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此1株!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人員發現枯魯杜鵑

2020-12-14 掌上春城

枯魯杜鵑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圖

掌上春城訊 5月27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傳出好消息,該研究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綜合保護團隊,在對四川省涼山州普格縣螺髻山、木裡縣的枯魯山區進行野外科學考察時,發現了1株曾被宣布野外滅絕的植物——枯魯杜鵑,此次發現改寫了枯魯杜鵑「野外滅絕」的歷史。

據介紹,1929年9月,美國植物學家洛克在四川西南部的枯魯山區採到一份杜鵑標本,但未命名。直到1953年,該標本被作為粘毛杜鵑(Rhododendron glischrum Balf. F. et W. W. Smith)的變種(R. glischrum var. adenosum Cowan et Davidian)發表,後於1978年被提升為種。因R. kuluense D. F. Chamb. 晚於R. adenosum(Cowan & Davidian)Davidian約2天,根據國際植物命名法規(聖路易斯版)的優先律原則,R. adenosum為合法名稱,中文名為枯魯杜鵑(Flora of China,2005)。

在2013年中國環境保護部和中國科學院聯合發布的《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和覃海寧等(2017)發表的《中國高等植物紅色名錄》裡,枯魯杜鵑均被評估為野外滅絕(EW)。自1929年以後,中國數字植物標本館僅有2008年採自四川省涼山州普格縣螺髻山的「疑似枯魯杜鵑」(Rhododendron aff.adenosum)標本記錄。

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項目(2019QZKK0502)和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項目(2017YF100100)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綜合保護團隊的馬永鵬、劉德團、姚剛等,對四川省涼山州普格縣螺髻山、木裡縣的枯魯山區(該種模式標本採集地)展開了調查。

在螺髻山的調查過程中,科研人員發現該疑似種與枯魯杜鵑至少在毛被、花色、花形方面有明顯區別,遂判斷該疑似種並非枯魯杜鵑。木裡縣的枯魯山區在地圖上已經不存在了,經過查閱相關資料,在《中國黃教喇嘛的木裡王國(插圖版)》中找到了相關記載,「kulu」意指木裡縣的「康塢」,而木裡縣唯一保留「康塢」關鍵詞的,只有明神宗年間建造的康塢大寺(「文革」時期已毀,現存為重建)。基於此,考察隊對康塢大寺周圍的山區開展了為期兩天的調查。就在大家覺得此次調查無望且快要下山時,發現了一株花團錦簇的杜鵑,經與模式標本比對、中國植物志核對,確認為枯魯杜鵑,目前僅發現1株。

此次野外科學考察改寫了枯魯杜鵑「野外滅絕」的歷史。科研人員認為,有必要進一步採取「地毯式」系統調查,徹底摸清該種的資源本底,同時開展「搶救性保護」和系統研究工作。

都市時報訊全媒體記者:張小燕

責編:畢群

編審:楊豔

終審:李嚴

相關焦點

  • 涼山發現一株已宣布野外滅絕枯魯杜鵑,甘孜還發現零星小種群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對外發布稱,該所科研人員在涼山州木裡縣野外考察過程中重新發現已被宣布野外滅絕的枯魯杜鵑,目前僅發現一株。消息一出立馬引起公眾關注,話題還一度登上了微博熱搜,這株「遺世獨立」的枯魯杜鵑成為了新晉網紅。
  • 全球僅一棵,四川發現一種已滅絕杜鵑花,發現者稱需搶救性保護
    5月26日,有媒體報導,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綜合保護團隊,在四川省涼山州進行野外考察時,在對某山區開展為期2天的調查過程中,在深山中發現了一株花團錦簇的杜鵑,隊員們表示從未見過這樣的杜鵑花,經過與已知的杜鵑品種模式標本比對和中國植物志核對,確認發現了這顆杜鵑花為枯魯杜鵑。
  • 全球最珍貴的花在四川現世,全球僅此一株
    比起動物的滅絕,植物的滅絕反而很少引起人類關注,大多數人能說出近幾個世紀滅絕的哺乳動物或鳥類的名字,但很少有人能說出一種已滅絕的植物的名字。而在近日,「野外滅絕」多年的枯魯杜鵑再次「復活」,在四川現世。1929年9月,美國植物學家洛克在四川西南部的枯魯山區採到一份杜鵑標本,這株杜鵑幼枝密被腺頭剛毛。葉革質,卵形至披針形或橢圓形。
  •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調研組到屏邊調研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調研組到屏邊調研 2020-07-31 22: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被認定滅絕7年植物「復活」!為何宣布滅絕的動植物頻現?
    當然這次的發現並不是在雲南,而是在四川地區,根據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發布的報告指出,本次發現宣布「野外滅絕」的植物名叫「枯魯杜鵑」,而且發現的地區也是非常稀有的,僅此1株。所以說非常具有保護價值,並且要好好地將其蔓延下去,如果這一株都保護不下來,那麼也會再次陷入被宣布滅絕的困境。亟需進行「搶救性保護」是必然的了。
  •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到孟連縣公信鄉調研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廖雷青一行7人到孟連縣公信鄉掛包聯繫點開展綜合調研,孟連縣駐村扶貧工作隊副總隊長俸平酌,孟連(勐阿)邊合區管委會副主任、公信鄉黨委書記王進陪同調研。調研組表示,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堅持以「送健康」為主題,積極對接北京醫院,希望在孟連縣醫院設立一家服務點,主要以救助心腦血管疾病和兒童先天性心臟病為主,並向駐村扶貧工作隊員、掛包責任人、掛包戶送健康包。希望繼續打好扶貧戰,為全力做好脫貧攻堅後續鞏固提升與鄉村振興工作緊密銜接,讓群眾走上小康路。
  • 走進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探秘大健康產業鏈中的科技支撐
    一代又一代的研究人員,數十年如一日地在此與植物對話,用科學方法解析植物化學語言,創造了眾多研究成果,並成功轉化運用到了生物醫藥大健康領域。我國第一個植物化學研究室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裡,有一處伴著植物清香和化學試劑味道的神秘地帶。
  • 雲南大學與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2020年10月23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孫航所長、郝小江院士一行訪問雲南大學,就雙方進一步開展校所合作進行商洽,並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雲南大學校長方精雲、副校長趙琦華、相關職能部門和生態與環境學院的有關負責人與孫航所長、郝小江院士一行進行了交流座談。
  • 植物化學領域的探索者——記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黎勝紅
    1996年,從雲南大學化學系畢業後,黎勝紅在老師的建議下報考了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生,面對自己從未接觸過的知識,他通過幾個月的自學和努力,最終成為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一員,5年順利獲得博士學位。研究生畢業後,黎勝紅成為我國植物資源和植物化學家孫漢董的研究助理,開啟了在植物化學領域的探尋之路。
  • 廣東潮州發現唇形科植物新種「互葉蕕」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人員在廣東潮州發現一種植物,並將其引種到華南植物園栽培,經過培育得以開花和結果。通過綜合形態特徵,結合分子實驗證據,確定這是唇形科蕕屬的新種,並命名為「互葉蕕」。蕕屬植物全世界目前有7種,我國均有分布。根據資料記載,廣東分部蕕屬僅一個種。互葉蕕在廣東的發現,使得廣東蕕屬植物達到2種,世界上蕕屬物種達到8種。我國唇形科葉互生的種類此前僅一個種,即海南的保亭花,互葉蕕是我國唇形科第二種具有互生葉的種類,較為獨特,目前僅在廣東潮州發現有分布。互葉蕕形態獨特,生長環境和花期也較為特殊。
  • 「生物多樣性宣傳周」採訪團啟程,10285種植物種子,保存在昆明
    宣傳周期間活動豐富多彩,中央周恩來新聞媒體、省內主流新聞媒體組成「生物多樣性宣傳周」採訪團,對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科院西班納熱帶植物園、清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等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地進行現場採訪。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採訪團訪問了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種子博物館,了解種子收集後如何處理和保存。
  • 「生物多樣性宣傳周」採訪團啟程,10285種野生植物種子保存在昆明
    宣傳周期間活動精彩紛呈,中央駐滇新聞媒體、省內主流新聞媒體組成「生物多樣性宣傳周」採訪團,將深入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等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地現場採訪。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採訪團參觀了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種子博物館,了解了一粒種子收集後是如何處理、保存的。
  • 「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走進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央廣網昆明12月10日消息:作為《生物多樣性公約》作為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的室外展覽展示項目,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生物多樣性體驗園項目正有序推進建設。在雲南分布的1000種高等植物中,包括大量的珍稀瀕危和特有植物。雖然僅佔我國陸地國土面積的4%,但卻孕育了我國50%以上的植物、鳥類和哺乳動物物種,是名副其實的「動植物王國」。
  • 「生物多樣性宣傳周」採訪團啟程 10285種野生植物種子保存在昆明
    宣傳周期間活動精彩紛呈,中央駐滇新聞媒體、省內主流新聞媒體組成「生物多樣性宣傳周」採訪團,將深入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等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地現場採訪。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採訪團參觀了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種子博物館,了解了一粒種子收集後是如何處理、保存的。
  •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2021年接收推薦免試入學碩士生(直博生)辦法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2021年接收推薦免試入學碩士生(直博生)辦法  根據《中國科學院大學接收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推薦免試為碩士生的規定》及《
  •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團隊建議:應完善各類生物多樣性資料庫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青藏高原喜馬拉雅植物多樣性形成與演變團隊孫航研究組研究人員,梳理了雲南植物多樣性的基本信息,並為雲南更好地利用和保護生物多樣性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出建議。  雲南素有動植物王國的美譽,是我國17個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和全球34個物種最豐富的熱點地區之一。
  •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昨天回應了
    近日,雲南昆明一小學生因「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獲獎一事,引發社會關注,很多人質疑:這樣的科研水平遠遠超出一個小學六年級學生的認知範圍。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13日通過官網回應稱,經初步核查,該獲獎項目學生系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之子。
  •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土壤在自然氣候解決方案中有著重要作用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昆明3月17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網站17日發布消息:由該所及大自然保護協會等單位進行的聯合研究,首次將土壤在全球森林、溼地、農業和草原上的碳減排潛力匯總在一起,計算了全球土壤的碳儲存能力。
  • 昆明植物所在這項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花蜜的分泌往往是一個動態的分泌與回吸的過程,已有的報導發現很多植物能回吸其花朵萎蔫後尚存的花蜜。然而,植株是否能夠回收花色素尚缺乏實驗證據。植物的花朵可以分為不凋落和凋落兩類,凋落型的花朵往往有大量的花瓣凋落到地上,而對這類凋落型植物的花朵是否能回吸花蜜和回收花色素尚未見研究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