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植物所在植物萜類化學防禦與形成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2-14 光明網

  萜類化合物是天然產物中最大的類群,結構多樣、活性廣泛,具有重要的藥用和經濟價值。植物合成萜類化合物目的通常被認為是調節其自身生長發育(如植物激素赤黴素、脫落酸和獨腳金內酯)以及抵禦各種生物脅迫(如昆蟲拒食劑印楝素和除蟲菊酯)。倍半萜為萜類化合物中的一個重要家族,具有豐富的化學結構和生物功能雙重多樣性。其中,杜松烯類倍半萜由於其獨特的活性與功能受到廣泛關注,如抗瘧疾藥物青蒿素和植保素棉酚等。

  紫莖澤蘭(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在我國是一種外來入侵植物,具有強大的化學防禦系統,其防禦物質及生物合成機制尚屬未知。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活性天然產物發現與生物合成團隊研究員黎勝紅研究組綜合運用植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合成生物學等技術,揭示紫莖澤蘭中杜松烯類倍半萜的體內外抗蟲防禦功能,解析其生物合成途徑的關鍵步驟,並構建杜松烯類天然產物的異源合成通路。

  經各種誘導處理以及代謝分析,該研究發現,6個杜松烯類倍半萜是紫莖澤蘭的主要組成型和誘導型防禦物質,這些化合物均表現出顯著的昆蟲拒食活性。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對杜松烯類倍半萜的生物合成開展了研究,從紫莖澤蘭中克隆並功能鑑定了3個倍半萜合酶基因,包括一個新穎的倍半萜合酶EaTPS1,能夠催化其中2個關鍵中間體amorpha-4,7(11)-diene 和 (–)-amorph-4-en-7-ol的合成;在大腸桿菌中構建了這兩個化合物的從頭合成通路,從10 L搖瓶培養液中分離純化了550 mg的amorpha-4,7(11)-diene和35 mg的(–)-amorph-4-en-7-ol單體化合物,並通過1D和2D NMR等波譜技術確證其結構。基因表達模式和化合物積累的相關性分析,證實EaTPS1在紫莖澤蘭中參與杜松烯類倍半萜的生物合成,並發現機械損傷和MeJA處理降低EaTPS1基因的表達但能促進化合物的釋放。在菸草中瞬時表達EaTPS1基因,發現轉基因菸草也能合成amorpha-4,7(11)-diene 和 (–)-amorph-4-en-7-ol,同時抗蟲防禦功能也得到提高,進一步證實EaTPS1在植物體內的功能。該研究首次揭示紫莖澤蘭的化學防禦物質及其形成機制,並實現杜松烯類倍半萜的異源合成,有助於深入研究該類天然產物的生物活性和合成生物學、。

  研究結果以Characterization of defensive cadinenes and a novel sesquiterpene synthase responsible for their biosynthesis from the invasive Eupatorium adenophorum為題,發表在New Phytologist上。昆明植物所副研究員劉燕和瀋陽農業大學教授駱世洪為並列第一作者,黎勝紅為通訊作者。研究得到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雲南生物醫藥重大專項、雲南省創新團隊、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和中科院「西部之光」專項基金等資助。

杜松烯類倍半萜生物合成途徑(左圖)以及EaTPS1基因表達模式和化合物積累(右圖)

工程大腸桿菌(左圖)和本氏菸草(右圖)異源合成amorpha-4,7(11)-diene 和 (–)-amorph-4-en-7-ol

[ 責編:戰釗 ]

相關焦點

  • 昆明植物所在韌革菌素的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活性天然產物發現與生物合成團隊曾英研究組近年來同劉吉開研究組合作,致力於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研究。2016年結合有機化學和生化與分子生物學技術,通過前體指導的生物合成策略,進一步研究了褐蓋韌革菌混源萜類化合物骨架結構多樣性的產生,闡明了由異戊烯基對羥基苯甲醇通過發散途徑形成韌革菌素類混源萜的生物合成機制(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18), 5463-5466)。
  • 昆明植物所在這項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這項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20-10-11 13:06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微生物所等在植物免疫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植物時刻面臨多種微生物的侵染威脅,在與微生物長期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多層次的防禦機制。一些病原微生物通過多種策略克服植物多層次的免疫機制,引發病害。農作物病蟲害導致的全球主要糧食作物的產量損失較大,威脅糧食安全。為減少農作物病蟲害發生,化學農藥的施用給環境帶來負擔,威脅人類健康。
  • 昆明植物所在小立碗蘚多基因敲除體系研究中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小立碗蘚多基因敲除體系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07-29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是植物分子生物學研究中的一種重要模式植物。
  • 美國科學院院士Ian Baldwin教授訪問昆明植物所
    來自研究所各部門以及雲南農業大學等兄弟單位的100多名研究人員和研究生參加了該報告會。Ian T. Baldwin教授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從分子生物學、化學和生態學等不同角度介紹了野生菸草Nicotiana attenuata如何與昆蟲Manduca sexta相互作用的多個研究成果,突出了在長期的共進化過程中,該植物所具備的一套非常複雜的抵禦昆蟲侵食的機制。
  • 唇形科植物分類學取得重要進展
    唇形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在烹飪、藥用、園藝、建材等方面有著廣泛應用,與人類健康生活息息相關。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我科研人員聯合多國學者,在唇形科分類學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唇形科是被子植物第六大科,全球有230餘屬7000餘種,中國是其多樣性分布中心之一。自20世紀90年代唇形科與馬鞭草科進行系統重排以後,唇形科的範疇及分類系統發生了劇烈變化。近年來,隨著分子系統學的發展,唇形科系統學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其中中國分類學者作出了重要貢獻。然而,荊芥亞科及筋骨草亞科在該科中的系統位置及與柚木亞科、豆腐柴亞科等其他亞科的親緣關係仍未得到解決。
  • 昆明植物所蕨類植物系統學研究取得進展
    鳳尾蕨屬(Pteris)隸屬於鳳尾蕨科鳳尾蕨亞科,由生物學家林奈於1753在其著作《植物種志》中正式建立。
  • 植物化學領域的探索者——記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黎勝紅
    黎勝紅工作照 記者 徐永進 攝   面對眾多記者的採訪,47歲的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黎勝紅顯得有一絲侷促,但一談起植物化學,黎勝紅卻「健談」了起來,話題從植物化學的歷史到未來發展前景,從雲南豐富的植物資源到近幾年自己研究的新成果……紮根雲南20餘年,立足我國西部地區豐富的植物資源,黎勝紅圍繞植物天然產物化學、生物功能和生物合成開展系統性研究工作
  • 張杰研究組在MOLECULAR PLANT合作發表植物免疫機制綜述論文
    植物時刻面臨多種微生物的侵染威脅,在與微生物長期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了多層次的防禦機制。一些病原微生物通過多種策略克服植物多層次的免疫機制,引發病害。由農作物病蟲害導致的全球主要糧食作物的產量損失約為17%至30%,嚴重威脅糧食安全。
  • 中國科學家研究揭示一種全新植物激素信號轉導機制
    李家洋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6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獲悉,該所李家洋院士團隊通過系統鑑定擬南芥中獨腳金內酯的早期響應基因,最新闡明獨腳金內酯調控分枝發育、葉片形狀以及花青素積累的分子機制,發現獨腳金內酯信號轉導中的雙功能抑制蛋白,從而揭示出一種全新的植物激素信號轉導機制。
  • 植物所在生物鐘調控水稻耐鹽性機制解析研究中獲進展
    生物鐘是內在的時間維持機制,在調節植物非生物脅迫響應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然而,目前關於水稻生物鐘核心組分是否參與耐鹽性調節及其相關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雷研究組發現,在轉錄水平,水稻生OsPRR(Oryza sativa Pseudo-Response Regulator)基因家族的5個成員中只有OsPRR73基因可以特異性地響應鹽脅迫信號。
  • 周儉民/張躍林全面綜述植物免疫激活及信號傳導的最新進展
    該綜述重點介紹了主要免疫受體激活機制的最新進展,總結了目前對其信號傳導機制的理解,並討論了SA感知和信號傳導的更新模型。此外,還討論了如何將不同的受體組織成網絡,以及這些網絡在為適當的防禦輸出整合複雜危險信號中的作用。陸地植物與多種微生物自然相關,包括病毒,細菌,真菌等。
  • Chem.Sci.昆明植物所首次闡明天然稀有弩箭子糖的生物合成機制
    弩箭子糖(antiarose)是一類六碳脫氧糖,最初於1896年由水解劇毒木本植物見血封喉樹汁液中的天然毒素——α-弩箭子甙(α-antiarin)得到。除上述強心苷外,弩箭子糖這一不常見的天然結構僅存在於少數幾個天然產物中,且目前弩箭子糖的生物合成機制尚不清楚。 2016年初,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天然藥物化學前沿交叉團隊黃勝雄研究組闡明了託酚酮吡啶生物鹼類化合物rubrolones生物合成過程涉及二型聚酮合酶和氧化酶介導的複雜氧化重排形成託酚酮環的化學機制(Org.
  • 植物病原體威脅糧食安全,研究團隊揭示植物受攻擊時如何自衛
    2020年8月24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Rosa Lozano Duran研究團隊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上發表論文,在植物抗病信號途徑方面取得重大發現。植物是地球上幾乎所有生命的基礎,它們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並產生我們賴以生存的氧氣。
  • 走進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探秘大健康產業鏈中的科技支撐
    一代又一代的研究人員,數十年如一日地在此與植物對話,用科學方法解析植物化學語言,創造了眾多研究成果,並成功轉化運用到了生物醫藥大健康領域。我國第一個植物化學研究室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裡,有一處伴著植物清香和化學試劑味道的神秘地帶。
  • 【生物多樣性】歷經7年,昆明植物研究所在西藏發現了這些新植物……
    1月12日,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歷經7年多次到西藏自治區開展野生植物種質資源調查,發現了4個中國新紀錄種
  • 昆明植物所闡明天然稀有弩箭子糖的生物合成機制
    除上述強心苷外,弩箭子糖這一不常見的天然結構僅存在於少數幾個天然產物中,且目前弩箭子糖的生物合成機制尚不清楚。  2016年初,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天然藥物化學前沿交叉團隊黃勝雄研究組闡明了託酚酮吡啶生物鹼類化合物rubrolones生物合成過程涉及二型聚酮合酶和氧化酶介導的複雜氧化重排形成託酚酮環的化學機制(Org.
  • 微生物所方榮祥院士全面綜述植物蟲媒病原抗性機制
    該文章系統地綜述了該團隊及國內外同行在植物蟲媒病原抗性領域的最新進展。植物通過三種廣譜抗性機制,即先天免疫(圖1),抗性激素途徑(圖2)和基因沉默途徑,介導了對蟲媒病原微生物以及媒介生物雙重脅迫的廣譜抗性。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0年基礎科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農學院:小麥基因組學團隊在大麥適應性進化和物種形成領域取得新進展, 在表型、基因型和轉錄表達等多個層次解析了野生大麥微環境適應性進化的分子機理,為同域物種形成理論提供了最直接的證據,為揭示物種多樣性的來源及植物變異的基礎提供了重要信息。
  •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2021年接收推薦免試入學碩士生(直博生)辦法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2021年接收推薦免試入學碩士生(直博生)辦法  根據《中國科學院大學接收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推薦免試為碩士生的規定》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