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在學習冰球的時候
作為冰爸冰媽,應該了解些什麼?
學會看懂冰球比賽
在課外的時候還能和孩子多一個親子話題~
而看懂冰球比賽,最重要的當然就是了解規則啦
越位、底板球……這些是什麼意思?
不求「刨根問底」,但求「簡單直白」
今天,小H君為大家整理了一份冰球入門規則介紹
希望對大家學習了解有所幫助
(特別是剛剛入門的冰爸冰媽)
冰球和足球一樣,把球射進對方球門得一分,比賽結束後得分高的球隊獲勝。
冰球比賽場賽時60分鐘,分為三局,每局20分鐘,局間休息15分鐘;如果雙方戰平,則進入加時賽,採用「金球制勝」;不過在NHL季後賽中加時賽沒有時間限制,直至「金球」產生,比賽方可結束。
每隊每場可有球員20名,同一時間上場比賽的球員有6名,其中包括1名守門員;加時賽時,每隊要少一名球員,即5對5。
由於冰球運動員的滑行速度快,規則開放,衝撞激烈,體力消耗很大,因此通常一名球員在場上拼殺一段時間就會被換下來休息。冰球比賽的換人可以隨時進行,也沒有換人次數限制,只要下場的球員脫離冰面和比賽區,替換的球員即可上場。
每場比賽在場內有3名裁判員,他們也穿冰球刀和球員一樣滑行。其中主裁判員主要負責處罰犯規的隊員,判進球得分與否,並負責管理全部比賽。另外兩名稱為邊線裁判員,主要負責判定「越位」、「底板球」,以及除開球以外的一切爭球,並協助裁判員工作。在場外工作的還有計時員1名、記罰員2員、監門員2名、記錄名3名、宣告員1名。
冰球比賽規則很開放,衝撞場面是時刻上演,在NHL比賽中甚至允許雙方球員單挑打鬥;但是仍然有一些規則球員必須遵守:不準用冰球桿打人、杆刃戳人、杆柄杵人、橫杆推人、用杆勾人、抱人、絆人、膝或肘頂人、踢人、侮辱對方或幹擾對方、幹擾裁判等不良行為,此外也不準用手抓球、故意移動球門、故意射球出界、場上人數過多、高杆擊球、投扔球桿等,違者根據犯規的性質與程度,分別給予小罰、隊小罰、大罰、違反紀律、取消比賽資格、罰任意球等處罰。
小罰:犯規球員離場到受罰席受2分鐘的處罰,該時間內該隊場上不得增補球員。
隊小罰:犯規隊派一名球員至罰席受2分鐘的處罰,該時間內該隊場上不得增補球員。
大罰:犯規隊員離場到受罰席受5分鐘的處罰,該時間內該隊場上不得增補球員。
違反紀律:犯規隊員離場到受罰席受10分鐘的處罰,該隊場上可立即增補球員。
取消比賽資格:犯規隊員離場到更衣室,被停止該場及下一場的比賽資格,該隊場上過5分鐘後方可增補球員。
罰任意球:非犯規隊的一名隊員在沒有任何人幹擾的情況下單獨對對方守門員進行一次攻門,有點類似足球比賽中的點球。
藍線就是「越位線」,如下方球場示意圖,紅線把球場分成兩半,每個半場又都有一條藍線,如果攻方從左往右進攻,球在越過對方半場的藍線時,此刻裁判會觀察藍線內的球員,如果有攻防球員先於球越過藍線,則算越位;簡單的說,冰球越位和足球越位很相似,可以把藍線看成最後一名防守球員,這樣就好理解了。
足球比賽中防守球員有「大腳解圍」之說,目的是將球遠遠的踢出本隊的防守區域以化解危機;但是在冰球比賽中,「大臂解圍」很可能要算違例。
冰球比賽中防守方如果沒有把球帶過紅線,在自己的半場把球打到對方的底板區的話,那麼裁判就要吹哨,停止比賽,把球帶回防守方的禁區內的爭球區重新爭球,這就是「底板球」,或叫「解圍違例」。此舉主要是為有利於進攻所設置,不讓防守球員輕易解圍。
在奧運會和國際比賽中,球只要打到底板區,裁判即可吹罰「底板球」。NHL規則稍有不同:防守方把球打到底板區後,第一個觸球的必須是對方球員,裁判才吹罰「底板球」。這是因為如果第一個觸球的是本方球員,這種情況可以理解為「長距離傳球」,而不是「大臂解圍」。「底板球」是一個比較複雜的規則,裁判可以視各種情況而決定吹罰與否;比如說解圍時球直接飛向球門(可以理解為遠射),解圍時球碰到了對方球員,解圍的球速太慢而對方肯定有時間回追卻故意讓球進入底板區,這些情況裁判是可以不予吹罰的。
最後需要注意一點:如果防守方的場上人數少於對方時,則防守方沒有「底板球」的限制,可以放心的「大臂解圍」,但是「底板球」對人數佔優的一方仍然有效。
以上就是一些冰球的入門規則啦~
不過,光從文字上看懂可不行
下次冰寶們在場上打比賽的時候
各位冰爸冰媽們一起在場外吶喊助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