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凍症」女博士:臨終遺願捐贈遺體:就當我沒來過這個世界

2020-12-14 格子道歷史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這句司馬遷先生留下來的名言,曾經被我們無數次吟唱,並且引以為人生坐標。但是這句詩背後的真諦,卻往往沉重得讓人難以接受。

因為很多人在活著的時候,並不會在意死去的事情,因為我們沒有這種危機感。而當真正死亡來臨的時候,我們對於死亡的恐懼是那樣的真實,而真正決定死亡的時刻就是那樣的踟躕。

例如我們本期要聊的故事,一位北大女博士身患漸凍症,突如其來的噩耗,讓她面臨著殘酷的抉擇。她無法決定自己如何活著,最終他決定了自己如何死去。她決定要把自己遺體捐獻,並且認為自己從來沒有來過這個世界。

如此悽慘的故事,更是映照著司馬遷先生的那句話的沉重,那麼這一切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且讓筆者和大家一起來聊一下。

一、人生很無常

這位親身實踐了司馬遷先生名言的主人公,名字叫做婁滔,她出生在湖北鹹豐。從她出生開始,她和她的家庭沒有任何的不同之處,既不是大富大貴,也不是落魄潦倒,就是一種平凡。

小時候她幫助父母幹家務,並且有著良好的生活態度,文明禮儀更是她日常生活中的必修課。如果大家了解他的人生,只會覺得這是一個普通大眾的正常生活,似乎就是這麼簡單。

作為一個品行端正的好學生,她在學業上自然也沒有讓父母失望,她通過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心儀的大學,那就是中國民族大學。在學習的過程中,她逐漸的愛上了文學和歷史,他徜徉在學習的氛圍之中,享受著與各類古今歷史人物在文學境界中的暢談。

但不管她多麼熱愛自己的學業,她依舊只是一個普通人,就這麼普通的學習,好像也是這麼普通的長大。

不過如果要說她的生活有那麼一點點不普通的話,那就是她通過對於文學與歷史的狂熱熱愛,她最終考取了北大考古系的博士。這在一般的大學世界裡面還是比較少見的,因為女生和考古這個枯燥無聊的學科,似乎是兩個世界。

而且想要在這個學科領域做出高的成就,那也是比較罕見的,婁滔能夠考取考古系的博士,實在是比較厲害,她也終於表現出了自己的不凡之處。

但可惜的是,平凡的人生,自然很無聊,但是平凡的度過其實也不錯。當不平凡的人生來臨之際,她也遇到了無常,似乎上天和他開了一個玩笑。

在2016年,這位女博士剛回到自己的學校,結果突然發現自己渾身乏力。按照年輕人的反應,這種現象並不是大不了的事情,所以她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反應。但是這種乏力感越來越嚴重,以至於影響到了她的生活,迫於無奈,她只能去尋求醫生的幫助。

結果醫生給出來的答案讓人震驚,原來這位女博士得了非常罕見的漸凍症,從名字就能看出其中的古怪,目前根本沒有臨床實驗,也無法對此作出任何的救助措施。聽到這個噩耗,婁滔整個世界都崩塌了,她的人生迎來了可怕的無常,而且這次打擊讓人無力反抗。

二、面對無常時的無奈

作為一個學過高等文學與歷史的人,她知道,歷史上的生死只不過彈指一揮間,她似乎也在考古研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無常。所以她在感受到死亡的威脅以後,還是盡力的壓下自己的恐懼,並且不斷的安慰自己的母親和周邊的同學。

她一直堅持醫生對她的各項治療,並且勇敢的迎接生命的挑戰。當時所有的同學看到她的樣子都是非常的歡樂,因為她堅信生命無常,所有的事情都應該常態對待。

但可惜的是,婁滔安慰了一次又一次,父母的眼淚流幹了,同學的擔憂已經到了極致,但自己卻已經無法堅持了。因為醫生告訴她,雖然醫生已經拼盡了全力,用盡了各種辦法,也無法阻止她的這個症狀。

所以婁滔接下來的生活,只有無法阻止的身體壞死,還有無盡的痛苦。這位女博士徹底的失去了自己的堅持,在絕對的無常面前,再高的學問也變得無可奈何。眼看著自己的生命即將逝去,這位博士最終還是選擇了與世界攤牌,她留下了最後的遺囑。

三、最後的遺囑

她的遺囑既讓人心痛,又讓人覺得無奈。她希望將自己的頭部捐獻給醫學院,希望科學家能夠在腦科學方面有進一步的突破。他也希望將自己的遺體全部交給科學家,希望科學家藉此解剖研究這種疑難雜症。她只希望自己的死亡只是一個結尾,而自己的努力會讓更多的人擺脫病痛的折磨。

在交代完這些後,她最終說了最後一句話,這句話或許是對人生的總結,也是對人生無常最後的反饋。她很無奈的說道:就當我從來沒有來到過這個世界!這是一位考古女博士最後的遺言,這句話似乎讓很多人表示無言以對。

司馬遷先生希望我們能夠死得重如泰山,這位女博士遵循了這一標準,讓自己的遺體成為解決科學問題的一個依據,讓自己的身體化作最後的守護之力,這也對得上司馬遷先生的重如泰山。

但是這位女博士卻也表達出了另一層含義,自己的身體捐獻給了人類,所以她從來沒有存在過,只是存在於人們的心中,或者存在於人類的科技中。但同樣的,她也表達出這樣一個意思,人生真的很無常,相比較於自己的不尋常,她寧願做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沒有輝煌,也沒有墮落,只有普普通通。

人生無常,痛苦永隨,這樣的世界或許讓她有點失望,以至於她希望沒有來過這個世界。所以她才會感慨,這或許也是對於人生無常的一種抗拒,對自己命運不公中的無言譴責。但這一切最終還是歸於了無可奈何花落去,一切盡化作虛無。

結語

看完這位女博士的人生,相信有不少的人都會因此產生共鳴。其實我們大家也都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裡,人生無常,似乎隨時都有可能降臨某一種機率在大家的身上。有的人一夜暴富,而有的人則是飛來橫禍,暴富的人自然是一種幸福,而飛來橫禍的人卻是數不盡的悲哀與無奈。

其實相比較於這些人來說,更多的人其實更希望普普通通,平平凡凡。雖然平凡的人生很無趣,例如很多平凡的人希望打破這種平衡,但其實,平平淡淡的一生沒有痛苦,也沒有巨大的喜悅,其實過得也還不錯。

這位女博士在最後的人生,也曾經想要過普通人的生活,甚至有可能她願意放棄自己自己現有的成就。畢竟相對於不平凡的輝煌,還是陪在父母身邊,還是陪在朋友身邊更加溫馨。

因此我們也要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平時大家不要總是抱怨生活,總是覺得自己一無所有,其實相比較於那些人來說,自己已經擁有了數不清的財富。健健康康平平凡凡,這樣的人生其實也未必不是一種幸福。

參考文獻:《史記》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北大女博士患漸凍症,臨終遺願捐贈器官:就當我從沒來過這個世界
    一個人活著的意義,不能以生命長短作為標準,而應該以生命的質量和厚度來衡量。這是東東能為這個世界做的最後一件事。」這位善良的小天使,會以另一種方式活在人世間,無數網友為東東流下淚水。曾幾何時,也有一位如東東般無私的人出現,當年她被診斷出患有漸凍症時,便決定,去世後捐出自己的器官,幫助更多的人們,她就是北大女博士婁滔。
  • 北大「漸凍症」女博士的多能幹細胞將用於攻克漸凍症
    「漸凍症」iPSC原理圖。科研人員供圖記者8日從安徽省幹細胞學會獲悉,北大「漸凍症」女博士婁滔的細胞已被科研人員「重編程」為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將通過再研究以促進漸凍症的早日診斷和「精準」治療。
  • 北大「漸凍症」女博士婁滔的最後87天
    「一個人活著的意義,不能以生命長短作為標準,而應該以生命的質量和厚度來衡量。得了這個病,活著對我是一種折磨和痛苦,我要有尊嚴地離開。爸爸和媽媽,你們要堅強地、微笑著生活,不要為我難過。我走之後,頭部可留給醫學做研究。
  • 80後女博士患絕症病逝,臨終遺願捐贈遺體:就當我沒來過這個世界
    我們生於這個世界,可以化渺小而偉大,化平庸而神奇。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生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生的渺小,但死的精彩,它綻放於戰場,璀璨卻僅限於你的眼中。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為人民服務卻是無限的,我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人民服務之中去。
  • 北大「漸凍症女博士」婁滔離世 未能如願捐獻器官
    2018年1月4日,婁滔離世,因為器官不符合捐贈標準,她曾經的心願未能達成。  北大女博士患上漸凍症  2016年1月,來自湖北恩施的女孩婁滔被檢診斷患有運動神經元病。這個病,就是俗稱的漸凍症,屬於神經系統疾病,疾病逐漸侵蝕肌肉,患者最終會喪失自主活動能力與對身體的控制力。
  • 80後北大博士患絕症,離世前遺願捐贈遺體:就當我沒來過這個世界
    離開世界最讓人嚮往方式,是高壽之年無疾而終。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有這樣的幸運。有的人在夢想展開的時候,卻要體驗把自己的夢想埋葬在身體的痛苦中,以一種絕望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這實在是一種難以承受的世間悲劇。婁家有女人人誇女孩往往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婁滔不僅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還是父母的驕傲。
  • 漸凍症女博士病逝,敬畏死亡的人,願能溫柔以待
    請讓我靜悄悄地離開,不留任何痕跡。這一句,是婁滔博士生前說的,無比心痛,在得知她已經去世之後。沉痛悼念婁滔博士看到她的報導,已經是2016年的事情了。那一份遺囑,無不讓人潸然淚下:「一個人活著的意義,不能以生命長短作為標準,而應該以生命的質量和厚度來衡量……我走之後,能救命的部分儘管用,頭部可留給醫學做研究……」一個人走到了生命的關口,不是在考慮自己,而是更多地為大家著想,非常難得。
  • 北大「漸凍症」女博士的最後87天:曾有"氣功大師"要發功相助
    這是一種能逐漸侵蝕人對身體控制能力的病症,另一個常見名稱是:漸凍症。目前世上還未有完全治癒此病的方法。患病後的婁滔,曾以口述形式立下遺願,捐贈人體器官,「凡是能救命的部分儘管用」。從2017年10月9日到2018年1月4日,婁滔在武漢市漢陽醫院接受治療,並等待最終的器官捐獻。
  • 世界上最著名的「漸凍症」患者霍金去世,這種疾病有多可怕?
    他們也曾與漸凍症「搏鬥」【「冰桶挑戰「創始人與漸凍症抗爭14年 打動蓋茨】2017年11月25日,曾引發全球風潮的「冰桶挑戰」發起人安東尼瑟那查逝世,享年46歲。他結束了與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症)14年的搏鬥。
  • 女博士患「漸凍症」留遺囑捐器官:能救人命的都可用
    女博士患「漸凍症」留遺囑捐器官:能救人命的都可用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一個人活著的意義,不能以生命長短作為標準,而應該以生命的質量和厚度來衡量。」這不是名人名言,而是28歲女孩婁滔的遺囑。
  • 冰桶挑戰一周年:漸凍人「沒被社會忘記」 願捐遺體做科研
    國內的主要發起方瓷娃娃罕見病關愛中心日前在京發布了籌得的810多萬元一年來使用的情況。  其中,600萬元用於「冰桶挑戰——關愛漸凍人(運動神經元類罕見病)」專項基金,在全國已有9個相關公益組織的10個項目受益,另有158名運動神經元症患者獲得個案救助。  「冰桶挑戰——關愛漸凍人」項目負責人孫月說,以前工作最主要的困難,要花大量時間跟別人去解釋罕見病是什麼。
  • 漸凍人症是什麼 漸凍人症怎麼預防較好
    這個偉大的物理學家不僅帶給了我們很多的知識,也讓漸凍人症走進了人們的視線。很多人並不是太了解漸凍人症是什麼樣的一種疾病,小編給大家具體講講漸凍人症是什麼意思。漸凍人症是什麼專家指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人」 症,與愛滋病、癌症齊名為頑症。
  • 當我的朋友患上漸凍症-虎嗅網
    「我過著我喜愛的生活,」布賴恩告訴我,「但它消失了。」這一切不是一次性消失的。那次神經測試之後的幾個月裡,布賴恩接受了多次抽血,核磁共振成像,和一次脊髓抽液的檢查。然後是肌電圖,測試時,有一根針插入多塊肌肉中來檢測神經傳導功能和肌肉反應的異常。這其中貫穿著沉默的希望:希望這是其他任何可以治療的疾病,而不是漸凍症。
  • 「漸凍人症」,重疾保不保?
    俗稱「漸凍人症」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是運動神經元病的一種。直到現在,「漸凍人症」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因而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5大絕症之一。由於從患病開始,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內控制骨骼肌的運動神經元進行性退化,因此患者的肌肉會逐漸萎縮以至癱瘓,說話、吞咽及呼吸功能減退,直至呼吸衰竭。
  • 「紫牛新聞」爬泰山的漸凍症小夥結婚了!
    記者 陳勇漸凍症小夥結婚了婚禮上流下幸福淚從沒想過這輩子還能結婚9月20日,西安大雨,但張為的內心陽光燦爛,當天他將迎娶他的新娘。接受記者採訪時,他告訴記者:「那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刻。」婚禮第二天,張為告訴記者,那是幸福的淚水,「作為一個漸凍症晚期的人,我隨時都會離開這個世界,以前從沒想過這一生還能結婚。」
  • 什麼是漸凍症 漸凍症的早期症狀
    漸凍症是現在醫學上面的治療難題,這種疾病因為病因不明,沒有有效的方法能治療,所以一旦患上了漸凍症就相當於被判了死刑。那麼什麼是漸凍症?漸凍症早期症狀有哪些呢?下面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漸凍症如果通過專業的名詞給我們解釋可能我們並不是很了解,但是如果告訴我們著名的物理學家霍金就是這種疾病我們可能就了解了。
  • 堅強樂觀打動貴州女子 西安最堅強漸凍人迎娶新娘
    「那天中午,我休息時刷抖音,突然看到有個視頻說一個叫張為的漸凍症小夥願意捐贈遺體和器官。我看了看他的簡介,發現他2018年去爬了泰山、華山、長城,而且是自己一步一步爬上去的。我看著視頻走,多看了幾遍,就被這個男孩感動了……」9月20日,貴州姑娘石應波說起和張為的認識經過,眼裡依然是喜悅。
  • 漸凍人霍金的中國「忘年交」
    這一天,也是第19個世界漸凍人日。「希望我40歲的時候世界上再也沒有此日。」去年,35歲的王甲曾在這一天寫下這句話。自從24歲患上「漸凍人症」,王甲已與病魔抗爭了12年。如今36歲的他整個身體像結冰一樣被「凍」住了,只有眼睛還能動。
  • 「世界漸凍人日」 漸凍人症前兆勿忽視
    央廣網北京6月20日消息 6月21日是世界漸凍人日。漸凍人症,正式名稱是肌萎縮側索硬化症,也叫運動神經元疾病。這種疾病的運動神經元損傷會導致病人出現肌無力、肌肌萎縮、 吞咽障礙、說話不清、肌肉跳動等症狀。
  • 「漸凍症」院長張定宇:疫情還沒有攻克 我怎能顧惜自己
    如果檢到裡面沒有病毒,這個血漿就可以用。而在使用之前也會對血漿做病毒滅活,可以保證這個血漿是安全的,接下來就可以開展新冠病毒特免血漿製品和特免球蛋白的製備。張定宇的妻子程琳今年1月19日也感染了新冠肺炎,在武漢市第四醫院經過10天的治療後康復。經過身體檢查,她符合捐獻血漿的條件,於是到張定宇工作的金銀潭醫院捐獻了400毫升血漿。「她也是同行,我把道理跟她講清楚,不用動員她也會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