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歷史的瞳孔可以看到歷史長河波瀾壯闊,同時也蘊含著哲理,讓我們一起推開歷史的大門,感受古人的智慧吧
義和團,又稱義和拳。義和團運動又稱「庚子事變」,是19世紀末在中國發生的一場以「扶清滅洋」為口號,主要針對西方侵略者及其在華附庸,是具有強烈的樸素的愛國主義思想的完全由民間自發的暴力運動。這次事件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中國史學家又把這次事件稱為「庚子國變」或「八國聯軍之役」。
爆發原因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是有多種多樣的原因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日益激烈化。自甲午戰爭後,中國陷入了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的境地,各帝國主義加強對中國的政治與經濟侵略,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使廣大的中國人民深受其害,成為義和團運動興起的根本原因。
組織結構
義和團的成分極為複雜,既有貧苦農民、手工業者、城市貧民、小商販和運輸工人等下層人民,也有部分官軍、富紳甚至王公貴族,後期也混雜進了不少流氓無賴,「上自王公卿相,下至娼優隸卒,幾乎無人不團」使得義和團的組織極為鬆散,不利於集中力量打擊敵人。
義和團的迅猛發展,殺害外國傳教士使外國聯軍大為恐慌,他們紛紛要求清政府採取措施消滅義和團。實際掌握政局的慈禧太后多次發布嚴禁義和團的上諭並組織軍隊進行圍剿。但由於多種原因,一時難以撲滅義和團。
在大沽口失陷後,清軍和義和團對外國侵略軍進行了積極抵抗。義和團首領曹福田與張德成等分別帶領義和團進入天津攻擊侵略軍,直隸總督裕祿以禮相待。義和團在清軍幫助下進行了紫竹林之戰和老龍頭之戰。
8月13日,聯軍進抵北京城下,1900年8月14日凌晨,八國聯軍對北京發動總攻,並攻破東直、朝陽、東便、廣渠各門進入北京,董福祥的甘軍和義和團堅持抵抗,而此時的慈禧見勢不妙,遂帶領光緒帝、隆裕皇后等與部分王公、太監於15日晨出神武門西逃。
慈禧在出走時發布上諭,將戰爭的責任推到義和團頭上,並命令各地清軍予以剿殺。義和團迅猛的發展部分得益於清廷的支持,在清廷態度變化後,許多義和團組織迅速消亡。
歷史中的哲理總是這麼令人著迷,好了,今天小編的分享就到此結束了,下期再與小編一起走進歷史長河,感受歷史的波瀾壯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