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對「地球」這個名詞已經是太過熟悉了,說不定有時一天還會說上好多次。可是你否知道,「地球」這個名詞的歷史其實並不算十分久遠。在古代各國,對地球形狀的猜測就有多種,這裡面自然也有認為是球形的,但畢竟都是假說和猜測,直到十六世紀才由葡萄牙人麥哲倫率領的第一次人類環球航海證實。在明末,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為中國帶了這種理念,他在為中國皇帝繪製的《坤輿萬國全圖》上,第一次出現了「地球」這個名詞。在此之前,中國有大地的概念,卻沒有地球的概念,所以把地球作為一個概念和名詞寫進詩詞裡肯定不會很早。
有人查找唐宋詩詞,得到一個結論,宋朝的薛嵎就已經在《太白山觀雪》裡寫到「地球」了,而且他說地球是「大地球」,那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先看詩:
二十裡松聲,千山雪未晴。
人當絕頂見,吟到此時清。
大地球琳滿,空林鳥雀驚。
老僧觀物化,無滅亦無生。
作者薛嵎,字仲止,一字賓日,號雲泉,是一位不太有名的南宋後四靈派詩人。他一生仕途不順,數試不第,45歲才考中進士,官也只做到福州長溪縣主簿。太白山是位於陝西寶雞的一座歷史名山,風景也不錯。而薛嵎這次就是在這座名山觀雪,而詩歌裡面也確實有「大地球」的字眼,但這個「地球」和我們所說的「地球」是一回事嗎?
詩歌首聯就點明了環境,風聲呼嘯,大雪不息。頷聯緊接著寫,要看雪,就要到山的最高處去,而看雪吟詩,環境清冷,自己的詩歌也似乎受了天地之氣,清靈了起來。
頸聯裡一上來就是那句「大地球」,讓現在人一讀似乎還有點感覺搞笑。但這個「大地球」到底是什麼呢,我們還是先看下一句,「空林鳥雀驚」,空寂的山林鳥雀都受驚了。律詩講究中間兩聯要對仗,那麼「鳥雀」是一個名詞,應該對「球琳」才對,這一下子就不對了,剩下「空林」就對「大地」了,這說明「地球」在這裡根本就不是一個連在一起的詞語啊。
這裡的「大地」不用多說,卻多出一個不太容易理解的「球琳」,是個什麼東東呢?古代造字,形聲字是主流,這兩個都是形聲字,左邊的偏旁都是「王」,稍微有點文字學知識的人都知道,在偏旁裡,這個「王」其實就是「玉」字,帶這個偏旁的基本都和玉有關係,比如「玫瑰」(這個最早確實指玉石),比如三國大人物周瑜的名「瑜」和字公瑾裡面的「瑾」,我們常說「懷瑾握瑜」,裡面的「瑾」和「瑜」都是美玉的意思。還有「璞」、「理」、「瑕」等都和玉有關係。而這個「球琳」其實也是美玉的意思,所以他的「大地球琳滿」,真正的意思是,大地是到處都是雪,這裡只是用美玉來比晶瑩純潔的雪而已。
這下應該明白了,所謂「大地球」,是不存在的。
這首詩最後一聯就不多解釋了,無非用佛教的理論寫自己的感悟罷了。
這樣很多人難免失望,竟然沒有「大地球」。其實現在很多理念進入詩詞,時從清末黃遵憲「詩界革命」之後,當時他的詩歌中運用了很多現在的天文地理科技的內容。我下面找了一首真正寫地球的詩(是不是我國第一首寫地球的,我也不知道),大家欣賞一下寫的如何。
海行雜感
星星世界遍諸天,不計三千與大千。
倘亦乘槎中有客,回頭望我地球圓。
這首詩題目叫《海行雜感》,當然內容就是寫的海上航行的事情。前面兩句可以總結成一句話,就是:夜晚行走海上,看到的是無數的星星。第三句運用了一個典故。據說某人曾乘小船不知道走到哪裡了,結果回來一打聽,自己竟然順流直到牛郎星那邊了,可見海天相通。這句假設有人乘船到了天上,回頭會看到什麼,那當然是圓圓的「大地球」了。
這首詩融現代的天文地理知識與詩歌,別說,在當時是很受歡迎的,這也是他「詩界革命」中的一項內容,而且還對中國詩歌的發展影響頗大。
這之後就有很多人寫到「地球」了,你知道那首詩裡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