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的網絡時代,義和團是一個爭議極大的組織。
毫不誇張的講,義和團是當下網絡風評極端「兩極化」最具代表性的組織之一。
大部分人提起義和團這個組織的時候,要麼將其斥之為「愚民反智」的盜匪組織,要麼將其吹捧為「愛國志士」。
持有這兩種觀念的網友,時常在網絡上各種場合爭辯不休,甚至互相攻擊謾罵,線下約架。
然而大家吵的雖然兇,罵的雖然狠,但關於義和團這個組織的起源和變質的過程,大多數人都知之甚少。
如:義和團為什麼自稱「義和拳」?
這個最簡單的問題,只怕網絡上無論是挺義和團的網友,還是貶義和團的網友,都很少有人能夠答的上來。
評價義和團的人,絕大多數都只有激烈的觀點,卻缺乏詳實論點。
究其原因,主要還是網上關於義和團的論述大多片面而偏激,只能「碎片化」的描述義和團的某一次事件或某一個階段的表現。
而且國外關於義和團的研究論述,因為宗教信仰和歷史的原因,大多本身就難免會對義和團存有偏見。再加上他們對中國本土秘密會社並不熟悉,故而很難客觀全面的對義和團這個組織,作出客觀全面的論述。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研究中國秘密會社多年的戴玄之先生,所著的《義和團研究》,就顯得格外彌足珍貴了。
在《義和團研究》中,戴玄之先生對當地官員們奏摺,以及清政府所發的「上諭」,以及地方縣誌等可靠資料,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進行了系統性的分析對比。
排除了宗教和歷史的偏見,以不偏不倚的態度,儘量客觀的還原了義和團形成的原因,以及崛起和變質的過程。
戴玄之先生在《義和團研究》中,精準的把義和團的源頭,定位到了直魯交界處的山東冠縣,而起因則是屢次結案又屢次翻案,僵持不下近十年的,山東冠縣的「梨園屯教案」。
這裡所謂的「教案」,可不是指老師們為了方便教學寫的授課方案文書。
而是指因宗教信仰不同,而發生的暴力衝突案件。
在清末時期,「教案」是一個極為常見的詞。
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強行轟開大清的國門以後,因外國傳教士的數量和地位也急劇上升。
可是在當時的群眾心目中,對金髮碧眼,奇服怪狀的洋人本能的並無好感。
民間關于洋教士挖人心肝熬油點蠟燭探寶,取嬰兒眼珠子點銀子等傳說盛行於世。
再加上傳教士們為了吸引教徒,多有以金錢利益來誘惑收買人入教的。
因此早期傳教士們的身邊,多以地方地痞無賴等流氓無產者,為金錢利益假裝入教者居多。
而傳教士作為外來人員,對當地的風土人情大多並不熟悉,一旦為地方無賴所蒙蔽,就再難分辨是非,只會一意維護自己的教眾。
官府在處理「教案」的時候,通常都是「寧可把咱們百姓虧一虧,以了此事,而全大局」。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當時各種無賴分子和投機者,甚至犯罪嫌疑人,為了託庇于洋教士,大量的混入教會之中。
這些無賴分子得到洋教士的庇護之後,在地方上更加膽大妄為,橫行不法。
既然官府已經靠不住,人們只好自己想辦法。
於是鹹豐年間曾經下令督辦的,以「保衛身家,防禦盜賊,守望相助」的地方鄉團勢力,開始成為對抗不法教民的主力。
而他們之所以自稱「義和拳」,則是因為「義勇須稟三氣,一正氣,二義氣,三和氣」。
義和團的起因並不是出於「扶清」,也不是想「滅洋」,他們只是一群因為不肯改變自己的信仰,而被不法教民欺負的無法可施的良民百姓而已。
戴玄之先生在《義和團研究》中,最大限度的還原了義和團成型時期的真實情況,以不偏不倚的態度,揭示了洋教士們權力過大,在人生地不熟的中國被不法分子利用的現象。
洋教士們大多既不像很多義和團的擁躉者們說的那麼卑劣不堪,也不像義和團的反對者們所說的那麼神聖偉大。
他們本不該有那麼大的特權,清政府的官員們更不該對他們那麼放縱。
義和團「排洋」的主因,也不是為了「國家大義」,本身就是出於對自己宗教信仰的維護。
因為中國是一個宗教信仰十分穩定的國家,儒釋道三教互相之間爭端極少,而且它們都不與祖宗崇拜相衝突。
而天主教最讓國人無法接受的,就是與祖宗崇拜相衝突。
因為天主教是「一神教」,在「除我以外別無他神」的教義之下,傳教的同時,也必定會打擊到本土宗教。
「梨園屯教案」中,就是因為教民們要拆毀本地的玉皇廟改建教堂,引發了當地民眾的強烈不滿。雙方一方要拆,一方要保,互相爭執不下,互相仇視攻擊竟而長達近十年。
地方官員屢次判決,屢次翻案,最後竟而被逼無奈到自掏腰包,另買土地建玉皇廟來解決「教案」。
但結果雙方仍是不滿,矛盾依然激化成了一場流血衝突。
義和團對于洋人的仇視,起點是宗教信仰問題。
他們仇視的只有洋人和教民,並沒有侵犯滋擾良民的記載。
而且在當時的情況下,由於地方官員懼怕洋人,他們在與教民對抗中大多處於劣勢,也沒有餘力滋擾良民。
義和團的發展壯大乃至變質,則跟當時的政治背景相關。
1898年9月,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殘殺「維新派」人士,清庭朝政中樞被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控制。
然而各國列強卻絕大多數偏袒支持光緒帝,維新黨成員更是受到外國的庇護。
慈禧太后與洋人的矛盾激化,起心藉助民間勢力對抗洋人,遂於1898年11月5日諭令近畿直隸、山東、山西、奉天四省興辦團練,義和團自此成為官方承認的合法團體,聲勢急劇壯大。
但也正是從1898年開始,義和團被白蓮教,八卦教等邪教滲透,更糟糕的是義和團組織結構極為鬆散,沒有統一的領導,任何人只要頭包紅布或黃布就可以自稱為「團民」。
此時的義和團成分複雜至極,直是五花八門,三教九流無所不有。
而且義和團的目的也從最初的「保衛身家,防禦盜賊,守望相助」升級為「保清滅洋」。
由於人員成分複雜化,義和團的行為也升級為虐殺洋人和教民,並放火燒人房屋。
甚至列出如洋人為「大毛子」,教民為「二毛子」,間接與洋人有關者為「三毛子」,其餘還有「四毛子」「五毛子」一直到「十毛子」。
凡冠以「毛子」之名者,皆必殺無赦。
平民百姓被誣為「毛子」而被殺者不計其數,而且當時的義和團殺人手段之殘忍刻毒令人髮指;包括活埋,活烹,肢解,燒磨等。
對女性「毛子」手段更是殘忍變態,不堪入目!
慈禧太后因想藉助義和團對抗洋人,對義和團在地方上的不法情事基本持縱容態度。
以至於義和團運動中殺的洋人極少,罹難者竟然絕大多數為中國百姓。
而慈禧太后仇恨洋人的原因,實是慈禧欲廢光緒帝,立端王載漪之子溥儁為帝,而列強出於自身利益,除俄國外皆不同意。
端王載漪為了讓自己的兒子溥儁能夠登基為帝,更是不惜偽造洋人照會,稱洋人慾施加壓力強逼慈禧還政於光緒帝,不許慈禧再幹涉朝政。
慈禧為保自己的權力,置國家存亡,百姓生死於不顧,向十一國下宣戰詔書,喪心病狂至此,可嘆今日網絡上竟有人為慈禧張目,稱慈禧宣戰十一國是「有血性」!
此種言論連「觀點」都不能算,只是以自己的無知冒犯大眾的三觀!
義和團運動從最初的「保衛身家,防禦盜賊,守望相助」,淳樸到連外出活動時的口糧花費都由自己準備。
然而發展壯大以後,竟然成為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殘殺同胞,敲詐勒索,無惡不作的殘忍暴徒。
這種令人瞠目的轉變,與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縱容和引導脫不開關係。
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被權力和欲望所蒙蔽,利慾薰心之下不但自己喪心病狂,他們的私心還直接導致了義和團運動的不健康發展,以至於義和團在盲目排外的極端情緒中,逐步釀成大禍。
戴玄之先生在《義和團研究》一書中說道:無論為官團、私團,慈禧等都視如神明,寵若驕子。與其說義和團是時代的產嬰,不如說是中國數千年神權傳統思想的麟兒。
義和團運動的起源便是宗教信仰的爭端,而慈禧太后和頑固派之所以藉助他們的力量對抗洋人,絕非如影視劇中所言的拿他們當「炮灰」。而是對他們的「神功附體,刀槍不入」真的存有希望,最少是持半信半疑的狀態!
因為慈禧太后本人長期獨自深居,對世界的了解全靠外人轉達消息,她對世界的發展了解其實十分有限。
而且慈禧太后本人也並未受過系統性的傳統教育,她的文化水平並不是很高,連正常的書寫都存在一定的問題。
更何況慈禧太后本就極為迷信神佛,喜聽人稱其為「老佛爺」,就是最直接的證據。
然而慈禧太后更加醜陋無恥的是,宣戰十一國之後,「八國聯軍」剛到北京城下時,她就急不可耐地逃竄出京了,而義和團運動失敗以後,因與列強的和約未訂,她竟然嚇的數次延緩回京日期,貪生怕死和對列強的恐懼可見一斑!
義和團運動的失敗,與其說是民眾的愚昧無知,倒不如說是當時清庭朝政中樞集體喪心病狂和愚蠢自大。
正視歷史才能吸取歷史的教訓,即使不能獲得智慧,也能使自己免於無知。
總之,義和團的起源和發展極為複雜,絕非「偉大」或「愚昧」就能簡單概括的,其精神固有可嘉之處,但卻也有值得警惕和批判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