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原標題:正視社區團購的正反面,市場經濟應遵循公平競爭原則
在網際網路創業風潮沉寂一段時間後,社區團購似乎成為了一個新風口,幾千億資金的流入對中國零售行業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中國網際網路產業走到今天,基本圍繞著人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發展,社區團購則是繼續下沉到一個更基本的民生市場中去。而一些所謂的商業創新,其實也還是以老套路為主:資本通過補貼以低價銷售商品與服務,獲取大量用戶,培養消費習慣,形成一個具有流量優勢的新平臺,然後將其證券化,實現資本的超額收益。
瞄準生活需求的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在創業之初基本上都在資本支持下,通過大規模補貼以低於成本價的方式銷售,吸引客戶。比如網約車等,部分企業採取的模式在實際上構成了對其他同行不正當競爭。還有一些企業,以低於成本價向客戶推銷長期合約,然後挪用客戶的定金去擴張,實際是隱形的「龐氏騙局」,比如一些長租公寓和共享單車平臺等。這種被稱之為「燒錢」的創新存在不正當競爭的可能。社會對於創新的寬容在一定程度上給了他們試錯機會,但同時也承擔著其失敗可能導致的風險。
一旦形成了具有流量優勢的網絡入口並形成某種程度的壟斷後,這些網際網路企業就會考慮放棄補貼政策,轉而依靠網絡效應提高上下遊兩頭的使用費用,比如一些外賣平臺,不斷向餐館和訂餐用戶提高收費。還有的平臺利用大數據殺熟。形成平臺優勢的企業會進軍金融信貸等業務,將流量價值最大化兌現。
最後一步是上市。有些公司上市後為實現利潤最大化並推高估值以回報股東,會採取與創業之初補貼方式相反的做法,抬高服務費用,降低員工成本。比如今年某些平臺的外賣員以及快遞公司的配送費都有所下降,一些員工收入減少。還有些公司上市後投資人退出,然後業務管理不善,損害客戶和員工利益。
「社區團購」大抵上也遵循著上述網際網路創業規律,現在處於「燒錢」階段。但是,社區團購實際上是存量競爭,蔬菜水果等需求彈性小,它是與社區超市、菜場、肉鋪、水果店等競爭,目的是取代後者。在形成一定規模後,將社區各種服務納入平臺,比如洗衣、修理等,平臺公司則向商家與客戶收取中介費用。社區商業實際上是與住戶距離最近的民生服務,他們是構成一個單元社會最基本的部分,也具有社交意義,用送貨上門的方式取代這些社區商業,在一定程度上也減少了人們之間的面對面聯繫。
以補貼方式推廣社區團購,或有不正當競爭之嫌。這些平臺資本以提高效率的名義,試圖用低價傾銷的方式將實體店對手擠出市場,以追求壟斷收益。這種競爭方式將會對個人創業帶來一定影響,可能使得更多的人只能成為平臺打工者。很多年紀較大的人可以開店鋪銷售水果蔬菜,但較難成為送貨員。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部分中老年人失業,而一批年輕勞動力則會從事技術積累較少的送貨工作(快遞員、外賣員),在老齡化背景下或將出現人力資源配置問題。
市場經濟以法治為基礎,並遵循公平競爭原則。下沉到社區的團購資本戰,不僅可能影響商業生態,還可能對社會、就業等造成一定挑戰。這種模式下最終形成的網絡平臺的主要功能及其效率主要體現在代客戶跑腿,對增加需求的作用有限。當然,商業需要競爭,即使是實體店鋪之間的競爭也異常激烈,但這些平臺資本與個體經營者應該遵守同樣的規則才有公平可言,如果過度強調效率而忽視公平,就容易導致市場與社會出現失衡。通過網絡平臺將生活服務證券化後,在資本回報率和估值的驅動下,人們生活成本中的網絡費用會越來越多,創造的財富較為集中地流向一些網際網路巨頭,而個體經營戶的獲益或許是有限的。同時,受到準入限制的供貨商將面臨長期的持續的「緊縮效應」,他們要向平臺讓出更多利潤,這樣的分配格局也亟待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