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勝紅工作照 記者 徐永進 攝 面對眾多記者的採訪,47歲的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黎勝紅顯得有一絲侷促,但一談起植物化學,黎勝紅卻「健談」了起來,話題從植物化學的歷史到未來發展前景,從雲南豐富的植物資源到近幾年自己研究的新成果……
紮根雲南20餘年,立足我國西部地區豐富的植物資源,黎勝紅圍繞植物天然產物化學、生物功能和生物合成開展系統性研究工作,不斷創新研究思路和方法,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的成果。「作為科研工作者,能在植物化學領域有所建樹、取得成果,我是幸運的。」黎勝紅說。
用心付出 總會有所收穫
談起如何走上植物化學研究之路,黎勝紅多次用「幸運」一詞來形容自己的經歷。「幸運」的背後卻是專注於一個目標的不懈努力。
1996年,從雲南大學化學系畢業後,黎勝紅在老師的建議下報考了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生,面對自己從未接觸過的知識,他通過幾個月的自學和努力,最終成為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一員,5年順利獲得博士學位。研究生畢業後,黎勝紅成為我國植物資源和植物化學家孫漢董的研究助理,開啟了在植物化學領域的探尋之路。
2003年,孫漢董當選為中科院院士,而黎勝紅卻選擇了前往國外留學。「植物化學是一個生命力非常旺盛的交叉學科,趁著自己年輕,更應該走出去多了解國際先進的理論和研究成果。」黎勝紅說。
在德國馬普化學生態研究所,對黎勝紅來說,一切都需重新學習和掌握。為了解雲杉表皮細胞結構,他從頭學習植物切片技術,一頭扎進科研中。夜以繼日的研究,無數次的嘗試,黎勝紅在國際上率先建立和運用雷射顯微切割-超低溫核磁共振-超高壓液相色譜/質譜的單細胞水平植物化學研究新方法,揭示了雲杉韌皮薄壁細胞和石細胞中的酚類防禦物質,為精確定位活性天然產物的體內合成、運輸和積累等開闢了新途徑。研究工作得到了著名的德國洪堡獎學金和馬普獎學金資助。
「現代植物化學研究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但仍有許多未知領域等待著我們去探索。既然選定了研究方向,只要用心付出,總會有所收穫。」黎勝紅說。
堅持不懈 方能實現突破
2007年,黎勝紅以「引進國外傑出人才」的身份回到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工作,併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多年來,他帶領團隊從30餘種我國西部特色資源或藥用植物中發現化合物2000餘個,其中新化合物600餘個,有重要研究價值和潛在應用前景的活性化合物40餘個,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特色天然化合物庫,其中30%以上為團隊發現的新物質,這為天然新藥和新農藥的研究開發奠定了重要物質基礎,並為相關植物資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談及豐碩的研究成果,黎勝紅認為,在周俊院士、孫漢董院士、郝小江院士等科學家的帶領下,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植物化學研究在國內外享有盛譽,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植物化學交叉研究領域向前邁進了一小步。
二倍半萜這類天然產物結構新穎複雜,生物活性廣泛,在自然界極為罕見,全世界僅發現1300餘個,大多數來源於海洋生物,而在植物中的分布與生物合成一直是個謎。帶著這一疑問,黎勝紅立足雲南植物資源優勢,系統開展了植物腺毛中的活性天然產物研究。每年春暖花開時,昆明植物園內總能見到他與團隊爬高下低觀察植物和採集樣本;每當夜深人靜時,他與學生們的實驗室裡總透出一絲光亮。
多年的堅持不懈,帶來令人矚目的突破。黎勝紅帶領團隊發現兩個家族系列新奇骨架並具有重要防禦功能和抗炎免疫活性的二倍半萜,在化學頂級期刊上發表了我國大陸首篇植物化學研究論文,其中部分化合物在動物模型上對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顯著治療作用,正在國家基金重點項目的支持下開展深入研究;鑑定了植物二倍半萜生物合成途徑的關鍵酶,填補了國際上對植物二倍半萜生物合成認識的空白,以封面文章發表在植物學頂級期刊上;植物腺毛天然產物研究也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並應邀在天然產物領域權威期刊上發表長篇綜述。
多年來,黎勝紅在植物化學領域國際知名和主流期刊上發表SCI論文120餘篇,獲授權發明專利7項,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研究成果。他於2015年成為我國植物化學學科方向第一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並於2018年入選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嚴謹審慎 科學不容含糊
在黎勝紅的辦公桌上,整齊地放著一本本學生論文。對每一位學生提交的論文,黎勝紅都會仔細核對實驗數據,在文章思路、結構安排等各個方面耐心解釋修改的原因及必要性。「科學不容含糊,必須保持嚴謹審慎,發表文章無論大小都必須經得起考驗,這是我20餘年所堅持的,也是要求學生們所必備的素養。」黎勝紅說。
細數自己培養出來的22名博士和碩士,最讓黎勝紅驕傲的是自己帶出來的第一位博士生駱世洪。在駱世洪即將畢業時,由於所選課題還有新的疑問,黎勝紅讓他推遲畢業、專注研究,這一度讓他非常不理解。面對學生的情緒,黎勝紅鼓勵說,科研就是要有一種「刨根問底,做到極致,不留遺憾」的精神。最終在黎勝紅的指導下,駱世洪順利完成了研究課題,獲中科院院長特別獎、中科院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與黎勝紅共事10餘年的劉燕博士說:「黎勝紅老師始終保持科研初心,總是埋頭鑽研文獻,時時關注國際前沿最新科研進展。他淵博的專業知識、嚴謹的治學態度、深厚的學術造詣、敏銳的學術洞察力,令我深深佩服,他的言傳身教也讓我感受到學術之路永無止境。」
「雲南豐富的植物資源是我們研究者的寶庫,如滇重樓種植周期一般需要7年至8年,如果能夠解析其藥用成分生物合成途徑和規律,開發新型生產方式,將極大促進植物資源的合理開發應用,並有效解決植物資源持續利用的難題,這是我們正在承擔的雲南生物醫藥重大專項研究。」黎勝紅說。
雲南網記者 季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