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見到馬克沁機槍,為何愛不釋手卻始終未買?1句話道出心酸

2021-01-12 郭延濤說歷史

李鴻章看到馬克沁的機槍,為什麼放不下卻不買呢?1句話道出其中心酸

事實上,談到慈禧,我們首先應該想到的是腐敗和奢侈,35、面對大國,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逃避,而不是如何自強,到最後,我們還是逃不開毀滅的命運,為了拯救清朝,很多人都出來了,清朝大臣李鴻章知道英國有一種威力強大的槍,叫做馬克西姆機槍。

洋務運動發展是改革的重點清朝的武器,在馬克沁機槍的一次會議上,李鴻章參加在歐洲,後看格言重機槍也震驚的表現這種機槍,但李鴻章最後沒有買,但是買了幾十個不到馬克沁機槍的加特林,1888年,馬克沁重型機槍問世。

馬克西姆機槍於1884年獲得專利,四年後,中國人開始仿製,並以當時與德國並列世界第一的速度仿製它,英國人直到1891年才開始用馬克西姆重型機槍裝備軍隊,當時,中國已經可以自行生產馬克西姆機槍了,這就是李鴻章沒有大量購買馬克西姆重機槍的原因。

聽了馬克沁的介紹,李鴻章沉默了一會兒,然後他說「太快了,太快了」,然後轉身要走,其實大家都知道李鴻章很喜歡這把槍,他對射擊的速度和力量非常滿意,但在李鴻章死後,清朝就沒有財力去消費這種奢侈了,多年的賠款,都沒錢養槍!

相關焦點

  • 李鴻章遠赴英國,首次見到馬克沁機槍後,說了一句話令人心酸
    多年的閉關鎖國政策,讓清朝統治者見到了洋人的槍枝炮彈驚訝的睜大了眼睛,此時的他們才意識到,清朝早已脫離了世界發展的軌道,外面的世界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西方侵略者的欺壓之下,統治階層才有了改變的意識。他們開始向西方學習,實行洋務運動,興辦軍事基地,從國外買入槍枝大炮,希望能夠學習到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
  • 李鴻章出使德國,第一次見馬克沁機槍,說了一句話,飽含心酸無奈
    而在洋務運動中,李鴻章首先想到的便是國家的軍力,如果想不被挨打,勢必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於是,他創建了北洋海軍,同時,他請命耗費了巨資,從英德兩國買來了許多先進的艦船和大炮,來武裝清軍。
  • 李鴻章第一次見馬克沁機槍,沒問價格只問了一句話,原因令人心酸
    文/鏡子 標題:李鴻章第一次見馬克沁機槍,沒問價格只問了一句話,原因令人心酸 十九世紀末,李鴻章應邀前往德國,考察當時德國的先進武器裝備。第一次見到馬克沁機槍時的李鴻章,便迫不及待地想要看看這一個新型機槍所展現的威力。
  • 李鴻章訪問德國,見到馬克沁機槍無比喜愛,問了一句話後忍痛離開
    李鴻章的訪德之旅李鴻章訪問德國的這次旅途可以說是預謀已久。因為當時的清朝軍事武器落後,士兵們都對打仗不感興趣,只是抽鴉片,導致戰鬥人員素質十分低下。而同在西方的德國卻通過武力統一了普魯士,成為了能夠和英法相抗衡的大國。他們僅僅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就統一併崛起,成為了清朝文武大臣羨慕的對象。
  • 李鴻章首次見馬克沁機槍,沒問價格卻問了一句話,讓人心酸
    而在外國人的眼中,清朝是一個愚昧落後的大國,這裡的百姓貧窮保守且固執,但李鴻章卻是少見的開明之人,就連甲午戰爭之中清朝的對手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都評價李鴻章是清朝數萬萬中國人之中唯一可以和列強爭一長短之人,他也曾經感嘆如果自己和李鴻章互換位子,身處清朝的話,那自己可能還沒有李鴻章做得好,這就是晚清李鴻章的一個基本形象,下面要說的是李鴻章遠赴海外為清朝購買軍事武器的故事
  • 李鴻章第一次見馬克沁機槍,沒問價格卻先問這句話,實在讓人心酸
    但其實李鴻章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人,他在軍事上的能力也是一時無人能與之匹敵。在19世紀90年代,李鴻章曾經為了給清朝軍隊加強武器和裝備,親自前往德國進行實地考察,在這裡他第一次見到了威名遠揚的馬克沁機槍。它和一般的槍枝造型不同,不僅體積較大,而且是支架在地上進行射擊的,這馬上引起了李鴻章的注意。
  • 馬克沁機槍每分鐘600發,李鴻章卻連呼用不起,背後無奈誰人知?
    提到李鴻章,大多數人都會想起教科書上所記載的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因為這些割地賠款條約大多是他自己籤的。而現實中的李鴻章,更多的扮演的是一個背負著所有屈辱,竭力救國卻無力回天的可憐老人。作為一個清朝重臣,李鴻章決心要保持這個千瘡百孔的朝代,這也是他的願望之一。他和其他幾個重臣一起推動洋務運動的發展,並積極尋求西方先進的武器,並且儘可能地模仿生產。一八八四年,正在歐洲考察的李鴻章碰巧遇到了馬克沁,他在英國展示了他設計的重機槍的威力。
  • 以一當十的恐怖殺器,李鴻章看了之後,竟然默默搖頭不語
    馬克沁重機槍是世界上第一支水冷式自動步槍,在馬克沁被發明出來之前,所有的士兵上場打仗用的都是單發步槍,效率非常的低。而在清朝末年,清政府處於一個腹背受敵的狀態,著名的北洋軍隊創立者李鴻章想要提升軍隊的戰鬥力,在世界各地尋求殺傷力強大的武器進行購買,但是在看到馬克沁的強大威力的同時,竟然拒絕了德軍想要大量出售的交易請求。李鴻章是晚清政府一位非常出名的朝臣,雖然歷史上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但無可否認的事情是,他確實對清廷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貢獻。
  • 侵華日軍為何不裝備便宜好用的馬克沁機槍,背後用心太險惡!
    馬克沁重機槍在一戰時就已兇名在外,索姆河戰役時一天就消滅了六萬英軍,以及1893年,一支50人的英軍用4挺馬克沁重機槍打退5000名祖魯人的攻擊,打死3000多人。
  • 第4230回:馬克沁機槍裡程碑,加特林機槍火神炮
    相比於馬克沁,加特林的命運則是大起大落,1860年,加特林發明了一種利用手搖曲柄提供動力、多槍管、機械完成自動裝填的速射武器,被命名為「加特林機槍」。在馬克沁發明利用火藥後坐力完成自動循環的內能源機槍之前,「加特林機槍」簡直就是高端武器裝備的代名詞。理論射速超過了200發,這在現在看起來不算什麼,在19世紀後半葉――單發栓動步槍扛大梁的時代,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 甲午戰爭中,清日雙方是否裝備了馬克沁機槍
    1883年馬克沁發明了一種以火藥燃氣為能源的自動武器,這也是第一種現代意義上的機槍,被稱之為馬克沁機槍。馬克沁機槍使用帆布彈帶供彈,理論射速達到每分鐘600發,火力兇猛。而且馬克沁機槍的重量較之前各國普遍裝備的格林炮要輕得多,更適於機動,因此各國對其都頗感興趣。
  • 沙場絞肉,殺傷80%,歷史上的馬克沁機槍,陣地是如何布置的?
    但是,真正讓海勒姆名揚天下的發明,不是這些給人們帶來歡聲笑語的遊樂設施,而是一個革新了步兵戰術的武器,那就是——馬克沁機槍。一面是天使般的發明,一面是魔鬼般的發明,如此奇妙地結合在一人身上。馬克沁機槍,不但改變了軍事戰術,還改變了人類歷史進程。馬克沁機槍是如何發揮如此巨大的作用?
  • 李鴻章訪美時首次見到電梯,沒有驚訝只說了1句話,讓現代人心酸
    1896年8月,李鴻章漂洋過海,抵達了美國紐約,外面的世界對李鴻章的內心產生了很大的震撼,但李鴻章此時已是「身經百戰」,縱使內心風起雲湧,五味雜陳,面上還是始終保持著平靜。
  • 李鴻章出訪美國,首次看到摩天大樓,說了句令國人心酸的話
    在這其中,作為清朝外交官的李鴻章便是其中之一了。說起李鴻章,不少人對他的評價都是褒貶不一的,誠然他代表清王朝與西方列國籤訂了不少不平等條約,但這似乎無法說明他就是一個昏庸的人。追究到底還是清王朝已經無力抵抗外來侵略,根本還是自己根深蒂固的腐敗與無能,所以才會被人宰割,作為外交大臣的李鴻章也是有心無力。
  • 薑還是老的辣,李鴻章將愛女嫁給40歲犯人,生下一孫女名揚四海
    李鴻章是晚清名臣,曾是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也是慈禧太后身邊的得力助手。在處理一些國家大事上,經常需要李鴻章從中進行斡旋,也是因為如此,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締結,都少不了李鴻章的身影,他也因此被後代冠上了「賣國」的帽子。
  • 李鴻章到美國參觀,第一次看到高樓大廈,他說的一句話讓人心酸
    亂世英雄正所謂亂世出英雄,這句千古名言始終是不會錯的。李鴻章出生在安徽合肥的一個書香世家,他從小便天資聰慧,十分具有讀書的才能,不到二十歲便接連考取了舉人和進士,他還曾拜入曾國藩的門下,是曾國藩最為得力的學生之一。
  • 95年前蘇聯列裝第一款輕機槍 曾經援助中國1400挺 參加抗日戰爭
    1925年初進行的測試中,託卡列夫的設計被證明更加出色,因此在5月26日蘇軍宣布列裝馬克沁-託卡列夫輕機槍。1926~1927年,圖拉兵工廠共生產了2500挺馬克沁-託卡列夫輕機槍。1938~1939年,根據中蘇援助計劃,蘇聯向中國提供了1400挺這種機槍。
  • 二戰結束前常見的蘇聯機槍型號一覽
    沙俄接觸現代機槍並不晚,馬克沁發明機槍後很快就去俄國做了演示,和其他地方一樣驚掉了一地眼鏡,俄皇亞歷山大三世還曾親自下場試射。但是和其他很多國家軍隊的保守勢力一樣,俄軍高層人士被馬克沁機槍前所未有的子彈消耗率嚇住了,一開始只給了12挺機槍的訂單。加上後來陸陸續續的採購,1901年的時候俄軍才接收第一批40挺馬克沁。
  • 德式輕機槍的起點,一戰德軍伯格曼MG15機槍
    話說玩戰地1的小夥伴應該對MG15.n.A這把機槍不陌生,雖然它的名氣不算大,但作為德國的第一桿「輕機槍」,我還是覺得有必要單獨開一篇聊聊它(其實這篇是有兄弟一直要我寫的...)照例先解釋名字,MG不多解釋,德語機槍Maschinengewehr的首字母縮寫。15代表年份,而n.A.是德語neuer Art(新型)的縮寫。也就是說MG15.n.A意為15年式機槍新型或者說是改型,因此咱們聊.n.A之前就得先說MG15。
  • 機槍改變戰爭:兩挺機槍等於拿破崙的一個步兵團
    1893年,羅得西亞用50名步兵和4挺馬克沁機槍,輕鬆擊退了多達5000名祖魯人的進攻,戰場上留下了3000具屍體。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馬恩河會戰,德國人用馬克沁MG08機槍向40公裡外進攻正面上的14個英國師瘋狂掃射,一天之內,6萬名英軍傷亡。到戰役結束時,英法聯軍陣亡61.5萬人,德軍陣亡65萬人,這樣的戰果,全拜德軍使用的機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