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到來的前兩天,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調研,當天下午來到位於商洛市柞水縣的秦嶺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考察秦嶺生態保護情況。
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到生態文明寫入憲法,中國社會各界在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各個領域的工作上投入了巨大心力。
為地球祈禱為自然發聲
今年是世界地球日50周年。這一年從初始到現在,新冠肺炎疫情陰霾始終未散,全球氣候變化的危機依然在威脅著人類可持續發展,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在世界範圍內也未得到有效遏止。地球——人類目前唯一的棲息地,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
地球升起圖片
1968年12月24日,在太空中飛行的太空人拍攝了地球的第一張全彩色照片。這張照片被稱為「EarthRise地球升起」,它既象徵著我們寶貴星球的脆弱,也象徵著支撐著我們的力量。這是人類文明史上至關重要的一張照片。在它之後的一年,現代環保運動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環境保護相關法規也陸續出臺。
時隔50多年,在新冠狀病肺炎疫情全球流行的大背景下,2020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依舊如約而至。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CBCGDF)、國際中國環境基金會(IFCE)聯合地球日網(世界地球日活動協調機構)、中國網生態中國頻道共同開展了一場全球性的線上行動,與歐陽娜娜、阿雲嘎兩位地球日大使,和演藝界、體育界、業內領袖、社會組織等一起,付諸行動,為地球祈禱,為自然發聲。
地球日大使——歐陽娜娜
地球日大使——阿雲嘎
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中無不充斥著人與自然的辯證關係。隨著人類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動無序擴張,資源環境承載力緊逼上線,發展空間日益被壓縮。
新冠疫情是天災還是人禍?全球氣候變化引起的各種各樣的危機,是天災還是人禍?具體來講,它不是某一人、某一事件的結果,而是人類對地球資源掠奪式開發利用,以及不負責任的破壞與排汙,使得我們的地球不堪重負。
但很多事情都是可以改變的,比如說讓霧霾離開天空,讓河流重新清澈,讓垃圾不被亂丟,讓野生動物有地可棲,讓地球變暖不再加劇……而這些改變,與我們每一個人的行動息息相關。
基於人本的解決方案,提倡每一人都參與到當前生態危機的解決進程之中,通過每位個體的努力,影響和帶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共同攜手,探尋解決方案,尋找人類可持續發展之路,相信世界可以因你我而改變,地球可以繼續蔚藍升起。
(中國網劉景 中國綠髮會王靜)
原文:《生態中國:為地球祈禱 為自然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