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隋唐演義》裡的一段故事,被改編成多種藝術形式:電視劇、電影、小說、戲曲。大概內容是說,十八路反王之一的單雄信兵敗被俘,不肯投降李世民。他原來的朋友、部下羅成程咬金等人到法場生祭,眼睜睜看著故主、好友赴死,卻沒有任何辦法。
單雄信的好朋友中,還有一個秦瓊,是救過李淵性命的恩人,這時正好押送糧草,不在現場。於是有好事的讀者觀眾提出這個問題:如果秦瓊在場,他能否求情救下單雄信的性命?
答案是沒用。誰求情也不行。因為決定單雄信生死的,不是唐王李世民,而是單雄信自己。
京劇《鎖五龍》,講的就是這段故事。裡面有幾句唱詞,可以鑑賞一下:
「他叫我降唐我不愛,情願一死赴陽臺」。
李世民有意勸降單雄信,但被單雄信拒絕了。
不合作,可不可以「長安賣卜」,做一個不問政治的隱士呢?不行。看下一句:
「今生不能把仇解,二十年投胎某再來」。
「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這是江湖人赴死時的常用語。而單雄信則說「二十年」以後還要再來,不是再來人世,而是上承「不能把仇解」,也就是說投胎轉世之後,他還要來向李世民報仇的。
為了加強語氣,接下來他又這樣唱:
「今生不能食爾肉,你坐江山爺再來」。
同樣是表達報仇的決心。
作為戰爭的勝利者、新王朝的統治者,李世民再寬容,也不可能縱容敵人的報仇決心。單雄信再傻,也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反覆表明報仇的決心,就是打定了主意赴死。
在文學作品中的單雄信,並不是一個政治家的角色,而是一名真正的綠林英雄、草莽好漢。他快意恩仇,沒有什麼政治覺悟、政治意識,甚至也沒有仁義思想、愛民觀念。
「號令一聲綁帳外,不由得豪傑笑開懷。某單人獨一騎把唐營踹,只殺得兒郎叫苦悲哀。遍野荒郊血成海,屍骨如山無處裡葬埋。」
這一段唱詞,非常豪邁。但是!炫耀武功,應該說戰勝過多少名將才對吧?殺了多少普通士兵,血流遍野、屍骨如山,是武功高強,還是濫殺無度?
單雄信分不清其中的區別!
同樣的,他也不明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道理。
或者說,他根本沒有把奪取江山、建立政權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
在隋唐之際,戰亂頻仍,亂世的英雄們有著不同的人生觀。像韓信那樣忍受腳下之辱以成大事,是一種人生選擇。成王敗寇,快意恩仇,淡看生死,蔑視群小,是另一種人生選擇。
單雄信從來沒有把「活下去」看得多麼重要。是他主動放棄了生命。他甚至故意激怒李世民,以求一死。
如果他想活,不需要任何人的求情,只要對李世民服個軟——不是投降,只要保證放棄報仇,李世民很容易放過他。我不是說李世民多麼大度,而是正在奪取天下、招攬人心的時刻,李世民一定會努力經營出大度寬容的姿態。
但是單雄信不想活。他不想活,那麼秦瓊、羅成、程咬金,不管是誰,也沒有能力動搖他的求死意志。
程咬金、羅成去刑場生祭單雄信,而沒有嘵嘵不休地替他求情,才是真正的朋友:他們尊重單雄信的求死意志,沒有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他。
秦瓊更重義氣。如果他在場,他也只會更尊重單雄信的選擇。
誰也救不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