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二麻黃一湯證其一
曹穎甫師醫案
王右 六月二十二日。寒熱往來,一日兩度發。
仲景所謂宜桂枝二麻黃一湯之證也。前醫用小柴胡,原自不謬,但差一間耳!
川桂枝五錢 白芍四錢 生草三錢 生麻黃二錢 光杏仁五錢 生薑三片 紅棗五枚
姜佐景按:病者服此,蓋被自臥,須臾發熱,遍身漐漐汗出,其病癒矣。又服藥時,最好在寒熱發作前約一二小時許,其效為著。
依仲聖法,凡發熱惡寒自一日再發(指發熱二次,非謂合發熱惡寒為二次)以至十數度發,皆為太陽病。若一日一發,以至三數日一發,皆為少陽病。少陽病多先寒而後熱,太陽如瘧證卻有先熱而後寒者,觀大論稱少陽曰寒熱往來,稱太陽如瘧曰發熱惡寒,熱多寒少,不無微意於其間歟。
以言治法,少陽病宜柴胡劑,太陽病宜麻桂劑,證之實驗,歷歷不爽。若反其道以行之,以柴胡劑治寒熱日數度發之太陽如瘧,每每不效,以麻桂劑治寒熱一作之少陽病,雖偶或得效,究未能恰中規矩。蓋少陽病之病所偏於淋巴,太陽病之病所偏於汗腺,表裡互異,此方劑之所由分也。
方極云:「桂枝二麻黃一湯治桂枝湯證多,麻黃湯證少。桂枝麻黃各半湯治桂枝湯、 麻黃湯二方證相半者。」此言似是而非,將令人有無從衡量之苦。餘則憑證用方,凡發熱惡寒同時皆作,有汗者用桂枝湯,無汗者用麻黃湯,發熱惡寒次第間作,自再發以至十數度發者,擇用桂二麻一等三方,層次釐然,絕無混淆。若欲求其詳細病理、藥理,且可言之有據,不受科學之攻駁者,恕我未暇,抑未能也。
曹穎甫曰:少陽病之所以異於太陽者,以其有間也。若日再發或二三度發,則為無間矣。太陽所以異於陽明者,以其有寒也,若但熱不寒,直謂之陽明可矣,惡得謂之太陽病乎?固知有寒有熱,一日之中循環不已者為太陽病,寒熱日發,有間隙如無病之人者為少陽病,此麻桂二湯合用與柴胡湯獨用之別也。病理既明,隨證用藥可矣。時醫妄言科學,乃與五行八卦糾纏不清者同類而共笑之乎!
桂枝二麻黃一湯證其二
桂枝加厚樸杏子
姜佐景按:施右 住唐家灣肇周路仁德裡二號。本年七月十五日,予施診於廣益中醫院,有施姓婦者蹙頞告訴曰:「先生,我昨服院外他醫之方,病轉劇,苦不堪言。」餘為之愕然,令陳其方,照錄如下:
經事淋漓,入夜寒熱,胸悶泛惡,苔灰膩。
治宜荊芩四物湯加味。
炒荊芥錢半 炒條芩錢半 全當歸二錢 大川芎八分 炒丹皮錢半 赤白芍各錢半 金鈴子二錢 制香附錢半 延胡索錢半 貫眾炭三錢 荷葉一角
餘曰:方未誤,安得轉劇?婦曰:否,初我夜寐粗安,大便如常,自進昨藥,夜中心痛甚劇,輾轉不能成寐,且大便轉為洩瀉,乞先生一治之。予按例首問其病歷,婦曰:半月矣。次問其寒熱,婦曰:倏冷倏熱,不計其次。婦自陳其異狀,汗出自首至胸而止,既不達於胸下,亦不及於兩臂。察其舌,黑近墨而不焦,口奇幹。餘疑其方進陳皮梅、松花蛋之屬。婦曰:非是,日來苔黑,常作此狀。按其脈,幸尚不微細。兩肩至臂頗麻木。加以經事淋漓不止,婦幾不能悉陳其狀。
餘聞其言,若有所得焉。予思論有「齊頸而還」之語,此殆齊胸而還乎?予對此錯雜之證,亦幾有無從下筆之苦。使從西醫所謂對症治法,瑣瑣而治之,則用藥得毋近數十味?然而此非我所能也。
因書方曰:
初診 七月十五日。寒熱往來,每日七八度發,已兩候矣。汗出,齊胸而還,經事淋漓。
法當解表為先,以其心痛,加生地,倍甘草。
淨麻黃一錢 川桂枝二錢 生甘草三錢 生苡仁一兩 杏仁三錢 生白芍錢半 生地五錢 制川樸一錢 生薑二片 紅棗六枚
二診 七月十六日。昨進藥後,汗出,遍身漐漐,心痛止,經事停,大便溏薄瘥,麻木減,僅自臂及指矣。黑苔漸退,口乾漸和,夜中咳嗽得痰,並得矢氣。
是佳象。前方有效,不必更張。
淨麻黃一錢 川桂枝錢半 生甘草二錢 生白芍錢半 大生地五錢 制小樸一錢 杏仁三錢 生薑二片 紅棗六枚
姜佐景按:予遵仲聖「脈證治法」,而疏昨方,心未嘗不惴惴也!以為次日複診,能得寒熱略除,即是大功。乃喜出望外,非但熱退神振,抑且諸恙並瘥,有如方案所云,斯亦奇矣!試求其所以能愈病之理,以症狀學之立場言之,必曰:能治其主證,斯一切客證或副證不治自愈也。此言不誤,然而無補於病理之了解。幸有博雅君子,閱吾此案,賜予說明其中一切病理。如苔黑口乾,何以反宜麻桂?發汗傷津,何以反除心痛?經水淋漓,大便溏洩,猶風馬牛之不相及,何以戛然並止?寄慧數行,佐景之願也。
時施婦更示我以一方,蓋即初得病時,就診於海上傷寒名家所得之方箋也。方箋云:右 丙子五月廿四日,溫邪,身熱,嘔吐,口乾,坐臥不安,防其昏厥,候高才正。
炒香豉三錢 前胡二錢 桑葉錢半 藿香錢半 砂仁五分(打)赤苓三錢 蘇梗錢半 朱茯神三錢 姜山梔一錢 姜竹茹錢半 佛手錢半
上方蓋即傷寒名家治傷寒之標準方或模範方也。餘獲見者屢,故毫不以為奇。試問本方竟克防昏厥乎?大論之用梔子豉湯,必曰「發汗吐下後」,今人乃用之於發汗吐下前,得毋大謬?容在本書第二集中詳述其理。
曹穎甫曰:太陽水氣留於心下,則津不上承而渴,此意丁甘仁先生常言之。
舌黑不焦,大便又溏,知非陽明熱證,而黑色亦為水氣。
水氣凌心,心陽不振,故痛。
大便溏,則為條芩之誤,不用條芩,溏薄自止,非本方之功也。
水氣不能化汗外洩,故脾陽不振,而指臂麻。
經水淋漓,亦水分多於血分,為水氣所壓故也。
知病之所從來,即知病之所由去,不待煩言矣。
三診 七月十七日。寒熱如瘧漸除,大便已行,舌苔黑色亦淡,麻木僅在手指間。惟餘咳嗽未楚,胸脅牽痛,有喘意。
參桂枝加厚樸杏子法。
杏仁四錢 厚樸錢半 川桂枝二錢 生草三錢 白芍二錢 大生地六錢 絲瓜絡四錢 生薑一片 紅棗六枚
姜佐景按:服此大佳,輕劑調理而安。