子上用黃漆書寫的長楹聯:「九州瑞氣濃 萬裡春光美」「鐘聲兩岸聞 晚露三春聞」。
  • 商戶撤場、破敗不堪!蘇州核心區老牌商業荒廢已久!
    距離蘇州中心大概1公裡的地方,有一個商業體卻荒廢已久,被回收後至今毫無動靜,內部破敗不堪,與湖西CBD的繁華格格不入。這個商業體,就是白領廣場。目前,整個商業體都被圍擋住,內部原本的建築還沒有拆除,但明顯非常的破敗。越過高高的圍欄可以看到原本非常氣派的商鋪大門,不知道原來是什麼樣子,也只能荒廢在這裡。大門緊閉,原來開放的店鋪包括東吳麵館、文化藝術中心、潮汕粥鋪、凱盟動漫會所等,業態還是比較豐富的。
  • 湖南長沙、瀏陽、寧鄉等地的張氏源流——張氏文化
    長沙石門鄉洞田市十二處張氏        始遷祖添福公,字大觀,明洪武元年(1368)由江西省豐城縣因督兵剿賊遷湖南長沙縣錦繡鎮洞田,族人最多分布在長沙東鄉、瀏陽北鄉之交界區,子孫分布於長之洞田、瀏之下房衝、大屋塅、大嶺背、灣頭、大江山、石嘴頭、大陂頭、何家山、桂花橋、板坡衝等十二處,故名十二處張。
  • 江西崇義縣古選張氏宗祠舉行重建竣工慶典
    、祭祀祖宗的清明時節(公元二〇一九年四月五日、農曆三月初一),古選張氏宗祠後裔近1000人,滿懷激動的心情,歡聚在一起舉行重建宗祠竣工慶典。古選張氏宗祠簡介古選宗祠張氏,自得姓祖揮公始,傳七十九世平公,平生良。清雍正元年後,南昌省會設祠(家廟),張良為第一世祖。
  • 願張氏先祖恩澤後代!張家人都來祭拜一下歷代張氏先祖吧!
    >」,即可加入中華張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宗親交流。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張氏文化,傳播張氏正能量。時維公元2017年4月4日!歲在丁酉。時屆清明,萬物復萌。張姓望族,根系炎黃。得姓始祖,黃帝五子。 發明弓箭,姓張名揮。歷數千年,源遠流長。 枝繁葉茂,人丁興旺。遙望皇天,祖宗在上。揮公後裔, 逾億族眾,英賢輩出, 耀祖光宗。為相為將, 歷代崢嶸,秉承祖志, 弘揚遺風。 東西南北,族人集聚,除草培土,共掃祖陵。
  • 張氏宗親尋根尋親求助!(2021.02.18星期四)
    【尋根問祖】各位張氏宗親大家好!我是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雙龍鄉(永安堡)張氏族人,我張氏始祖於明朝隆慶年間(1567一一1578年)由原陝西固原白馬城(現歸甘肅環縣)帶兵至甘肅靖遠(靖虜衛)永安堡屯墾戍邊,歷六世,朝廷獎勵有功將士,以土田酬勳,遂家劉家寺,世代延續,居住至今。
  • 天下張氏出清河。記五一假期尋根之路,河北邢臺清河張氏發源地
    爭得老人同意,我們駕車出發趕往河北邢臺清河張氏祖庭。天下張氏出清河。居史料記載,兩種說法,張姓揮公始祖是軒轅黃帝之子。另一種說是黃帝長子青陽少昊帝之五子(即黃帝之孫)。後經《元和姓纂》《古今姓氏辯證》等史籍記載;張氏出自姬姓,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使造弓矢,官位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
  • 沙爾沁鎮永富村張氏家族續譜史
    永富村燻羊窯子 從此,在沙爾沁的張氏後人與山西的家人均無音訊。張氏族人在此定居至今,共繁衍十代人,截止2011年編輯張氏族譜時,編入家譜的共有六百七十多人。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張氏的族人對自己的祖先了解甚少,只知道是從山西祁縣來的口口相傳,只聽得祁縣呀義村,實為陽翼村,口語方言所致。祖宗是誰都不清楚,實為遺憾。張氏族人凡遇紅白事宴時,幾位年長者在一起嘮叨。由於文化程度和經濟條件所限,敘舊而已。
  • 山東魚臺縣老砦鄉張氏祭祖盛況實拍:莊嚴隆重,令人大開眼界!
    樹高千尺不忘根張氏家族情意深一脈相承聚故裡緬懷祖德祭先人張姓現為全國第三大姓氏。源自於黃帝之子少昊青陽氏之孫揮公,因發明弓箭,司弓矢之正而賜姓。據《張氏族譜》記載,吾沙河張氏者,自明朝二年間由山西洪洞縣遷居沙河鎮。至今六百餘歲,已傳二十餘世。子孫後代分居四十餘村。
  • 張氏堂號大全!張氏必看
    「張氏一家親」加入張氏大家庭 張氏一家親 堂號,本意是廳堂、居室的名稱。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數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於某一處或相近數處庭堂、宅院之中,堂號就成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號。
  • 張氏族譜序——張氏文化
    此次共勷譜牒,是我族人沿著兩百年前之祖譜的足跡走出的輝煌的一步,是對我祖徙遷鄰水近三百年的最好的紀贊,也是送給先祖和後昆的一份極富意義的厚禮。通過此次修譜,充分顯示出並強化了我姓同胞的親和力及認同感。        今斯譜既修,上無愧列祖列宗,下可垂族子族孫;重人倫而收族,推孝誠於不竭,使一本九族之親如一身之血脈,通貫周流而無間焉。
  • 贛州興國縣東韶古村,10座古宗祠400多年歷史古韻很濃鬱,看啥樣
    這裡近十座古宗祠距今都有400年以上,祠堂飛簷流瓦、雄偉壯觀。一棟棟古建築很有歷史價值2019年6月6日,東韶古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這也預示東韶的價值被國家認可。這裡能許多的古建築、古樹、古井等。這裡的每一棟古祠堂都是很莊嚴很大氣的。老舊的巷道都是歲月的足跡。發黃古舊的青磚馬頭牆。處在春日大山裡的古村,古老的東韶。
  • 碰到不願入譜的族人,該如何是好?
    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制度的改變,朝代的變遷,家譜的作用隨之發生變化,家譜開始出現約束族人行為的作用,並且尊卑貴賤已經逐漸成型。在古代,所實行的宗法制度所採用的是嫡長子繼承制,只有族長一脈才能繼承家族族長的職位,尊卑之分由此而來。在古代,修譜時,是家族制定入譜人員規則,並且族人無法主動要求,提出自己的建議。
  • 張氏家譜文獻——張氏文化
    現在我們可以考知的張氏家乘、譜牒,有唐朝人張太素的《敦煌張氏家傳》二十卷,此後又有《曲江張氏家譜》一卷。宋元明清諸代,各地的張氏家譜不斷修撰,以至於在全國範圍內統一修續家譜。明朝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張浚等人修纂的《張氏統宗世譜》有十八卷,後來又擴展到二十一卷,並附有《文獻》十一卷,卷帙極為豐富。
  • 張氏家譜.
    張安實在忍受不了這長期的戰禍之苦,也只得率族人南遷襄陽(今湖北省襄樊)。在整個東晉南北朝時期,中原的張姓大世家和其他漢族世家一樣,為了逃避匈奴、羯、氐、羌、鮮卑等少數民族的統治,往往帶領族人成百成千地集體南遷。為了安置他們,東晉和宋、齊、梁、陳等南方政權都照他們原籍的州縣郡名設置州郡縣來管理他們,這就是與這次移民大潮相伴而生的著名的僑州郡縣制。
  • 他1年砸下積蓄,修繕破舊不堪的祖屋,改造之後,讓人好生羨慕
    當有一天,您的祖宅面臨倒塌的命運,您是會選擇任其破敗荒廢,還是選擇重新改造它呢?年近不惑的@伍開堂先生,選擇花1年的時間,砸下了許多積蓄,將破舊不堪的老宅子改造成了村裡的「桃花源」。以修繕改造為基礎,保留了老宅原有的面貌,將生活過成了詩。
  • 萊陽杜家泊張氏第十一次修撰族譜,傳承六百餘年的歷史
    在膠東半島的萊陽,就有一支張姓人,過去曾先後十次修譜,位於膠東半島萊陽的杜家泊張氏家族,曾先後修譜十次,而今第十一次族譜修撰工作已然完成,正式付梓印刷,其家族底蘊之深,可見一斑。(最新修撰的張氏譜書)這支張姓人,就是老萊陽縣有名的杜家泊張氏家族,自明洪武末年軍籍撥補靖海衛後遷居萊陽以來,杜家泊張氏已傳承六百餘年,瓜瓞綿綿,人丁興旺,科甲鼎盛,堪稱巨族。
  • 張氏字輩派語——張氏文化
    8.洋湖張氏三修族譜15卷首末民國26年,清河堂,16冊齊,開國忠為上,承家孝在先,立基圖遠大,積德自綿延。9.張氏三修族譜37卷首1 民國茂子年 孝友堂 43冊齊老派語:譍正世大,光明顯曜,承紹人文,永昭宗道 。新增派語:建立功言,進修德業,恢振先聲,蔚啟英哲。
  • 2004年雅典奧運場館如今竟如「鬼城」般破敗!
    而希臘財政部長瓦魯法基斯在消息公布的當天就宣布辭職。其實對於希臘民眾這樣的選擇也並不感到奇怪,畢竟希臘民眾在2000多年前就曾全民投票處死了蘇格拉底,而如今國家的落敗還不需要從精神上分析,從曾經輝煌、如今荒廢的奧林匹克場館上便可看出來。下面,就和我們新先聚品一起來看看如今破敗的奧運場館是什麼樣一個落寞情形吧。先讓我們來看看2004年時的雅典奧運場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