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寧(02331.HK)股價連破新高,10月21日最高至42.60港元,市值突破1000億港元大關。其後李寧股價和市值紛紛回落,截至28日,最新總市值為1022億港元。在新冠疫情肆虐的今年,李寧股價何以屢創新高?
而據各大國產運動服裝公司(如安踏、李寧等)中報顯示,今年上半年營收僅比去年同期略微下降,個別企業甚至有所增長。這有國內消費市場復甦的因素,也與這些年運動服裝企業不斷轉型升級的努力分不開。
安信國際日前指出,考慮到衛生事件過後,民眾對健康和運動的重視性將會有所提高,對運動產品的需求也會進一步提升。體育服飾仍然是服裝行業的最佳賽道之一。
2010-2014年:本土運動服飾遭遇危機
2010-2014年,體育服飾行業庫存危機集體爆發,本土運動品牌陷入增長瓶頸。這背後的原因是,一方面自北京奧運後,國際體育品牌改變對華銷售戰略,使得國產體育用品低價優勢逐漸消失,本土運動服飾的市場份額不斷被國外運動品牌所擠壓。
在與國外品牌的競賽中,本土運動服飾企業節節敗退,呈現整體下滑態勢。
以4家知名運動服裝公司為例,2011-2014年,安踏體育共計關閉1675家門店;特步國際關閉486家;李寧關閉2554家;361度關閉363家。
2010年-至今:本土運動服飾的反擊
在此危急存亡時刻,國產運動服裝公司紛紛舉起改革旗幟進行大刀闊斧的轉型。
資本邦以李寧、安踏體育、特步國際和361度這4家港股運動服裝公司為案例,分析本土運動服裝企業如何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借轉型破局。
2.1渠道轉型
安踏體育:從批發商到品牌零售商
2013-2015年,安踏體育花費3年時間從經銷商手中收回了所有門店,改為直營模式,並重新設計和陳列。相比於Nike和Adidas的代理商模式,安踏的這種直營模式,在終端渠道上具備本土化優勢。
具體而言,安踏採取了以大店換小店,關停面積小、效益低的店鋪,在好地段開設大店等多種改善措施。截至2019年,各級中心城市的購物中心安踏門店佔比提升到了40%以上。
此外,安踏體育還對分銷渠道進行了扁平化改革來提高效率。例如,安踏體育將渠道管理大區制調整為客戶制,削減了管理層級,以便在門店運營方面擁有了主動權。
除了傳統的線下渠道,安踏體育還大力拓展線上銷售。在淘寶(天貓)、京東等平臺積極開設官方旗艦店,實現全渠道零售。據安踏體育發布2020年中報後表示,電商佔比達到20%的目標進一步明確,將在2020年實現。
特步國際:削減分銷層級,增加分銷數量
特步國際從批發到零售的渠道轉型直到2015年才開始。公司通過直接掌控運營,建立一支由1000多名專業人員組成的團隊,直接管理約6000家門店構成的整個零售網絡。2015年-2017年末,直營店從僅佔總店數的不到20%增到60%以上。
與安踏類似,特步國際通過削減分銷層級實現高效管理,但是同時直接將分銷商數目提升至38家,並計劃繼續逐步增加分銷商數量,這能在強化集團把控力的同時,擴大集團銷售網絡覆蓋範圍。
上述兩家公司都十分重視優化零售商的營運表現及店效。
安踏體育和特步國際都通過大數據監測及分析(如下圖的ERP系統等),以改善店鋪運營效率,同時緊密地監察零售商的表現,並給予支持和幫助。
(圖表來源:2015年安踏體育年報)
在電子商務方面,特步國際比其他幾家運動品牌表現得更加積極。以淘寶平臺為例,截至2020年10月,特步國際官方旗艦店超過2000家,達到2065家,領先361度的1990家,並大幅領先李寧的404家和安踏體育的339家。截至2017年末,特步國際電子商務業務佔集團收入就已經超過20%。
李寧:回歸經銷渠道,聚焦高層級市場
實際上,李寧的渠道重心歷經多次變革,最終回歸了經銷渠道。
2012年開始,渠道建設方面,李寧擴大直營業務。公司通過建立了大數據中心,完成對80%的門店的數據收集,提高供應端的生產和補貨能力。但是並沒有成功阻止利潤繼續下滑,2014年起,虧損繼續擴大。
李寧2015年重新調整了渠道關係重心,從直營轉到經銷。此外,公司聚焦高層級市場,持續開設高效大店,李寧在購物中心渠道重點開設全品類標杆店和中國李寧時尚店,重點強化超一線、一線、二線層級市場的布局。
李寧也沒忘記線下線上融合,大力發展電商渠道,到2019年,李寧電商銷售佔比達22.5%,遠遠超過2015年的8.6%。
361度:下沉三線,專攻中低端市場
與李寧瞄準高端市場相比,361度則反其道而行之,主動從一二線城市收縮戰線,進一步聚焦到三線及以下城市,專攻中低端市場。
截至到2019年末,從地區分布看,361度75.3%的核心品牌門店位於中國三線及三線以下城市,6.6%及18.1%的門店分別位於中國一線及二線城市。
然而,這會帶來新的問題,即會固化消費者心中361度的廉價、低劣印象,不利於品牌提升和塑造。
361度意識到了該問題的存在。其在2018年重塑品牌戰略中明確提出,未來三年,361度要在一二線城市運營1000個籃球場,通過「籃球進小區」來接近最廣泛的大眾運動市場,361度期望消費主力從中低端市場轉向一二線城市。
2.2品牌轉型
李寧:放棄多元化,打造產品差異化
在經歷庫存危機期間,李寧就進行了品牌的改革探索。
首先,在2010年李寧更換品牌LOGO,將「一切皆有可能」廣告語替換為「Makethechange」;其次,公司將主要消費群體轉換為「90後」,提出10年內成為全球5大運動品牌之一的目標,直接對標國際品牌;最後李寧連續三次嘗試對鞋服產品提價,價位帶直逼阿迪達斯、耐克等品牌。
此外,在2012年停止樂途的市場推廣,逐步放棄多元化品牌戰略,李寧的鞋服類品牌聚焦到李寧單一品牌。
但是李寧的「品牌重塑」計劃伴隨著提價失敗而告終,而單品牌計劃仍在繼續。
原因在於,品牌定位與主力消費人群錯位。李寧品牌原先的主要消費群體是70、80後,這部分人群對李寧品牌力的認可度和忠誠度較高,而年輕一代的「90後」對品牌缺少認同感。此外,相較於國際品牌,李寧產品競爭力較弱,不足以支撐較為激進的提價策略,最終導致曾經的主流客群流失。
痛定思痛,李寧不再盲目追求高端化,而是尋求產品差異化。
在2015年創始人李寧回歸公司後,提出專注五大核心品類戰略(籃球、跑步、訓練、運動時尚以及羽毛球),在穩固「專業運動」品牌形象的基礎之上,加入更多的設計和潮流元素。
品牌組合則經歷了從品牌聚焦到品類差異化、價格差異化結合渠道差異化實現向不同的顧客圈層擴張。通過兼顧不同渠道的個性化需求,明確品類主次和單品主次,制定差異化的品類價格。如獨立子品牌面向少年兒童的「李寧YOUNG」、國潮品牌「中國李寧」。
產品差異化初見成效,2015年李寧扭虧為盈,各項營運指標均出現改善。
甚至在2018年,李寧登上紐約時裝周,向時尚運動轉型,抓住「國潮」機遇,營收開始高速增長。
然而,李寧產品差異化伴隨著的是涉嫌抄襲的糾紛和傳聞。
如在今年4月份,李寧發布了「李寧Mars-地球七日」系列新品,華晨宇擔任李寧品牌的形象代言人。但有細心網友發現,該系列的T恤和鞋子上的圖案元素,與國外歌手DavidBowie主演電影《天外來客》中的一款經典造型十分相似。網絡輿論再指李寧涉嫌抄襲。
事實上,這幾年李寧品牌藉助國潮回暖的同時,關於抄襲的質疑聲便一直存在。再比如「飛電」和「天馬」競速跑鞋被質疑抄襲耐克NEXT%系列運動跑鞋等等。屢陷「抄襲門」使得李寧的品牌形象遭受著嚴重的挑戰。
安踏體育:買下海外品牌FILA,切入中高端市場
不同於李寧品牌自身升級,安踏體育的品牌轉型之路以收購海外品牌為主。
2009年,安踏就以3.32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從百麗國際手中收購了義大利百年運動品牌FILA在中國地區的商標使用權和經營權。
2012-2013年,公司出現營收負增長,渠道收縮時,安踏體育率先進行戰略轉型,其中一大突破點即向服飾高端化轉型。
隨著2014年時尚運動潮流興起,安踏體育將FILA定位中高端時尚運動服飾。在此定位下,FILA產品結構也做了差異化的調整,調高服裝銷售佔比,同時調整其服飾客單價至1400+元以上,與以鞋品為主的Adidas、Nike等專業運動品牌,以及H&M、Zara等大眾時尚品牌形成差異化競爭。
同時,FILA開啟品牌多元化戰略,通過子品牌組合搭配,拓寬了消費群體:例如2015年公司成立FilaKids,定位3-12歲中高端兒童服飾;2017年推出FilaFusion(針對20-30歲消費者)。
除了FILA,在2019年,安踏以約53億歐元(約合人民幣401億元)完成收購戶外裝備品牌始祖鳥母公司Amer Sports。
為配合高端化戰略,安踏體育開始加大產品研發投入,2018年中,其研發活動佔銷售成本的比例為6.2%,雖低於耐克和阿迪達斯的10%,但高於本土品牌3%左右的比例。
但是所謂「成也風雲,敗也風雲」,雖然安踏體育藉助FILA切入中高端時尚運動服飾市場,但其營收也越來越過度依賴FILA品牌,這讓安踏的發展多有掣肘。
據財報,2019年FILA品牌銷售收入突破170億元(人民幣),達到174.5億元,佔安踏總營收比例達44%,利潤佔比更是超過46%,成為安踏集團利潤的主要來源之一。
一旦高端化FILA品牌銷售不暢,將會給安踏體育業績帶來的嚴重拖累。
資本邦分析認為,安踏通過收購海外品牌切入中高端市場的做法,比李寧通過品牌自身升級來提升消費者的心理定位更為容易。另外,相較之下,在站穩中高端市場之後的多品牌戰略也會更加穩健。
特步國際:從「時尚」轉型「運動」
在2015年轉型之前,特步的品牌定位是「娛樂+體育」,目標是成為「世界領先的時尚運動品牌」。2015年之後,特步品牌定位轉變為「體育時尚品牌」,努力成為「中國大眾跑者的首選品牌」,注重個性化,強調運動屬性。
從定位的變遷可以看出特步體育以「體育為主,時尚為輔」的新品牌理念。
在該理念下,特步選擇了從跑鞋領域重點發力:2016年4月特步提出足球戰略,同年六月推出足球產品線;2016年第三季度推出智能跑鞋等。此外公司繼續聘用國際級設計師和與國際纖維材料開發商巨頭合作。
作為一家強調運動屬性的公司,特步體育加強了研發上的投入。2016年研發費用上升13.9%至人民幣1.382億元。
但是,相對於耐克、阿迪達斯等大企,特步在研發上的投入嚴重不足。截至2019年,研發投入佔營收比僅有2.8%,與耐克、阿迪達斯相去甚遠。
361度:瞄準大眾化和年輕化群體
事實上,361度也曾試圖進軍高端品牌領域,如贊助亞運會、奧運會等高端體育大賽、新建研發中心等等,但過去幾年押下的籌碼,361度都沒能如願為貼上高端化標籤。
為了扭轉在品牌競爭中的形象,361度從2018年底開啟了品牌重塑計劃。361度將自己定位於「起跑線」品牌,契合自身「大眾專業體育」的定位,並以親民的價格迎合主流消費。
為此調整公司業務,公司全部產品線致力於滿足成人、青少年及兒童對活動、體育及休閒用品的需求,主攻大眾市場。
361°還瞄準了年輕消費者市場。在2018年3月,361°與國內電競戰隊QG俱樂部合作,而且還推出結合電競、觀賽等形式的主題門店。
另外,361度探索出了一條IP聯名整合營銷的路徑。自2019年以來,361°都陸續與百事可樂、小黃人及三體等知名IP合作,不斷推出聯名產品。
然而,自2018年以來,361度的核心消費人群仍舊是收入較低、年齡較大的男性群體。361度的美好願景與現實境況背離了。
2.3營銷轉型
李寧:體育贊助+聯名IP等多元營銷模式
自2012年以來,李寧確定了多元營銷模式:即專業產品依託運動明星及專業賽事持續曝光,同時結合熱點話題造勢,進一步擴大消費者群體。
如在體育贊助方面,為配合單品牌轉型需要,2012年透過「五年二十個億」方式買斷CBA聯賽五年贊助權,主推李寧品牌鞋服,這是李寧之前未曾有過的大手筆。2017年,李寧再次豪擲10億,再續五年。同時還籤約了多個NBA球星,繼續提升在國際領域的知名度。
另外最近兩年來,李寧不僅和星球大戰超級IP、說唱歌手GAI等推出聯名款,而且還與紅旗汽車、寶馬等汽車品牌推出聯名爆款。
安踏體育:緊抱奧運會,冠軍龍服營銷興起
為配合品牌高端化戰略,自2012年倫敦奧運會起,安踏體育開啟了奧運營銷。
從倫敦奧運會上張繼科身著安踏的冠軍龍服(領獎服)亮相,再到裡約奧運會中國女排身穿冠軍龍服逆襲奪冠,從溫哥華到索契,再到2018年的平昌冬奧會,安踏將冠軍龍服營銷手法玩出新了高度。
如在裡約奧運會上,安踏尤其注重觀眾互動以及情感的共鳴。當孫楊在200米自由式奪冠,用成績回應霍頓後,安踏官方微博立即發出GIF動圖和「勝利是最快的反擊」的文字,一天後閱讀量就達130多萬,安踏將此營銷稱之為「奧運即時營銷」。
過去近十年,安踏與中國奧委會攜手了五屆奧運,安踏品牌也沾上了奧運冠軍的光環。
冠軍龍服的推出,是安踏塑造品牌高端化轉型上的重要節點。
361度:鍾情國際大型體育賽事
為轉型升級,突出年輕運動品牌理念,361度從2010年廣州亞運會開始先後贊助了2011年深圳大運會、2014年南京青奧會以及2014年仁川亞運會。2016年,361°贊助裡約奧運會,成為歷史上首個結緣奧林匹克的中國體育品牌。
2018年贊助雅加達亞運會時,361度總裁兼執行董事丁伍號就表示:「亞運會是集團2018年營銷重點,它彰顯361°集團兩個重要發展方向:產品年輕化和業務國際化。」
特步國際:熱衷贊助電視娛樂節目和馬拉松營銷
事實上,在2015年之前,與品牌定位「娛樂+體育」相匹配,特步國際連續6年冠名湖南衛視《天天向上》綜藝欄目。2015年後,特步國際終止了與湖南衛視近十年的合作。
之後特步國際開始主動贊助其他衛視的綜藝節目,如2015年冠名《奔跑吧!兄弟!》,安徽衛視的《男生女生向前衝》,以及東方衛視的《報告!教練!》。雖然都逃不開「娛樂+體育」主題,但明顯更為強調「運動」的元素,向公眾強化特步的運動品牌特徵。
然而,這種趨勢並沒有持續。2019年起,特步國際重新贊助《明日之子》等大火的綜藝節目,又回到以前「娛樂+體育」的老路子。
此外,特步國際逐步涉足馬拉松營銷。2015年公司共贊助了17項國內頂級馬拉松賽事。特步連續多年蟬聯國內贊助馬拉松數量最多的運動品牌,2018年,其贊助了43場馬拉松和跑步賽事。
但同時,特步國際營銷上的費用也隨之水漲船高。僅在2015年,特步的廣告及推廣贊助費用就同比增加了25.1%至約為7.8億元人民幣。
終局之戰:4大運動品牌業績PK
十年前四家運動品牌基本處於同一競爭賽道,十年後卻出現了分化。目前,安踏國際超越李寧成為國產運動服飾品牌的龍頭,而特步國際和361度則在競爭中雙雙處於下風。
安踏體育:「千年老二」逆襲,8年股價上漲30倍
自2011年,國產品牌老大李寧跌下神壇之後,安踏體育迅速補位,並在國產運動品牌王座上一坐就是十年。
經歷過傷筋動骨的轉型後,安踏體育營收從2013年的僅約73億元(人民幣,下同)一路攀升到2019年的340億元,營收7年翻了4.66倍。
淨利潤也隨著營收水漲船高,從2013年的13.30億元上漲到2019年的56.20億元。
在二級市場上,安踏體育的股價也相當給力。從2012年年中到2020年10月21日收盤,安踏體育股價從最低3港元攀升至88.90港元,最高甚至接近91港元,股價上漲了約30倍,最新總市值超過2400億港元,是李寧同時期的約2.4倍。
(圖表來源:choice)
然而,看似一片美好中,卻也隱藏著危機。
這些年,安踏體育開啟「買買買」模式,如2019年收購AmerSports。但收購完成後,安踏的資產負債從之前的78億元暴漲至201億元,資產負債率飆升。而Amer在2019年也出現了淨虧損,虧損額高達12億元,從持股比例來看,安踏需要承擔其中6.3億元的虧損。
事實上除了FILA之外,安踏的其他收購品牌(包括AmerSports)如迪桑特、斯潘迪等,都未取得好的進展,「水土不服」的現象依舊很嚴重。
擺在安踏面前的一大難題是,如何讓吃下去的品牌重新煥發生機,而不是拖累業績。
李寧:轉型初見成效,業績穩步回升
李寧的轉型也顯現了一些成效,營收從2013年的58億上升到2019年的約139億,也實現了兩倍有餘的增長。
值得關注的是,在淨利潤方面,李寧實現了V型反彈,成功扭虧為盈,2019年創下接近15億人民幣的利潤。
雖然在二級市場上,李寧的股價沒有像安踏體育那麼增長驚人,但是也實現了U型反彈,並連連創下股價新高。
(圖表來源:choice)
但是李寧的差異化產品戰略,卻往往為人詬病創新力不足,抄襲門層出不窮。李寧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且有意通過收購國外知名品牌(如英國百年鞋企Clarks)實現品牌層級的躍遷,但品牌升級之路充滿荊棘,前路漫漫還未可知。
特步國際和361度:轉型不利,走向沒落
從營收方面來看,10年來,特步國際和361度長期在30億-60億人民幣的中樞區間徘徊。
但自2018年起,特步國際營收有了明顯抬頭,2019年營收接近82億人民幣。而361度依舊營收平平,2019年的營收與2012年的大體相當,暫無明顯起色。
淨利潤方面,特步國際和361度則雙雙呈現下滑趨勢。
特步國際的運動化路線缺乏研發實力做支撐,此外在營銷方面也越來越娛樂化和時尚化,與企業提倡的運動風格並不十分相搭。
361度的問題則是其在轉型過程中沒有明確的定位,產品過於大眾化,缺乏個性,產品競爭力弱。
361度曾一再嘗試提升品牌形象,營銷策略往中高端市場靠攏,其布局卻徘徊在三線以下城市,主力消費市場集中在中低端領域;品牌定位年輕化,消費主體卻是年齡較大的人群,其轉型效果自然不佳。此外,還存在存貨周轉日數高企、電商業務發展不利,佔營收比小等等問題。
特步國際和361度在市場化轉型中趨於下風。從市值上面來看,與安踏國際和李寧相比,特步國際和361度直接淪為「小弟」。截至10月21日,特步國際總市值有70億港元,而361度僅僅20億港元。
線上線下融合,科技賦能運動,國產品牌如何應對新時期變化?
目前,國內運動鞋服市場逐漸產生新的變化,線上線下消費融合趨勢漸強。
安踏國際在2020年中期報中表示,數位化轉型及「新零售」推進是公司在二零二零年的重點項目。
此外,回歸運動,回歸體育,回歸專業,科技賦能運動,逐漸成為企業的共識。
李寧表示,在產品方面,將堅持聚焦產品功能和科技創新。
特步國際認為,隨著疫情期間保持社交距離的指引生效,更多人轉向跑步,令中國內地跑步人數激增。長遠來看疫情過後,中國人將增加運動頻率及體育用品消費。因此,公司將增加研發投入,以開發可持續及創新產品,提升店效並於在線及線下平臺提供全新顧客體驗。
361 則表示,將繼續積極把握市場趨勢,強化核心競爭力,持續擴大電子商務市場份額,帶動整體業務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加大科研投入,增強品牌核心競爭力,通過集團龐大的代言資源撬動更多的客戶群體。」
國產運動品牌市場化競爭仍在繼續,下一個十年,誰能勝出?
風險提示:資本邦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投資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