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看過些有趣的小視頻,父母最頭疼孩子的不是孩子不會做題,而是他們的各種鑽牛角尖。例如,媽媽問孩子「假如咱家今天吃蝦仁餃子,咱們家有四口人,一人吃五個,是不是四乘五等於二十?」
結果孩子來了句「但是我不喜歡吃餃子!」
媽媽無奈地說「假如你把這餃子吃了。」
孩子又說「但我也不喜歡吃蝦仁的呀!」
又比如
「他摘的葡萄最甜,像樹上的蜂蜜一樣很美味;他摘的葡萄最多,像天上的星星一樣數不清。」
孩子:「我從來沒吃過像蜜一樣甜的葡萄呀!」
媽媽:「這是比喻!」
孩子:「天上的星星有上億顆呢,他怎麼拿得了!」
媽媽:「這是誇張!」
「他馬上換來了一些糖果,分享給他的小夥伴。」
小孩:「他為什麼要換糖果,不換成玩具呀?那多好。」
媽媽:……
有沒有發現,其實小孩子才是天然自帶槓精屬性,尤其處在一個「十萬個為什麼」階段的時候。其實槓精分為很多種類型。對於小朋友,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曾提出「自我中心」理論,注意哦,這裡的自我中心不是我們平時認為的自私,而是指的是小朋友只能從自己的認知去認識這個世界,而無法理會別人的意見。
這就是有一部分槓精為什麼那麼喜歡抬槓,因為認知水平差異大。他們一直在以自己的認知去看待問題,關注點一直跟你不同,聊天總是不在同一個頻道,不能站在你的角度理解。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生活中喜歡抬槓最常見的原因莫過於尋求存在感。槓精抬槓時,無時無刻不在透露出一股「我才是對的」的氣息。抬槓成為他們建立自尊、獲取認同感的方式,即便會讓對方感到不爽。這類人往往缺乏安全感與自我認同感,低自尊,可能在生活中很少被人稱讚,也可能從小在家庭中處於父母不重視或是受打壓的角色。
當然,有的人並不是每天都喜歡跟你槓,可能他們只是心情不好,也就是說,他們正在將自己的負性情緒通過抬槓的形式轉移到你身上,以攻擊性的行為宣洩自己的負性情緒。其實,有時候,我們自己也會在經歷生活或工作中的挫折、家庭或社交的煩惱後,感到煩躁不已,在你想靜靜的時候有個人找你聊天,你恨不得將你的嘴巴組裝成雷射槍對那個人不停掃射,對話中的每一句回應變成了抬槓、頂嘴。當然,也不排除一類人,平時就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一直以這種方式進行情緒轉移。
還有一類特殊人群,也就是有人格缺陷的人——偏執型人格障礙。當然這類人就不能稱為槓精了,因為這本身就是一種精神異常的表現。他們對他人抱著懷疑與不信任,傾向將他人的動機解釋為惡意的。對於這種人格障礙的成因中,大部分認為是由於在童年成長過程中受過嚴重的創傷導致了不信任的特質,但從這一點上我們也可以映射到前面所講的想要尋求存在感的人的童年經歷上。
在心理諮詢中是否也會出現來訪者與諮詢師抬槓的現象呢?這當然也是有可能發生的,就像以上所講的原因也可能發生在來訪者的身上。這就涉及心理諮詢中阻抗、移情等概念了。當這種現象出現在來訪者身上,諮詢師要做的一般是先探究出來訪者這麼做的成因。一般的諮詢師是不會輕易給予意見,這意味著,成功的諮詢師不會與來訪者陷入無盡的辯論中,也不會在諮詢過程中一直被來訪者牽著鼻子走。如果,出現了諮詢師自己抬槓,這就可能涉及到反移情的情況;又或者諮詢師說的每一句話一直都在被槓,像這種情況,諮詢很難良好進行,就需要有督導及時的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