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拉爾德·因赫爾(Gerard Unger, 1942–2018):繼往開來的字體設計師

2021-02-18 The Type

2018 年 11 月 23 日,荷蘭字體設計師赫拉爾德·因赫爾(Gerard Unger)逝世,享年 76 歲。

因赫爾是馬修·卡特(Matthew Carter)和埃裡克·施皮克曼(Erik Spiekermann)的同輩,也被荷蘭設計師弗雷德·斯邁耶爾斯(Fred Smeijers)稱作「繼揚·范克林彭(Jan van Krimpen)和布拉姆·德杜斯(Bram de Does)之後,荷蘭字體設計的文化大使」。他出生在熱金屬鑄排機的末期,成長在照相排版年代,又親歷了桌上出版革命的風雨,可稱繼往;在字體設計上始終追求實用技術與美學形體的結合,積極在當代字體行業中發光發熱,是謂開來。本文將以因赫爾的字體作品為主,為讀者簡明介紹一下他的一生。

本文含大量參考連結與注釋,建議點擊「閱讀原文」至 Type is Beautiful 網站查看。

因赫爾 1942 年出生於荷蘭阿納姆市。彼時活字和熱金屬鑄排的的影響還未斷絕,莫裡森(Stanley Morison)治下的英國蒙納公司憑藉著優良的字體設計和技術上的完全壟斷,在印刷和設計業呼風喚雨;揚·范克林彭是莫裡森的摯友,在 Enschedé 印刷廠主持印刷和字體設計,又受到英國蒙納的大力支持,一代宗師的地位已然確立1。但戰後歐洲的現代主義思潮也正是在這時發端。安東尼·弗洛斯豪格(Anthony Froshaug)繼承了奇肖爾德(Jan Tschichold)的衣缽,在英國為現代主義和包浩斯理念搖旗吶喊;在瑞士的馬克斯·比爾(Max Bill)不滿於奇肖爾德晚年的新古典主義做派,在 1946 年與後者展開了著名的書面辯論。荷蘭的現代主義設計也稍露雛形,維姆·克勞威爾(Wim Crouwel)不久後就會成立名震一方的 Total Design 事務所。新與舊、保守與進步的兩股思潮衝突正在荷蘭醞釀。

— 左:Jan van Krimpen;右:Enschedé 印刷廠於 1931 年印製的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內文使用克林彭設計的字體 Romanée(圖:作者藏書)

— Anthony Froshaug 為烏爾姆學院設計的季刊(圖:Display)

— Wim Crouwel 和他設計的 New Alphabet(圖:WikiMedia Commons)

因赫爾在 19 歲接觸到了揚·范克林彭的書籍作品,自此對書籍、字體和平面設計入了迷。他在 1963 年入讀裡特維爾藝術學院(Gerrit Rietveld Academie)。裡特維爾學院的兩位教授那時正象徵著新與舊的衝突:Charles Jongejans 追隨先鋒藝術的步伐,主張現代主義的平面設計;而 Theo Kurpershoek 作為傳統的畫家、書法家和平面設計師,秉承的仍然是新古典主義。大部分學生在這種環境下都選擇了追隨一方,但因赫爾更希望能博眾所長、不拘一格。

1967 年因赫爾本科畢業,不久就在 Total Design 謀得一職,在比他大 14 年的維姆·克勞威爾手下工作。雖然在 Total Design 的時間只有短短半年,但因赫爾已經深切認識了荷蘭現代主義的優劣,也促使他把實用、不拘一格的觀念繼續貫徹下去。他後來回憶道:

如果平面設計師需要選擇一款字體,他們會自動選擇 Helvetica 然後停止思考。但維姆自己的作品卻不是這樣:清晰、簡單,但細部十分精美,似乎對他是與生俱來的那樣。這可能是他的作品如此吸引年輕一代的原因:簡約卻又深遠。但我個人不會歡迎瑞士風格字體排印(Swiss Typography)的回歸——它太拘泥於造型了。設計也應該更著重社會影響。平面設計拘泥於個體表達和滿足個人野心太久了。

Markeur / M.O.L

離開 Total Design 後,因赫爾做過各種兼職。在 1968–1972 年間他做過廣告公司的設計,在母校裡特維爾學院教平面設計的夜校,也為 Enschedé 印刷廠做平面設計。在 1972 年他接到了第一份字體設計的工作:為 Enschedé 印刷廠的 Pantotype 縮放雕刻機設計一套字體,名叫 Markeur 2。因為雕刻機的鑽頭是圓的,為了保持雕刻出來字母的邊緣鋒利清晰,因赫爾在設計時在各種邊緣都加入了變形。這也是因赫爾第一次嘗試技術限制下驅動的字體設計。

— Markeur 的設計應用。左下為因赫爾的設計稿,右下為 Pantotype 雕刻機刻出的字形。(圖:Type Journal)

— 在 1974 年 Unger 也為阿姆斯特丹交通局設計了另外一款末端圓潤的字體,名叫 M.O.L,主要適用於背發光的路牌導視系統。(圖:Fontshop / Gerard Unger Collection)


Demos / Praxis

雖然因赫爾對克勞威爾的現代主義並沒有全盤照收,他仍然認同後者由技術導向的美學觀念。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照排技術已成長為一股中堅力量,大有取代活字和熱金屬鑄排之勢。在 1973 年,因赫爾以陰極射線管照排機3的技術限制為突破口,設計出了一款襯線體 Demos。Demos 的靈感來源是老前輩荷蘭設計師斯尤爾德·亨德裡克·德羅斯(Sjoerd Hendrik de Roos, 1877–1962)的作品,但在觀念上又與克勞威爾的 New Alphabet 大致相同。像點陣字體一樣,它的全部字母都在方格紙上設計;筆畫幾乎沒有粗細對比,襯線也短而粗,也是為了能夠在陰極射線管印刷下保持最大限度的優雅。如果說克勞威爾偏好幾何形態的無襯線體是讓字母形態完全適應未來的技術環境的話,那麼 Demos 則展現了一種自信的折衷:在技術限制下最大限度地忠實傳統、追隨美觀。

— Demos(圖:Gerard Unger)

Demos 是因赫爾在工作之餘設計的的個人作品,但其質量之優秀卻吸引到了德國的 Linotype-Hell 公司。它前身是著名的美國萊諾自動鑄排機(Linotype),但在照排年代為了保持競爭力和業務轉型,與德國的照排公司 Hell AG 整合成為 Linotype-Hell 4。總經理 Rudolf Hell 輾轉認識了因赫爾5,大為賞識他的才華,不僅收購了 Demos 安裝到公司的產品上,還在 1974 年邀請他為 Linotype-Hell 專門設計字體。這也是一份令人垂涎的工作,有著穩定的收入和充足的創作自由。三年後,因赫爾又設計出了 Demos 的無襯線版本 Praxis。

— Praxis(圖:Gerard Unger)

Hollander / Oranda / Amerigo

照排技術在 1980 年代繼續精進,Linotype-Hell 也推出了 Laser Digiset 雷射照排機。它與陰極射線管技術相比能夠容納更高精度、更圓潤的字體曲線。為了更好地發揮新技術的力量,因赫爾在 1979–1983 年推出了另一款內文襯線體:Hollander。它基於 Demos 和 Praxis,但細部更加精巧、華美,更向內文襯線體的美學傳統靠攏6。因赫爾本人也承認 Hollander 靈感來源於十七世紀的刻字工 Christoffel van Dijck 和 Dirk Voskens 的作品,希望在新技術環境下重現前人的清晰與優雅。這一時期他的作品還包括為低解析度辦公室印表機設計的 Oranda(1983–1986)7,以及為 BitStream 公司設計的 Amerigo。

— 瑞士的《字體排印月刊》(Typografische Monatsblätter)1987 年第 2 期封面使用了 Hollander 字體,並刊發了字體評論。(圖:Gerard Unger / TM Research Archive)

— Oranda(左)和 Amerigo(右)(圖:Linotype)

Swift

因赫爾在設計 Hollander 時的中粗(medium)字重雖然在最後沒有採用,但卻成為了後來一款新字體的出發點:Swift。這也是他一生字體設計中的個人裡程碑。

— Swift 設計手稿(1985)(圖:Type Journal)

Swift 設計於 1985–1987 年,同樣也是在技術限制下追求實用、美觀的成果,是一款報紙用字。Swift 帶有因赫爾強烈的個人風格:垂直的筆畫對比、為了節省空間而略微收窄的字母內白(counter)、為了容易辨認而放大的 x 字高,以及剛韌的輪廓曲線。它與 Times New Roman 等老派傳統的報紙用字不同的是,細部不再圓潤、平滑,而是粗壯、鋒利。這些處理不僅讓字形在惡劣的印刷環境下能保持一定的辨識度,也是因赫爾的美學實驗。他希望通過這些誇張的細部和比例控制引導讀者的眼睛,提高他們的閱讀效率——如飛鳥般「迅捷」的 Swift 因此得名。這款字體剛推出時受到了不少懷疑,但在報紙和大規模出版業廣泛應用幾年之後,用戶的怨言也逐漸消退了。

— 1998 年 Swift 推出 2.0 修訂版本(圖:Gerard Unger)

— 2009 年因赫爾再度與 Linotype 合作擴展了字符集,命名為 Neue Swift。(圖:Linotype)

Gulliver / Paradox

桌上出版革命的浪潮在 1985 年襲來,也宣告著照排技術的衰退。克勞威爾代表的現代主義平面設計也正被「新浪潮」一派的新生代設計師四面圍攻。在印刷業,不少照排機械和字體公司不能適應時代的變革,紛紛破產或倒閉,Linotype-Hell 也不例外,在 1989 年被收購重組,因赫爾也被辭退。但單幹的 因赫爾似乎並沒有受到太嚴重的打擊,除了發表之前在 Linotype-Hell 開始設計的 Argo 字體之外8,他還設計了兩款新字:一款是繼承 Swift,但把「節省空間」推到極致的 Gulliver,號稱「世界上最省空間的字體」9;另一款是經過幾年研究歷史和觀摩後設計出的過渡風格(transitional)字體,名叫 Paradox。如果說 Hollander 致敬的是十七世紀的話,那麼 Paradox 的靈感來源則是十八世紀的 Didot 和 Bodoni。在 1997 年,他還把自己的字體設計經驗總結成一本書,題為《在你閱讀時》 (While You’re Reading)10。

— Gulliver(圖:Gerard Unger)

— USA Today 報紙曾使用 Gulliver 字體(經過縮窄)。因赫爾的多款字體都宣稱能夠接受約 10–15% 的強行橫向伸縮而不致字母變形。

— Paradox(圖:Dutch Type Library)

Capitolium / Vesta / Alverata

新千年臨近,而印刷和字體製造技術也日益精進。在這樣的條件下,因赫爾終於迎來了他作品裡的冠上明珠。天主教會準備在羅馬舉辦一次全市、乃至世界性的慶典,慶祝新世紀的到來,需要為羅馬城內的路牌導視系統定製一款字體,籌備組就找到了因赫爾。這一次沒有嚴酷的技術限制,因赫爾認真觀摩學習了十六世紀的義大利書法,在 1999 年設計出了「既古典又現代」的 Capitolium。這款字的比例、內白和細節處理仍然充滿著經濟、鋒利、乾脆的因赫爾風格,但更加放鬆、含蓄。它不僅在正文內表現優秀,而且在全大寫標題的情況下也毫不遜色,可以說是他一生字體設計的集大成之作。

— Capitolium 的字形與應用。(圖:Gerard Unger)

Capitolium 之後的因赫爾也臨近退休年紀,在 2001 年設計了 Capitolium 的無襯線版本 Vesta 後再也沒有設計過新字體。轉而專心任教的他在母校裡特維爾學院以及海牙皇家藝術學院(KABK)、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和萊頓大學(University of Leiden)教授字體設計和書法課程。2013 年他也從萊頓大學獲得字體排印的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是歐洲中世紀書法字母,研究成果集結在一款新字體 Alverata 中,由 TypeTogether 在 2014 年發售,獲得了包括東京字體指導俱樂部(Tokyo TDC)在內的多項榮譽。因赫爾本人也在 2017 年獲得紐約字體指導俱樂部勳章(TDC Medal),相當於字體排印領域的終身成就榮譽。

— Vesta(圖:Gerard Unger)

— Alverata(圖:Type Together)

可能也是知道自己時日無多,因赫爾在今年出版了《字體設計的原理》(Theory of Type Design)一書,再次向後人傳授一生積累的字體設計經驗。在今年的 ATypI 安特衛普大會上,抱著病體的因赫爾到場籤售,新書兩度售罄。這也是他的最後一次公眾露面。

— 因赫爾在 2018 年 9 月 AtypI 大會上籤售新書。(圖:Eric Q. Liu)

因赫爾經歷了活字、熱金屬鑄排機、照排機和桌上出版的浪潮,說久經風雨是當之無愧。相比前輩和同輩,一種積極進取、擁抱變革的務實態度貫穿始終。他的前輩範克林彭大半生都在與鑄排技術的限制掙扎,認為技術局限禁錮了他的藝術天才11;他的同輩克勞威爾在字體設計上又對現代主義理想一味盲從,所做的 Gridnik 和 New Alphabet 等作品烙下了過深的時代和技術印記。因赫爾進步的地方在於,他深刻地認識到技術的限制和特性,而在 Linotype-Hell 與經銷和一線工程人員的合作,又使他有機會把這些特點化為己用、與字體本身的特性融為一體,Demos 和 Hollander 即是明證。他沒有盲目崇拜機械、認為技術就是唯一的未來,而是在結合技術特性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傳承和改良前人留下的美學傳統,比如為了報紙印刷設計的 Swift 和它的後續之作 Coranto。雖然他的所有字體幾乎都流露出清晰的個人風格,但他作品的鋒礪、粗壯與像 Times New Roman 和 Sabon 那樣追求圓潤、古雅的大潮相比,無疑也是一股清流。他不拘一格的思想、務實的態度和敢於探索創新的精神,既超越了古典與現代的風格爭端,也深深激勵著他的學生和後輩。

願因赫爾先生在天堂安息。

參考連結與注釋請點擊「閱讀原文」至 Type is Beautiful 網站查看。

https://thetype.com

微信公眾號「The Type」。您亦可選擇在微博、Twitter 或 Facebook 上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2018 世足新字體誕生!巴西設計師為內馬爾假摔推出專屬字體
    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已經落下帷幕,巴西隊的內馬爾被看作巴西人的希望,作為巴西隊的當家球星,是對手的重要的防守對象,平均每場要被侵犯10次左右,
  • 哈哈哈,翻滾的內馬爾被設計師設計成了字體!
    轉載聲明:本文授權轉自「logo研究所」ID「w18641162377」20
  • 字體設計師鳥海修:希望中國的字體設計能夠少一些怪異
    它的設計師鳥海修 也算是日本字體設計界鼎鼎有名的人物了 不僅與鈴木勉、片田啟一 一起創建了字遊工房 △平原上的這座山叫鳥海山 十幾歲的鳥海修發現 這些炫酷的汽車設計師 無一不是畢業於武藏野美術大學 於是,在離高考還有三個月之際
  • 專業設計師必備的好看耐用中文書法毛筆字體
    字體對於設計師來說很重要,幾乎做了幾年的設計師電腦裡光字體文件就佔幾個G的內存了。電腦配置低的換一下字體就會卡到爆,所以對於字體的選擇更要精益求精,不要隨意安裝字體,大叔我開始學設計的時候安裝的字體幾千個,卡到死,尤其是不知道快捷方式安裝,電腦配置又低,那時候換個字體要等讀條,真的是鬱悶至極。這裡大叔先給萌新們說一個安裝字體的辦法,把下載的字體文字放在你電腦其它盤裡做備份,然後全選字體文件,滑鼠右鍵,選擇快捷方式安裝即可。這樣字體文件不會佔用內存太大。電腦不會卡。
  • 字體設計師:用時間見證那一撇一捺丨臺灣字體概念展
    漢字丨數以萬計而身為字體設計師丨耐心細心一字字地做丨用時間見證那一撇一捺
  • 「藝術創客」厲向晨:90後字體設計師的奮鬥史
    從休學到創業,堅持人生路最早與漢字字體的親密接觸,是在2001 年左右,那時計算機剛普及不久。 Windows 系統裡面有一個叫「造字工具」的東西。緣於對技術的興趣,厲向晨當時的想法是如果自己寫的字跡能夠在電腦上打出來,一定是個很酷的事情。所以,從技術角度切入進字體製作這方面的厲向晨與大多數設計師的方向並不相同。
  • 臺灣字體設計師的作品
    02lets freeze your spirit 2018 summer11月13號新字體課程開課臺灣字體設計欣賞萬款 | 藝術 | 字體 | 字形www.ziticq.com一個專注字體品牌的網站
  • 700款設計師常備商用字體,10萬設計師都在用,不怕設計侵權
    想同學們注意啦 又有公司收到侵權律師函了 就是因為在海報裡 使用了未授權的字體 造成了侵權 隨便在字體下載站獲得的字體
  • 阿拉伯的字體設計師作品看過沒?
    今天看到一個字體設計案例,就很好的詮釋了什麼叫做秒懂。 首先,下面這些字體都是阿拉伯語中的文字,由埃及設計師 Mahmoud Tammam 設計。這套字體設計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完全不懂阿拉伯語的我們,也能一眼看懂這個單詞表達的是啥。
  • 致設計師 丨 雙十二活動字體已備好,趕緊來認領啦!
    致設計師 丨 雙十二活動字體已備好,趕緊來認領啦! 最近設計師們真的有點忙吧!剛剛過完雙十一,還要激流勇上備戰雙十二,設計師大大們表示,已經不能做個快樂的打工人了。
  • 東京奧運標誌設計師公開全套原創字體
    消息發布後,2名歐洲設計師分別指控該商標屬抄襲,甚至聲言要對薄公堂。佐野研二郎沉默一周後,今日召開記者招待會反擊,解釋其設計過程,批判抄襲指控毫無根據。昨夜,佐野研二郎首度向日本媒體公開其標誌設計過程、製作意圖及概念來源等。他說,看到被指抄襲的消息時,自己正身在紐約辦公室,並對質疑感到震驚。經過一周冷靜思考後,他有感應向公眾清楚解釋,故在今日會見記者。
  • 知名設計師姚天宇參與設計唐漢霄《無名之輩》專輯封面字體設計
    近日音熹音樂知名設計師姚天宇參與設計唐漢霄《無名之輩》專輯封面字體設計,在網易雲音樂首發推薦2019年6月12日,姚天宇設計韓紅《鳳凰花季》專輯封面字體設計2019年5月20日,姚天宇設計吳青峰&李宇春《作為怪物》專輯封面字體設計姚天宇,中國知名字體設計師,
  • 2018世界盃最佳字體設計獎獲得者出爐!
    看個小視頻▼巴西設計師 Luciano Jacob,來自Mutato公司的設計總監,在他的臉書上分享由內馬爾翻滾動作組成的一系列字體「Ney type」,從A到Z的26個英文字母,都有他翻滾時創造出來的相似動作。
  • 10000多種字體字庫資源整合分享:設計師都在收藏!
    設計師如何去保護自己權益?值得大家去探討問題?字體行業對外而言,幾乎是一個非常冷門的職業.除字體設計者或設計師知道以外,很多外行對字體設計這塊還是不太清楚的。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字體行業也有了很大變化。從傳統的活字技術到今天的數位製作.可說是字體吏上的一重大進步。為了讓更多人知道和了解字體這個行業.特整理了這篇以字體製作的公司全名錄。
  • 下載的字體包字體缺失嚴重,字庫超全的免費商用字體大集合
    思源黑體/思源宋體樣式作為首推字體,思源黑體和思源宋體第一被放出來大家沒什麼意見吧?設計師小夥伴字體庫裡應該都有這款大名鼎鼎的免費商用字體吧。胡曉波字體樣式站酷的人氣設計師胡曉波在公眾號上一連發布了三款免費可商用的中文字體。
  • 天了嚕,這些字體太逆天,給設計師獻上膝蓋
    它並不拘泥於漢字的書寫法則,甚至打破橫豎結構界線,但仍然不失其可辨可讀的文字基本要素,這就是設計師享有的空間與自由,與書畫家相比,這何嘗不是一種另類的寫意呢? 楊林青:粗看此款字體只是借用了「十字繡」的造形方式,筆畫甚至模糊不清,不易辨別。但當字體變小排列成文時,效果驚豔。
  • 他山之石|日本設計師的小點陣字體研究
    此兩篇博文為番外篇,前篇聚焦字體設計師林隆男的 TYPEBANK 如何在 16 點的尺寸下復現明朝體的韻味,並整理 TB 黑體 14 點以下點陣字體的簡化原則;後篇則橫向對比了四家日本廠商的小點陣字體設計(其中也包括林隆男 TB 黑體的相應字號)。本文中將兩篇博文合併整理,並稍加刪改,以適應中文讀者。部分章節標題為編者所加。
  • 字體設計的未來,由正在加速進化的可變字體開啟
    如今,可變字體的應用已經覆蓋了電腦作業系統、主要的瀏覽器和應用程式,包括InDesign、Illustrator、Photoshop、Sketch等等。設計師們因此得以更方便快捷地了解和使用可變字體。 而Dalton Maag字廠則在2018年就發布了他們的第一款可變字體Venn。
  • 字體幫大師劉兵克空降美育,6天帶你掌握字體logo設計技巧
    字體設計是每個設計師的必修課!    劉兵克   字體設計師 / 品牌設計師 / 站酷網推薦設計師  字體幫創始人/字體設計課程講師  劉兵克品牌設計有限公司創意總監  -個人站酷主頁人氣4400萬+,粉絲21萬+   均在站酷網500萬註冊設計師中排名前3  -  2010年,開始在站酷網發表字體設計作品與設計經驗文章,2012年起開始從事字體設計教學,至今已開辦40餘期課程,培訓近萬名設計學生;同時,也是站酷設計公開課第1期主講人、方正字庫「字得其樂」字體沙龍主講嘉賓,也曾多次受邀前往山東工藝美院等高校和多家設計公司進行字體設計講座與線下授課
  • 趣靈感|江湖驚現「內馬爾翻滾」字體,設計師真skr小討厭!
    本以為打完比賽回了家,終於可以消停了,沒想到被巴西當地的一名設計師 Luciano Jacob 盯上,將他在場上的花式翻滾動作搜集在一起,搞出了一套看著都疼的字體,名曰被自家人黑成這樣,心疼地抱走我內~ 說到字體嘞,真是一個地大物博的設計寶地,接下來給大家介紹兩位設計師——Nicolas Damiens和Juli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