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化學領域的探索者——記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黎勝紅

2020-12-14 雲南網

黎勝紅工作照 記者 徐永進 攝   面對眾多記者的採訪,47歲的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黎勝紅顯得有一絲侷促,但一談起植物化學,黎勝紅卻「健談」了起來,話題從植物化學的歷史到未來發展前景,從雲南豐富的植物資源到近幾年自己研究的新成果……

紮根雲南20餘年,立足我國西部地區豐富的植物資源,黎勝紅圍繞植物天然產物化學、生物功能和生物合成開展系統性研究工作,不斷創新研究思路和方法,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的成果。「作為科研工作者,能在植物化學領域有所建樹、取得成果,我是幸運的。」黎勝紅說。

用心付出 總會有所收穫

談起如何走上植物化學研究之路,黎勝紅多次用「幸運」一詞來形容自己的經歷。「幸運」的背後卻是專注於一個目標的不懈努力。

1996年,從雲南大學化學系畢業後,黎勝紅在老師的建議下報考了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生,面對自己從未接觸過的知識,他通過幾個月的自學和努力,最終成為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一員,5年順利獲得博士學位。研究生畢業後,黎勝紅成為我國植物資源和植物化學家孫漢董的研究助理,開啟了在植物化學領域的探尋之路。

2003年,孫漢董當選為中科院院士,而黎勝紅卻選擇了前往國外留學。「植物化學是一個生命力非常旺盛的交叉學科,趁著自己年輕,更應該走出去多了解國際先進的理論和研究成果。」黎勝紅說。

在德國馬普化學生態研究所,對黎勝紅來說,一切都需重新學習和掌握。為了解雲杉表皮細胞結構,他從頭學習植物切片技術,一頭扎進科研中。夜以繼日的研究,無數次的嘗試,黎勝紅在國際上率先建立和運用雷射顯微切割-超低溫核磁共振-超高壓液相色譜/質譜的單細胞水平植物化學研究新方法,揭示了雲杉韌皮薄壁細胞和石細胞中的酚類防禦物質,為精確定位活性天然產物的體內合成、運輸和積累等開闢了新途徑。研究工作得到了著名的德國洪堡獎學金和馬普獎學金資助。

「現代植物化學研究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但仍有許多未知領域等待著我們去探索。既然選定了研究方向,只要用心付出,總會有所收穫。」黎勝紅說。

堅持不懈 方能實現突破

2007年,黎勝紅以「引進國外傑出人才」的身份回到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工作,併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多年來,他帶領團隊從30餘種我國西部特色資源或藥用植物中發現化合物2000餘個,其中新化合物600餘個,有重要研究價值和潛在應用前景的活性化合物40餘個,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特色天然化合物庫,其中30%以上為團隊發現的新物質,這為天然新藥和新農藥的研究開發奠定了重要物質基礎,並為相關植物資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談及豐碩的研究成果,黎勝紅認為,在周俊院士、孫漢董院士、郝小江院士等科學家的帶領下,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植物化學研究在國內外享有盛譽,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植物化學交叉研究領域向前邁進了一小步。

二倍半萜這類天然產物結構新穎複雜,生物活性廣泛,在自然界極為罕見,全世界僅發現1300餘個,大多數來源於海洋生物,而在植物中的分布與生物合成一直是個謎。帶著這一疑問,黎勝紅立足雲南植物資源優勢,系統開展了植物腺毛中的活性天然產物研究。每年春暖花開時,昆明植物園內總能見到他與團隊爬高下低觀察植物和採集樣本;每當夜深人靜時,他與學生們的實驗室裡總透出一絲光亮。

多年的堅持不懈,帶來令人矚目的突破。黎勝紅帶領團隊發現兩個家族系列新奇骨架並具有重要防禦功能和抗炎免疫活性的二倍半萜,在化學頂級期刊上發表了我國大陸首篇植物化學研究論文,其中部分化合物在動物模型上對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顯著治療作用,正在國家基金重點項目的支持下開展深入研究;鑑定了植物二倍半萜生物合成途徑的關鍵酶,填補了國際上對植物二倍半萜生物合成認識的空白,以封面文章發表在植物學頂級期刊上;植物腺毛天然產物研究也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並應邀在天然產物領域權威期刊上發表長篇綜述。

多年來,黎勝紅在植物化學領域國際知名和主流期刊上發表SCI論文120餘篇,獲授權發明專利7項,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研究成果。他於2015年成為我國植物化學學科方向第一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並於2018年入選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嚴謹審慎 科學不容含糊

在黎勝紅的辦公桌上,整齊地放著一本本學生論文。對每一位學生提交的論文,黎勝紅都會仔細核對實驗數據,在文章思路、結構安排等各個方面耐心解釋修改的原因及必要性。「科學不容含糊,必須保持嚴謹審慎,發表文章無論大小都必須經得起考驗,這是我20餘年所堅持的,也是要求學生們所必備的素養。」黎勝紅說。

細數自己培養出來的22名博士和碩士,最讓黎勝紅驕傲的是自己帶出來的第一位博士生駱世洪。在駱世洪即將畢業時,由於所選課題還有新的疑問,黎勝紅讓他推遲畢業、專注研究,這一度讓他非常不理解。面對學生的情緒,黎勝紅鼓勵說,科研就是要有一種「刨根問底,做到極致,不留遺憾」的精神。最終在黎勝紅的指導下,駱世洪順利完成了研究課題,獲中科院院長特別獎、中科院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與黎勝紅共事10餘年的劉燕博士說:「黎勝紅老師始終保持科研初心,總是埋頭鑽研文獻,時時關注國際前沿最新科研進展。他淵博的專業知識、嚴謹的治學態度、深厚的學術造詣、敏銳的學術洞察力,令我深深佩服,他的言傳身教也讓我感受到學術之路永無止境。」

「雲南豐富的植物資源是我們研究者的寶庫,如滇重樓種植周期一般需要7年至8年,如果能夠解析其藥用成分生物合成途徑和規律,開發新型生產方式,將極大促進植物資源的合理開發應用,並有效解決植物資源持續利用的難題,這是我們正在承擔的雲南生物醫藥重大專項研究。」黎勝紅說。

雲南網記者 季徵

相關焦點

  • 走進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探秘大健康產業鏈中的科技支撐
    掌上春城訊 普通人眼裡的植物世界花草繽紛,但在植物科學家們看來,植物是偉大而隱秘的。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蘊藏著雲南首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一代又一代的研究人員,數十年如一日地在此與植物對話,用科學方法解析植物化學語言,創造了眾多研究成果,並成功轉化運用到了生物醫藥大健康領域。我國第一個植物化學研究室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裡,有一處伴著植物清香和化學試劑味道的神秘地帶。
  •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2021年接收推薦免試入學碩士生(直博生)辦法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2021年接收推薦免試入學碩士生(直博生)辦法  根據《中國科學院大學接收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推薦免試為碩士生的規定》及《
  • 「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走進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央廣網昆明12月10日消息:作為《生物多樣性公約》作為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的室外展覽展示項目,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生物多樣性體驗園項目正有序推進建設。10285種野生植物種子亞洲第一植物種子庫  「種子盛宴」「十餘年來,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依託種質資源庫對國家重要野生生物種質資源進行了搶救性保護」,啟程儀式上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黨委書記、副所長李宏偉介紹道,截止到2019年12月,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共收集保存植物種子
  •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萜類化學防禦與形成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植物合成萜類化合物目的通常被認為是調節其自身生長發育(如植物激素赤黴素、脫落酸和獨腳金內酯)以及抵禦各種生物脅迫(如昆蟲拒食劑印楝素和除蟲菊酯)。倍半萜為萜類化合物中的一個重要家族,具有豐富的化學結構和生物功能雙重多樣性。其中,杜松烯類倍半萜由於其獨特的活性與功能受到廣泛關注,如抗瘧疾藥物青蒿素和植保素棉酚等。
  • 周俊院士遺體告別儀式在昆明舉行
    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周俊遺體告別儀式,3月30日在昆明舉行。周俊院士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3月27日12點39分在昆明逝世,享年89歲。
  •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回應「小學生研究獎」:其研究員之子
    7月13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官方網站發表聲明稱,經初步核實,全國青年科技創新大賽「C10orf67在大腸癌發生發展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的獲獎者是我們研究人員的兒子。研究所成立了一個調查小組,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調查。在後續工作中,相關調查結果將及時反饋給社會。
  • 美國科學院院士Ian Baldwin教授訪問昆明植物所
    應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資源植物與生物技術研究室吳建強和吳勁松研究員的邀請,美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化學與分子生態學家、德國馬普化學生態所Ian T. Baldwin教授,於7月8號至9號訪問了該所。該報告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植物抗蟲研究中最前沿的進展,使與會的聽眾對該領域的研究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 迎Cop15,昆明市民品「植物科普盛宴」
    此次由中共昆明市委宣傳部主辦,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昆明報業傳媒集團(昆明日報社)承辦的科普開放日體驗活動,讓市民近距離地體驗雲南動植物多樣性的魅力、瀕危動植物的特點與保護,通過科普傳達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了解Cop15,從微小處參與生態環境建設。
  • COP15全民愛科普開放日即將在昆明植物園舉行
    為慶賀《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以下簡稱COP15大會)於明年在雲南昆明舉行,由中共昆明市委宣傳部主辦,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昆明報業傳媒集團(昆明日報社)承辦的「COP15全民愛科普開放日」,將於11月21日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園東園開展,通過「聚首春城昆明 共建美麗世界」、「約定在昆明」、「我親愛的朋友
  •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藥草果提取物可顯著降低血糖
    11月5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發布消息稱,該所天然藥物新藥研發團隊陳紀軍研究組在天然源抗糖尿病藥物挖掘過程中,首次發現草果提取物能顯著降低db/db小鼠的空腹血糖和隨機血糖,且對小鼠攝食量、體重無明顯影響。
  • 兩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在昆明植物園首次開花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園的廣西火桐(6月24日攝)。新華社發  新華社昆明7月15日電(記者嶽冉冉)近日,兩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園首次開花,標誌著顯脈木蘭和廣西火桐的遷地保護獲得初步成功。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孫衛邦介紹,顯脈木蘭是木蘭科木蘭屬植物,生長於熱帶和亞熱帶。從標本採集記錄看,歷史上曾分布於海南、廣西、雲南、廣東。
  •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調研組到屏邊調研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調研組到屏邊調研 2020-07-31 22: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雲南大學與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2020年10月23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孫航所長、郝小江院士一行訪問雲南大學,就雙方進一步開展校所合作進行商洽,並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雲南大學校長方精雲、副校長趙琦華、相關職能部門和生態與環境學院的有關負責人與孫航所長、郝小江院士一行進行了交流座談。
  • 中國著名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周俊逝世 享年89歲
    中新社昆明3月27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7日晚間發布訃告稱,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周俊因病醫治無效,於當日12點39分在昆明逝世,享年89歲。
  • 盤龍區茨壩街道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走進昆明植物研究所
    日前,茨壩街道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開展「走進科學殿堂 探索植物奧秘」活動,旨在更好地做好街道未成年人活動工作,同時進一步做好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關愛力度,不斷豐富他們的業餘文化生活,激發他們對自然科學的濃厚興趣,切實培養未成年人熱愛自然,珍惜自然的美好感情。活動邀請了植物學老師為轄區50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上了一堂珍貴的植物課程。
  • 昆明動物所研究員馬佔山獲Bullard學者獎
    昆明動物所研究員馬佔山獲Bullard學者獎 2020-08-26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馬佔山被授予美國哈佛大學
  • 2020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野生動物疫病研究組助理研究員崗位招聘1...
    動物研究所動物生態與保護生物學院重點實驗室野生動物疫病研究組現因科研工作需要,擬招聘助理研究員崗位人員1名。一、崗位職責助理研究員應聘者應具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和科研素質,在課題組長的指導下承擔科研任務,開展創新性科學研究;協助實驗室管理,協助課題組長指導研究生。
  • 昆明植物所黨委召開理論學習中心組集體學習會
    11月30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黨委召開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  昆明植物所黨委書記、副所長李宏偉以《基建領域廉潔從業與風險防控》為題講了廉政黨課,結合自己多年管理基建工作的經驗和感悟,圍繞《中國科學院基本建設項目管理辦法》《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基本建設工作廉潔從業風險防控管理辦法》《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基本建設工作風險防控流程圖》等,從制度層面對基建工作及相關的廉潔風險點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
  •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人員發現枯魯杜鵑
    枯魯杜鵑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圖掌上春城訊 5月27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傳出好消息,該研究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綜合保護團隊,在對四川省涼山州普格縣螺髻山、木裡縣的枯魯山區進行野外科學考察時,發現了1株曾被宣布野外滅絕的植物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康樂帶領團隊歷時16...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康樂帶領團隊歷時16年追蹤研究,終於找到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8月12日,這一重大科學發現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發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戈峰說,大概平均每5年全球就會發生一次蝗災。就在2019年到2020年6月,沙漠蝗的暴發從非洲之角到伊朗南部和印巴邊境,蔓延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判斷,沙漠蝗蝗災波及區域達26萬多公頃,規模為25年一遇,1平方公裡的蝗群1天能吃掉3.5萬人的口糧,沿途1190萬人的糧食供應受到直接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